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石器時代帽子

石器時代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09 09:19:59

『壹』 古代男子為啥都喜歡戴帽子關於帽子的禮儀都有哪些

帽子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滿大街都是很常見,但主要功能就是裝飾品,可有可無,有時候的作用就是防曬、遮住沒洗頭而已,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穿搭,還儼然已經成為一種風潮,是人人必備的物件,是體現“禮的象徵”。

在早期的古羅馬,帽子甚至成為合法公民的象徵,可見頭部飾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除了裝飾作用,又能遮風擋雨防曬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為了輔佐其它意義而出現的。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子女在觀念上有了新一層的增進,雖然貴族階級社會還是很嚴重,但是對於當時的風氣而言,“禮”的重要性,最終成就了帽子在中國粉墨登場。都知道中國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需要舉行冠禮,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對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發展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

帽子的重要性,從中國古代成語中也能體現,比如衣冠楚楚、華冠麗服、怒發沖冠。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充當頭名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種類發展大致就如上,雖然每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樣,但是官員們、在乎禮的男子們,生活中幾乎都會佩戴帽子。帽子從周朝開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會風尚的標志物,不得不說影響力之遠。

最後,帽子作為一種服飾,一直以來都被我國各個朝代作為“禮”而推廣,在周朝之後,帽子的實質意義就不完全是一種裝飾品了,更多時候帽子充當的是社交、地位、意義。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變化,是在宋朝以後,才有了各式各樣,防曬、抵禦寒冬、裝飾性足的帽子出現。在不斷地文化傳承中,帽子儼然成為中國古人們的裝束規范,禮儀標准,源遠流長至今。

從覆滿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禮”的推崇,帽子在歷史片段上就一直佔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發展片段,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後代的不斷改良中,那一塊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終形成頭頂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種樣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歷史上,成為歷史文化里獨特的一員。

『貳』 漢魏時那種很小的、用來束頭發的「帽子」叫什麼

叫「笄」 也叫「簪」。「笄」是古人用來盤束頭發的飾物,後世稱為「簪」
還有「冠」和「帽」是有區別的,「冠」是來固定發髻的。 「帽」比「冠」大可以戴住頭部。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笄」來固定發髻, 後世稱為「簪」
笄」的用途除了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

『叄』 石器時代的人物屬性

人物屬性:
攻擊力:攻擊力越高,敵人受的傷害越大.
防禦力:防禦力越高,自己所受的傷害越少.
敏捷力:影響迴避率及發動攻擊的次序.
耐久力:當戰斗中此數值變成0時,人物不能再戰斗,戰斗完結時會恢復到1,人物就復活了.
反擊率:跟敏捷力有關.
氣力:氣力最高為100,當使用咒術時會損耗.
魅力:這個數值越高,寵物的忠誠度越高.在戰斗時被打死會下降.
體力:體力加1,耐久力上升4點.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少人加體力.
耐力:加1點耐力,防禦力及耐久力各提升1點.
腕力:加1點腕力,耐久力和攻擊力各提升1點.
敏捷:加1點敏捷,耐久力及敏捷力各提升1點,魅力則加2點.
致命攻擊率:跟敏捷力有關.
魔法屬性:
地屬性:對水屬性較強,對風屬性會較弱.
水屬性:對火屬性較強,對地屬性會較弱.
火屬性:對風屬性較強,對水屬性會較弱.
風屬性:對地屬性較強,對火屬性會較弱.
武器屬性:
空手道:(赤手空拳)可以一次向數個敵人發動多次攻擊
斧頭:攻擊力比其它武器強,但對status的影響很大.
槍:攻擊力較斧頭弱,但對status影響較少.
棍:攻擊力較槍稍弱,對status的影響相當少.
爪:和赤手空拳一樣,可發動多次攻擊,攻擊力較空手強,但攻擊力亦分成多次.
弓:一次可以攻擊數個敵人,不能合擊.
回力標:攻擊力很弱,但可以同時攻擊一列敵人.
投擲斧:投擲武器,不能和隊友合擊,但不會被敵人反擊.
石頭:和投擲斧一樣,不能和隊友合擊,每次攻擊可令一個敵人麻痹一回合.
防具屬性:
衣服:一般防具,防禦力較弱,但不會對status造成什麼影響.
鎧類:防禦力較衣服強,但對status造成相當的影響.
帽子:防禦力相當小,但不會影響本身status.
兜類:防禦力較強.
盾類:防禦力
鞋類:防禦力.
戒指:裝備在首飾欄右面的道具.
護身符:裝備在首飾欄左面的道具.
各種咒術都是來自各種不同的防具.

