① 帽子的基本知識
1、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 例:他買了一頂帽子。 2、比喻罪名或壞名義 例:批評應該切合實際,有內容,不要光扣大帽子。 帽子的選擇 帽子有遮陽、裝飾、增溫和防護等作用。因此種類很多,選擇亦有講究。 首先要根據臉型選擇合適的帽子。人的臉型主要有方型(國字臉)、圓型(圓臉)和尖型(尖臉)三種。 圓臉戴圓頂帽,就顯得臉大、帽子小。如戴寬大的鴨舌帽就比較合適。尖臉的人戴了鴨舌帽就顯得臉部上大下小,更顯瘦削。因此戴圓頂帽比較合適。國字臉的人戴所有的帽子都比較合適。 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帽子。身高的人帽子宜大不宜小,否則給人頭輕腳重的感覺。身矮的人則相反。個子 ,文字與靈魂共舞,讓心隨著字行飛向有你
② 羌族羊皮鼓的傳統介紹
「羊皮鼓」 主要流傳在嘉陵江上游的略陽縣,是五十年代初由藝人馬雲秀、童連生首先演出的雙人鼓舞。其前身是古老的羊角鼓舞。風格、節奏、動律仍保留了原來的面貌,但兩位老藝人(小時從藝端公)規范了羊皮鼓的舞蹈語匯,刪除了祭祀內容,使之成為娛樂性的表演節目。
羊皮鼓舞表演前,可在原地先打一通有固定套路的鼓點,既可醞釀情緒,又起著烘托氣氛和招徠觀眾的作用。表演中,兩人邊擊邊舞,在「嘭、嘭」擊鼓聲和「嚓、嚓」搖環聲中,配以曲調高亢的唱腔和熱烈、粗獷的舞蹈,給人一種別致、獨特的韻味。另外在畫面調度中,多突出了兩人同進同退或面對面、背靠背的對轉,或「推磨式」的同轉共繞形式。
羊皮鼓的打法和鼓點的節奏變化豐富。目前,搜集到的有[硬三鞭]、[軟三鞭]、[野雞撲]、[偷點子]、[牛擦癢]等十多種。這些鼓點穿插在每個唱段與舞蹈銜接變化中,使表演者在統一的步伐、統一的動作中,調節了節奏氣氛。由於表演具有即興式的特點,表演者的技術嫻熟程度和思想情緒變化將直接影響技巧的發揮。
羊皮鼓的唱腔多在舞蹈段落的間隙進行。其中既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亦有老藝人套用原曲調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目前,搜集到的曲譜有十多首,如[立五門]、[甲子]、[十大古人]、[學家子]、[還喜神]、[舞壇]、[猴子反天朝]、[四點紅]、[十二花]等。其唱詞多取材於道家俚語、歷史故事、男女愛情和當地風情,值得注意的是在[立五門]、[甲子]、[學家子]等唱腔里,蘊含著許多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內容。
羊皮鼓突出鼓的表演,它氣氛熱烈歡快,動作粗獷質朴,如「禳星辰」動作,就是在鼓點、唱腔、動作的有機結合中,表現出凜冽的氣勢。羊皮鼓在表演中,不僅給舞蹈提供了節奏,豐富了氣氛,而且鼓點的擊打更形成和衍化出許多獨特的舞蹈語匯。當老藝人舞至興奮時,常常搬出一條長木凳,擺在場地中心,藝人們圍著長凳表演「躺凳」、「跳凳」、「踩凳」、「跨凳」等具有雜耍式的技巧。目前已搜集到的基本動作有「禳鼓」、「揉麻窩子」、「單腿跳」、「鳳凰三點頭」、「線筢子」、「禳星辰」、「勾腿跳」以及和木凳結合表演的一些技巧動作。其中,「禳鼓」是整個舞蹈的連接動作,它和「揉麻窩子」、「禳星辰」奠定了羊皮鼓舞的基本風格和動律。更加突出了腳的「走、跳」,胯的「扭、擺」和手中鼓的「推、搖」變化。 羊皮鼓舞的演員大都穿當地山民常穿的大襟長布衫,外套坎肩,系腰帶,扎頭帕,穿麻鞋,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特別是由童連生、馬雲秀兩位老藝人合演的羊皮鼓,多次參加省、地、縣的各級民間藝術調演並獲獎,使其至今活躍在民間。位於四川省汶川縣馬蹬村的「何家祖墳」是當地羌族何姓大家族的墓地。根據資料記載,羌族古代葬俗以火葬為主,火葬通常在日落後進行。火化時親人們圍坐一旁哭泣,然後轉為以吟唱喪歌來寄託哀思,再繼之以牽手頓足的舞蹈為祈求神靈保佑死者進入另一世界進行祝福。歌舞直延續到次日清晨,將骨灰埋入地下為止。這種喪俗在《呂氏春秋·義尚》中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而不焚也」的記載,可為左證。在少數民族之中,羌族的「喪舞」和為祭祖所舉行的傳統祭祀舞蹈都極具特色。
