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戲台 是戲子的地,是戲子的天什麼修辭手法
有誇張,有比喻,有對仗。
戲子的一生成就都在戲台上,所以把戲台比喻成天和地。就好比人的一生都在天地之間。
對仗不用說了,兩個短句子。誇張也就是小戲台與天地的比較。
Ⅱ 戲子帽子的紙帳樣
是叫帽子戲法:最早出現在1858年。當年,板球手HH·斯蒂芬森連續3次擊中門柱得分而被獎勵一頂帽子,是第一個獲此獎勵的板球手。「帽子戲法」(英文為hat-trick)作為一個專用詞出現在印刷品中是在1878年。後來,「帽子戲法」被廣泛應用於體育比賽中。在足球比賽中,「帽子戲法」指在一場比賽中,一名隊員3次將球踢進對方球門,但不包括在決定比賽勝負的點球大戰中的進球。另外,「帽子戲法」的應用范圍不只限於體育領域,人們還用它形容連續3次的成功。Hat trick(有時寫作hat-trick)就是指「帽子戲法」,也就是在比賽中「連中三元」。帽子戲法源於劉易斯.卡洛爾的童話《愛麗斯漫遊奇境記》。書中說到一位制帽匠能夠出神入化地用帽子變戲法。後來,英國板球協會借用其意,給連續三次擊中門柱或橫木、使對方3人出局的每個投手獎帽子一頂,以顯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這便是板球的「帽子戲法」。1858年這個說法首次使用,用來描述英國著名板球手HH·斯蒂芬森連續3次擊中門柱得分,賽後為他舉辦的慶功會上,他得到一頂帽子作為歡慶的禮物。網路:帽子戲法
Ⅲ 唱京劇的演員 頭上戴的是什麼
京劇演員頭上戴的是盔頭(帽子),由於製作質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當、年齡不一樣,所以帽子的樣式與名稱也就不一樣了。
帽子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烏紗幅,簡稱為紗帽。紗帽是古代官員戴的一種帽子。這種紗帽的正式名稱叫襆頭(音伏頭),俗稱為紗帽。紗帽的帽身背後下端,左右對稱平插一對帽翅,像左右平伸的兩支腳,叫紗帽翅。紗帽翅的正式名稱叫作「展」,俗稱帽翅。
紗帽翅有好幾種,一種叫相紗。最典型的是包公(包拯)戴的帽子,一般是宰相戴的帽子,所以叫相紗。兩旁的翅子有一尺多長,一寸來寬,翅的尾巴略為向上翅起,實際就是兩根黑漆的平板。
(3)戲台戲子的帽子擴展閱讀
京劇是國粹之一,其服飾也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在眾多中華戲劇表演藝術中,京劇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也是在對外戲劇交流與介紹工作中最能表現中華傳統藝術精華的戲劇品種。京劇服飾分為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四大類。
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造角色服務。從技術職能來 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的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侍的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強技能操作以及服飾的名稱識別和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
Ⅳ 古代戲子的頭飾和配飾叫什麼
古代戲子的頭飾和配飾叫什麼?這是有講究的 說來話長。。。。伶人頭上所有的裝飾統稱為頭面 頭面大體分兩種 軟頭面和硬頭面 先上軟頭面【因為整體黑色又稱青頭面】 再上硬頭面 【分三種 銀釘頭面 點翠頭面 彩鑽頭面】 這是籠統的解釋
貼面頰的兩縷發叫大柳兒 青衣遮耳的發叫水折【是兩縷大柳兒打成的】 水折上插的叫鬢花 此外扣耳插的叫偏鳳 還有鬢簾兒 銀四聯。
Ⅳ 京劇花旦頭上戴的是什麼
頭面即戲曲旦角頭上各種化妝飾物的總稱,說白了就是旦角演員頭上戴的妝和首飾。頭面分軟、硬兩種。軟頭面分為:線簾、網子、發墊、發簪、大發、水紗等六種。
硬頭面分為:點犀頭面、水鑽頭面、銀錠頭面三種。除銀錠頭面件數較少外,水鑽頭面、點翠頭面各有五十件左右,
其中包括:泡子、鬢簪、鬢蝠、泡條、串聯(三聯、四聯)、六角、大頂花、邊蝠、邊鳳、偏鳳、面花、壓鬢、後三條、包頭聯、豎梁、橫梁、後兜、太陽光、鳳挑、八寶、福壽字、耳挖子、耳墜、魚翅等單件。硬頭面可以全套使用或半套使用,也可以單件使用。
(5)戲台戲子的帽子擴展閱讀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Ⅵ 踢足球有種叫戲子帽法的是什麼意思
是叫帽子戲法:最早出現在1858年.當年,板球手HH·斯蒂芬森連續3次擊中門柱得分而被獎勵一頂帽子,是第一個獲此獎勵的板球手.「帽子戲法」(英文為hat-trick)作為一個專用詞出現在印刷品中是在1878年.後來,「帽子戲法」被廣泛應用於體育比賽中.在足球比賽中,「帽子戲法」指在一場比賽中,一名隊員3次將球踢進對方球門,但不包括在決定比賽勝負的點球大戰中的進球.另外,「帽子戲法」的應用范圍不只限於體育領域,人們還用它形容連續3次的成功.
