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四腳頭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頭部時,每個人的折疊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襆頭形狀各異。隋朝時,禮部尚書牛弘上書朝廷,建議在襆頭內設置骨架,罩在頭上,以利於折出造型一致的襆頭,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襆頭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軟腳襆頭;唐中後期的硬腳襆頭。
㈡ 古人的「帽子」有多重要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男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舉行冠禮,既然名為冠禮,這儀式主要內容就是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舉行冠禮,意味著這個人已經成人了,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要是一個人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著他要自絕於社會了。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發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而且,這帽子也不是隨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 (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頭,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員有官員的戴法,在什麼場合什麼人戴什麼帽子,被國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一旦違背,後果難以預計,輕則受頓訓斥,重點罷官免職,再重點要是被扣上藐視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來說,唐朝官員的衣服分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場合穿著。每種服色也有相應的帽子。閑居所穿常服,帽子為平巾幘,日常辦公或是一般覲見皇帝所穿公服,帽子為弁冠,也就是俗稱的烏紗帽;重要典禮所穿為朝服,帽子為進賢冠(王爺為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為法冠,近臣為高山冠);重大祭祀場合所穿為祭服,帽子為冕冠.
在古代,大臣們上朝或是有重大典禮的時候,都要穿著公服。貞觀年間,徐茂公是三品官,理應帶七琪之弁冠。可是,他居然不戴帽子,反而身後的大臣,一位戴著弁冠,一位戴著通天冠,看到這樣的穿著,真不知道這是什麼場合了。
㈢ 李白敏銳之力星元皮膚帽子時尚潮男帶字母的同款在哪買
去淘寶上面有
㈣ 青蓮居士李白,愛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啊
李白時代的服裝的一般特點
唐朝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沿襲著以往各個朝代的風俗的基礎上,也有著不同的創新和發展。唐朝前期的思想控制相對與唐朝而言是較為嚴格的。唐朝時期在較為鬆散的思想氛圍中,漸漸放棄了正統庄嚴的服飾,走向了與下層百姓更為融合和親切的服飾系統。在唐朝的統治階級的倡導下,李白所處的這一時期的服飾基本以常服為主,除非是非常正式的場合如祭祀等等,不再穿戴非常正式的冕服和冕冠等服飾。常服是相對冠服而言的,冠服即指上文提到的諸如冕服和冕冠之類的服飾。總的來說,古代男子的服制大體上就分為常服和冠服這樣兩類。「隋唐五代的冠服主要是繼承了經北魏改革以後的漢式服裝,與漢代的冠服衣裳已有所區別;而常服則主要是北齊、北周改革後的圓領缺骻袍。」 可見就唐時的男子常服而言,主要的流行款式還是較為統一的,以圓領缺骻袍居多。隋唐五代的常服較為簡易實用。男服為襆頭、圓領缺骻袍(系腰帶)和靴履;女服為裙、衫、帔。在唐人張文成著名的《遊仙窟》小說中,可以看出唐人裝束的這種特點。男主人公與崔十娘就寢之前,十娘喚侍女「與少府(即男主人公——引者)脫靴履,疊袍衣,隔襆頭,掛腰帶。然後自與十娘施綾帔,解羅裙,脫紅衫,去綠襪。」 寥寥數語,將這一時期男女穿著風俗的主要特點表露無遺。
華梅的《服飾與中國文化》中也這樣介紹道;
「從隋唐時起,服飾制度越來越完備,加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交流活躍、民風奢華,因而服式、服色上都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就男裝來說,服式相對女裝較為單一,但服色上卻被賦予很多講究。男服中最盛行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亦稱團領袍衫,是隋唐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服式,當為常服。從大量唐代遺存畫跡來觀察,圓領袍衫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整體各部位變化不大,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襟處有緣邊。文官衣略長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多隨時尚而變異,也有加襕、褾的,其中一些款式延至宋、明。服色上有嚴格規定,據《唐音癸簽》記載:『唐百官服色,視階官之品。』這與前幾代只是祭服規定服式服色之說有所不同。」
唐代的人們一般首服襆頭,是一種包頭的巾帛,這是當時的一種風俗。「一般敘襆頭的來源,多引唐人雜說及《新、舊唐書》《車服志》、《輿服志》,認為創始於北周。其實結合壁畫和墓俑圖像分析,若指廣義『包頭巾子』或平帽子而言,商代早已使用,如今還留下許多種不同形象可供比價印證。東漢時期就已經普遍流行這種裝束,至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幾乎成為男子的主要服飾。到北周武帝時,將這種幅巾做了加工修改,裁出腳,後襆發,故俗稱之襆頭。」 《隋書•禮儀志》雲:
巾,案《方言》雲:「巾,趙、魏間通謂承露。」《郭林宗傳》曰:「林宗嘗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紹戰敗,幅巾渡河。此則野人及軍旅服也。制有二等。令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農夫常服,是袁紹幅巾。故事,用全幅皂而後襆發,俗人謂之襆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於貴賤矣」。《戲贈鄭溧陽》:「漉酒用葛巾」中提到的「葛巾」用的是陶淵明的典故,倨《宋書•陶潛傳》載,郡守訪陶潛,逢其酒熱,郡守取陶潛頭上的葛巾濾酒,用畢又戴在他的頭上。陶潛亦不以為意。這里寫陶潛嗜酒忘情。也證明了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流行情況。李白借陶潛的崇尚自適的情懷來喻鄭晏,表達了對他的生活情趣的贊美,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潔情懷。
襆頭,是唐朝這一時期男子最為普遍的首服。初期以一幅羅帕裹在頭上,樣式較為低矮。後在襆頭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絲葛、藤草、皮革等製成,猶如一個假發套髻,以保證裹出固定的襆頭外形。中唐以後,逐漸形成了定型帽子。名稱多依其演變式樣而定,貞觀時頂上低平稱「平頭小樣」,高宗和武則天時加高頂部並分成兩瓣,稱「武家諸王樣」,玄宗時頂部圓大,俯向前額稱「開元內樣」,皆為柔軟紗羅,臨時纏裹。襆頭兩腳,最初似帶子,自然垂下,至頸或過肩。後漸漸變短,彎曲朝上插入腦後結內,都屬於軟腳襆頭。中唐以後的襆頭之腳,或圓或闊,猶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翹,中間似有絲弦,使之富有彈性,謂之硬腳。 李白在《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訪崔四侍御》中寫到:「忽憶綉衣人,乘船往石頭。草裹烏紗巾,倒被紫綺裘。」其中的烏紗巾便是襆頭的一種。
唐代男子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下配烏皮六合靴。這一身既灑脫飄逸,又不失英武之氣,是漢族與北方民族相融合而產生的一套服飾。 這一時期漢族與北方民族的交流在李白的詩中也有所體現,有多處寫道了關於胡人的情況。如《幽州胡馬客歌》:「幽州胡馬客,綠眼虎皮冠。」 詩人對北方少數民族騎兵作了生動刻畫。
隋唐五代男服中的鞋類,最重要的是靴。靴與襆頭、圓領缺骻袍相配,構成了這一時期男服的最常見的形式。此時已經有了表示鞋子大小的「鞋號」。據記載,薛昭緯為人糊塗、氣貌渾濁,但又生性滑稽。在沒有登第前,他到鞋店買鞋,店主問:「秀才腳第幾?」 薛昭緯調侃說:「與昭緯作腳來,未曾與立行第也。」 所謂」腳第幾」,猶現在問「穿多大號鞋」,可知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隨著鞋子種類的增加和製鞋工藝的復雜化,製鞋已從家庭內部走向了社會。
靴在我國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已出現了短靴型的陶器,商周時代的考古遺址中,也曾發現過靴或與靴有關的文物。但是由於靴的最大特點是便於騎乘,在農業地區服用較少,所以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中,一直被當作最典型的胡服。 進入隋唐以後,烏皮六合靴與折上巾(襆頭)一起,成為「貴賤通用」的服裝。
靴多為皮革製作,隋唐人穿的靴一般是用六塊皮革縫綴而成,看上去有六條縫,所以稱作「六合靴」或「六縫靴」。一般來說,北朝的靴可能要靿較長,所以朝廷特別規定不許著靴入殿省。唐太宗時(公元626-649年)馬周建議縮短靴靿,並加靴氈,於是作為胡服的靴子就堂皇的進入了廟堂之上。 李白在寫作著名的《清平調詞三首》時,就有讓宦官高力士為其脫靴的故事。顯然那時穿靴入宮已經習以為常了。 「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對酒》)的描繪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唐時還有女子穿靴的習俗。
李白的一生除了有十年長安這段官宦生涯,其餘的時間都處於漫遊或歸隱的狀態中,屬於「士」這一階層。「士」是古代貴族的最低一級,李白屬於貴族,但是處於最底層的階級層面。這一身份特點和李白的身世有關。「據最早的文獻(唐李陽冰《草堂集序》和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李白是五胡十六國之一西涼國的創建人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在隋唐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葉,隱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親才攜家族重新返回內地,定居於西蜀綿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時恢復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暠的後裔,所以李白長大以後在社交中常常和唐宗室子弟聯宗,以從兄弟、叔侄或祖孫相稱謂。」 然而由於當時能證明李白是貴族的資料缺乏,所以李白的身份只能定位為「士」。「士」在後來的演變中也成為了學子的代名詞。「士」這一階層在當時的唐朝由於科舉制度的實施而趨於人數眾多,不受上層社會的重視,「士」階層實與平民階層十分相近。人們對李白有這樣一個稱呼:「布衣李白」,布衣在唐朝更為經常性的含義即是稱那些沒有入仕的知識分子。通過這個稱呼我們可以了解到詩人生活與底層勞動人民的緊密聯系,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測李白平時的服飾應與唐朝一般的男子相似,即通常所穿的是唐時的常服。
㈤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喜歡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時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時候遮陽擋雨。
《後漢書?輿服志》一語道破發明人類發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種時代,就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作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文明的發展,帽子除了保護頭部的功能外,還成了裝飾打扮、區分身份的一種道具。