『肆』 你好 你回答的關於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裡找的資料 能告訴我文章的地址嗎

帽子的起源與發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之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原來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相當於現在的毛巾,人類在田地里勞作,由於大自然的風、沙、日光對人類的襲擊,於是人們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用來防風沙、避嚴寒、免日曬,由此漸漸演變成各種帽子。
總體來看帽子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基於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環境,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自然、社會條件的影響,都在客觀上推動了帽子發展的過程。

二.帽子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帽飾樣式,常散見於一些陶器繪畫遺存中。《後漢書·輿服志》有雲:「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縫合制帽於頭上以避沙暴和風雪。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紋彩陶盆上的圖案●夏、商、周 「惡衣服而致美冕」
夏、商、周史稱「三代」,是奴隸制社會從興起、發展並走向鼎盛的相對完整階段。夏、商用冠、冕來表現禮儀之制,到周朝日趨詳盡完善。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論語》中「子曰:禹吾無間矣,惡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首服,這句話的意思是夏禹時不重視平日的衣著,而對祭祀天地、祖先和關於社稷大事的服裝卻設計華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隸制社會鞏固和發展的階段。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有了極大的發展。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種不同的帽飾樣式:
周朝是奴隸社會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時期,服裝紡織都有較大發展。人們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較多的經驗,麻布上已經出現塗漆的痕跡。塗薄漆,可製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製作帽、鞋、蓬蓋或隔潮坐墊等用途。
華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標識作用,許多正式服裝都是以所戴的冠名來做服裝的名稱,並世代延續著這種理念性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戴什麼款式的帽子穿什麼款式的服裝,且有冠與衣有同色的習尚。現代詞彙中的冠軍、領袖,都是古代服裝款式的主題中心和重點的裝飾部位。
弁服是僅次於冕服的常用禮服。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滿二十加冠稱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文官戴冠弁,一種黑紅相配的帽飾,武官戴皮弁。弁帽為奶白色翻毛麂皮製。晉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烏色皮弁,後改烏紗,一直沿用至明代。

冠弁,一些學者認為很可能是一種帽箍形式,待有戰事時上加皮冠。據載,戴此帽者,上身緇黑色布衣,下則積襇素裳。古有不見皮冠不應招之說,解放前仍稱警衛為馬弁,可見除爵弁外,弁冠大多為兵將武官所戴。

春秋戰國「孚甲自御」
戰國時期的中國,隨著周朝歷代天子們威信的下降,為早日強盛的諸侯
相繼「變法」,除「獎勵耕織,發展桑麻」,還大力發展尖甲利兵以維護政權。為更有效地抵禦敵方武器的殺傷,人類首先學會的是「孚甲自御」,從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編製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紛紛改革變法。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於公元前307年為順應戰事,實行了一次著名的軍制改革:拋棄戰車,率先建立騎兵軍團。騎兵所向披靡,不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為與秦爭霸的有力對手。這一改革被後人稱之為「胡服騎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體要求如下:冠,採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礎上加以貂皮暖額作為裝飾。此大冠到漢代稱之為武弁大冠。據載,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後又加暖額,只是春秋之際已無實物可考。而後漢將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飾,再加金附蟬,稱之為貂禪冠。

秦、漢時期從巾帕到帽冠
秦兵馬俑不僅以整齊軍甲為世人感嘆,其繁多的結巾發式也令今天的盤發
專家所望塵莫及。
因多年的戰亂與秦的暴斂,漢初的社會經濟幾乎全面崩潰。後經「文景之治」,至武帝時,一個全方位強大的漢帝國才開始崛起在神州。現遺存的大量畫像石、磚及彩色壁畫上,單騎、儀仗車馬隊伍大量出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
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漢代長冠,
秦統一各國後,對各國的冠飾也有了統一的安排。如秦滅楚後,以其君之冠賜御史服之。秦把趙國君冠(趙惠文冠)賜近臣,漢沿用與武官戴之,稱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鐵梁,外裱細絹),帝王戴時,常以12梁為標識,臣屬則以321…..等為順序。
古代男子在18~20歲時加冠或巾幘,曾有冠巾束發而不裹頭的記載。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發式,至西漢才發展成帽箍式的幘,平頂的巾幘稱「平幘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頂,稱「介幘」。官員燕居及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執事皆用巾幘。身份顯貴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幘,然後才加冠飾,並有「文者長耳,武者短耳」的說法,漢朝巾幘運用十分廣泛。冠下的巾幘,一般戴進賢冠的文官需襯介幘,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幘。

