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哪一種,碎肉滴那個?
② 花腰傣服飾製作的詳細方法 急 急 急
傣族是新平世居民族之一。古代的「百越」、「滇越」等族群就是今傣族的先民。新平傣族根據其服飾上的特徵,習慣上稱為「』花腰傣」。縱觀之,我國雖有眾多的民族,但以服飾特徵來命名支系的民族卻是鳳毛麟角。由此可見,新平傣族服飾特點之顯著。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特徵、同時,還是一個民族最顯著的外在標志,是一個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的外在表現。服飾的種類、式樣、色彩與各民族所屬的歷史文化系統,所處的社會自然環境、經濟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審美趣味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內在的聯系,是多種文化因素的綜合產物。正如郭沫若先生1956年在北京服裝展覽會的題詞中寫道的:「衣裳是文化的表現,是思想的表現,是體現科技水準,是反映民族。時代,更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修養素質的具體化。」因而,應該說,服裝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護體問題,而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社會意識和文化心態的反映。服飾浸透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汗水,記載著人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鑄造生活的能力。
根據自稱,新平花腰傣又可分為「傣雅」、「傣卡」和「傣灑」三支,但其服飾特點基本相同,局部上略有差異。本文著重以人日最多的傣l雅服飾為主,從色、形、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色
從整體上看,黑色是花腰傣服飾的基調,從頭到腳大體由黑色組成,是自織的土布,經過加工,染成黑色(也有部分為青色人從質地、從顏色上看去,極顯得淳厚樸素、柔和內斂,給人予一種親切之感。這樣質地、這樣顏色的服飾,給人帶來的美感,其美就美在它的深沉凝重,含蓄蘊籍;使人感到東方式的靜穆崇高,神秘朦朧之美;引人產生無盡的聯想。這種黑色更有一種空間感和深度感,給人產生一種能吸收和包容一切的自然的顏色的感覺。當然,僅有黑色未免太過於凝重和板結,缺乏生氣。於是,在整體上,一方面雖然充分利用黑色,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地打破黑色一統天下的局面,因而,各種亮麗醒目的裝飾色躍然而上,點綴在黑色衣服、裙子及頭飾的邊邊角角,其中紅色份外奪目。
整套服飾從上到下,從前到後處處用紅色裝點。最為醒目的有三處,一處是頭帕上,一條鮮紅纓穗垂在頭兩邊際;另一處是兩支袖口上各鑲有三寸左右的紅色綢緞,與黑色長袖相銜接;還有一處是裙子下部也鑲有略寬於袖口的紅色綢緞,與黑色裙身相銜接。這三大塊紅色的嵌入,讓整個局面起了很大變化,在原本十分古樸、厚重的色調上增添了不少典雅與變幻。
應該說,紅、黑二色的相配運用並非花腰傣獨有,而是很久遠歷史的相傳。黑與紅色調的選擇與利用,除了客觀上因為當時製取比較容易,也是人類在色彩選擇方面共有的經驗的領域的原因外,也反映出古代人們對於紅。黑二色的宗尚意識。雖然在以後製取顏色的手段和方法都已相當地進步,代代相沿,眾多傳統民族服飾上仍以黑、紅二色為主色,達配在一起,這無疑也說明了其內在選色上的強固的社會觀念。花腰傣的服飾上,從頭飾、上衣(含內衣和外衣)、裙子、頭飾等物件,以黑為底色,但多多少少都用紅色作裝點,該二色所展示的色彩世界是其它顏色難以取代的。
與紅色並列裝點的顏色,除紅色外還有黃色。紫色、藍色、綠色等,這些裝飾色一般不大面積使用,而是成一條條的花邊連在一起,或鑲在袖口邊與衣服邊,或嵌在裙邊及圍裙邊,使原來以黑為主的凝重古樸的世界一下變成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紅、紫、黃、綠、藍等這些裝飾的顏色,能讓人們從大自然中的天空、太陽、彩霞、土地、植物,甚至鮮血等去感覺去聯想。把人與自然結合起來,古樸上增添典雅,厚重中增添細膩;深沉中顯出明快,靜穆中看到流動;含蓄中流露瀟灑;神秘中增添自然。也正是由於數道彩條。把新平傣族女性的腰部裝點上道道彩環,故而才有了「花腰傣」這美麗的稱呼。