古時幼兒的頭發都紮成兩個小髻,像一對牛角似的,稱總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舉行冠禮,由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即《禮記?曲禮》上所記的:「男子二十冠而字」,這意味著該小夥子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六藝綱目》因此稱:「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不過,帽子最初不叫帽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帽」字,帽子之稱,那是東漢以後的事。東漢以前,把戴在頭上的東西統稱為「頭衣」,其中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
舉行弱冠禮的冠,其實和帽子還是有區別的。冠,只是一道狹窄的冠梁,單單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帽子呢,則罩著整個頭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舉行弱冠禮是一種儀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平時,只有貴族士大夫才有資格戴冠,而且這冠還分不同式樣、不同功能:覲見皇帝的冠稱為弁冠,即官帽。參加重要典禮的冠稱進賢冠,進賢寇中,如果是王爺所戴,稱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稱法冠;重臣所戴,則稱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場合所戴,稱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為古代士大夫比較清閑,精力都投入到禮儀上,不但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縫制冠帽過程中,一個鈕扣、一條布條、幾道針線腳的走向有稍稍改變,都會被視同一個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稱,應用於不同的場合。作為現代人,如果不是專業研究古代服飾的,實在沒有必要在對這些細節關注過多。
與貴族士大夫相對,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貧賤之人不準胡亂戴冠的。實際上,漁樵農耕等等勞動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勞作,就算你讓他們佩冠戴帽,他們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塊黑巾包裹著頭,所以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黔首」。
「黔首」們沒有冠戴,而用毛巾裹頭,是不讓頭發散落——古代認為頭發是父母賜予的精血,輕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國古代,剃頭主要盛行於清朝,但那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來的。在清朝以前,一個人如果以「披頭散發」的面目示人,要麼是要顯示自己的倨傲、無禮,要麼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墮落,不願當世為人。
歷史上的大賢人、大聖人周公聽說有賢士來了,「吐哺握發」出來相見,那是吃著的東西來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來,正在洗濯頭發來不及戴冠,就用手緊緊握著,不能讓頭發散落失禮於客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和謝萬兄弟去拜訪王導的兒子、時任吳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頭散發出來相見,神色冷淡、語氣生硬,那是根本沒把謝氏兄弟放在眼裡。氣得謝萬大罵王恬不是東西。
而宋朝名將狄青和岳飛都曾披散著頭發上在戰場,那也是對敵人的一種蔑視、仇視。
至於唐朝的李白曾發牢騷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就是純粹的憤世嫉俗的極端表現了。
㈥ 李白戴的帽子是什麼帽
李白 唐朝帽子叫 「襆頭」,
㈦ 李白在唐代經常佩帶什麼頭飾謝謝大家
我們現在經常可以在電視劇中看到古代人們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美輪美奐的頭飾,並且從歷史書籍和畫作中看到女子的衣食住行。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
那麼古代人的發飾佩戴是否有要求呢?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影響發飾佩戴的精美復雜程度。並且不同身份的人有著不同的衣服發飾款式。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
我們在現在特別火爆的如懿傳,這部電視里就可以看到,她們的身份地位不一樣,所戴的頭飾都不同。每個品階的都有自己相應的風格和相應的飾品來佩戴,我們的朝代是有嚴格的階級性的,為了彰顯身份,區別地位,服飾、發飾有著嚴格的規定,各朝各代的官員,官階不同所穿的服飾不一樣,頭上的頂戴戴花也不同,胸前的圖案也不一樣,其實這也是當時人們的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在皇宮里的皇後在佩戴首飾和頭飾的時候,是不可以隨便佩戴的,他們都是有嚴格的規矩和宮中所制定的制度,都是按照這些規定來穿戴。皇後的穿著要顯得高貴典雅,同時她佩戴的首飾都是屬於黃金或者珠寶這些比較多,而且個頭越大越好,這樣才能彰顯她的氣質以及地位,後宮的女子品階不一樣過個比一樣。
㈧ 怎麼用卡紙做一頂唐朝的帽子就像李白戴的那種。
這個可以去漢服製作研習吧看看
㈨ 王者榮耀李白為什麼戴紅帽子
因為好看。喜歡玩手游的小夥伴現在都在玩王者榮耀,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可玩性很強,並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玩,畫面做的也不錯,技能特效也很唯美,手機就能集結好友開啟團戰模式,享受競技帶來的樂趣。S4賽季是電競新時代,4大聯賽聯手打造最強手游電競盛事,TGA大獎賽,王者城市賽等等
㈩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