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徐州地區喪事陸輩人各穿什麼色孝衣
陸輩是什麼輩分啊?
徐州喪事的孝衣一般都是白色的。
如果是高齡去世,只有重孫的孩子會穿紅色的。
⑵ 喪事中戴十花帽的跟死者是什麼關系
外貌跟你有什麼關系?冠軍,這就是仔細清楚的關系,但是具體的話應該是
⑶ 請教一點點徐州賈汪的喪葬風俗
樓上正解!一般把兄弟獻個花圈,到靈前老大在前,按長幼排,跟著哭就行了。送靈時跟著走。
黑色顯得肅穆莊重,是對故去人的懷念與尊重.表達親朋的悲傷心情其實只要穿深色的、嚴肅的、莊重的就可以了。 裙子到無所謂,只不過沒袖的不太好。可以戴一副黑色或深色的長筒手套;實在不行就披一件薄點的黑色或深色的披肩吧!
⑸ 徐州喪事二十四拜怎麼行禮
所謂的二十四拜,指的是,一定要磕頭24次,但是這24次是有說頭的,要「前三,後三,左三,右三」總共加起來這是12拜,還有12拜是要到這來做!明白了吧!
⑹ 農村喪事孫子需要穿孝衣披布嗎
全國各地的風俗不一樣,我們這一帶農村辦喪事孫子是需要穿孝衣,戴孝帽子的,但孝帽子上面必須得帶點紅色的。
⑺ 朋友家辦喪事。發帽子怎麼處理
拿一火盆,統一在裡面燒,這是我們當地習俗,一般戴孝穿的壽衣在辦完喪後也要燒,然後帶叫魂線(也就是黑線)男的滿百天(滿100天)的時候燒叫魂線,女的滿五七(滿57天)的時候燒叫魂線。
⑻ 徐州地區喪事三揖九叩禮怎麼行的具體點謝謝了
作揖,跪,磕頭四次 要慢
起身上前到供桌,跪
按執事給的順序進獻貢品,最後一個元寶時磕頭一次
站起,退著回到第一次作揖地點
作揖,跪,磕頭四次,起身作揖
彎腰進入靈堂(記得哭兩聲)
⑼ 漢族葬禮上孝子戴的帽子的樣式怎麼做
是有規定的,哪可不是瞎來的,孝帽有五種,分別:單邊孝帽,穩圈子孝帽,三角孝帽,方片孝帽,七節子孝帽。現在年輕人懂的很少了,
⑽ 徐州是怎麼辦喪事
停靈
死者彌留時,便應為其穿戴壽衣。壽衣的顏色為紅、青、藍等,忌用黑色。待彌留者氣絕後,死者是男子,把靈床停於正寢;是女子則把靈床停於內寢(即室內沖門或偏右之地)。靈前燃香燭及一個小油燈(照屍燈),另放一個瓶子,內裝米飯,米飯上面蓋面餅,用紅布紮上瓶口,插新紅筷子一雙,名為"陰陽瓶"。地上放一個瓦盆,盆底居中鑽孔,死者有幾個兒子就穿幾個孔。在盆內燒箔,稱為"牢盆"。
二、喪服 停靈後,家人環在周圍哭泣,並立即派人送"傳事稟"遍告親友。家人此時遵禮成服,喪服分"斬衰"、"齊衰"(即期服),"大功服"、"小心喁""緦服"等五服。
三、吊喪
親友前來吊喪,孝子持糊了自紙穗的竹木棍--哀喪棒(男喪用竹竿,女喪用柳槐制),叩謝客人。女賓到靈前哭喪,孝婦在旁叩謝。
四、制棺
制棺在院內,楠木為上,次用雜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最差的用薄板,俗稱"狗碰頭"(意謂狗一碰就開)。
五、成殮
人死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成殮"。這天下午,親友來客很多,均發給孝帽、孝巾。棺內及蓋內用漆布紅綢作衾帳。然後由高燈在前導引,鼓樂隨後,家人、親友列隊前往土地祠。另有2人抬桶,內盛稀米面水,邊走邊讕勺舀水潑灑(豁湯)。同時撒紙錢,到達土地祠後,焚紙扎的轎或牛(女喪用牛),喊死者"上轎"三聲,叩頭即回,蓋棺成殮。到晚上再"送盤纏",禮儀如"豁湯"。以後,每天雞鳴及黃昏燒箔,名力"燒雞鳴紙和宿紙"。逢七均燒紙。