Hat trick(有時寫作hat-trick)就是指「帽子戲法」,也就是在比賽中「連中三元」.
帽子戲法源於劉易斯.卡洛爾的童話《愛麗斯漫遊奇境記》.書中說到一位制帽匠能夠出神入化地用帽子變戲法.後來,英國板球協會借用其意,給連續三次擊中門柱或橫木、使對方3人出局的每個投手獎帽子一頂,以顯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這便是板球的「帽子戲法」.
1858年這個說法首次使用,用來描述英國著名板球手HH·斯蒂芬森連續3次擊中門柱得分,賽後為他舉辦的慶功會上,他得到一頂帽子作為歡慶的禮物.
Ⅶ 生若一場戲,就一戲子。 或蒙一鬼面,或抹一粉臉。 戲台又看台,_____。 _____,_____
生若一場戲,就一戲子。
或蒙一鬼面,或抹一粉臉。
戲台又看台,翩若驚鴻影。戲里或是戲外,演繹人生的悲歡離合。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繁華里,燈影重疊,歲月無聲浸染,生活總是無端風起,人如遠山,青眉如黛,戲台上的戲子依舊梨花帶雨,猛
夜泊秦淮近酒家……燈火輝煌,遠望戲台上生離死別`悲歡離合。多一份情又怎的,站在別人的雨季,淋濕自己,空嘆一出戲。花非花,霧非霧,自作多情。夢醒時無聲無息,無人在乎。 留得往事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Ⅸ 夢見自己帶的唱戲的帽子
注意口舌,別人會看你的笑話。本來是你看別人的戲,可是你戴了戲子的帽子。你最近幾天少管閑事,免的惹事生非對你不利。
Ⅹ 戲台的戲台概述
戲台簡介
戲台從其木結構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大鬥上施四根橫陳的大額枋,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間較大的表演區,上面則承受整個屋頂的重量,這種額坊的建築形制,對需要開間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戲台上,兩側後部三分之一處,設輔柱一根,柱後砌山牆與後牆相連,兩輔柱間可設帳額,把舞台區分為前台和後台兩部分,前台兩邊無山牆,可三面觀看。這類戲台,在山西稷山縣馬村金墓和侯馬金墓中的戲台模型中可為佐證。至於前後台分割的帳幕,在洪洞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殿的元代壁畫中可以看到。但這種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後期的東羊、曹公戲台上發生了變化,將兩面山牆全部砌起,而觀眾也就從三面觀看變成一面觀看了。這種構造方式在明清以後的戲台上基本上得到了沿襲,只是把前台檯面加寬,台口分為三開間。
各地戲台 江西寧都戲台始建於光緒二年,與「老官廟」南北相對,戲台為木質結構,分前後兩台,前台為戲子唱戲時用的,後台為戲子化妝和住宿用的,總長約10公尺,寬15公尺。前台門柱上,有一木刻的陽體朱漆鎦金楹聯:「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出場便見;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戲台的頂上,懸有一朱漆描金的橫匾:「聲滿歌樓」。戲台每年一般用三次,即演三次戲,一次是二月花朝節;一次是四月老官生日;一次是八月禾苗戲。每次演出多則一個月,少則半個月。演戲期間,四周的群眾都會趕來,有的純粹看戲,有的做生意,有的賭博,有的嫖娼,有的走親戚無花八門,應有盡有,人山人海,酒店飯店天天客滿,非常熱鬧。這每年的三次戲又叫「行份戲」,戲價來源於生男孩的,結婚的,生意發財的,各店攤派捐獻的,賭博桌上的等等。唱戲的內容大都是湖南戲,每年都相同。有時,也會聯合其它的地方舉辦一些活動,如,八月初,請寧都的戲班來唱採茶戲,紀念許旌真人。
江西景德鎮樂平市素有中國古戲台博物館之稱。這里共有412餘座古戲台,散布於全市各鄉村,建築時間從明清至當代,跨越500餘年。樂平古戲台大致分為宅院台、廟宇台、會館台、祠堂台和萬年台五種,其中最多見的是祠堂台和萬年台。管是哪種戲台,他們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為傳統的磚木結構,正面均為牌樓式,三樓五樓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畫戟,有的方天畫戟插在彩瓷寶頂上,屋脊的兩端分別飾有造型優美的鰲魚,正面上方都有極挺拔的飛檐翹角,檐下懸掛著風鈴鐵馬;戲台天棚中央是華麗的藻井。台上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瓊花瑤草、祥禽瑞獸,游梁、隨枋、三架梁、搶頭梁、穿插枋上及牌樓各層之間,則雕刻了許多戲文。在這些戲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魁星點斗》、《九老天宮》、《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等幾種。 浙江寧波城隍廟戲台.過去廟中的除中大殿、後大殿各有一大戲樓外,兩旁廂樓還各有兩小戲台。今存的中大殿戲樓,為城隍廟的精髓。整個建築的大小部件都飾有傳統的朱金木雕,內容以戲曲故事為主。