在花腰傣的服飾上,還有一種異常搶眼的東西,那就是滿身的銀泡。無論兒童裝還是老年裝都喜歡用銀泡、銀穗裝點。內衣的前胸與領口,外套的左右兩邊、頸部,還有纏掛在臀部的背飾,均點綴著銀泡。衣上千顆成排的銀泡、銀穗,再配上一套銀質首飾,在陽光下閃閃爍爍,走起來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銀泡以它的色相鮮明飽和使得服裝上又滋長出了無盡的高雅與華貴。華美的銀色與原來服裝的諧調統一結合,從而讓花腰傣的服飾色彩有了其它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加之,服裝製作和穿戴又耗時費力,難怪有人就這么推測說,花腰傣服飾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服裝,而是古代宮庭貴族的服飾。
二、形②
花腰傣的服飾大體由三部分組成:服飾主體含上衣、褲子和裙子。首飾含頭飾、背飾、腰飾和手飾;人體裝飾含紋身與飾齒。
與多數民族一樣,花腰傣服飾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從傳統說,男性服飾較為簡單,上衣是黑色圓領的對襟衫,褲於為黑色打折褲,帽子為黑色沿帽,也有人用黑色包頭。現在,除部分老年人仍穿黑色對襟衫外,中青年男子普遍已改現代裝。
婦女服飾中,上衣短小,一般為兩件,一件為貼身的內衣,另一件為無或外衣。內衣圓型小立領,左枉、無袖,僅長及腹部。領邊及下擺邊沿都綴有寬窄不一的一排晶瑩閃亮的細銀泡,銀泡中間還綴有銀穗。外衣無領無鈕,比內衣還要短,僅僅遮住胸部。襟邊和下擺邊鑲一條彩條或刺綉花飾,有的襟部也嵌上細銀泡及銀穗。袖細長及腕,袖的下半載間鑲嵌著紅、黃、綠、白等色的彩布,或彩色絲線綉飾。由於上衣比較短,腰部常常外露,故而又用一條較寬的綵帶纏腰,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傣」之稱由此而來。
從小時候起,女性就只穿裙子。裙子一般穿三條左右,少則一條,最多可穿至五條左右。裙子為筒裙,習慣上自上向下套,裙擺綉有彩色花邊,數條裙於疊穿,一條比一條略向上提高,正好讓每條裙子的花邊外露,裙子從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個斜度,讓那一條條色彩鮮艷的花邊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傳說那是傣鄉千萬條溪流江河的象徵。裙子上端纏數塊青布圍裙,一塊又比一塊纏高些,剛好讓綉有各色花環的固邊外露,十分嬌艷俏麗。
綁腿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種服飾習俗。由於西南地區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間林木、荊棘叢生遍地,上山勞動尤其是穿短裙的婦女腿極容易被劃傷,也容易遭蟲叮蛇咬,裹上綁腿起到防護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婦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獨特,形狀不像其它地區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樣呈錐狀或草帽形,而是邊沿上翹,成碟狀。戴時不正戴,都是向側前方傾斜。
首飾,特別是頭飾,在我國許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豐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婦女的頭飾是先將束發盤於頭頂,用一條寬約兩寸的青布頭帕將頭發層層裹住,再用一條寬約寸許,兩端綉花的青布條加一條鮮紅纓穗,從頭頂垂至兩邊耳際,又用一塊寬約半尺、長一尺的紅條花布從前額沿頭頂披至腦後,用一條寬兩寸兩端綉花的青布條捆穩後,將披於前額和後腦勺的紅條花布撩起別進頭帕內。這樣的頭飾,高高聳立著,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這樣的頭飾是很費功夫的。據說即便是一個手比較巧的婦女,也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做成這樣的頭飾。
耳環也是花腰傣頭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歲開始戴銀制耳環。這意味著姑娘己到了談戀愛結婚的年齡。出嫁時帶的耳環更大,、一般有筷子那麼粗。
