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獨孤信傳文言文翻譯
獨孤信,是雲中人,原來的名字叫如願。他的父親庫者,為領民酋長,從小雄武豪邁有操節義氣,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獨孤信容貌俊美,善於騎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賀拔度等人一起斬殺了衛可狐,因此而知名。因為北部邊境混亂,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榮的任用。獨孤信年少,喜歡修飾自己,服飾的色彩和眾人不同,軍中稱他為獨孤郎。
建明初年,他出任荊州新野鎮將,兼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荊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鄉郡守。他連續掌管二郡,都有聲望政績。賀拔勝離京鎮守荊州,就表奏獨孤信任大都督。他跟隨賀拔勝進攻梁國的下湲戍,攻克,升任武衛將軍。到賀拔勝的弟弟賀拔岳被侯莫陳悅殺害,賀拔勝就命獨孤信進入潼關,安撫賀拔岳留下的兵眾。正好太祖已經統領了賀拔岳的軍隊,獨孤信和太祖是同鄉,小時倆人就友好,見面後非常高興。太祖趁機命獨孤信到洛陽請示事情,抵達雍州,大使元毗又派獨孤信返回荊州。不久朝廷徵召獨孤信入朝,魏孝武帝對他非常信任。
到孝武帝西行遷徙時,事情發生得很突然,獨孤信單騎在瀘澗追上了他。孝武帝贊嘆說:「武衛將軍竟能夠辭別父母,拋棄妻子兒女,從遠方前來跟隨我。時世混亂就能看出忠良,這豈是假話呀。」當即賜給獨孤信御馬一匹,晉爵為浮陽郡公,食邑一千戶。
不久獨孤信任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此前,秦州的長官昏庸懦弱,政令荒謬違背常理,百姓有冤情訴訟,長年不能決斷。到獨孤信抵達州中任職後,各種事務得以處理,沒有積留的。他宣傳禮義教化,鼓勵農業生產,在幾年時間里,公家私人都富足起來,願意歸附的流民有幾萬戶。太祖因為他的威信遠近聞名,所以賜給他的名為信。
獨孤信風度弘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剛開創基業時,只有關中一帶的地方,因為隴右地勢險要,所以派獨孤信去鎮守那裡。他受到了百姓的敬慕,聲威震動鄰國。獨孤信在秦州,曾因為打獵到了傍晚,騎馬疾奔進城,他的帽子稍稍傾斜。到了第二天早晨,戴帽子的官吏百姓,都仰慕獨孤信而將帽子斜戴著。他就是像這樣受到了鄰國和士民的敬重。
趙貴被誅殺後,獨孤信因為同謀而獲罪被免官。過了沒多久,晉公宇文護又想殺死他,因為他的名望向來很高,不想使他的罪行張揚出來,逼著讓他在家中自盡。當時他五十五歲。
Ⅱ 【獨孤信】
沒有找到。對不起。
大概導演和編劇們都沒想到用這位大帥哥來拍。。
只有些文字的,看看吧。
獨孤信,雲中人也,本名如願。祖俟尼,和平中(公元460-465),以良家子自雲中鎮武川,因家焉。父庫者,為領民酋長,少雄豪,有節義,北州咸敬服之。」獨孤信為鮮卑族人,其祖父俟尼自雲中到武川任鎮將,將家遷於武川,祖孫三代皆以武略稱。史稱他「美容儀,善騎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戰功卓著,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他也是三朝國丈,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後。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衛國公。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宇文泰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後,北周明敬皇後,隋文獻皇後,唐元貞皇後。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魏晉末,天下大亂,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公元四世紀末期,北方鮮卑拓跋部異軍突起,聯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個部落,其中鮮卑化的匈奴獨孤部地位顯赫,它世代與拓跋部王室聯姻,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兩位姑母,分別嫁給獨孤部的首領與王子們,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亦為獨孤氏。