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一種比較奇葩的東西
❷ 為什麼越南人的帽子基本都是竹子編的
提起越南,相信很多人腦海里都會出現美麗富饒的湄公河,美味健康的越南菜以及一望無垠的熱帶雨林和法式風情的建築。越南在古代屬於中國的藩屬國,所以風俗文化和中國非常相似,近代時期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所以飲食習慣等又保留了法式風味。但是當你走在越南街頭會發現,大街小巷的越南人,都會戴帽子,越南不分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戴帽子。
越南斗笠,一般以竹子作為胎骨、然後編織上一層層堅韌葵絲或染白後棕櫚葉等,縫紉的針腳非常均勻,有種毫釐不差的美麗視覺感受。越南斗笠看上去比較光滑並且防水,主要是塗上了斗笠專用油。
如果你細心觀察,或許會發現,越南斗笠一般會有16個圈。
傳說很久以前,越南有一對戀人,彼此分隔一方,平時難得見面。、
他們每月只能見一次面,而時間就在月圓之後的那一天——16!
彷如牛郎織女一般,每月的匆匆一會並未能化解他們的相思之苦。
後來,姑娘想了個辦法。
姑娘是個心靈手巧之人,親手編織了一個有16個圈的斗笠送給她的心上人。
帽子之所以是16圈,因為每月的16是他們相約見面的日子。
她把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放在了帽子上,由於帽子是越南人隨身攜帶的物品,這樣她的心上人就能時刻見到帽子,時刻睹物思人想到她!
大家感動於這則傳說,從此之後每個斗笠就是16個圈,以代表美好的祝願。
斗笠也成了越南新娘上花轎前會攜帶的禮物。
❸ 你們看一下,這是我們廣西河池都安地蘇編織之鄉用竹子編出來的竹帽,夏天人們戴起來,既能防曬又很有藝術
大家貌似都不大會在夏天出門,出門也一般拿把遮陽傘。你不覺得帶竹帽在大街上走很突兀嗎?我們又不是街頭藝術家!!!
❹ 古代用竹子做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笠: 用竹子做的帽子。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求採納
❺ 竹子編織東西是哪個民族的起源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里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干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席、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請制燈藝人創制精緻的花燈。其中一種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裝飾。
龍燈起源於漢代,到宋代更為盛行。龍頭,龍身大多以竹篾作內骨編制而成,龍身上的鱗片也往往用竹絲扎結。
還有一種叫「竹馬戲」的民間小戲。自隋唐起流傳至今。戲的演出與馬相關,如《昭君出塞》等,演員騎的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席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制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褐漆竹編圓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種竹編圓盒。
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匯集起來已經由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的主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涌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進入21世紀以後,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兒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
❻ 水養富貴竹怎樣編好看
將富貴竹從盆中取出分成單枝,保留頂端6片葉子後修剪根部,晾乾備用。取10根富貴竹在地上平鋪,排列整齊,每根間距7~10厘米,將另外的10根斜壓在上面,形成叉形,交叉的部分用絲帶(簡單的繩子)綁紮起來,將富貴竹立起來,剩餘的兩邊紮起來,形成一個圓筒,沿盆邊種下去即可。
❼ 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是怎麼樣的
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主要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區。?花竹帽,毛南語叫做「頂卡花」(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象徵著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當地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毛南族花竹帽在過去多被當做雨具使用,後成為毛南族服飾的組成部分。花竹帽在當地流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代嘉慶年間出產的「竹笠極細密,少年婦女戴之」(清《廣西通志》)。民國年間,該地區「出產最精緻的斗笠」(《思恩縣志》)亦被載入史冊。?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講究,由於早春竹材寒濕太重,而霜後的篾皮易脆,通常於夏至後立秋前選取修直勻稱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時,先破竹裁條,然後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兩頭拱開梳絲,分篾細如發絲,用於交叉輻射、細密編織。編織花竹帽用的竹篾分黑篾與黃篾,黑篾系以藍淀墨色染制,黃篾則以黃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為平面和圓錐體的立體組合,編成的篾紋以五角星為中心,周邊又按六角形環疊交叉輻射編結,整合定型後還要以上好桐油煉膏塗刷。其帽形大方,花紋美觀,結實耐用。2011年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❽ 竹子編成的帽子叫什麼
幃帽,遮面幃帽。唐朝時候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