花腰傣婦女探親訪友或趕街聚會時,身後臀部上還要纏戴一塊三角形狀布飾,整塊布鑲滿銀泡和各色絨花,下端還綴滿紅纓穗,這布塊把花腰傣姑娘們襯托得更加美麗動人。在平時的生產勞動中、外出時,婦女們還樂意掛一隻精巧玲攏的「秧籮」。秧籮是用細竹編成的,高約20厘米左右,圓口微開,約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細,下端稍寬呈方形。秧籮不僅是她們隨身裝東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飾物。
上衣袖長只及腕部,這就留下極大的空間給手上戴飾物。婦女們手上普遍都戴有銀手鐲和銀戒指。
頸部和胸部雖沒有單獨的飾物,但鑲在內衣立領及胸前的銀泡和銀穗也起到了足夠的裝飾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著少許銀泡,但更多的是飾綉花,以顯示老人的心靈手巧。有的老人更樂意胸前掛上一個小銀盒,一來起到裝飾作用,二來放一些石灰,便於他們嚼擯榔時使用。
紋身和飾齒是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的一種特殊人體裝飾,這種古老的習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還有留傳。但傣雅、傣卡、傣灑中,僅有傣灑有紋身習俗。其紋身的部位和花紋等與其它地區傣族不大一樣。德宏和西雙版納的傣族一般紋於胸、腹、背和四支,花紋以龍、蛇、虎、豹等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於紋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這些地區的人常把是否敢紋身,當作衡量男於是否勇敢的標准。不敢紋身,就會被視為懦夫,讓眾人瞧不起,姑娘更不會愛他。人們還說死後也只能當野鬼,不能與祖先相會。新平花腰傣則不同,普遍是女性紋身。當地人認為女性膽子小,紋身後鬼使不敢靠近他們,又說,紋身有驅鬼的作用。這里紋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發現有紋身的現象。早期花紋沒有什麼規則,一般以「△」「○」「=」「米」等圖型為主。如今的年青人則更多地使用漢字或拼音,內容多以情感上的語言為主,如「愛」、「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飾齒同紋身一樣,也是古老遺俗之一。花腰傣的飾齒主要是染齒。染齒一樣多為婦女。女孩到了十三四歲,待牙齒換完以後,便用特製的染料將齒面染黑。他們認為牙齒越黑越美,越黑越討人喜歡。也有人把檳榔和石灰放在嘴裡咀嚼,時間久了牙齒就會逐漸變黑,且經久不褪色。
三、態
花腰傣的服飾美。這種美不僅出自服飾的色、服飾的形,更出自於色與形搭配後所形成的「態」。這種「態」不是用感官可以直接感覺得到的,而是讓人通過心才能體味到的服飾所表現出的那種超越外在感性形象的個性特徵,那種生生不息的藝術感染力和美感的生命力。
服裝的款式、搭配以及穿戴方法等,雖然可以是靈活多變的,但同時也是有一定「法則」要依的。猶如語言中的詞法句法關系一樣,遣詞造句各有各的方式,但必須遵照固定的語法規則,雖然有其靈活性和自由度,但它又是約定束成的,得按照一定的規則組調成句。服飾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如果服飾的結構和達配完全法則化了,像遵循數學公式一樣嚴格不移,那麼服飾便會失去其特色,顯得板結而缺乏生氣。因此,有許多服飾,便偏離和超越了所謂的一般常規,既產生於現實的極限處,同時又超越了現實。花腰傣服飾便是這樣一種給人以視覺的直觀,創造變形的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服飾藝術,其態也從中而來。
其偏離和超越是通過兩方面來實現的,一是本身「形」上結構的偏離;二是穿戴方式上的超越。現在從上至下來看一下其偏離和超越的情況,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具有特徵的「太」。
先從帽子說起。「帽子」按《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花腰傣婦女出門,無論是趕集還是勞動,頭上總是斜頂著一頂與眾不同的笠帽。由於其形狀的特別,沒有帽身及帽沿,成碟狀,往上翹,而無法「戴」。確切地說,也不是「頂」,似乎是斜「架」在頭上。花腰傣的帽子雖然也起到了它的實用性——遮陽,因他們居住的地方炎熱,但更多的卻是顯示了它的裝飾功能。雖是一頂小小笠帽,由於形與戴的方法的變異,使帽子的功用發生了質態變化,魔術般地產生了無盡的風情。再加上腰部挎著的那別致的小秧籮,上下呼應得很巧妙,渾然一體,既不做作,又達到了一種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二者飄逸著勞作帶來的香和醇美。不是美麗所能盡言的造型