魏晉南北朝「厭弁冠冕以幅巾為雅」
魏晉時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
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在東漢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為雅」,頗有一種厭棄冠冕公服的風氣。晉魏時幅巾束發盛行主要是由於它適於各層次人物,並簡便易行,易與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脫俗思想的時代,也有一種對禮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於當朝者的提倡,此時的幅巾樣式種類繁多,並加以種種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綸角巾以及綸巾、葛巾等幾十種。
晉南北朝各代對於後妃命婦的帽飾記載,祥略不一。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襆頭」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
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形,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
襆頭,是唐宋漢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據載,北周武帝時,將漢魏時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帶。襆頭和幅巾的區別,這幾條帶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時前兩條帶子系於腦後垂下,折帶令曲折附頂反系於腦後垂下,故稱「折上巾」。而腦後系垂的,便看似兩條飄帶,到中唐時,下垂兩帶逐漸縮短,出現了兩角向上,插如腦後結系之勢,到了晚唐已形成兩腳略呈圓形的硬翅
據載,隋代天子只用袞冕,隋文帝聽朝穿的是赭黃文綾袍,頭上戴烏紗帽,折上巾。圖(21)是唐代郞余令繪制的《古帝王圖》,隋煬帝楊堅與侍從們的服飾,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
唐朝天子的冠飾除爵弁之外,還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飾則有武弁,皮弁;黑介幘、平巾幘和烏紗帽。
隋唐服飾是中國服飾歷史中最為燦爛的一頁。其婦女的發髻飾物與服裝的搭配之繁雜,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見的。
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樣式在當時非常流行。它的作用,僅限於遮擋風塵,與原來用以「避人窺視」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風俗始於隋,婦女出門,必用紗罩頭及全身。由於淺露芳姿,初時曾受朝廷干預,被認為「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從圖(24)這個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軟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漸具時裝化。
宋、遼、金、元時期簡朴為美
宋代的官員以冠,平民以巾
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禮服,通天冠也叫卷雲冠,有二十四梁,
外用青色,裡面用朱紅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蟬形為飾。戴此冠時穿織成雲龍紋的絳色紗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種:一是進賢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做的簪導橫貫於冠中,在冠上簪白筆。以冠上樑數區別等級,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禪帽也叫籠巾,前有銀花,上綴以黃金附蟬,南宋後改為玳瑁附蟬,左右各有三小蟬,並在左旁插貂尾,王公、親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進賢冠。
襆頭是宋朝人廣泛應用的首服,此時已經發展成硬腳,並且有許多樣式,初朝兩腳平直的較短,中期以後的兩腳伸展加長,仆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曲腳。宋代襆頭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純粹成了一種帽子。隋唐時代的襆頭都用黑色紗羅製成,而宋代卻不僅用鮮艷的色彩,還可以在襆頭上簪以金飾、羅絹之花。
宋朝婦女的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頭上戴的冠子;一種是把發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後插上各種金玉、珠翠的首飾。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團冠等。
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達到肩,梳長一尺,後又規定冠廣不得過一尺,高不過四寸。在宋代貴族婦女中用珠冠較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裝綴於冠上或者綴之於簪、釵、花鈿間。當時婦女還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習俗。花冠由羅絹或金玉玳瑁製成,可飾桃、杏、菊、梅等裝在冠上,也有將這些花朵合在一起,裝在一個冠上。不僅婦女喜歡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婦女在出門騎馬時多戴帷帽。是用紗全幅連綴於席帽而下垂,來遮掩面部。還有一種與帷帽作用相同的蓋頭,常以方幅五尺紫羅障蔽上半身,擋住風塵。蓋頭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婦女成婚之日以此蒙頭,舉行儀式後由男家派人揭開。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中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能科頭露頂,即使在冬天
也這樣。男子發式多為髡發,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也有將左右兩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著七梁冠加貂禪籠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
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則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元朝的帽飾混雜蒙漢文化
皇帝帽飾服分冬、夏兩種:冬戴暖帽,夏戴寶頂金鳳鈸笠;還有一種則是珠子卷雲冠。
儀衛、侍從、僕役們多戴襆頭,有鳳翅、交角、花角、控鶴等種類。還戴唐巾、學士帽、錦帽、平幘、抹額等。
元代女子服飾以袍服為主,用料多以貂鼠皮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較高的婦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婦女則戴皮帽。
明代力圖恢復漢族服飾文化
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飾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
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登基、冊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禮活動中,通常穿袞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規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規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烏紗蒙之,前後各十二縫);皇帝親征或遣將時穿武弁服,戴絳紗做的弁(上銳,十二縫用五彩玉裝飾);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時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烏紗,分十二辮,各壓以金線,弁後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與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禪籠巾與戴梁冠。朝服按品級戴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狀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形,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禪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做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進士在謝恩日穿深藍羅袍,戴巾,形制如烏紗帽,展角,闊寸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穿用常服時要配戴烏紗帽。