溫州古戲台作為「戲曲故里」、「南戲發祥地」的重要佐證,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僅永嘉縣就有236處,其數量遠多於僅存120座古戲台有「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美稱的寧波市寧海縣。日前,《溫州古戲台》一書作為「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叢書」 之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也是溫州第一本專門介紹古戲台的著述。 山西省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金代戲台 。該戲台創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戲台。高平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隸屬晉城市,距太原市三百多公里。境內多崇山峻嶺,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高者逾2000米,著名的有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條山等山脈。悠久的歷史給山西東南部地區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精粹部分是大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廟道觀,使山西東南部地區成為山西省現存古寺最多的地區。
牛王廟戲台位於山西臨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廟內。戲台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大地震損壞,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明、清兩代屢有修茸。現存戲台建築為元代原構,余皆明清所建。
戲台建在高1米余的磚砌台基上,面寬7.45米,進深7.55米,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梁架結構獨具特色,既有荷載能力,又具裝飾效果。大斗分置於四角柱上,鬥口設十字雀替承大額枋,額枋上四周施斗栱12攢,分補間和轉角兩種,五鋪作,重昂重栱計心造,承托檐出與上部梁架,斗栱里轉角處設抹角枋、抹角梁。井口枋之上施梁架斗栱,上承抹角枋組成斜方框形,抹角枋中心處設一垂柱,架起小型闌額,形成平面八角形屋架,中心懸雷公柱一枚,別扵藻井之趣。
戲台周身三面敞朗,僅後檐與兩山後部砌牆,山牆約為山面總長的1/3。前檐和兩山前部均露明,為早期戲台的固有形式。 江西會館坐落在會澤縣城江西街中段北側,至今已有280多年歷史,戲台、正殿、後殿三點連一線,構成會館的主體。其中,古戲台堪稱雲南古建築中的精品。門窗共計22扇,精雕細刻,結構嚴謹,上百年風風雨雨,依舊結實堅固。戲台上方的福、祿、壽三星相傳是用三節火柴雕鑿而成。其次,會館內的真君殿、東西偏殿、觀音殿等建築的木雕、石雕、磚雕等工藝也均堪稱一絕。整座會館是會澤縣城內會館寺廟建築的代表,堪稱會澤戲台之最。