獨孤信便出生於這樣的一個顯貴家族之中。他生於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祖籍雲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是魏初最重要的官員之一。到獨孤信的祖父俟尼時,俟尼舉部遷往武川,在北塞防戍邊隘。當時北魏都城設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為防禦柔然,北魏太武帝在北魏的北部邊境,沿邊要害之處設置了一些重要的軍事重鎮,鎮將全由鮮卑貴族擔任。俟尼便擔任過沃野軍鎮的鎮將。俟尼辭世後,由獨孤信的父親獨孤庫者繼任部落酋長。獨孤庫者英勇豪爽,講求節氣,北鎮人民無不敬服他。其妻費連氏也是貴族出身。由於有這樣的高貴血統相傳,他們的兒子獨孤信天生一表人才,風度翩翩。並且,因為獨孤信自小生活在遼闊的北方大草原上,受當地尚武之風的感染,騎馬射箭,無所不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熟讀百家經史,深受漢文化熏陶。他認為祖宗們南征北戰,威震四方,雖重武略,卻忽視了文治,於是親政後他便大興「文治」。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他力排眾難,遷都洛陽。南遷的鮮卑貴族們迅速漢化,而仍留在北方駐守邊防的鮮卑貴族們則因遠離都城,受漢化影響小,依然保持著鮮明的鮮卑舊習:姓復姓,說胡話,著胡裝,崇尚武藝,聚部而居。他們逐漸被淘汰,地位驟降,身份淪落。獨孤家族亦是如此。戍守北方的鮮卑士兵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淪為「府戶」,位如奴隸,怨聲載道,加上當地是各少數民族雜居之所,民族沖突日益嚴重,北部邊塞成了一個充滿危機的火葯桶。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初,高平鎮(今甘肅固原縣)鎮兵推舉高車酋長胡琛為高平王,舉起起義大旗,北方人民欣然響應。義軍力量迅速壯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沃野鎮,胡琛又派遣大將衛可孤率軍攻打懷朔、武川二鎮。武川豪強賀拔度拔、宇文肱聞風,趕緊在當地招兵買馬,組成了一支宗鄉武裝以抗擊起義軍。日後從這支小小武裝中走出了不少人物:北周王朝的締造者宇文泰,名將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岳兄弟,獨孤信亦是其一。盡管家道中落使獨孤信對已漢化的洛陽集團深感不滿,但他畢竟是一個貴族子弟,義軍起義直接威脅到了他的自身利益,故也加入了這支隊伍。他馳騁疆場,英勇善戰,幾度出生入死,名揚一方。武川豪強們奮力抵抗,襲殺了衛可孤,給義軍以重創。無奈此時「六鎮風暴」颳起,席捲北魏。武川旋即被攻下,首領賀拔度拔不幸陣亡,群龍無首,隊伍解散。獨孤信只得隨其家流徙到定州(今河北定縣)。可才安定下來不久,起義風浪又波及到了河北。葛榮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縣)率軍起義。定州人民將對鮮卑統治者的滿腔憤恨轉嫁到當地北鎮流民的身上。為免遭殺戮,獨孤信被迫加入義軍隊伍中,成為葛榮的一名部下。此時的獨孤信正是一位翩翩少年,風流倜儻,才貌出眾,且好「自修飾服章」,軍中人皆稱他為「獨孤郎」。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公元528年)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掌握了北魏實權。這年秋天,他與葛榮在滏口展開大戰。葛榮麻痹輕敵,戰敗身亡。爾朱榮見俘軍中的獨孤信本是鮮卑貴族,又年少英勇,氣度不凡,便提升他為別將。不久,獨孤信受命征討義軍的殘余勢力韓樓,他在戰場上表現十分出色,單槍匹馬,出陣挑戰,一舉擒拿了韓樓手下的一員干將袁肆周。此後,爾朱榮對他更加看重。元顥入洛陽後,獨孤信再次受命為先鋒,與顥軍戰於河北,破之,賜爵愛德縣候,後遷武衛將軍。爾朱榮獨孤信
死後,高歡盡滅爾朱氏,獨攬北魏大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可一世,唯獨當時坐鎮荊州和擁兵關隴的賀拔勝、賀拔岳兄弟不肯從命於他。於是高歡挑撥離間,唆使關西將領侯莫陳悅謀殺了賀拔岳。賀拔勝得到消息後,意恐奸人從中獲利,忙命身邊的大都督獨孤信立即入關,接任賀拔岳的職位,招撫余眾。獨孤信日夜兼程地趕到隴關,才得知岳部將士們已推舉字文泰作了統領。宇文泰也是武川鎮人,與獨孤信自幼相好,後又在沙場上並肩作戰,感情篤厚。二人異地相見,分外高興。不久,獨孤信受命到都城洛陽向北魏孝武帝報告關隴一帶的情況,行至雍州(今陝西西安),恰好遇見孝武帝派遣的大使元毗,遂中途折回荊州賀拔勝處。爾後,他「尋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高歡在朝獨孤信的多面印