金冠,重
一斤六兩,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
2.明代女子的頭飾與冠飾
明代皇後的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圖(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寶金龍翠鳳禮冠。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帖,色彩經久艷麗。冠上還飾有數量不等的珍珠寶石。
洪武四年皇後常服定穿真紅大袖,織金龍鳳紋加綉衣,特髻六龍九鳳冠.圖(32)是明孝靖皇後所戴的。皇妃、嬪妃的禮服,穿青衣質翟衣,戴九翚四鳳冠,大小花插各九枝,兩博鬢,九鈿。

3.軍戎盔帽
盔是武將在戰爭時用來防護頭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綴有絨球、珠子等裝飾物,帥盔上還有櫻子。盔的種類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將戴的頭盔,還有霸王盔、帥盔等。
盔有三種樣式,一種是便帽式而下連長網的小盔;二是缽形,用棉織物護頸,盔體比較高但是沒有眉庇,並且在軸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缽式,無眉庇。盔分頭盔、鎖子護頸頭盔、抹金鳳翅盔、四或六瓣明鐵盔、八瓣黃銅明鐵盔等等,也都是根據盔的製作、形式、材料及色澤的不同而命名的。總之,明朝實戰用的盔甲齊全詳備而且比較精緻。
明末兵勇們用五色布扎巾,軍將士卒及祭社祭時執事人戴紅笠軍帽,並在紅笠上綴以靛染天鵝羽翎。尊貴者綴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賀時侍衛官都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將軍戴金盔甲,將軍戴紅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紅皮盔甲及描銀甲。

清朝時期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關於滿清的服飾制度,清初曾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強制措施.

名目繁多的禮冠
朝冠
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製作。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
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夏天的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頂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如
吉服冠
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
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級別的重要標志。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朝官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文職一品頂用紅寶石,二品頂用珊瑚,三品頂用藍寶石,四品頂用青金石,五品頂用水晶,六品頂用硨磲殼,七品頂用素金,八品頂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頂用陽文鏤花金頂,頂無珠者,即無品級。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為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代替。武職與文職頂子相同。吉服冠頂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常服冠
用紅絨結於圓頂,俗稱算盤結。冬用獸皮翻檐,兩邊垂帶,夏天是尖頂的
敞檐,行冠
夏天用織玉草或藤竹絲做材料,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
,前面綴有一顆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等為材料,樣式像常服冠。

清代的暖、涼官帽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
暖帽為冬季戴用,其款式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
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天氣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效仿。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帽子的最高處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藍、白、金等色寶石。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狀如斗笠,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篾席或麥秸製作而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用白色、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頂子級別如同暖帽。

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禮帽頂珠的下面,有一根兩寸長短,用玉或琺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這翎管內,並在冠後垂拖著,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極為燦爛鮮明的圈飾,稱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花翎之別,沒有眼的叫藍翎。清代根據眼的多少來區別官的等級,以三眼為最貴。
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日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風帽
也叫做「風兜」,後來又稱「觀音兜」,大概與觀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夾布、皮等,多為年老者蔽風寒所用。以紫、深藍色、深青色為多,紅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
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俗稱「西瓜皮帽」。軟胎小帽多為尖
頂,即可以疊放在衣袋中,稱為「軍機六折」。清末時帽頂結子用藍色,變得像黃豆那麼大小。小帽常為士大夫燕居時所戴。