當太陽把高大松拍樹長長的影子縮到最短時,村寨里的男女和前來特為祭祀何家祖先的巫師們,跟隨著何家主人陸續到達一片松柏圍繞的墓地,並在林中的墳塋前供放好各類祭品後,便等待著祭祀「時辰」的到來。
只聽得羊皮單鼓的一陣作響,一隊由手拿雕有神仙頭像的「克里米娃子」神杖、戴著放置聖物帽子的巫師為首開路,緊跟其後的是頭戴金絲猴頭,羌語稱作「休匹兒」猴皮帽,手拿掛有鷹爪等避邪物「板鈴」的大巫師、敲打著羌語稱「日卜」羊皮單鼓、揮舞棍棒類法器的六、七位巫師組成的隊伍,從松柏林外蹦跳而來。他們踏著咚咚作響的羊皮單鼓和板鈴響聲,跳起了《金絲猴舞》。頭戴金絲猴頭帽的巫師在自己作舞的同時,還負責指揮其他巫師在儀式過程中表演各種舞蹈的方向和應做的次數。這些巫師每人的舞姿並不相同,有的邊揮動法器邊向各個方向弓腰屈背地祭拜;有的輪流替換著左右腿做前後蹦跳、有的卻在原地左旋右轉……,似乎是在表演著各自的「單人舞」。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所有巫師唯一一致的是,每人口中都用不停念唱的咒語和經文伴陪自己的舞動。
在羌族的祭祖儀式中,有大巫師必須頭戴金絲猴頭皮帽,並同時敲打羊皮單鼓的特殊習俗,而這一習俗的來歷還有著一段有趣的神話故事為根據。
據說,很早以前,羌族是擁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當時已十分年邁的祖師爺為了把從天神那裡得來的各種經文和有關人間衣食住行的所有學問,花費了極大的心血記錄並保存在一卷卷樺樹皮上,准備傳給羌族的後代。這一年的春天,祖師爺生怕這些樺樹皮經卷受潮,便拿出來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曬。竟不知何時跑來一隻山羊,把所有的樺樹皮經卷統統嚼吃飽餐後逃遁而去。等祖師爺午後來收取經卷時,發現所有經卷竟全部丟失而大驚失色,四處尋覓也不得蹤影而急得拍胸頓足、悲痛欲絕。這時一隻金絲猴從高高的樹上爬了下來,告訴祖師爺它曾看見一隻山羊吃掉經卷的經過。從此後,祖師爺便下決心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不管花費多大心血也要尋找到這只罪惡的山羊。後來,經歷了千辛萬苦在金絲猴的引路和協助下,終於找到了這只罪惡的山羊。祖師爺為了懲罰這只山羊,把宰殺後的山羊皮製成了祭神用的單鼓「日卜」,使它永世遭受羌族後代的鞭笞。從此以後,每當祖師爺敲打單鼓時,眼前就會出現寫在樺樹皮上的經文字句。為了使這些寶貴的經文永遠不會再度丟失,祖師爺背下所有的經文,並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傳授給後代巫師,而再不使用文字,因此羌族至今只有自己民族的語言而沒有了文字。同時,為了感謝金絲猴引路找尋到山羊,使羌族後代通過古老經文而倍受五大天神保佑的功德,便在金絲猴死後將它的頭部和皮製成了帽子,裝飾上可以驅邪鎮魔的小銅鏡、海螺等法器,作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崇拜之物。
以後每當祭祖時,大巫師必須頭戴金絲猴頭帽,其位置安排在緊跟「克里米娃子」神杖之後,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金絲猴的崇敬,並通過它來為巫師引路與神靈相通。而且,巫師們所表演的舞蹈,正是講述了「在金絲猴幫助下如何尋找到罪惡山羊」的故事。
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師們作法時的「專利」。除祭祖時巫師敲打羊皮鼓、跳「金絲猴尋找罪惡山羊」舞蹈外,再要領略「羊皮鼓舞」的風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縣木卡鄉的《布拉茲》所莫屬了。
聞名方圓百里的木卡鄉羊皮鼓舞《布拉茲》,也屬於「巫舞」之列,必須由真正掌握十六卷經文和所有法式技能,具備一定醫葯、星象知識,能主持傳統的祭祀儀式的巫師才能表演。這類巫師被當地羌民稱作「釋比」。
