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男童帽子

古代男童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10 04:19:31

① 古代成人禮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別叫什麼

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1)古代男童帽子擴展閱讀: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發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② 古代怎麼稱呼男孩

根據男孩的年齡,有以下稱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

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舞勺:13歲。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參考資料:

網路年齡稱謂

③ 古代男人的帽子叫啥

1、脫帽,古時表示謝罪,後來表示敬意,叫 免冠。
2、丟掉烏紗帽,比喻自動辭去官職,叫 掛冠。
3、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准備做官,叫 彈冠。
4、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連稱,叫 衣冠。
5、舊時婦女出嫁時戴的帽子,叫 花冠。
6、古代士大夫帶的高帽,叫 峨冠。
7、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 儒冠。
8、古代希臘人用來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優勝者的帽子,叫 桂冠。

④ 古代平民最常用的 帽子

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各個時期是不一樣的,建議去看《中國服裝史》沈從文的

⑤ 古代小男孩戴的第一頂帽子叫什麼

古代是指漢族的王朝還是 y朝和q朝?漢族的叫成人禮,只有成人禮過後才可以帶帽子,也叫弱冠,剩下的兩個朝代就是比較隨意了,多數是老虎帽和瓜皮帽。

⑥ 古代小孩帽子上的銅鈴值錢嗎

一般都是小銀鈴,銅鈴就更不值錢了!

⑦ 中國古代帽飾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⑧ 古代的兒童不帶帽子么

古代男子成年要行「冠禮」,有家中長輩給他戴上冠,也就是帽子,已示成年,因此未成年人是不帶帽子的。

與古代男童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襠瘦怎麼處理 瀏覽:844
韓國女呢大衣外套搭配圖片女 瀏覽:749
立領開衫外套 瀏覽:790
半大外套怎麼打底 瀏覽:502
男生怎麼扎襯衫好看 瀏覽:551
韓版羽絨服短款女裝 瀏覽:732
帶帽子衛衣配什麼內搭 瀏覽:70
中山有什麼潮牌實體店 瀏覽:685
男士格子夾克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09
形容衣的詞語 瀏覽:265
新滌綸夾克有異味怎麼去除 瀏覽:609
鉤針編織女士馬甲花樣 瀏覽:857
紅襪子配什麼褲子要看 瀏覽:416
焦糖色適合什麼絲巾 瀏覽:269
穿羽絨服怎樣戴絲巾 瀏覽:439
羽絨服品牌排名大全女式 瀏覽:641
長直發帶什麼帽子好看嗎 瀏覽:571
灰色制服絲祙在線播放 瀏覽:779
南寧市邕寧區購買校校服點 瀏覽:425
中國旗袍微信群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