中掌權,想自立為帝的心思昭然若揭,孝武帝實則是他手中的一個傀儡,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永熙三年,孝武帝拉攏宇文泰、賀拔勝等人,暗中調兵遣將,決定與高歡決一雌雄。但孱弱無能的他哪裡是高歡的對手,最後只得西逃長安投靠宇文泰。眾人見之,軍心大散,一夜之間,逃亡者竟超過了半數。獨孤信聞訊後,頗感為難。因為當時他的父母妻兒全在高歡的轄地之內,若想追隨皇上,則需舍家而去,落個「不孝」的名義。但孝武帝畢竟是堂堂一國之君,身為下官不為其盡忠效力又會有「不忠」之嫌,況且他的昔日好友如今都已坐鎮西邊,於其前途甚為有利。權宜片刻之後,獨孤信還是決定追隨皇上,西入關中。於是他馬不停蹄,一路追趕,至洛陽西北的漉水終於趕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見他單騎而至,心中真可謂感慨萬千,嘆聲說:「將軍今能辭父母,捐妻子而從朕,『世亂識忠良』,此話當真不假呀!」遂賜御馬一匹,進其爵為浮陽郡公。自此,魏分東西。是年,高歡另立孝靜帝,自己執掌朝政,並遷都於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則鴆殺了孝武帝,於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另立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二者分別以懷朔系軍閥集團和武川系軍閥集團為靠山,開始了十多年的對峙。荊州成為東魏的領地,但當地的人民卻「心猶戀本朝。」因獨孤信曾在荊州任過大都督,對當地民情甚為了解,西魏獨孤信
朝廷便任命他為掌管三荊州軍政事務的都督、東南道行台(派駐地方兼管民事的官員)、荊州刺史,想以此來招撫荊州人民。獨孤信遂起程。到達武陶時,東魏的弘農太守田八能率領一群蠻兵將其擋在淅陽城(今河南西峽縣北)之外,同時東魏都督張齊民也受命率3000名步兵與騎兵尾隨獨孤信之後。當時獨孤信所帶兵卒還不到1000人,形勢十分嚴峻。他稍作思量後,鎮定地對部下說:「敵眾我寡,若回頭攻打張齊民,前方之蠻人定會以為我軍撤退,必將轉守為攻,這樣我軍就會首尾受敵,難以脫身;不如首先進攻前面的田八能,若能擊敗他,張齊民軍就會不戰自潰了!」於是他領兵力挫田八能,張齊民果然隨之敗逃。獨孤信接著又乘勝襲擊穰城(今河南鄧縣),當時穰城由東魏西荊州刺史辛纂把守,辛纂帶領兵馬出門迎戰,被獨孤信打得落花流水,慘敗而歸。城門還未來得及關上,獨孤信已令都督楊忠為先鋒奪城。楊忠對守衛城門的東魏士兵們大聲喝道:「我大軍已至,城中還有人馬接應。你們若想尋一條生路,為何還不避開逃命去呢?城門上的士兵一聽,頓時作鳥獸散。楊忠趁機率領士卒沖進城內,擒殺辛纂,城內的軍民嚇得服服帖帖。獨孤信接著又分開兵馬,平定了三荊。但東魏豈肯善罷甘休。半年過後,高敖曹、侯景突然率軍進攻穰城。獨孤信見大兵臨近,自己則勢單力薄,趕緊向朝廷求援。可西魏援軍久久不至,終於寡不敵眾,只好與部下楊忠棄城南下投奔梁朝。南梁的都城建康是一個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繁華富庶的都市,但這一切都不能吸引獨孤信。他雖身居其中,心卻無一日不思念著北方故土,終日鬱郁寡歡。他幾次上書給梁武帝請求北返,西魏也派遣使節來與梁商討此事,但均未果。一直到三年過後,梁武帝才允許獨孤信等人北返。獨孤信聞訊後,欣喜之餘不禁淚下:「我苦苦期盼達三年之久,終於盼來了今日!」臨行前,他向梁武帝告辭。武帝問他:「朕聞你父母均在山東,不知今將何往?」獨孤信不假思索地說,「為君臣者豈能因顧念家人而事二君乎?」梁武帝聽後感到十分驚奇,他沒想到這位北方蠻族之士竟會如此注重忠義禮節,遂備厚札相送。獨孤信返回長安後,因自己兵敗東魏,又棄城奔梁,「虧損國威」,上書給魏文帝請求治罪。文帝閱後,不置可否,便交由尚書們商議。七兵尚書、陳郡王玄等人奏曰:「獨孤如願兵敗,使國蒙羞,理當受罰。但他獨守孤城,只因援軍未至才被迫投奔南梁,且他有平定三荊之功。請陛下赦免其罪,官復原職。」獨孤信因禍得福,不久便晉升為驃騎大將軍,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獨孤信卓有軍事才華,被譽為一代名將。當年的「獨孤郎」還只是鋒芒初露,如今的獨孤大將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他久經沙場,用兵如神,屢次出奇制勝,為西魏立下汗馬功勞。大統三年(公元537年),剛從建康歸來不久的獨孤信便跟從宇文泰出征東魏。