氈帽
樣式比較多,有大半圓形、半圓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
後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陽式和頂作錐狀等。清朝氈帽為農民及市販勞動者所戴。由於北方寒冷,內蒙等地有的在氈帽裡面加有皮毛。

女子的冠帽
皇後朝冠
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
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吉服冠
以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貴婦們的冠和皇後大體相似,只是質
地、顏色、圖案與之不同。冠上的珠寶如東珠、珍珠、貓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別,都是按照品級大小佩帶或穿著的。
在《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人女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大妝則珠翠為飾,名曰鈿子。」當時旗人婦女多梳這種「一字頭」,也叫「兩把頭」、「把兒頭」。
太平天國「紗帽雉翎一概不用」
185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太平
天國鄙視清朝衣冠,剪去辮子,留滿額發。他們對服裝的選擇非常慎重,並嚴明紀律,如紗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
中華民國 「文明從頭開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為一次偉大的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而且也使中國人從頭到腳面目全新。1912年民國政府規定的新禮服標準是:男子大禮服為西服,有晝夜之分,戴高而平頂的有檐帽子。常禮服可以著西服,戴較低有檐的圓頂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
此一時期在我國城鎮流行的帽飾有:紅纓帽、軟緞圓形棗頂硬身禮帽,軟緞尖形棗頂軟身禮帽、布造孩童的獅頭帽。此外還有氈帽、絨或布鴨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陽白紗涼帽、竹帽等。清末的農民戴氈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涼帽。士紳多戴黑緞瓜皮小帽,俗稱「帽塔」,平民戴紗織或布制圓頂小帽。婦女裹頭巾,俗稱「青帕」。小孩戴綉花「頭箍」或獅頭帽(有的地方戴虎頭帽)。民國時期,禮帽在士紳和知識分子中流行,俗稱「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呂宋帽。學生則戴有檐學生帽、童子軍帽。 http://..com/question/284928638.html

『伍』 中國傳統服飾各個時期的的特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商西周
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河南信陽長台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春秋戰國
這時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胡服主要指衣褲式的服裝,尤以著長褲為特點,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裝。為騎馬方便,他們多穿較窄的上衣、長褲和靴。這種服制據《史記·趙世家》說,是趙武靈王首先用來裝備趙國軍隊的。山西長治分水嶺所出銅武士像,上身穿矩領直襟上衣,下身著長褲,腰系絛帶,佩劍,正是採用胡服的趙國戰士的形象。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半臂者。古稱半臂,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無袖或半臂之衣,皆為胡服,《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或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謂之道袍。」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發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魏晉南北朝
魏、 西晉時的服裝, 大體沿襲漢制。唯流行褶裝,且多戴當時稱之為小冠的平巾幘。南北朝時,由於北朝處在鮮卑或已鮮卑化的當政者統治之下,故流行鮮卑裝,少數鮮卑族男子多穿圓領或交領的褊衣,著長褲、長靴,腰系裝帶扣的革帶,頭戴後垂披幅的鮮卑帽。各民族長期雜處之後,這種裝束也在漢族平民中普及開來。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提倡漢化,於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現了峨冠博帶的漢魏「威儀」。這在響堂山石窟的《帝後禮佛圖》浮雕或《歷代帝王圖卷》的北周武帝像上可以看到。
唐代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扎,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志。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元代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圓形的名鈸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俗稱均為韃帽。前者在甘肅漳縣元汪世顯家族墓中有實物出土,後者則見於河南焦作元墓所出陶俑。元人之袍常在腰間施辮線,下身有褶,名辮線襖子,高官貴胄多以納石失(織金錦)製作。冬季常穿翻毛皮衣,名答忽。貴婦戴顧姑冠,以木為骨,高三尺許,外包紅絹,上綴珠玉,頂插木枝、翎毛,式樣極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裝束,大德以後則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漢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漢族即所謂「南人」的服飾大體與宋代無別。
明清
明代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飛魚、鬥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清代改著滿裝。官員在袍外所著之朝褂多為石青色,故不用品色之服。清代官服區別等級時,除繼續用補子外,還特別重視纓帽的頂子。一品官裝紅寶石帽頂,二品裝珊瑚頂,三品藍寶石頂,四品青金石頂,以下各有等差。武官中之親貴及有軍功者,還賞戴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因此清代官服遂以「頂戴花翎」為最顯赫的標志。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陸』 石器時代2 為什麼給寵物升級減戰鬥力

