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戲劇中曹操的帽子

戲劇中曹操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09 10:49:10

Ⅰ 請問圖片上曹操帶的帽子什麼名字謝謝各位

這是「五梁冠」

五梁冠,是一種有五根橫脊的禮冠。屬於進賢冠系列的一種。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

史籍記載:《後漢書·法雄傳》:「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綬,黨眾浸盛。」
《晉書·輿服志》:「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
《宋史·輿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見上由東階上,而大璫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從。竊疑之。」

這個圖片估計是明代以後的刻本上的,所以,它是按明代梁冠式樣畫的,並不是漢代的原樣。

Ⅱ 諸葛亮和曹操戴的帽子叫什麼帽子

綸巾 "綸巾"中綸讀(guan),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

Ⅲ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誰給戴的

曹操奸雄的形象能廣泛傳播,和名著《三國演義》有很大關系,下面根據曹操的人生軌跡來探討一下,就能了解曹操是怎麼成為奸雄的。

汝南名士許劭有知人之明,曹操去見許劭,也就是讓許劭給自己相相面,許劭看了曹操後說道:「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曹操聽了以後很高興,這時候的曹操是想做治世能臣的。

曹操的能力很快就表現出來了,二十歲舉孝廉,在洛陽北部當上官了,他管理地方不看身份地位高低,只要犯法一律治罪,有一次,中常侍蹇碩的叔叔,夜裡出門手裡拿著口刀,被曹操巡夜時發現了,當時這中常侍可了不得,權力非常大,但曹操不管那個,照樣用棒子打了蹇碩的叔叔一頓,從此再沒人敢觸犯法律了。

他帶兵攻打徐州,所過之處,把百姓殺個干凈,連雞狗都不放過,還挖掘墳墓,壞事做絕,據說曹操路過的地方,好多年都沒有了人煙。這一事件把曹操奸佞的形象又重重地舔了一筆。

曹操經過兼並戰爭,實力越來越強大。這時候漢朝皇帝漢獻帝經歷了董卓專權,董卓死後又被李傕,郭汜控制,日子過得好不艱難,好不容易在楊奉,董承護送下逃到洛陽,連口飯都吃不上,李傕,郭汜又率兵追來,太尉楊彪啟奏獻帝說:「曹操在山東勢力強大,可以招曹操前來輔佐。」漢獻帝哪還有什麼主意,派楊彪去給曹操下詔書。

曹操接受了謀士荀彧:奉天予以從眾望的建議,發兵打敗了李傕,郭汜,把漢獻帝搬遷到許都,開始執行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策略,此時的曹操已經不在想匡扶漢室,而是在為自己爭霸天下考慮了。曹操打敗呂布後,謀士程昱建議曹操行王霸之事,也就是建議曹操當皇上,曹操有當皇帝的野心,但是不知道朝里有多少人反對自己,於是想了個試探的方法,請皇帝打獵,來看看大臣們對自己的態度。

曹操說是請漢獻帝打獵,其實只是客氣而已,曹操說了漢獻帝不敢不去。曹操和漢獻帝並馬而行,在那個年代已經是大逆不道了,漢獻帝看見了一隻鹿,連射了三箭,也沒有射中,曹操看見了就把漢獻帝的弓箭要了過來,一箭射中了鹿的背部,皇帝用的是金鈚箭,眾大臣見是皇帝的箭射中了鹿,以為是漢獻帝射的,於是跪倒一片,山呼萬歲,曹操縱馬向前擋住了漢獻帝,接受眾人的朝拜,曹操之心昭然若揭了。

總結:演義通過對曹操殺害無辜,殘害百姓,欺凌皇帝等精彩描寫,一個亂世奸雄的曹操形象躍然紙上。

Ⅳ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誰給戴的呢

曹操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曹魏政權的開創人。我們學過他的以一些詩歌,比如:《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等,這些詩歌里反映民生疾苦,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連魯迅這樣的大師都贊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書法也是非常好的,他擅長章草,連唐代大書法家張懷瓘都贊賞曹操的書法為妙品。

綜述,給曹操扣上奸雄的帽子,應該是那些渴望恢復漢室、愚忠漢室的遺老遺少、臣子臣民,受到曹操的打壓、鎮壓的一些政客、清流們,和曹操處於競爭地位的政治對手們,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後世一些帶有偏見、個人感情色彩的小說家、戲劇家們,在這些人的作品中,逐步給曹操這個英明神武的人物扣上了奸雄的帽子。

Ⅳ 京劇中曹操為什麼戴北宋官帽

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不妨注意一下,包公帶的也是這樣帽翅很長的帽子。

我國戲曲的服裝主要以明代服裝為基礎,經過一代代藝術家們的加工,使其符合人物形象的特色。具有程式性的特點。所以,它並不具備那個朝代的歷史特色

曹操的帽子代表的是權利。主要是因為宋代官帽在你腦海中先入為主了吧。

Ⅵ 曹操的歷史、文學、戲曲中的形象

歷史上的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在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崛起,在短短時間里迅速擊敗了許多地方割據軍閥,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之後,他積極推動北方的經濟生產,中國北方在魏晉時期能夠保持相對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沒。文學方面,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合稱「三曹」是東漢末年了不起的詩人和文學家。在詩歌方面,曹操代表了東漢末年詩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張通脫,支持消除漢以來文章華而不實的弊病,從這兩個方面說,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學家。