此次出兵十分順利,一路勢如破竹,弘農即刻被攻下,又在沙苑大敗高歡親率的10萬大軍。得勝後班師回朝,文帝對眾將士大加賞賜,獨孤信被封為河內郡公。一日,獨孤信巡行於俘虜營中,偶然發現了一位遠房親戚,忙—上前去尋問家中情況,誰知那位遠戚卻告訴他其父已經過世了。獨孤信頓時肝膽欲裂:「沒想到當初一別之後,我們父子竟再無見面之期了!」於是趕回家中,「發喪行服」。不久,他接令回朝,與馮翊王元季海一起統兵兩萬直逼洛陽。時任洛陽刺史的廣陽王元湛聞風喪膽,棄城而逃,獨孤信等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佔據了金墉城。大統四年,東魏卷土重來。侯景、高敖曹二人為先鋒圍攻洛陽,高歡則親率大軍隨後而至。東魏軍來勢兇猛,「悉燒洛陽內外官寺、居民,存者什二三。」」獨孤信等被圍困在金墉城內,情況大為不妙。此時,獨孤信異常冷靜,一方面派人十萬火急地送信至朝中請求增援,另一方面鼓舞士氣,嚴加防範,固守城中「旬有餘日」。當時西魏文帝正欲與丞相宇文泰去洛陽祭拜列祖列宗的園陵,收到告急文書後,馬上率援軍東行。至澶東,侯景等人連夜解金墉之圍離去。宇文泰輕騎追擊至黃河邊上,侯景布陣迎戰。因戰馬中箭受驚,宇文泰不幸跌下馬來,幸為李穆所救,只得敗退而歸。西魏軍稍作休整後,再度發起進攻,「是日,東、西魏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早至晚,戰數十合,氣霧四塞,莫能相知」。獨孤信、李遠任右面先鋒,趙貴、怡峰任左面先鋒,交戰皆失利,其他將領見狀忙引兵後退。獨孤信本已身處劣勢,又見文帝、宇文泰不知去向,深知自己也無回天之力,只好棄卒先歸。大統六年(540年),東魏侯景從三鴉出發,准備收復荊州。獨孤信統5000騎兵馳出武關增援,侯景一見,連忙撤軍返回。第二年,岷州(今甘肅省岷縣)刺史赤水糾集蕃王梁仙定舉兵反叛,朝廷下詔令獨孤信率軍討伐,以平定叛亂。獨孤信奉旨至岷州,見赤水、梁仙定怒斥道:「你們身為朝廷命官,沐浴龍恩,而今竟舉兵反叛!看我不拿你們這等不忠不義之賊!」兩軍交戰才幾個回合,梁仙定就被獨孤信的部下殺死。但其兄弟兒子們仍不死心,率余軍繼續作戰。獨孤信勒兵轉向萬年,駐扎在三交谷口。叛軍不肯屈服,「並力拒守」。獨孤信想:長此糾纏下去,於我軍不利。遂生出一道妙計,詭騙叛軍道:「你們這些叛賊死到臨頭還不反悔,今我大軍已至,爾等已身陷重圍之中了!」叛軍聞知大驚,環顧四周,只見山上風吹草動,果真似有萬千大軍埋伏其中,嚇得趕緊放下武器,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獨孤信率軍乘勝北追,一直追到岷州城下,城裡的叛軍知道大勢已去,慌忙出城繳械投降。獨孤信又立大功一次,被朝廷加授為太子太保。魏自分東西以來。兩邊各不臣服,常為領土之事爭戰不休。大統九年(543年),烽火又起。高歡與宇文泰各自率兵在洛陽邙山展開大戰,經過幾次交鋒,西魏左軍趙貴等五員大將相繼失利,東魏占居優勢。宇文泰又親自出陣與東魏交戰,再度失利,只好在日暮時分引兵逃走。高歡忙派兵追擊。正在這個危急時刻,獨孤信趕到,與於謹招聚剩下來的散兵游勇,從後部偷襲東魏追兵。追兵怎會料到身後竟然還會有敵軍,頓時驚慌失措,軍心大亂,「西魏諸軍由是得全」。西魏不僅外有東魏強敵,內部反叛亦接連不斷。大統十二年,涼州刺史宇文仲和聚眾反叛,獨孤信率怡峰前去征討。宇文仲和固守武威城,獨孤軍屢攻不下,相持甚久。獨孤信仔細斟度形勢,終於找出了叛軍的漏洞。是日深夜,他命手下諸將用雲梯從東北方攻城,自己則率精兵從西南方進攻,兩面夾擊叛軍。城內宇文仲和的士兵們正昏昏入睡,及待發覺,雖奮力抵抗,但為時已晚了。黎明時,獨孤信等便攻入城內,擒捉宇文仲和,並俘獲了叛民6千戶,全部解押至長安。獨孤信因此被拜為大司馬。此後,獨孤信又分別於大統十三年、十六年兩次出征,進位至柱國大將軍。與丞相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李密曾祖父)、隴西公李虎(李淵祖父)、南陽公趙貴、常山公於謹、彭城公侯莫陳崇並為八柱國,「當時榮盛,莫與為比」,並且福蔭諸子,他的五個兒子分別被封為公、侯、伯,累計加封四千戶。獨孤信兼通文武之道,能張能弛,不僅是一名英勇善戰的武將,也是一位長於治理地方的官員。大統三年(公元537年),他進據洛陽時,洛陽城已是荒涼一片。昔日的繁華消失殆盡,殘垣斷壁時有所見。許多居民流亡離散,名門士族更是蹤影全無。獨孤信得知河東籍的柳虯和裴諏之還分別留居陽城和潁州,便徵召他們,分別任命他們為行台郎中,開府蜀。有了這些當地名門望族的協助,獨孤信威信大增。弘農裴志本已隱居山中,此刻卻「糾合義徙舉廣州歸同」,陳析、韓雄等地方豪強相繼投奔到獨孤信帳下,原屬東魏的潁、豫、襄、廣、陳留等地也自動並入西魏領土之中。獨孤信在坐鎮隴右的近十年中,治績更為突出。隴右是西魏的後方,各民族雜居在此,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人們一旦有冤屈上訴,幾年都得不到解決。