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白蛇傳》,崑曲《金山寺》裡面的許仙,頭上戴的盔帽叫「鴨尾巾」。
「鴨尾巾」通常是商人、店主的帽子。
用緞面做外料,下圓,上扇形,看似鴨子尾巴,因此得名。
「鴨尾巾」分古銅、寶藍二色。古銅色為老人用,如京劇《四進士》宋士傑所戴;寶藍色為青年用,昆劇《金山寺》許仙,戴的就是「鴨尾巾」。
戲劇講究「寧穿破,不穿錯」。這種規矩延續了幾百年。
許仙這種人物,絕對不可以戴「小生巾子」,必須戴「鴨尾巾」。
這是由於許仙在劇中是經商開店的人物。
Ⅱ 崑曲牡丹亭小生帽子叫什麼
崑曲中未做官或未及冠的風流書生,頭戴方巾、必正巾,故為巾生。昆劇男角中,巾生是算得重要的了。其看家戲有「風花雪月」及「琴棋書畫」等。
Ⅲ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Ⅳ 戲曲里的人戴的帽子
第一問:帽翅。
第二問:豎著插得是翎子,多用於小生,比如周瑜。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0%A1%C9%FA%F4%E1%D7%D3&in=6914&cl=2&cm=1&sc=0&lm=-1&pn=14&rn=1&di=16716057390&ln=722&fr=&ic=0&s=0&se=1
Ⅳ 求高手幫我把下列圖中小生演員頭上的帽子PS成無色透明,然後把所有帽
Ⅵ 越劇里小生 的帽子的介紹
訪妻 路遇大姐得音信 九里桑園訪蘭英 行過三里桃花渡 走過六里杏花村 七寶涼亭來穿過 九里桑園面前呈 但只見一座桑園多茂盛 眼看人家十數份 那一邊竹籬茅舍圍得深 莫非就是楊家門 待我上前把門推 呀 為什麼青天白日門關緊 耳聽內邊無聲響 不見娘子枉費心 窩旁還有紙窗在 我隔窗向內看分明 啊呀 窗口高來看不見 哦 有了 墊塊石頭就看得清 文秀舉目向內望 只見一間小草房 小小春台朝上擺 破木交椅分兩旁 三支清香爐中插 葷素菜餚桌上放 第一碗 白鯗紅燈天堂肉 第二碗 油煎魚兒撲鼻香 第三碗 香芹蘑菇燉豆腐 第四碗 白菜香乾炒千張 第五碗 醬燒核桃濃又濃 第六碗 醬油花椒醉花生 白飯一碗酒一杯 桌上筷子有一雙 啊呀 看起來 果然為我做三周年 感謝你娘子情誼長
Ⅶ 戲曲丑角(應該是)摘下帽子晃晃頭上戴的小辮子什麼意思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丑角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有方形、長方形、棗形、菱形等,俗稱「小花臉」。與凈角的「大花臉」、「二花臉」相排,便是「三花臉」。同時,根據性格、職業、身份的不同,可分文丑和武丑兩類。文丑包括方巾丑、袍帶丑、茶衣丑、鞋皮丑、蘇丑、老丑等。武丑又名「開口跳」,常飾武藝出色、機警干練的人物。除此之外,還有婦女扮演的丑角,依據角色年齡分為彩旦和丑婆子兩類。動畫作品中的丑角運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戲曲的程式。但由於中國早期動畫片的主要觀眾還是兒童,動畫中的丑角相比於戲曲有了種類和性格上的簡化,但依舊保留了其美學價值。
Ⅷ 唱戲的頭上兩根長羽翎叫什麼
翎子。
翎子,也叫雉尾,俗話就是野雞尾巴,尺寸很長很長,最長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樣子。兩根大野雞翎子,插在頭上,作為頭上的裝飾品。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劇中英武勇猛人物如京劇中的周瑜、穆桂英等都常戴用。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並增加裝飾的美觀。使用翎子的舞蹈身段稱「翎子功」或「耍翎子」。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在中國戲曲界統稱為「翎子」的物品,是一種在某些人物角色的頭盔上所要插戴的裝飾物——雉雞的尾羽。在中國山西的一種地方戲蒲劇中,有一種特技叫做翎子
功。就是用這種裝飾物配合身法動作,來完成的一種特殊表演技巧。 古時候的官員官帽上佩戴的就是翎毛,並由翎毛能看出等級高低的。
Ⅸ 給我幾張唱戲時翹蘭花指手勢的圖片
蘭花指(掌)作為中國舞蹈以及戲曲中特有的一種基本手型,有著獨特的傳統審美特徵,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心理趨向。手勢的圖片如下
(9)唱戲小生帽子擴展閱讀:
花指在戲曲中的發展及文化精神
在戲曲中,蘭花指手型小生也常用,是他們顯示儒雅的標志。據古籍記載,蘭花指品鑒之口訣為:鉤、柔、白、瘦。鉤,即彎曲;柔,即柔軟;白,即白皙;瘦,即瘦削。達到此標准方可稱為極品:鉤似圓月,柔若無骨,白如玉石,瘦勝麻稈。
蘭花指指法甚為繁復,有上翹下翹、前翹後翹、左翹右翹、正翹斜翹等等(有的難度極大,翹起來後可以仰貼在手背上),再輔以不同的角度和動作的快慢,當真是賞心悅目、曼妙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