花腰傣上衣分為兩件,即內衣與外衣。一般說來內衣應該短於外衣,且裝飾物應該在外衣上,而花腰傣完全突破了這種常規。內衣無袖圓立領,左衽,從領到胸直到衣服邊腳都鑲滿了銀泡,綴滿了銀穗。外衣無鈕,比內衣還要短,僅僅遮掩了胸部,讓內衣上的裝飾物一覽無余。外衣僅襟邊和下擺邊鑲有銀泡、銀穗,有的索性只以刺綉花紋為飾。閃著光亮的精緻飾品與沉靜的黑色,還有炫目的紅黃橙相互交映著,整個上裝彷彿是一件藝術的精靈,艷而不俗,絢爛多姿。毋庸置言便訴說了花腰傣女性的溫婉優雅和遠古本民族的繁榮。
花腰傣的上衣雖分內外,但都可以與裙於一塊兒搭配穿戴。無袖、立領、左衽的短上衣配上裙子,就把女性的妖嬈盡情展現出來。加上外衣,隱秘內秀的性感便得以充分體現。從而讓人感到,性感並非袒胸背,女性身體曲線美依附於特別的氣韻與內質顯出其「態」,且不浮不躁,具有真正的美感,這才是最具光彩的。
形式的組合,包括一系列的老規距,諸如整齊、對稱、均衡、分層、有序、統一等等,這一切都沒有在花腰傣的服飾中得到很好體現。花腰傣上衣的特點,除上述內外相比較的特點外,還有另外有一大特點,就是左右不對稱,這也是在服飾中很少有的情況。從形狀來說,外衣左邊短,右邊長,形成一種高低差落的感覺。從圖案裝飾來說,左邊鑲有彩色右。裙於為筒裙,習慣上自上向下套,裙擺綉有彩色花邊,數條裙子疊穿,一條比一條略向上提高,正好讓每條裙子的花邊外露,裙子從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一個斜度,讓那一條條色彩鮮艷的花邊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傳說那是傣鄉千萬條溪流江河的象徵。裙子上端纏數塊青布圍裙,一塊又比一塊纏高些,剛好讓綉有各色花環的圍邊外露,十分嬌艷俏麗。
綁腿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種服飾習俗。由於西南地區諸民族多依山而居,山間林木、荊棘叢生遍地,k山勞動尤其是穿短裙的婦女腿極容易被劃傷,也容易遭蟲叮蛇咬,裹上綁腿起到防護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之功效。花腰傣婦女均如此。
花腰傣的笠帽非常獨特,形狀不像其它地區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樣呈錐狀或草帽形,而是邊沿上翹,成碟狀。戴時不正戴,都是向側前方傾斜。
首飾,特別是頭飾,在我國許多民族中是最主要、也是最豐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婦女的頭飾是先將來發盤於頭頂,用一條寬約兩寸的青布頭帕將頭發層層裹住,再用一條寬約寸許,兩端綉花的青布條加一條鮮紅纓穗,從頭頂垂至兩邊耳際,又用一塊寬約半尺、長一尺的紅條花布從前額沿頭頂技至腦後,用一條寬兩寸兩端綉花的青布條捆穩後,將被於前額和後腦勺的紅條花布撩起別進頭帕內。這樣的頭飾,高高聳立著,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這樣的頭飾是很費功夫的。據說即便是一個手比較巧的婦女,成這樣的頭飾。
耳環也是花腰傣頭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歲開始戴銀制耳環。這意味著姑娘己到了談戀愛結婚的年齡。出嫁時帶的耳環更大,一般有筷子那麼粗。
花腰傣婦女探親訪友或趕街聚會時,身後臀部上還要纏戴一塊三角形狀布飾,整塊布鑲滿銀泡和各色絨花,下端還綴滿紅纓穗,這布塊把花腰傣姑娘們襯托得更加美麗動人。在平時的生產勞動中、外出時,婦女們還樂意掛一隻精巧玲攏的「秧籮」。秧籮是用細竹編成的,高約20厘米左右,圓口微開,約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細,下端稍寬呈方形。秧籮不僅是她們隨身裝東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飾物。
上衣袖長只及腕部,這就留下極大的空間給手上戴飾物。婦女們手上普遍都戴有銀手鐲和銀戒指。
頸部和胸部雖沒有單獨的飾物,但鑲在內衣立領及胸前的銀泡和銀穗也起到了足夠的裝飾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著少許銀泡,但更多的是飾綉花,以顯示老人的心靈手巧。有的老人更樂意胸前掛上一個小銀盒,一來起到裝飾作用,二來放一些石灰,便於他們嚼檳榔時使用。