這里是一塊是非之地。西魏朝廷也為此大傷腦筋,數易刺史,但均不能改變這種狀況。大統四年,獨孤信任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獨孤信對當地的情況早已有所耳聞,但他毫不畏懼,決心治理好隴右。上任後,他立即著手辦理數年來積壓的案件。他鐵面無私、據實查辦,不論犯人有何後台,均按其罪行加以處治。這樣,百姓們郁悶心頭已久的冤氣終於得到化解,心相歸之。而當地豪強亦被他的此舉所威懾,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作威作福了。收攏民心之後,獨孤信又「示以禮教,勤以農桑,」幾年下來,州府府庫充實,百姓也日漸富足。鄰地的流民見之,紛紛舉家投附,秦州所轄戶數一下子增加了幾萬。頓時,獨孤信名聲大噪,「信著遐邇」,宇文泰因此賜其名為信。只是樹大招風,一篇《檄梁文》為他招致禍根。《檄梁文》是侯景之亂之際東魏大臣魏收寫的一份奏摺。魏收在文中詭稱獨孤信「據隴右不從」,宇文泰得知,遂起戒備之心。趁獨孤信移鎮河陽之際,任自己的侄子宇文導代替其職,並且還親自視察其地。
西魏政權一直為宇文泰所控制。宇文泰,字黑獺,是一個鮮卑化的匈奴人。當初魏孝武帝敗給高歡後,能在西邊得以苟延殘喘,全靠宇文泰。但由於孝武帝不甘再次淪為傀儡,西遷不到半年即被毒死。此後,西魏的三個傀儡皇帝——文帝、廢帝、恭帝都在宇文泰的操縱下先後上台。宇文泰與獨孤信是同鄉,世居武川,其發跡也主要依靠武川勢力集團。他深知獨孤信風度弘雅,深得人心,且功高勛著,在武川集團中威望甚高,不得不對其加以防備。獨孤信亦察出事有端倪,便主動上書,提出自己身居隴右已久,請求還朝。宇文泰假意不許。正好此時東魏使者帶來獨孤信母親亡故的消息,獨孤信再次上書,「陳哀苦,請終禮制」。宇文泰又裝作一副迫不得已的樣子,讓他發喪行服。當然,宇文泰也心存愧疚,畢竟獨孤信與他從小相善,為他效力不少,便追贈其父獨孤庫者為司空公,其母費連氏為常山郡縣,並且於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升遷獨孤信為尚書令,待六宮建制之後,又拜他為大司馬。可這一切並未挽回什麼,二者之間的間隙由此產生,並不斷擴大。宇文泰廣聚英俊豪傑於其麾下,數度東西征戰,就是為了給後代子孫坐鎮天下打好基礎。到恭帝時,西魏已名存實亡,宇文氏的奪權篡位只是早晚之事了。宇文泰開始考慮立嗣的問題。他自己已不想篡位,故在立嗣之事上慎而又慎。此事也的確非同小可,因為被立為後嗣的人將是明日之君,宇文家的江山全掌於他一人之手。宇文泰已有一嫡子略陽公宇文覺,系其正配夫人馮翊公主所生,他應是理所當然的後嗣。然而宇文泰卻久久不能作出決斷。這是因為在宇文覺之前,姚夫人生有一庶出長子宇文毓,宇文毓之妻恰好是獨孤信的長女。宇文泰擔心立宇文覺為後嗣會使獨孤信生出異心。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出絕妙好戲。恭帝三年(公元556年),他召集公卿們共同商討立嗣之事,頗為難地說:「我意欲立嫡子覺為後嗣,又恐大司馬獨孤公多心。你們以為該如何是好?」獨孤信乃朝中元老,威望極高,眾官員左右為難,亦不知如何是好,唯有保持沉默。整個大殿寂靜無聲,突然尚書左僕射李遠站出身來,聲色俱厲地道:「立子以嫡不以長,此乃自古以來的道理。略陽公身為嫡子,立他為嗣是理所當然之事,宇文公還何須多慮!若是擔心獨孤信不從,請讓我先斬了他!」遂拔刀而出。眾臣驚竦震動,不知所措。宇文泰亦趕緊站起來,故作發怒地說:「休得無禮!有話好講,何至如此!」獨孤信見狀,知道一切都是事先圖謀好的,深感無奈,只得說:「的確應立略陽公為嗣,我並無異議。」李遠方收起劍來。如此一來,還有誰敢不從,眾人紛紛表示李大人所言極是。立宇文覺為後嗣的事情就這樣確定下來。事後,李遠拜謝獨孤信說:「只因事關重大,才有剛才冒犯之舉,請獨孤公恕罪。」獨孤信心中氣惱至極,但也無可奈何,只淡淡說了一句:「今日之事全賴李公才得以定下呀!」朝中歸來,獨孤信憂憤交加:我捐家為國,幾十年來征戰沙場,治理地方,為宇文氏竭盡效忠之力,而今卻遭他嫌忌,受他排擠。前景難測呀!這年秋末,宇文泰北巡,不慎途中身染重病,便派驛馬傳令召見侄子中山公宇文護趕到涇州拜見。宇文泰說:「我自知大限已至,而幾個兒子尚都年幼。如今外面敵寇強大,天下大事就全託付於你了!你一定要盡力而為,以成我平生之志!」幾天後,字文泰卒於雲陽。世子宇文覺繼位,獨孤信被任命為太師、柱國、太冢宰。宇文覺當時年僅15歲,一切大事均由宇文護裁奪。不久,宇文護建立北周,立宇文覺為周天王,自任大司馬。宇文護名望地位一向較低,雖受宇文泰倚重託以後事,但眾王公大臣對其獨掌政權,專橫跋扈皆怏怏不樂,不肯服從於他。其中以趙貴為尤。趙貴也是朝中元老之一,當年正是他首推宇文泰代統賀拔岳的余部使其從此發跡,後又跟隨宇文泰屢次出征,被封為八大柱國將軍之一,地位等同於宇文泰。