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奉軍(東北軍)的軍服是什麼樣子的大神們幫幫忙
.。。。奉軍是北洋軍的一部分,軍裝肯定是北洋政府的日式軍裝啦。。應為考慮到那邊比較冷。所以都是棉襖和大帽而已。
B. 請問北洋時期奉軍(東北軍)的軍服是什麼樣子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從北洋軍分出來的奉系、直系、皖系軍隊的軍服都是依照北洋軍的軍服樣式,灰色軍服。南洋軍分出來的辛亥革命軍、桂系、粵系、滇系都是黃色軍服。
C.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軍帽上的紐扣是干什麼用的
是固定護布用的。不是所有軍帽上都有扣子,有的是用青天白日的帽徽。
軍帽 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該帽是德國軍事顧問以中北歐的「滑雪帽」為原型,依據中國人的頭型改進而成的,最大的特點是帶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鈕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時可以放下,以保護臉部及後頸部。一般來說,國軍部隊軍帽樣式較為統一,唯一區別是正面固定護布的鈕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現過不同樣式,如兩顆鈕扣的、一顆鈕扣的,甚至還有沒鈕扣的,《陸軍服制條例》頒布後即進行了統一。此外,大蓋帽在布帽出現後並未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級軍官仍在正式場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後,曾出現過一種硬頂的圓筒帽,正面有軍徽和一顆鈕扣,有的還帶有帽帶。根據歷史照片分析,戴這種軍帽的可能是炮兵、後勤等配有騾馬的部隊。據考證,此帽頗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影響,因為其外形酷似當時德國納粹黨早期的准軍事組織「沖鋒隊」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東北軍所戴的軍帽,模仿法國Kepi硬頂帽(如法國外籍軍團所佩戴的軍帽)。但這兩種說法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法國的軍帽上沒有鈕扣。
兩廣部隊早期有自己特色的軍帽——一種介於大蓋帽和圓筒帽之間的軍便帽,樣式很奇特,在歸屬中央政府後才被陸續淘汰。
東北軍、西北軍及晉綏軍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採用防寒軍帽,即有護耳的毛皮軍帽。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東北軍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種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D. 少帥中國民黨好多部隊軍服不一樣
電視劇中,張作霖早期著前清時期的新軍裝備,北洋政府時期,北洋軍、中央軍內部自有自己的一套統一標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當時應孫中山的相應,各陸軍閥齊聚廣州,當時軍服百出。1929年編遣會議上,首次將軍服進行統一,但編遣會議沒能繼續下去,個陸軍閥反蔣齊出手,開始中原大戰。軍閥混戰時,(直奉大戰)各路軍閥將這一切都拋棄,各有各的軍服,東北軍軍服與鄰國日本的軍服更為接近,直至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少帥宣布東北易幟後,才將五色旗的帽徽改成青天白日帽徽,軍服款式沒變,中原大戰後,個陸軍閥暫時歸為中央旗下。此時和德國合作中,所以軍服偏向德系,抗戰期間軍服基本為德系軍服。抗戰末期,軍服的樣式整編則偏向美系抗戰,國軍空軍率先接受美式軍服,陸軍中的整編師緊接著裝備美式武器,軍裝也有所改變,軍官的帽子由德式山地帽更新成大檐帽,但上衣出現去掉武裝帶,衣領依舊採用中山立式,沒有美式小翻領,不過有些軍官都配有美式夾克風衣。
望採納!
E. 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中央軍和八路軍的軍服和軍銜的圖樣有嗎
圖樣嘛不好找,自己留意一下影視劇吧!(但也不一定準,現在的電視啊,順溜都能用連發狙擊槍呢!)大致可以介紹一下。東北軍嘛是藍色軍裝,是日本進口的布料,當年張大帥就認准了這個布了,其實北洋軍都是藍色的,是因為清末時的遺留原因。清朝時藍軍裝嘛!
西北軍和晉綏軍也是藍的(因為也都是北洋軍嘛)中央軍抗日時已經改裝土黃了,以前是土灰的,後來把換下來的而灰色軍裝給了八路所以八路是土灰色的!軍銜基本統一,領章帽徽,加左胸的略表。
F. 奉軍(東北軍)的軍服是什麼樣子的
東北軍軍裝和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裝除番號牌以外幾乎完全相同!因為氣候原因,軍帽式樣是完全不同的!
G. 抗戰時二十九軍軍服和晉綏軍軍服是否一樣
當時的地方軍,軍服都是以藍灰色為主。特別是北方的地方軍閥。29軍是東北軍的底子,和晉綏軍的勢力范圍屬於同一地區。軍服應該是一樣或者是非常接近的。當時的軍裝都是土法生產,都是以藍灰色為主。
H. 抗日戰爭時,為什麼日軍的軍裝帽子上總要掛著兩塊桌布
不是二戰日軍都戴這種軍帽的,只有常駐在,熱帶地區的日軍才會戴這種帽子!
日本軍隊在二戰時期,中國戰場,日軍只是在華南戰場,比較多的,使用這種帶遮陽布的帽子,在東北的關東軍是不戴這種帽子的。
另外,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由於熱帶雨林氣候,潮濕炎熱,倒是帶這種軍帽的比較多
I. 東北軍在30年代還戴豎肩章嗎,還是不是北洋時代的軍服
答:1927年後除部分親蔣軍閥部隊換裝外,其餘部隊均演習民國服制.
其實仔細研究下不難發現偽軍的服裝大多也是東北軍樣式的,五色帽徽,豎肩章.
J.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扣子,紅軍的帽子上是紅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10)抗戰時期東北軍軍裝帽子擴展閱讀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