紋身和飾齒是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的一種特殊人體裝飾,這種古老的習俗,至今在新平傣族中還有留傳。但傣雅、傣卡、傣灑中,僅有傣灑有紋身習俗。其紋身的部位和花紋等與其它地區傣族不大一樣。德宏和西雙版納的傣族一般紋於胸、腹、背和四支,花紋以龍、蛇、虎、豹等為主,主要流行在部分傣族男子中。由於紋身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這些地區的人常把是否敢紋身,當作衡量男子是否勇敢的標准。不敢紋身,就會被視為懦夫,讓眾人瞧不起,姑娘更不會愛他。人們還說死後也只能當野鬼,不能與祖先相會。新平花腰傣則不同,普遍是女性紋身。當地人認為女性膽於小,紋身後鬼便不敢靠近他們,又說,紋身有驅鬼的作用。這里紋身的部位在手指及手腕部,其它部位未發現有紋身的現象。早期花紋沒有什麼規則,一般以「△」「○」「=」「米」等圖型為主。如今的年青人則更多地使用漢字或拼音,內容多以情感上的語言為主,如「愛」、「想你」、「忍」、也有人用英文「I love you」等等。
飾齒同紋身一樣,也是古老遺俗之一。花腰傣的飾齒主要是染齒。染齒一樣多為婦女。橫條,右邊鑲有豎條。就彩色條的寬窄來說也明顯不同,橫的寬,豎的窄。顏色就更沒有定數。這樣的無序變化結果,卻使本來靜態的服飾便產生了動感。
這種由靜生動的效果,不僅產生於上裝,也同樣產生於下裝。上裝在形上不對稱,而下裝裙的編織是完全對稱的,但穿法上仍然打破了這原本有序的對稱,在左邊打了個褶,使裙子微微往上升,於是本是平直的筒裙,便產生了立體的效果,又顯得輕松隨意。更可貴的是,由於裙子底邊綉上道道彩條,似波浪起伏,便成了花腰傣心目中與稻作民族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條條河流的象徵。
花腰傣服飾的色彩運用毫不保守,非常大膽。看其腰部的彩色與其上端的銀飾,在黑色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讓人覺得再規矩的圖案也可以變得大膽活潑起來了,演繹著一個極其完善的多彩夢幻景象。勾勒出花腰傣女性曼妙身姿的花腰帶。營造出濃郁氛圍的腕鐲及耳環,鑲滿綴飾和疊疊堆積的深淺色彩變化的上衣,含蓄內斂且熱情奔放的變異筒裙以及散發著無限風情的笠帽和秩籮相融,有遮有露,活動起來便成了一種奇妙的肢體語言。悠然得體,視而醉眼。
花腰傣服飾的「態」應該說是其服飾生命中流淌不息的源頭,其獨一無二,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不是任何服飾的「克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它仍然不失為一種沉澱的時尚。是一支飄盪在美麗哀牢山中聲韻悠久的「民歌」
③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傣戲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干崖。
2、織錦
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
3、樂器
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
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靡大江南北。
4、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5、婚姻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④ 傣族的資料!!!急!!!!!!!!!!!!!!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風俗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游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占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准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發。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干凈。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系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系。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隨幼子或幼婦女同住,家庭財產由幼子女繼承,幼子女負責贍養父母;已分居的兒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財產,數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經濟獨立,