羌寨各家如要「請願」、「還願」或驅鬼逐疫,就要聘請「釋比」來跳羊皮鼓舞《布拉茲》。巫師的人數和規模,根據各家經濟能力而定。「釋比」所作的各種法事中,「羊皮抓鼓」是不可缺少的法器,同時也是「釋比」跳《布拉茲》時唯一的伴奏樂器。理縣木卡鄉最著名的兩位「釋比」不但是一對兄弟,而且所合跳的《布拉茲》,舞姿之優美、風韻之瀟灑,在當地是首屈一指的。
只見,兩位身著湖藍色右襟長袍,腰系白色麻制百褶裙,頭纏白色包頭的「釋比」,在手擊羊皮抓鼓的咚咚作響下輕盈起舞。整個舞蹈過程中,他們神情專注如入無人之境,舞姿輕盈飄逸、剛健沉穩。二人齊舞時,張馳有序,如行雲流水;對舞中,婀娜多姿,似彩蝶雙飛。全部舞蹈在雙膝不斷地顫抖中,連續表演「持鼓繞頭」、「屈腿左右旋轉」、「旋擺髖部」等復雜而多變的動作。他們干凈利落的動作隨羊皮鼓節奏的加快而絲毫不亂分寸。舞姿的和諧完美、一招一式的准確到位與貫穿其中古樸、無華與內在的神韻,不能不令人們對他們功底的深厚發出贊嘆,這是任何專業舞人所難以達到和所能體現的。
③ 羊的知識
羊的網路知識:
羊是羊亞科的統稱,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是人類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芻動物,是羊毛的主要來源。
羊的趣味說明:
羊伴隨人類的時間之久遠、與人關系之密切,的確值得大書特書。因其形體適中,攻擊力差,對人幾乎毫無威脅,不似豺狼虎豹之兇猛令人毛骨悚然,於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獵目標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產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溫順,易於馴服,故而成為人類最早飼養的動物。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說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載藝術。由於其很早便走入人類視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遺存中活靈活現,犖犖大觀。斑駁的岩畫中,有它們壯碩的身影;陶器的圖案里,有它們美麗的面容;從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銅罍」,到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當今的年畫、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品,羊的各種形象隨處可見,給世世代代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審美享受,成為人們生活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麗。漢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兩字組合而成。羊大為美,乃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
羊可充作美食。「魚」和「羊」結合便成「鮮」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淺,不禁讓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漢字大字典》中,以「羊」為部首的漢字竟多達204個,充分說明其對先民生活影響力的巨大。不知不覺中,羊的影響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羊曾陪伴英雄。據《漢書·蘇武傳》,漢中郎將蘇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單於背漢妄為,扣留蘇武並遣其牧羝羊(公羊)於北海之濱,並揚言「羝乳乃得歸」。蘇武與羊群為伴,手執漢節,餓吞草籽,渴飲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19年後單於回心轉意,蘇武才得返長安,受封典屬國,留下千古佳話。
