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男子要三次加冠才算是真正的成年,這三次加冠分別是什麼
在古代,成人禮可以說比現代的婚禮還要隆重,古代人十分看重成人禮,在成人禮上男子要三次加冠才算是真正的成年,那麼這三次加冠分別是什麼?每次的含義是什麼?
當然這只是一般士人的加冠禮,對於貴族或者皇帝來說,還有第四冠甚至第五冠,因為他們在古代的地位要高很多。當然對於窮人來說,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資金撐起這場加冠禮,即使是在士人之中,嫡長子和庶子的加冠禮也有著很大的區別。
B. 古代男子加冠三次分別叫啥
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2)在第三次加冠的帽子叫擴展閱讀:
弱冠指男子20歲,也稱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C. 中國古代的加冠之禮是什麼儀式
舉行加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宗廟里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可以參加祭祀大典。三次加冠完成後人必須設酒宴招賓贊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並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明朝直到滿清入關強令中國人移風易俗,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D. 漢朝成人禮二加冠應戴什麼帽
古時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弱冠
弱冠指男子20歲,也稱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
E. 附加題古時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古時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弱冠
弱冠指男子20歲,也稱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加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紀。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若能幫上你,請採納!
F. 加冠 古代加冠要戴多少次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G. 古人束發、加冠的細節
冠禮正式開始主要是三次加冠禮:
第一次加冠時,正賓先讓其他人把加冠者的頭發弄散,之後挽成發髻,用帛布包好,插上簪子,再由正賓為其戴上冠。之後冠者返回屋中,換上與冠配套的衣服,出來展示給賓客看。
第二、第三次加冠的程序與第一次相同。每一次加冠,賓客都要對受冠者致祝辭,三次加冠完成,主人要還設酒宴款待賓客。
(7)在第三次加冠的帽子叫擴展閱讀:
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到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時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也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H. 在我國古代,舉行冠禮的「三加」指的是什麼
由事先擇定的貴賓莊重地為受冠者加冠。加冠儀式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獨特的寓意。
第一加為緇布冠,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傳說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之意;第二加為皮弁冠,這是用白鹿皮製成的帽子,表示從此要服兵役;第三加為爵弁冠,這是用紅中帶黑的細麻布或絲帛做成的前小後大的帽子,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
「三加」之儀行於士人的冠禮,如是諸侯的冠禮,則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後還要加玄冕,這是一種外黑里紅的禮帽,供諸侯祭祀四方百物之用。
天子的冠禮為「五加」,即在前面四加的基礎上,再加袞冕。袞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時所用。袞冕與玄冕形制、顏色相差不大,其頂上都有一塊前圓後方的冕板,只是在冕冠前後垂掛的玉串,當時稱為旒,其數量不同,玄冕前後各三旒,衰冕前後十二旒。
加冠完畢,參與冠禮的人要向加冠者敬酒祝賀。然後加冠者從西階下,去拜見母親。再回到西階以東,為其加冠的貴賓給他授字。字是表字,是根據名的字義另取的別名。
命字之後,主人向賓客敬酒,贈送禮物,表示感謝。加冠者則換上黑色的禮帽禮服,帶上禮品,拜見兄弟姐妹,還要出外拜見君、卿、大夫等。這些冠禮的禮儀程序,是周代的規定。以後歷代都沿襲這一模式,只是其程序逐步趨向簡化而已。
I. 古代成人禮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別叫什麼
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9)在第三次加冠的帽子叫擴展閱讀: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發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J. 古人所謂的加冠是什麼意思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
表示成年。 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
弱冠指男子20歲,也稱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紀。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元史王利傳》上載「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又唐詩人杜甫的《進三大禮賦表》說「臣生長陛下純朴之俗行四十載矣。與麋鹿同群而處浪跡於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另《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法善弱冠時曾游括蒼白馬出石室內遇三神人。」這些古文中的「弱冠」都是指二十歲左右的男子。可是為什麼把二十歲的男子稱為「弱冠」呢?《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又唐《孔穎達義》「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說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後來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古人非常視冠禮《禮記冠義》上說「冠者禮之始也。」意思是說冠禮是一切禮儀的開始;又《儀禮》共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禮》。《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另《禮記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行過冠禮並為自己取個「字」(別名自即表示他已是個成年人了。源於周朝的「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據專家考證古代早期的原始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為「成丁禮」、「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冠禮。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宗廟里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可以參加祭祀大典。三次加冠完成後人必須設酒宴招賓贊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並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加冠禮的程序有:1、布席告祖、筮卜吉期。 2、主人戒賓。
3、禮饌於西塾。 4、徹筮席。
5、布加冠席。 6、厥明告天。
7、厥明告祖。 8、東榮盥洗。
9、陳獻禮器。
10、司禮就位於「堂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