石器時代2影響戰力系統戰力的各種因素詳解

1、 裝備強化:裝備強化是石器戰力系統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但是從戰力提升的角度來講,提升幅度是最小的,但是作為不同類型的寵,裝備的強化的著重點,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地系肉盾,以耐扛,血厚為主,那麼就要體現其特點,裝備中,帽子增加血量,衣服增加防禦,項鏈增加韌性,所以作為地系寵物,這幾件是必需強化的裝備,輸出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2、 寵物等級,寵物等級這個不用大家說也知道,一般升一級寵物,可以獲得50到100點戰力提升

3、 寵物進階:寵物進階,主要影響寵物的成長,每提升一階提升500點左右戰力

4、 寵物回爐:回爐一般有普通回爐丹和高級回爐丹,但是但是一般都是用高級,回爐一次,沒提升1個檔次,提高100點左右的戰力

5、 技能變換:技能變換一般是寵物在滿階後進行,提升戰力是在50到100之間

6、 技能升級:在付費封測期間,技能升級所提升的戰力是最快的,上限是人物的等級,前期,每提升1級,提升100點左右戰力,後期提升1級會提升200到300點戰力

7、 寶石鑲嵌:1級寶石是通過寶石掠奪得到的,每鑲嵌一個寶石可以提升50到100點戰力,但如果鑲嵌在騎寵上,就少之又少了。目前寶石升級方面的戰力還沒有實際數據

8、 附魔:附魔可以說是土豪的必備的產物,提升戰力有限,但長期看會是大R和中小R以及屌絲玩家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

9、 裝備類型:裝備分,灰、綠、藍、紫、橙三個等階,但是經過小編的實測,換了裝備,戰力增強得不是特別明顯,充其量也就幾百的差距

10、 寵物等階:同裝備一樣,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星級越高的寵物,所產生的戰力也就越高

