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口兩端按照慣例應該戴在頭的兩端正確。
㈡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朝官員上朝時戴的帽子,一般左右兩邊會有兩個長長的“耳朵”,這種“耳朵”在過去叫作帽翅,也有叫作襆頭的。其作用據說是帝王為了防止大臣們在朝堂上交頭接耳、胡亂議論,就在他們的帽子上加了這樣兩個帽翅,使他們一轉頭或者議論、活動時,兩個帽翅就會上下抖動,帝王一看就知道是哪位大臣不守規矩,又在下面交頭接耳了。
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帽翅是來源於宋太祖趙匡胤。當時宋朝剛剛建立,朝堂上大臣們習慣交頭接耳,私下議論國事交流想法,趙匡胤為此很是生氣,就把唐朝時流傳下來的帽子襆頭加長,變成了兩根向左右伸長的帽翅,如果大臣們靠得太近的話,帽翅就很容易頂住對方的頭,從而避免了大臣們私下議論國事。
㈢ 就是女生冬天戴的一種帽子。橢圓的。兩側就是耳朵那裡長長的。遮住耳朵的。可以拖下來的。叫什麼帽子阿。
飛機帽 /護耳帽 /雷鋒帽
㈣ 誰有帽子上有耳朵的衣服的圖片
這種衣服似乎不適合你媽咪穿的哦,這應該是小孩子的衣服樣式,我小時候媽媽就給我織過;就是織好帽子後,用鉤針挑織一對耳朵即可,很簡單的哦
㈤ 帶帽子與戴帽子哪個正確
戴帽子正確。
戴帽,漢語詞彙,拼音是dài mào,指把帽子戴在頭上。引申為於一物之上加以他物,引申為在政治上或行為上給人定性。亦作「戴帽子」。
把帽子戴在頭上。引申為於一物之上加以他物。宋戴鼎臣《東原錄》:「海州朐山 ,俗言朐山 戴帽即雨,蓋謂雲出覆冒其上為雨候。」
引申為在政治上或行為上給人定性。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六章:「程玉柱的爹爹叫程濟仁,是個戴帽富農。」《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個日常生活用語,和『衣服』『襪子』一樣的『帽子』竟變成一個使人膽戰心寒的聲音,這是多麼古怪的歷史現象!」
方言:上一級跨一級指定給某個具體人的榮譽、待遇等現象。例句:這個市級二等功是教體局戴帽給李老師的。
戴的釋義:
戴:讀dài。有如下解釋:增益;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插上、架上或套上;尊奉,推崇,擁護;古國名;姓。
[解釋1]:增益。《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解釋2]: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如:戴帽子;戴頭巾;戴假發;戴盆;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天戴其蒼,地履其黃(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解釋3]:插上、架上或套上。如:戴花;戴眼鏡;戴金戒指;戴手套。
[解釋4]:尊奉,推崇,擁護。如: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國語·周語上》)。
[解釋5]:古國名。姬姓。春秋時滅於鄭。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權縣東。《春秋》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
[解釋6]:姓,如戴汝虎。英語對照:Day / Tae。
帶的釋義:
帶是一個漢字,讀作dài,本意是指大帶、束衣的腰帶,也指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該文字在《儀禮·士虞禮記》和《詩·衛風·有狐》等文獻均有記載。
1、帶子或帶狀物:鞋~、車~;
2、區域:沿海一~;
3、攜帶:~上一本書;
4、引導:引導某人或某物。如:帶將(帶領);你帶路,我們跟你走。
5、附帶:連說~笑;
6、含:面~微笑。
㈥ 帶在耳朵最外面一圈的飾品叫什麼,一長條的
耳綴
㈦ 誰知道這個帽子哪兒有賣的這個帽子手一捏下面那裡,上面的耳朵就會立起來,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
拼多多上面有
㈧ 耳朵兩邊有兩根繩子的帽子叫什麼帽子就是頭頂有個球球,兩邊遮住耳朵有兩條繩子冬天戴的那種。
傻瓜:就是咱倆到重慶後別人罵我「斗棚」的那種,就是「綠毛子」!
㈨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代官帽以有對長長翅子而聞名。如果問誰發明的?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回答:宋太祖趙匡胤,他是這種官帽原創「設計師」。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實際真是如此嗎?錯,這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宋朝的官帽叫「襆(fú)頭」,是從初唐時的襆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依然直接稱為「襆頭」或「折上巾」。
而且,這也並不是專供上朝的官帽,各種宋代文獻裡面,也都記錄了展角襆頭其實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角……平施兩角,以鐵為之」。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
我們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角襆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而專門設計的。
沈括在《夢溪筆談》也對此有一番論述,不過他認為加骨架的硬角襆頭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愛戴這種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鎮僭用,到了宋代,直角成為貴賤通用的樣式:
「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角。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角。本朝襆頭有直角、局角、交角、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角貴賤通服之。」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當一個本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結構,因為露在外被人們加以誇張裝飾。當誇張的趨勢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極端,甚至脫離了原始的結構功能,變成後人無法理解的樣子。
而原來普通的「襆頭」到了宋朝,演變成長長的一對翅子,並且以長、硬挺為美,也就是誇張到了極端。
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彰顯裝飾,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頭頂尺高的「旗頭」,緬甸一些婦女脖子上多到像長頸鹿一樣的項圈,還有歐洲中世紀長度超過兩尺的鞋尖,其實也並沒有實際功能或者脫離了本來的實際功能,都屬於裝飾逐漸誇張化並以其為美的情況。
後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為解釋這種情況,往往就會附會為某位名人的特別故事,百姓喜聞樂見而傳播,甚至不同版本附會的人物往往還不一樣。
宋代冠帽兩邊長長的耳朵,其實也是本來起到打結作用的襆頭角,在數百年來長期演變中,逐漸硬挺化、威儀化,發展形成的一種誇張裝飾。當伸長的平角襆頭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後,宋代繼承並發展成為上下通用的首服。
這種首服被五代、遼、宋、金,各階層、各民族、各時代廣泛接受和使用。當長到極致時,客觀上也起到了莊重端正的效果。
當發展得太誇張影響了實際生活使用以後,又會逐漸消失。
元代時,展角襆頭已經不再在日常使用,變成了官員公服專用的一種帽子。又因為太過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