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說的好像是秦始皇的冕,又叫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
❷ 玉皇大帝頭上戴的是什麼
玉皇大帝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冠冕讀音:guān miǎn詞意:冠冕這個詞在漢語基本解釋1. 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
❸ 古代皇帝帽子上掛著珠簾,難道不影響他的視線嗎
古代皇帝帽子上掛著珠簾,難道不影響他的視線嗎?以前的皇帝沒事就把窗簾掛在自己頭上一直不知道在干什麼。 眼前晃來晃去,真礙事啊。 皇帝每天帶著這個東西,時間久了會得到「斗雞眼」嗎?
皇帝的帽子上為什麼掛著門簾,在眼前晃悠不礙事? 本來就有理由
這是古老的東西,從周代就有,被稱為冠冠。 我們經常說「冠冕堂皇」,本來的意思是他戴著這樣的玩具很體面。
簪的一端系著繩,是冠纓。 說起來復雜,其實是通過下巴固定帽子的帽子繩。
帽子卷的下部也有用金片嵌入的。 有時鑲著玉蟬的就是「武」。 戴冠畫兩側垂下的彩色綢子叫「經」,靠耳朵的位置叫「瑱」,是用兩個黃玉做的。 意思是塞住耳朵不聽中傷,也叫「充耳」。 這樣大家就洗耳恭聽不知道為什麼來了吧。
這頂帽子至少有三個成語,所以設計這頂帽子的古人似乎想得很大。 但是,這頂帽子也是一套,冠冕實際上分為大裙冠、大陽冠、加冕、希冠、玄冠6種樣式,統稱為「六冠」或「六服」。這不是隨便戴著玩的,而是講究的:大褂冠是祭天禮服——加冕是祭先王。 龔冕是祭祀先公、行饗射式用的。 加冕是遠程祭祀山川的。 加冕,又作「畫胄」,用來祭祀社稷。 玄胄專門用於小型祭祀。
冠創來自西周,原本天子、貴族諸侯等也可以使用。 只是,各個等級的規定不同,例如斬的數量等不同,但是後來漸漸地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了。 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時大多不使用,但在漢家天子掌權後再次重新開始使用。 最後是清朝,「留頭發不留頭發」,所以剃頭發自然沒用。
❹ 為什麼皇帝的帽子上有珠子串成的「門簾」,這是做什麼用的
皇帝的帽子叫做冕,而用珠子串成的「門簾」叫做「藻」「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的,那為什麼還要掛呢?
「藻」「旒」還是帝王為了端正和約束自己用的,前後各有12條,上朝的時候如果看見自己頭上的珠簾抖動的厲害就能迅速察覺自己的失態而端正坐姿。從皇帝到庶民都有,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像這樣的帽子皇帝一般也就是會在朝會和登基大典上穿著,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在大場面穿著,是為了讓皇帝時刻注重禮儀。
❺ 皇帝的冕冠上的珠簾叫什麼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http://ke..com/pic/31/1151230653782941.jpg
冕冠介紹
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
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
延 又寫作綎,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發。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系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有人認為其發展為天河帶。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而本圖原本是漢代冕冠示意圖,自然沒有天河帶。
冕冠的形制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