文學《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緊扣兩個字而寫,奸雄。《三國演義》把曹操和劉備作為相對的兩個極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華,保持了中國北方的安定和富庶,這些在《三國演義》中是得到了肯等的。但另一方面,《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他狡詐,多疑,殘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為反面角色進行批判和諷刺。

戲曲中的曹操是反面臉譜化了的曹操。在戲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華和對貢獻,把他塑造成了一個貪婪,殘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經常出醜的這樣一個反面角色。

Ⅶ 明明是三國時期的人,為何戲曲中的曹操卻戴宋朝的官帽呢

因為宋朝時期,曹孟德被醜化到戲曲中遭到人們的批判。曹孟德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奸詐小人的形象,但歷史上的曹孟德一直是以“治世之才”著稱的,也就是在三國時期,人們對曹孟德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而在宋代的戲曲中,曹孟德會被醜化,是因為人們覺得他是竊取正統的賊子,因為當時宋朝的敵人遼金大軍,曾將宋朝的政權趕去了南方。人們將遼金和曹孟德聯系起來,對曹孟德進行了過度地批判。

對曹孟德醜化最嚴重的,就是元末明初的小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讓很多人都曲解了曹孟德的形象,曹孟德也因此變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奸雄。

總的來說,曹孟德在戲曲中帶著宋朝的官帽,其實是因為宋朝時期,曹孟德被醜化得厲害,很多人借著戲曲來批判他,到後來宋朝的官帽也成為了曹孟德的一個經典戲曲形象。

Ⅷ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Ⅸ 老版《三國演義》中,曹操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後,曹操居然戴了一頂類似皇冠的帽子,這合乎情理和禮儀嗎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國,是可以戴這種帽子的。況且他當時是軍政一把手,沒人管得了他。
東漢建安元年,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國。
秦地近西陲,與戎雜處,很難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裝的烙印。中原列國目之為戎狄,也並非僅囿於其軍政禮制上不與華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志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在的套褲,僅兩只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發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後漢書:輿服志》曰:「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所謂「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維護的是古代社會等級中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系統排列,身份地位異,則「冠履異,則衣袋異,則環佩異……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
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嚴,不得逾越。頒布各種服飾禁令,對下級官吏,特別對平民庶人的服飾做出種種限制 。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為貴也。
《說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從冃,免聲。古黃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冕兩旁,下系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銳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渾言之也。此雲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則士無冕可知矣。周禮。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戴先生曰。實六冕而曰五冕者,陳采就玉之數止於五也。亦以見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無旒也。槩舉諸侯又申之曰繅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數九。公侯伯子男無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纊。䆳,深遠也。延者,鄭雲冕之覆。周禮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謂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為之。故尙書,論語謂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傳作綖。垂瑬,詳玉部瑬下。紞纊,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懸瑱也。瑱亦謂之纊。詳糸部紞下。據許紞系於延左右。據周禮注。王後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是專謂後服也。然左傳。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從冃。免聲。亡辨切。按古音當在十三部。讀如問。許書無免字。而俛勉字皆免聲。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無免兔之分。俗強分別者,非也。冕之義取前俯。則與低頭之俛關通。古者黃帝初作冕。大平御覽引世本曰。黃帝作旃冕。宋衷注雲。通帛曰旃。應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大將軍官職最早見於戰國時代,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義,項羽,為指揮重大戰役的臨時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日後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設。
西漢直到漢武帝,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又設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官,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早期丞相的權力過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自漢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西漢末年,取消作為加官的大司馬,設立單獨的大司馬職位。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東漢末年,又開始設置大司馬作為掌武事最高官員,位在大將軍上。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等。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為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關內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數等。
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
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
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山述",即在梁與展簡之間,高起如山形者。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採用五行之色)。
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按遠游冠漢以後歷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廢。
《後漢書·輿服志下》:「遠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橫之於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
《晉書·輿服志》:「遠游冠,傅玄雲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青絲而已。」
《新五代史·劉鋹傳》:「 鋹於內殿設帳幄,陳寶貝, 鬍子冠遠游冠,衣紫霞裾,坐帳中宣禍福,呼鋹為太子皇帝,國事皆決於鬍子 。」亦省稱「 遠游 」。
三國 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若得辭遠游,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乃臣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與戲劇中曹操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剛啟動時皮帶響怎麼辦 瀏覽:770
淺藍色高跟鞋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520
老年男款呢外套 瀏覽:442
帽子頂鉤什麼花好看呢 瀏覽:24
黑色冬裙配棕色外套好看 瀏覽:817
女式編織手工衣 瀏覽:298
馬夾外套女短款 瀏覽:81
加肥加大中老年媽媽風衣 瀏覽:857
廣州衣鏈廠家批發 瀏覽:352
如何分別夾克 瀏覽:79
稍微好點的男士襯衫品牌 瀏覽:700
布鞋一般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47
深色風衣淺色褲襪 瀏覽:366
起床上班穿褲子圖片卡通 瀏覽:108
牛仔褲搭配皮帶圖片 瀏覽:415
淺灰色運動鞋褲子好看嗎 瀏覽:207
男士內褲哪裡批發 瀏覽:452
深色襯衫衣服好看 瀏覽:814
女士韓版中的大衣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941
黑色上衣搭配淺灰色褲子照片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