婦女在結婚前就開始有個人積蓄,結婚帶男方家的財物一旦離婚可以攜帶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門期間,若夫妻關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著自己的東西回父母處。寡婦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門。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婦死去,不管年紀多大,都要辦離婚手續,手續簡單,將一對蠟燭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長輩、男子居下時,婦女不和早樓。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婦女不得過。媳婦不能與公公、叔伯直接傳遞東西,必須傳遞時,媳婦要把傳遞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適當的地方,再請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讓路於下方。路遇公婆,媳婦要把裙子拉緊躬身讓路。祭龍時,外族人不能參加祭典;參加祭典者不能抽煙,不得講外族話,不得作農活,不得帶一枝一葉進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時須脫鞋,不許摸小和尚的頭。客人上竹樓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
⑤ 傣族人為什麼要裹頭巾
傣族服飾秀美靚麗,傣族舞蹈美輪美奐,傣家姑娘婀娜多姿,傣族盤頭,民族特色。傣族的頭飾,不同的年齡、性別、婚否、老中少都有所不同。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本期傣族風俗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傣族傳統盤頭的相關知識吧!
1、傣族姑娘是如何「護發」的
從前,傣族姑娘洗頭發從來不用洗發水,而是用糯米的淘米水,且存的淘米水都在半個月、一個月以上,時間越長越好,越濃越有營養。主要是因為新鮮的淘米水是偏鹼性的,而發酵過的淘米水是偏酸性的。洗發時再加上一種護發葉,這種名為「埋碼」的葉子來自深山老林,有一股特別的清香。將葉子的油脂揉出來後,放在洗頭水裡,就能起到護發作用。
2、 傣族發飾 情感的橋梁
傣族姑娘的發式,基本上造型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的頭花和頭飾不同。想要梳好傣族的傳統發型,一般自己沒有辦法完成,必須由他人幫忙。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傣族女性間交流和感情傳遞的機會,促進母女間、姐妹間、鄰里間、婆媳間的感情。
3、傣族傳統發飾的操作步驟
①首先,將頭發梳理整齊,高高地挽成發髻,用一條扎頭帶扎緊發根,再將其餘的發絲裹成一團,頭發不夠長的可以用黑布條或黑絲襪纏繞在發絲上再裹成一團,但效果不是那麼美觀,所以傣族姑娘都會留一頭烏黑長發就是這個原因。
②然後用黑色小發夾整理好碎發,一根一個模樣,百根一個造型,梳理成孔雀發髻形狀,使其定型,這是最關鍵,也是最費時的步驟。
③最後梳妝打扮,帶上頭花,插上梳子,配套傣裝。
4、傣族頭飾 「莫貨厚」
「莫貨厚」是盈江傣語的叫法。一般是兒童、少女佩戴,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裝飾。綉花裝飾都是純手工製作,兒童戴的「莫貨厚」有手工打造的銀飾帽頂,有的是小獅頭造型,也有的是佛塔造型,有辟邪、消災祈福的意思。
展開剩餘41%
精品測算
出生日期
農歷:1980年正月初一
⑥ 傣族姑娘戴帽子是什麼意思
少數民族的比較保守,以前不只是帽子,帽子前面還有簾子,現在不方便,慢慢改進了
⑦ 傣族舞蹈裡面有一頂帽子一朵花和一根木棍的舞蹈
三個女孩的舞蹈?應該是《邵多麗》。那個帽子是斗笠。
⑧ 傣族有哪些節曰,生活習慣及服飾特點
傣族的節日如下:
1、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
(8)傣族手工帽子製作的方法擴展閱讀: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為道具而表演的獸類舞蹈,此外還有獅子舞、大象舞等。