誰知宇文護建立北周後,竟加倍排擠他,地位大不如從前。趙貴不堪忍受,想除去宇文護,但他的勢力還略嫌單薄,於是他想到了獨孤信。趙貴早知獨孤信遭宇文氏排擠已久,心中正憤憤不平。獨孤信聽趙貴一說,深覺言之有理,只是又感時機尚未成熟,便勸趙貴不要魯莽行事。豈料此事竟被開府儀同三司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朝廷。宇文護大怒;趁趙貴上朝之際將他抓起來,所有關聯此事的人都滿門抄斬,唯獨孤信除外。因他名望素重,只是免去了其官爵。但這僅是權宜之計,宇文護如何能容得下有心反叛自己的人。一個月後,御賜毒酒,逼令獨孤信自盡於家。時年。獨孤信55歲。獨孤信在魏分東西之際毅然舍家為國,選擇西魏。此後,他苦苦跟隨宇文泰達幾十年之久,為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竭誠盡忠。正是在獨孤信這樣一批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勢力不斷增大,羽翼日漸豐滿,使得西魏政權最終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獨孤信也因此從西魏末相變為北周開國元勛。只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歷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卓,功勛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不過在其身前身後,有三個女兒先後封為皇後,諸子亦加官進爵,正如《北史》所謂「三代外戚,何其盛哉」。這也許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關於獨孤信的軼事:
獨孤如願不但少年英雄精於騎射,而且生得俊美非凡,他出身於鮮卑貴族之家,更擅於修飾,因此自少年時便被稱為「獨孤郎」,後來做官更被上下級同事公認為「璧」人。獨孤信
彼時秦州刺史任上發生的一件事最能體現獨孤如願的絕世風采。話說他一次外出打獵,興致一高就忘了時間,結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時分,就要關城門了,獨孤如願放馬快馳之下,頭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誰知晚霞映照著這樣的駿馬少年,卻將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馳,鮮衣怒馬,翩翩少年,夕陽晚照,冠帽微斜——天,這還是人嗎?根本就是神仙降世啊!眾人一時心嚮往之,都想要學學。買馬習射是來不及了,於是——第二天一早開始,秦州城裡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著戴,只盼能跟上獨孤公子的一厘半分。後人有言——獨孤將軍如此玉樹臨風,妻子也肯定錯不了。遺傳基因好,所以幾位獨孤小姐肯定都是美女,並且使得隋朝皇族也都長得一表人材。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俊美皇族。
Ⅲ 獨孤信的生平。
獨孤信,本名如願,雲中人。祖俟尼,和平中(460—465),以良家子自雲中鎮武川,因家焉。父庫者,為領民酋長,少雄豪,有節義,北州咸敬服之。獨孤信為鮮卑族人,其祖父俟尼自雲中到武川任鎮將,將家遷於武川,祖孫三代皆以武略稱。史稱他「美容儀,善騎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戰功卓著,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他也是三朝國丈,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後。而且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美男子,獨孤信,出生在一個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願。 後來,獨孤如願被權臣爾朱榮收編。爾朱榮見小夥子精於騎射,一表人才,立馬提拔為別將。人長得醒目就是好。 這時候獨孤如願才二十來歲,在軍中人稱「獨孤郎」,講究修飾打扮,又喜歡耍帥,曾在陣前匹馬挑戰,力擒敵將。單挑本來就少,這一回還是帥哥出陣,又有歷史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呵呵,可惜沒有錄像。某日,獨孤如願到郊外打獵,等到晚霞滿天,策馬回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側戴帽子,學習這個帥呆了的新造型。