雲南沙溪古鎮古戲台始建於清代,為三層樓魁星閣帶戲台結構,前台後閣,結構獨特,飛檐疊角,14個飛角凌空射出,屹立在藍天白雲之下。真想不到在這交通閉塞的鄉間,竟有這般華美精緻的戲台。古戲台占據著四方街正東的位置,正對著西面的興教寺。登上古戲台.沿著陡峭的木樓梯,二層有劍川出土的文物展覽,三層魁星閣。 安徽祁門古戲台,在中國戲曲舞台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明清以來各個時期遺存的11座古戲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實物例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徽州建築藝術的造詣和成就。祁門古戲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鄉、閃里鎮汪家村、文閃河流域,歷史上這一帶文風昌盛。古戲台作為一種演出場所,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維系宗族的血緣關系,徽州人講究忠孝節義、尊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與祖宗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另一方面體現出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執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和觸犯村規民約的族人,由他們出資請戲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古戲台主要設置在祠堂內前部,與享堂相對,這是有別於其它地區戲台設置的典型特徵之一。戲台分前台和後台。前台明間為演出區,次間為文、武場樂間,稍間為迴廊,兩側廊廡設有觀戲樓,戲台正立面及構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紋飾,使人感到優美、恬靜。
安徽較典型的古戲台為:餘慶堂古戲台、會源堂古戲台、敦典堂古戲台、嘉會堂古戲台。
餘慶堂古戲台位於新安鄉珠林村,約建於清咸豐初期(1851-1853年),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戲台為趙氏宗祠餘慶堂的組成部分。餘慶堂前進建成戲台,祠堂的大門就是戲台的後台,人若進祠,須低頭從台板下穿過。天井兩側是觀戲樓,與主戲台連成一體。戲台的建築工藝非常講究,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祠堂坐西朝東,戲台則坐東朝西,祠堂面積504平方米,其中戲台和觀戲樓佔地面積136平方米。戲台的牆壁和板壁上,留有各個時期的戲班藝人到此演出的題壁墨跡。
會源堂古戲台坐落在閃里鎮坑口村。會源堂乃竹源陳氏宗祠,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由戲台、享堂、寢堂三部分組成,總面積600平方米。戲台坐南朝北,面積97平方米,兩廂看台及天井206平方米。台前基礎以磚石砌成,檯面以木柱支撐,上鋪台板。戲台後壁即祠堂南牆,不設大門,是該祠的一大特色。前台明間為演出區,兩側各有廂室一個,為樂隊伴奏處。台前設有石雕攔板,兩側有樓梯與看台相連。戲台正中央頂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結構為硬山擱檁式,額枋、月梁、斜撐、雀替等雕飾各種浮雕圖案及立體木雕,整個戲台雕梁彩宇,裝飾性較強。兩側廊式看台前檐柱為方形石柱,柱台上設有菱形裝斗拱。檐枋、柱台、斜撐均雕有精美紋飾和人物飾件。天井以青石板鋪地,十分規整。
敦典堂古戲台是村中陳氏宗祠敦典堂的一部分。宗祠坐北朝南,由門樓、戲台、天井、享堂、寢堂組成。建築總面積340平方米,戲台、天井、廊廡面積170平方米,其中戲檯面積86平方米。戲台底層以活動短柱支撐台枋,上覆以台板,為可拆活動式戲台。二層前台為演出區,正中頂部設有穹形藻井(作用相當於今天的擴音設備),後台兩側各設一廂室,為樂隊伴奏區域。明間額枋上刻有「五福捧壽」及其它裝飾,柱頭、斜撐、雀替、梁駝、平盤斗、柱礎浮雕極盡雕刻之能事。嘉會堂古戲台坐北朝南,共三進三開間。祠堂建於清同治年間,現存前進古戲台及後進寢堂部分。祠堂佔地面積為505平方米,由門廳、戲台、邊廊樓上廂房、前天井、耳門、享堂、後天井、寢殿、樓上堂等組成。該祠屬於徽州傳統的祠堂與戲台相結合的範例之一,整個地坪除天井及階沿石地坪外,其餘的大部分為方磚地坪或大地板。該祠主門從南面入內,前檐柱外用磚牆封護,大門設在檐柱中列護磚牆上,並有水磨磚及青石門框,設門樓。從大門進入即為戲台部分,也即門廳部分。台柱除借用祠堂本身結構主柱外,另根據檯面設置需要附加了短柱支撐台板。整個建築樸素大方,馬頭牆高翹,顯得端莊怡人,充分體現了徽派建築獨有的特色,有著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東壩戲樓,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東壩鎮胥河北岸。