凡光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擊鼓而舞,自己為自己伴奏,僅限於男性表演,在民間流傳極廣。常見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腳鼓舞、大鼓舞等。
哈凡為邊歌邊舞的集體性舞蹈,常見的有《依拉賀》和放高升舞,多在節日期間結群表演。
凡整為武術舞,其中包括拳術舞、棒術舞、刀術舞等。表演時常敲擊鼓、鋩、鑔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節奏應與鼓點協調,具有娛樂和自身防衛等特點。
除了以上幾種有統一名稱的舞蹈外,民間還有一些反映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舞蹈,常見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環舞、花棍舞、蠟條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動作表現傣族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節日和迎接新年時,都要表演孔雀舞 。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
參考資料:網路-傣族
⑨ 請問為什麼傣族人的竹樓想諸葛亮的帽子
傣族竹樓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不僅居住在「竹」樓里,還吃著「竹」筒飯、喝著「竹」筒酒,真是比神仙還逍遙。來到版納,最令人心動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麗別致的竹樓。從外形上看,它像開屏的金孔雀,又似鶴然起舞的美麗少女,美麗的景緻讓人恍然如在夢中。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樓是一種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層樓房。柱、梁和屋架結構用粗竹,圍牆用竹片編織,剖開的竹子壓平做樓板,門、窗也用竹子製作,屋頂蓋茅草或葵葉編的草排。
底層有的架空,用來飼養耕牛、舂米或堆放雜物,有的用竹牆圍作糧倉或廚房。二層設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並在一側或兩側設有外廊和曬台。屋頂坡度較陡,屋脊兩端設通風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遠,起遮陽避雨作用。廊下安裝樓梯供人上下。
傣族居住的竹樓,一樓一底。由於當地高溫多濕,人們為避濕求涼,僅居樓室,而用底室堆雜物,關家畜家禽,安裝腳碓和織布機。底室一般不築牆設壁,四無遮攔,僅在院外築牆,設柵,既標明院落范圍,又防止牲畜入院。
傣族居住的竹樓,一樓一底。由於當地高溫多濕,人們為避濕求涼,僅居樓室,而用底室堆雜物,關家畜家禽,安裝腳碓和織布機。底室一般不築牆設壁,四無遮攔,僅在院外築牆,設柵,既標明院落范圍,又防止牲畜入院。
傣家竹樓均獨立成院,並以整齊美觀的竹柵欄為院牆(築矮牆為院牆者亦常見),標出院落范圍。院內栽花種果,有芭蕉葉「搖扇」,有翠竹襯托,有果樹遮蔭,有繁花點綴,一幢竹樓如同一座園林。綠蔭掩映的竹樓,可避免地下濕氣浸入人體,又避免地表熱氣熏蒸,是熱帶、亞熱帶地區極為舒適的居室。
民間傳說,傣族的竹樓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首先創建。這位建房始祖,最先是受到海芋葉、芭蕉葉可以擋雨的啟示,用樹葉建蓋了一間平頂葉屋。但平頂葉屋根本擋不住雨,人們住在屋裡照樣遭受風吹雨淋。爾後,他又在獵狗坐地淋雨姿勢的啟發下,建蓋了一種稱為「杜瑪些」的狗頭窩棚,將平頂屋面改為偏廈。這種屋子可以避雨,但仍不能避風、避濕,大雨不時飄進屋內,屋內的地面上泥水橫流,不便居住。帕雅桑目底決心重建一種又能遮雨,又能擋風,又可防濕的住房。他不斷地建,不斷地拆,但始終沒想出一個好的建房方案。一個風雨交加的早晨,他突然發現有隻金鳳凰飛來落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低頭垂尾,兩翅微張,雙腳立地,做出一副欲飛之勢。帕雅桑目底在金鳳凰的啟示下,突然想出了建蓋高腳竹樓的主意,按鳳凰低頭垂尾張翅之姿,建蓋了「烘亨」竹樓。後來才演變為現在的竹樓。
⑩ 傣族舞雨竹林帽子怎麼固定
都在的發生在地方官方大哥燒烤,上公司的各國紛紛火炬發黃河故道過分過分好幾個就看過幾年傷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