Ⅳ 古代官員為什麼都要戴帽子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
《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 《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癸)衫、勒帛、采履。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襆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襕衫(父親無官者),納靴。
北宋,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於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 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中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
帽子在中國很久以前就發明了。如中國成語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冠產生之後,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體已與帽式相類。冠還得與頭帕配合,卑賤者只能戴頭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頂頭帕。這種冠制一直影響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烏紗帽。"冕"比"冠"出現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專用的"冕",在皇子繼承皇位時才加"冕"。勞動者只能戴頭巾,主要用來揩汗,以後當作帽子裹頭。
中國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禮帽、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氈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還有防寒保暖、裝飾打扮的作用。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束發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西漢之前只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顏色為黑或青。約東漢以後,貴族以幅巾裹發稱巾幘,因其前高後低而中間露發,恰可用於冠下。約從晉代開始,巾幘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成為文人學士的象徵,後稱儒巾。隋代將巾幘定入輿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幘成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間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學家蘇軾所創的東坡巾,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幘品種。
包頭的軟布。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始於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頂高起。唐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宋代襆頭有多種式樣,其直腳式樣不同階層都可戴用。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禮儀用帽。冕是最尊貴的一種冠,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版,稱?,?前沿掛一排串珠(稱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稱。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五彩玉石。