原系東岳廟的前進建築,磚木結構,單檐歇山式,三面環牆,一面觀戲。該戲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戲台,下層供戲班住榻。戲樓平面呈「凸」字形,面闊三間,高11.5米,硬山頂。面積為159平方米。台上中間,利用立柱隔成前後台,前台演戲,頂設八角形藻井,後台化妝。天壁朝外上懸「柱岳擎天」橫匾一方,兩旁有墨綠色的楹聯,橫匾及楹聯均系晚清解元、高淳著名書法家王嘉賓所書。正台兩側,靠倚柱用木板隔出兩個子台,左台供樂隊演奏,右台供上賓觀戲。前台柱左右枋下之「斜撐」,雕成倒置的鳳凰及太獅少獅圖,造型栩栩如生,精美異常。戲樓前有前低後高的斜坡式廣場,佔地面積為一千六百餘平方米,可容觀眾數千人。
明清兩代,蘇州地區由於昆劇的興起和發展,演出場所除上述瓦舍勾欄外,凡行宮官署、園亭山莊、會館公所、第宅廳堂、神祠廟宇、茶肆戲園和船舫田頭,都有戲曲班社的演出活動。演員活躍在紅氍毹上、固定戲台或臨時性、半臨時性戲台上,眾采紛呈,盛況空前。
康熙、乾隆南巡,駐蹕織造府,在行宮中建有歇山頂戲台、看戲殿、內外戲房。太平天國忠王府內亦設有戲台多座。李鴻章付其弟鶴章書中雲:忠王府內「花園三四處,戲台二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忠王府內梨園小班曾於此開台。官署宴會演劇亦成常例,除織造府設有戲台外,大都在廳堂平地演出。名士大吏宴樂,也經常由家樂或延戲班在廳堂演出。據明刊劇本插圖,主席設在屏門前面,廳堂中鋪上紅氈作為演出區,音樂場面設在紅氈側面或軒前,腳色上下仍保持著左上右下的上下場門,後人稱舞台為「紅氍毹」即源於此。向負盛名的蘇州園林山莊,亦時有演出活動。如明範長白家班即活動於天平山莊。清初拙政園為吳三桂婿王永寧所居,築有戲台,尤侗等曾赴宴觀劇。晚清拙政園西部歸張履謙所有,除在遺存的明代大廳內備有臨時搭卸的戲台外,並築有額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的鴛鴦廳,常於此拍曲演唱。廳四角設有耳室,兼具出入通道和更衣、侍應之用,殊為罕見。 閩浙兩省交界的福鼎疊石鄉擁有多座古戲台。由於位處兩省交界,所以這里的古戲台既留有福建戲台的特徵,亦受鄰省浙江的影響,它們向我們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戲曲文化「移步不換形」的靚麗俊美。其脈脈風韻,讓人們為之陶醉酩酊。
疊石鄉現存的幾座古代戲台均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均建在宮廟之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建造在宗祠中的戲台。究其原因,與當時家族財力薄弱有很大的關系。在古代浙江省泰順,具有比較強的經濟實力的家族,往往單獨擁有戲台。而毗鄰的疊石鄉由於經費不濟,只好多個家族共同出資,將戲台營建在公共建築——宮廟之中。這樣,不僅能建起一座比較像樣的戲台,而且常年請戲班演出的經費也可以得到保證。
疊石現存的古代戲台共有的另一個特點是:鄉間戲台的修建,台口多與村裡的本主廟相對應。這是源於一種風水觀:台口面對神廟,可以避免風雨侵擾神台,也隱喻演出的娛神功能。經過時代的變遷,戲台的功能已衍化成了鄉村禮俗與民間歌樂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間。
建在宮廟內的戲台與宗教也有著割不斷的血緣關系。疊石鄉蒼邊、庫口、車頭村古戲台均坐落在楊府宮中。大凡民俗節令,這些地方就成了歡樂的海洋:聽戲、觀燈、對調子,熱鬧非凡。早些時候,一般都要在楊府爺五月十八生日這天邀戲班演出,目的是請楊府爺看戲,通過「娛神」來祈求風調雨順。
疊石鄉古戲台的屋檐均做成歇山式,顯得很莊重。細部裝飾主要表現在柱頭斗拱和藻井上,柱頭科斗拱大多有紋飾,多為吉祥花草和瑞獸。疊石鄉古戲台藻井有兩種做法,蒼邊村、庫口村古戲台的藻井是運用八面斗拱層層疊澀,斗拱多達八層。蒼邊村古戲台藻井,在其中四井首層方位,出露的四個斗拱柱頭上雕有八仙形象圖案,每個柱頭各雕兩個一組,雕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庫口村古戲台藻井一、二層斗拱連接處嵌有一對花籃瑞草木雕。而車頭村古戲台的藻井是疊五層斗拱,然後頂上做成平頂式,平頂略施花格。據傳車頭戲台的藻井上還施有精緻的「八仙」彩繪,雖經文革破壞,但至今仍有部分彩繪隱約可見。其中部分花格中還發現書有蘇軾《前赤壁賦》的殘詞片段,但多數花格人物、花草形象已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