11、 祝福:祝福也是土豪的產物,將就屬性和寵物特性相結合,一般屌絲慎入

12、 坐騎等級:坐騎等級,其實說起來還是十分雞肋的一個系統,小編嘗試了一下,升了3級坐騎等級,提升的戰力僅在80左右,所以前期不建議提升坐騎等級

『柒』 石器時代2.5,哪個角色可以騎藍雷龍和金虎

男版 女版
男版是橘紅頭發黃衣服的豆丁 女版的是帶藍帽子白頭發的

『捌』 氈帽的關於氈帽

氈 : 氈(氊) zhān 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氈子。氈帽。氈靴 詳細>>
帽 : 帽 mào蓋頭的東西:帽子。草帽。涼帽。軍帽。禮帽。器物的頂罩或套兒:筆帽兒。螺絲帽兒。 關於氈帽的來歷,紹興過去曾流傳過一個古老的故事:相傳在越王勾踐時期,會稽山有幾個獵人相約上山打獵,打傷了一隻大老虎,老虎帶傷進穴而斃.旁邊還有剛出生的小老虎。抬虎捉虎之餘,獵人發現小老虎躺過的鍋底狀的氈塊,既結實松軟,又光潔暖和,原來是由吃剩的羊毛豬毛長年累月躺壓疊積而成,獵人一試感覺不錯,受此啟發,氈帽由此演化而成。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細細考證,氈帽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新疆樓蘭羅布泊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溝出土的氈帽,經碳「測定,距今約3880年(+90年),這說明丹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大西北就有戴氈帽的事象。《周禮註疏》卷七日:「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說明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已有用細毛制氈的生產活動。後在樓蘭遺址和羅布淖爾墓又有漢代氈帽出上。唐代有用白氈製作的氈帽,稱之「白題」,為三角形、高頂、頂虛空、有邊、卷檐。系漢魏時從西北地區傳人內地,隋唐廣行民間。
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記述:「秦漢始效羌人制為氈帽。」這與明代會稽入曾石卿嘲人戴「鵝黃蠶繭燕氈帽」之戲言,均認為氈帽源自「羌人」和「燕地」。
在《紅樓夢》第九十幾時,忽見有一個人頭上戴著氈帽,身上穿著一身青布衣裳……」從高鶚的描述中,反映了清乾隆時期氈帽已是一般平民的帽飾。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紹興有個叫潘尚升的人,從農村袍瀆搬人城區,在繁華鬧市西營口北側,使用原來生產紅氈的「潘萬盛」招牌,生產氈帽。這是紹興城區歷史上首家專業氈帽店,店堂兼作坊,在單間店門內的黑色青龍牌上,書「真不二價」四個金字,僱工三四人,年產約2000頂左右,自產自銷,每頂價格銀圓一元貳角,生意不錯。在店面兩側掛有「貨真價實」、謹防假冒」兩塊木製掛牌。遇淡季時生產一種低檔氈帽,銷往金華、蘭溪,當地婦人燒飯遮頭多用此帽,名「灰帽」,亦為一俗。
此後,城區又有二家規模較小的氈帽店先後開張,一家是板橋頭火神廟隔壁的「嚴聚泰」,一家是上大路日暉弄口斜對面的「王永興」,但均在1930年左右倒閉,部分師傅進入「潘萬盛」,自此「潘萬盛」名聲漸大。
1940年10月下旬,日寇侵入紹興,燒毀城區大善寺至水澄橋一段店鋪房屋,「潘萬盛」亦遭其難。1942年重建後,友人送去一幅老虎畫志賀,掛於店堂,老虎是氈帽徂師的傳說大概與此有關。40年代後期,陶堰有氈帽作坊5家,年產約7000頂以上,可見氈帽當時銷路不錯,頗受歡迎。紹興城區在1940年至1956年合作化前,還有設在偏門的「沈寶記」,設在馬務橋的「丁有記」,設在縣東門的「韓金記」等兼作坊的氈帽小店數家。

『玖』 石器時代手游百人道場怎麼打 百人道場打法攻略

石器時代手游百人道場玩法詳解
1、在40級以後就可以開啟百人道場了。百人道場在打通關之前是不能重置的。
2、沒5次關卡可以要求助戰,找一個好的家族。讓大佬帶你打是目前最快的方法了。
3、百人道場的徽章是用來兌換製作高級裝備的材料的。一定要多打一下的。材料和稀缺。

『拾』 石器時代超特級柯爾克石加20石化耐性減其他的多少

武 器 店 明 細 表

武 器 名 稱

裝 備 性 能

精 靈 種 類

石 幣(S)

威金娜斯Lv2斧頭

攻+24 防-8 敏-8

石化的精靈Lv2

3990

威金尼爾Lv3斧頭

攻+30 防-10 敏-10

硬化的精靈Lv3

7500

威金娜斯Lv3斧頭

攻+35 防-12 敏-12

石化的精靈Lv3

14050

威金娜斯Lv2棍棒

攻+15

石化的精靈Lv2

3300

威金尼爾Lv3棍棒

攻+19

硬化的精靈Lv3

6000

威金娜斯Lv3棍棒

地球一周

一回合從敵人背後以兩倍攻擊力攻擊

2399

旅程夥伴

把一隻恐龍當夥伴當場帶走

3599

與石器時代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院風衣裙子配什麼鞋 瀏覽:625
廣州南到國大童裝城怎麼樣坐地鐵 瀏覽:517
安奈兒童裝看一下價格多少 瀏覽:178
圍巾掛在牆上好看圖片 瀏覽:284
魔述帽子怎麼畫 瀏覽:599
害羞女生襯衫掖在褲子里 瀏覽:795
日本護士制服美女誘惑 瀏覽:983
抖音童裝店鋪怎麼運營 瀏覽:760
女款狐狸馬甲多少錢 瀏覽:256
波司登羽絨服60億 瀏覽:322
東大門羽絨服新款 瀏覽:813
褲子上滴上蠟怎麼處理 瀏覽:508
國內男士平價圍巾品牌 瀏覽:20
克羅心短袖到底是男裝還女裝 瀏覽:235
八四能把米色褲子洗成白色嗎 瀏覽:580
羊呢子大衣女士外套 瀏覽:904
風衣面料是棉的好還是聚酯纖維的好 瀏覽:416
不規則外套衫 瀏覽:134
請問中老年褲子式樣 瀏覽:801
女裝冬天長棉包服外套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