羊可啟發智慧。據《戰國策·楚策四》載,楚懷王聽信張儀花言巧語,入秦而被囚禁。襄王即位,不思進取。良臣庄辛進言而不納,便避走於趙。不久,郢都被秦所據。襄王悔,尋見庄辛。庄辛用「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來鼓勵襄王應重整旗鼓,卷土重來。用於此處,既通俗易懂,又言簡意賅。
羊可象徵安泰。古語有「三羊開泰」之說。考「三羊開泰」本應作「三陽開泰」,最早出自《易經》。《易經》以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利之象徵。對「三陽開泰」的另一種解釋為:11月冬至日的白晝最短,其後則白晝漸長。古人以為此乃陰氣漸去而陽氣始生,所以稱冬至一陽生,12月二陽生,正月三陽開泰。因此,舊時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願之辭。而「羊」與「陽」同音,久之便訛為「三羊開泰」。後人附會出「三隻大角羊聚立於一處」之特定造型,成為婦孺皆知的吉亨之象。
羊可體現正義。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擁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將其神話為正義的象徵。據王充《論衡·是應》,唐堯之臣皋陶治獄,輔以獨角之羊。此羊對嫌犯「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極為靈驗。至戰國時,秦楚等國御史、獄吏等執法者皆著帶有獨角神羊圖案之冠服,以示庄嚴神聖。此獨角羊名「獬豸」,作為秉公執法的象徵,其形象一直用作歷代執法者官服圖案,直至清末。
羊性素喜清潔。羊願居於乾燥整潔之處,飢餐青草,渴飲清泉,潔身自好,遠離污穢。不像某些畜類,終日嬉戲於泥淖之中,飲溺餐矢,藏污納垢,顧盼自得,不以為恥。
羊雖嫻靜優雅,人見人愛,卻亦小有缺憾,即反抗性差,斗爭精神欠缺。即使是被宰殺,亦只低吟一聲,便引頸就戮。頗不似豬,雖不能逃命,卻願引吭高「歌」,盡其所能,聲嘶力竭,氣沖霄漢。豬羊相異至此,其中必有緣由。據民間傳說,豬、羊皆因被人宰殺而心中不平,且萌生與上帝(老天爺)討還公道之念。羊動作輕盈,腳下生風,先得接見。上帝聽罷莞爾笑曰:「豬羊豬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爾等終日無所事事,專靠人類飼養,卻不許人類食爾等之肉,則要爾等何用?爾等應予理解。回去轉告胖豬先生,其應泰然處之,不必再勞前來。」羊聞此言,雖仍感悲哀,但思來想去,卻覺合乎情理。無可奈何之餘,只得打道回府。遇胖豬於途中,只見其氣喘吁吁,步履維艱。羊將上帝之言轉達。豬心中忿忿,仍覺不公。羊將其強拉硬拽,拖回住所。此後,羊面對屠刀只有嘆息;而豬因思想不通,便大喊大叫,直至氣絕。
④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⑤ 高分懸賞:學習帽子行業的相關知識
這個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首先需要說明一下工廠的主要產品,因為帽子分很多種,從做工看,有棒球帽(也叫布帽),材料有多種,純棉,滌棉,毛滌,網眼等等;有機織提花,紗線有晴綸,毛晴混紡,純毛,棉,甚至有羊絨。還有手工鉤針,棒針等等。不知道你朋友經手的產品的是哪一類。每一款都需要用至少1-2年的時間才能略知一二。至於海外流行,那就更難說了,顏色,面料,款式,新技術等等層出不窮。從用途看有運動帽,禮帽,職業帽等等。本人2002年開始各種帽子(主要是運動帽)的出口,過了這么多年也只是知道點皮毛而已。如果知道你朋友是做哪一種,我可以和他探討,共同學習一下的。
⑥ 怎樣織美羊羊帽子
材料:
自己的兔毛共計:2兩(含小圍巾重量)還沒拍哦
工具:3.5MM 2.5MM鉤針 細針用來鉤耳朵和蝴蝶結的 縫針
針法:長針蘿卜絲 中長針蘿卜絲 和短針蘿卜絲
說明:毛茸茸的是反面來的,後面做了松緊帶子。。
蘿卜絲鉤法圖片
⑦ 帽子羊羔毛成份…聚酯纖維100%
肯定是聚酯纖維的,肯定沒有棉麻毛這些天然料子好啦
⑧ 喜羊羊帽子
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