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折烏帽子
Ⅱ 日本古代官員和貴族戴的帽子(不是烏帽子)叫什麼,就是那種頭頂像一張圓餅,腦袋後邊吊一個類似唐朝官帽
Ⅲ 日本傳統服飾里這個帽子一樣的東西是什麼是有什麼儀式嗎
嘿~你可以看好了啊。
這個帽子是白色三角形狀的,這種形狀的帽子在日本是死人、幽靈戴的帽子啊,日語叫「天冠」或者「額烏帽子」,這頂帽子的意思是進入地府要路過一條名叫三途川的冥河,冥河上劃船的船夫會收取過河費,並且會把他認為衣冠不整的人踢到冥河裡喂魚,帶上這種帽子就是避免被船夫踢到冥河裡去。
Ⅳ 日本帽子
在日本叫烏帽子,上身是圓領袍
中國有烏紗,「所謂『烏紗』,即黑色的麻紗所織的布,古代常作為頭巾或襆頭(一種冠名),『烏紗帽』之名,最早見於南朝劉宋時……《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將它列入『服妖 』即奇裝異服之內,予以抨擊的。在這以後,除了隋代初年曾因『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隋書·禮儀志七》),成為官帽之外,長期都不是官帽,而是平民所用的便帽……在白居易的《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妓女頭戴烏紗帽;在《水滸傳》第七十回中,梁山好漢之一的聖手書生肖讓也戴著烏紗帽。只是在明代,烏紗帽才成為官帽」
Ⅳ 日本古時死了人戴的帽子
即日本死人的頭上戴的三角巾,日本人稱之為"天冠"。
Ⅵ 日本婦女帶的帽子
是這個?
http://iask.sina.com.cn/b/10631738.html
哦,不是啊。你還是發張照片上來吧,畫一張圖片上來也可以
你那個說法也不夠明確,大帽檐的太陽帽樣子多著呢,如果你用這個名稱到網上訂貨的話,買回來的肯定不對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4%F3%C3%B1%E9%DC&z=0
你不要謝我,我也很好奇啊,想看看你說的東西是跟我們這邊的農婦像,還是跟日本古代的帽子像,還是跟城市年輕人的時髦貨像
Ⅶ 為什麼日本古人戴的帽子會空出來一塊
帽子後端部分之所以突出於腦後應該是被發髻給撐起的效果。事實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畫作成畫時間日本畫家應該尚未學會透視法技巧。所以不知道畫帽子的時候帽子後端應該圓弧狀地畫到腦後。。。
圖為NHK《大河劇》源氏棟梁.源為義,官從五位下.左衛門佐.檢非違使。他戴的就是"風折烏帽子」。
Ⅷ 求日本歷史文化達人!看到日本古裝劇里的帽子,分為好多種啊!誰能詳細介紹一下用途及適合的身份。
剃光頭的是武將,為的是頭盔磨損頭皮,頭發易脫落,索性就剃光了。不需要出征國主之類的就不剃頭。公卿是留發的。那時候的公卿好窮的 ⊙﹏⊙b
Ⅸ 【日本歷史】德川幕府時代武士戴的一種比較扁平的帽子叫什麼還有侍從戴的純平的頂在頭上的帽子如下圖
應該是陣笠,也就是斗笠,不是正規的武士頭盔
說到陣笠,很容易就令人想起戰國時代的足輕,頭戴陣笠,赤足持槍乃是足輕的經典造型。不過陣笠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具之一,在武士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陣笠多為竹木所制,為了防雨還在上面塗有日本特色的生漆。在[雜兵物語]中, 還有利用陣笠來接水的描述。在和平的江戶時代,大名們在出行的時候也會使用斗笠,不過他們所用的當然要豪華的多。進入江戶時代之後,因為沒有戰爭的威脅, 所以陣笠已經和當年足輕們所用的簡陋斗笠存在了很大的差別,陣笠的製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幕末時期,幕府的西方式火槍隊在換上了法國式軍服的同時, 也保留了日本特點的斗笠,也許這就是那個混亂年代所特有的現象吧!
來自於尾張德川家的陣笠,上有葵紋
Ⅹ 日本古代幕府將軍戴著帽子和天皇的帽子是一樣的嗎
中央政權沒有絕對壓制地方的實力,保留天皇便於緩解矛盾,可以讓地方實力派有YY的餘地,免得沒事老想著造反——久而久之成為傳統了。其實象德川幕府時期,論實力完全可以取天皇代之的,但是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虛名,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為敵。
另外與日本的庄園制經濟有關,每一個庄園主、每一個城主都代表一個獨立性很強的小集團,對中央的離心力大,好象就沒有出現過象中國那樣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
其實衡量一下利弊:是取代天皇要那虛名,而被戴上破壞傳統、篡位,因而被其他諸侯群起而攻之好呢;還是保留天皇個虛名,自己握有實權而且不給他人以口實好。自己想一下就會做選擇了。而且,沒有一個將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最開始懷疑可能和日本天皇在神道教中的地位有關,不過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意識似乎並不很強烈,宗教在社會政治中的作用應該還不至於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武士階層在日本政治史上從很早就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階層解決問題的方式似乎並不利於保留天皇之位。後來猜想,這可能和日本社會是建立在分封結構基礎上的嚴密的等級社會有關。和中國不同的是,古代日本始終沒有形成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度,只要各地的大名能夠擁戴自己,是沒有必要將各地的大名鏟除干凈的,那樣可能成本很高,對於潛在的幕府將軍候選人來說,這樣做是風險很大的。而在這種分封結構中,僅僅依靠各地大名的擁戴,又使得幕府將軍沒有足夠的力量也無法調配足夠的資源徹底改變整個政治格局。這樣一來廢除天皇很可能就是一個收益遠低於付出的舉動。這樣,實權在握的幕府將軍(其實因為不是中央集權體制,幕府的權力還是非常有限的)就很可能希望保持現狀。個人感覺,日本的幕府制度似乎可以和中國春秋時期的局面有一比:春秋五霸都在全國范圍內有巨大的影響力,但都不具備改變政治格局的力量,所以名義上的周天子在非常長的時間內得以保存,事實上,如果戰國時期秦不亡周,關東六國很可能會讓周天子長期地存在下去。衰敗到只剩一地的衛一直存在到了秦最後統一全國的時刻,也許可作為這一推測的旁證。)
有意思的是,日本歷史上封地之間的兼並活動一直很弱,這使得日本的分封制度得以長久存在。而日本政治中,屬臣對君主的顛覆也沒有中國春秋末期那麼劇烈。而正是劇烈的兼並和屬臣對君主的顛覆直接導致了中央集權體制在中國的產生。
至於為什麼日本歷史上封地間的兼並活動非常弱,以及為什麼日本政治中家臣對家主的顛覆現象相對較少,這也許和日本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有關,不過這已經完全超出個人了解的范圍,不敢妄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