六、點主
殯葬前先下訃聞,上寫死者生卒年、月、日、時,及開吊、下葬的時間。前4天,便布置就緒,門外分放紙獅子一對,八字式素球柱4棵,門旁放一面大鼓;以備有客來吊時,撾鼓報於裡面知道,來男客敲3下,女客敲2下。二門外,另有許多紙糊的童男童女、牛等"奢華"(殉葬用,但"奢華"改糊成小汽車、彩電、冰箱等)。院內高搭自布棚,棺屋前搭靈堂。堂左右有簾子門,門上寫有"抱恨"、"終天"等字樣。正中懸掛一塊寫有"昊天罔極"的匾。匾下設桌、幾供遺像及供器、供品。桌前鋪拜墊,為祭奠人行禮用;兩旁鋪小墊,為"碗棚"人陪拜用;門外放兩條長凳,為答謝人"回揖"坐憩。
殯前三天,行"成主"禮。由題主人坐在鋪有紅氈、紅桌圍、椅帔的椅上,取放在桌上的新毛筆,蘸墨在柏木主上正中寫死者名諱,兩側書寫生卒時間(此為內涵)。然後在"秉筆凝神再題外函"的呼聲中,換筆在禮相上再寫"孝男某某敬祀"。孝子三叩首後結束。
稍歇,再行"點主禮"。禮儀與題主相同,但點主用新筆蘸硃砂,在所題的內、外函上的"之神王"的"王"上加一點,補成"主"字。這是"點主"。
七、家祭
殯前兩天"家祭",孝子行三跪九叩禮上祭,第一跪稱"進爵",第二跪稱"進餚饌",第三跪稱"進羹湯"。孝子上祭後,家人依長幼先男後女一一致祭。傍晚,"知客"人至,便開喪宴。出殯的飯俗稱"跑馬飯"(形容其快)。孝子叩頭謝菜,家人來敬酒,飯後即散。
八、受吊
家祭之後,客人們便來行禮,近親、遠親、世交好友等依次來到"靈堂"行三叩首禮。孝子坐在靈堂右門後,每有客行禮,便擊一下典(鐵鑄,形如古磐),表示感謝之意。
女客行禮稱為"辭靈",行禮後入棺屋哭吊,發給孝巾。至午夜客走後,便拆除靈堂,澆發酵後的面水,稱為"拔靈棚"。
九、出殯
殯葬日一大早,孝子叩頭後"請棺",土工入棺室抬棺,由死者孫子持幡引導。抬出後停路中,棺前擺桌行"路祭禮"。然後抬棺,孝子摔牢盆,以高燈大幡先導,後面是鼓樂,"奢華"、五堂執事、頂馬、鳴鑼開道送葬。
送葬隊伍多繞道緩行,至城(或村)邊,孝子謝客並請"留步",再行約半華里,又叩謝請留步,隨行客人方脫孝帽回城,親戚、摯友隨行到葬地。
十、下葬
棺木由土工抬到風水先生指定的方位,由孝子破土後,挖制窀穸(墓穴),俗稱"金井"。下棺時用擂木滾進。下棺後,棺前放"哀喪杖",棺頭放"陰陽飯瓶"、"照屍燈",土工提公雞(稱撲墓雞)在棺上空旋三匝後,從預備好的斗內抓高粱三把擲坑內,並頌稱:"陡升三級"。孝子及親屬齊哭,抓土撒棺後,繞穴三周,土工才取土掩棺,俗稱"棺下地"。焚燃奢華後,把幡插在墳頂上,設墳祭,家人親友奠畢,便草草築土、回靈。回家後,在堂內燃紅燭、上香、鳴鞭炮、奏細樂,俗稱"敬財神"。敬畢,孝子奉神主、遺像供在桌上,孝眷們坐在一個裝滿高粱的袋子上,喝紅糖茶,吃甜食。稍候,設宴招待頂馬及參加出葬的親友。宴畢,收拾聯幛、拆棚。
十一、殯後習俗
殯後第三天,全家人上塋"圓墳",焚紙箔,築墳墓,第四天設宴酬照應人等。第五天開始謝吊,凡致吊之人,孝子必穿孝服逐一登門叩謝。
此後三年內,家庭中不得有婚嫁事,不辦年節。第一年春節不得貼春聯,第二年可用藍色紙寫春聯,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