古代貴族使用的束發物,先將長發綰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時,主體只是一條冠梁,不寬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冠圈兩旁有絲的纓帶,結於頦下。秦漢以後,冠梁漸寬,與冠圈連成覆杯狀,其形制漸趨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漢代梁冠。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Ⅳ 側帽風流獨孤信是什麼意思
「側帽」的來源:語出《北史 獨孤信傳》,「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譯意:主要是說獨孤信長得亂帥一把的,也因為他實在帥得夠嗆,所以常有人以他為模仿的對象.某天,他出城打獵,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他得趕在宵禁之前奔回家.他馬騎太快了,差點摔下來變成肉餅.在這手忙腳亂的狼狽之際,他哪還有空理被風吹得歪七扭八的帽子.不明就裡的人看了他這副德行,大感驚艷,覺得他看起來簡直酷斃了.(所以說,只要人長得帥,就連挖鼻孔、掏耳朵也會很好看.真沒天理!)第二天起,滿街都是模仿獨孤信側帽而行的男人。
Ⅵ 獨孤信有三個女兒當皇後,人稱史上最強岳父,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
獨孤信,是西魏到北周時期著名的武將,被封為八大柱國將軍之一。他一生共有七個女兒, 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被封為明敬皇後;四女兒許配給了李虎的兒子李昞,後來生了個兒子名叫李淵,也就是唐高祖。唐朝建立後,四女兒被追封為元貞皇後;七女兒就更有名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獨孤伽羅,她嫁給了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楊堅,成為了隋朝的文獻皇後。
有一次,獨孤信出城打獵,當他回來的時候天色已晚,為了趕著入城,獨孤信策馬揚鞭,疾馳而回。由於回來的太過匆忙和狼狽,他頭上的帽子被風吹的凌亂歪斜,而他自己卻沒有發覺。誰知到了第二天,滿街到處都是模仿獨孤信歪戴帽子的官員,又過了一段時間,整個城市裡的所有男子全都歪戴著帽子。獨孤信不經意的一次"怪異著裝",卻掀起了一次風靡全城的時裝潮流,可見他的外貌到底多受歡迎。
父親長得英俊瀟灑,女兒們自然是花容月貌。在古代,一個女子的外貌決定著她的前途和命運,如果是一個長相醜陋的女子,即便家庭身世再顯赫,也是很難贏得君王的寵幸。更何況獨孤信身為北周柱國大將軍,他的女兒們既出身名門,又面容姣好,當然就成為了貴族子弟們爭相追求的對象,大大增加了成為王侯之妻的概率。
Ⅶ 歪帽獨孤信怎麼回事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獨孤如願,北朝武川鎮(今內蒙武川西南)人,祖籍雲中(今山西大同)。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後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因戰功卓著,拔至宰輔,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後,北周明敬後,唐元貞後,隋文獻後,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有一天騎馬到城外打獵,回城時,風吹歪了帽子,結果第二天城裡到處都是模仿他戴著歪帽的市民,可見他是當時偶像派。
Ⅷ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Ⅸ 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帥哥有一天騎馬回城,帽子歪了,後來別人看到了都學他,成了流行是哪個典故
中國帥哥排行(六)獨孤信
側帽風前花滿路,冶葉倡條情緒。
獨孤信生在北方尚武的匈奴貴族家庭, 英俊瀟灑,打扮入時, 而且精於騎射,年輕時就是一古惑仔。有一天,獨孤信到城外打獵,回家時晚風烈烈吹歪了他的帽子,牽黃擎蒼,鮮衣怒馬,就一個字兒,帥。第二天一看,滿城的男子都歪戴著帽子了。獨孤信生在亂世,以武功出身,幾易其主,最後還是跟了發小兒宇文泰,成為北周八大柱國之一。這人表現欲忒強,兩軍對陣喜歡單槍匹馬和對方殺個你死我活,經常被領導批評他的個人英雄。當然他也確實是極為彪悍,戰功赫赫。
摘自「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