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故人送棉衣什麼時候
為故人送棉衣農歷十月第一天。
天氣冷了,人們都備好棉衣准備過冬,試想祖先在冥間也需要禦寒,就用紙折疊成衣物的模樣,燒化後讓先人穿著,謂之「送寒衣」。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想盡盡孝,人卻不在了,用這種方法了卻思念長輩的心情。)
關於陰歷:
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舊歷、漢歷、古歷等,辛亥革命後改用西方太陽歷(公歷),而現代叫法的農歷屬於陰陽合歷。
陰歷在中國傳統歷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來安排的歷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與干支歷中二十四節氣結合形成了農歷(漢歷),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
㈡ 送寒衣是什麼時間
送寒衣的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也稱為「寒衣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是祭奠死者、為已逝先人寄送寒衣的風俗。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稱之為送寒衣。㈢ 抗日歌曲
抗戰歌曲一覽表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遍及全國的群眾性愛國歌詠活動,始自1931「九一八」之後黃自等創作的合唱曲《抗敵歌》、《旗正飄飄》和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新編「九一八」小調》等。 「七七」事變後,救亡歌詠運動出現高潮。全面抗戰,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促使他們源源不斷地創作出大批藝術形式更多樣、民族風格更鮮明的抗戰歌曲,形成了「有人煙處,即有抗戰歌曲」的形勢。 《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聶耳曲。原為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後伴隨著全國救亡運動的熱潮,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最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1940年,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用漢語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並灌制了唱片,使這首歌享譽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名列其中。新中國成立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五月的鮮花》:光未然詞,閻述詩曲。1935年,當日寇兵進山海關、威脅平津時,二十餘歲的張光年以筆名「光未然」寫下了獨幕劇《阿銀姑娘》。該劇的序歌就是《五月的鮮花》。緊接著,作曲家閻述詩為這首歌譜了曲,使這支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愛國抒情歌曲飛遍了全國。 《松花江上》:張寒暉詞曲。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佔領了東北,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關內。當時西安街頭也出現了大批東北軍和東北的流亡者,他們中的許多人流離失所,啼飢號寒。當時在陝西省立西安二中任教的張寒暉見到這種流浪徘徊的慘景,和著淚水開始創作。1936年底,在西安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的遊行隊伍中,西安二中的同學們唱起這首歌曲走上街頭,很快這首歌便從西安唱到華北,再唱到東北,唱到燃遍抗日烽火的每一寸土地上。此歌與1937年11月江陵作詞、劉雪庵作曲的《離家》、《上前線》構成流亡三部曲。 《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歌可以說是抗日歌曲中唱著最過癮、最解恨的一首歌曲。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處在前線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的大刀隊,英勇殺敵,大顯神威。當時在上海工作的進步青年麥新(原名孫培元),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作了《大刀進行曲》,1937年8月,作者在上海浦東大廈親自指揮了這場首次演出,激起了聽眾強烈的共鳴,以驚天地泣鬼神、氣壯山河的氣概,為中華兒女吹起了抗日的號角,敲響了日寇終將滅亡的喪鍾! 《長城謠》:潘孑農詞,劉雪庵曲。這是1937年,畢業於上海國立音專的劉雪庵為左翼電影《關山萬里》創作的,以長城為主題的插曲,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長城謠》經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在新加坡演唱並灌製成唱片在國外發行,大大激起了東南亞和歐美僑胞的愛國熱情,他們紛紛捐款,支援抗戰。 《游擊隊歌》 :賀綠汀詞曲。「八?一三」事變爆發後,賀綠汀隨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沿滬寧、隴海、同蒲鐵路線做抗日宣傳工作,於1937年底到達晉西南的臨汾,住在城郊的劉庄八路軍辦事處。此時他創作了這首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的歌曲,在洪洞縣高庄召開的八路軍總司令部高級將領會議的一次晚會上首次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到敵人後方去》:啟海詞,冼星海曲。抗日戰爭爆發後,冼星海參加了洪深領導的上海演劇第二大隊,深入田間地頭、工廠礦井,宣傳救國救亡。此時,群眾性抗日救亡歌詠運動進入高潮。冼星海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更表現了極大的創作熱情,《送棉衣》、《江南三月》、《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都是這一時期創作中影響較大的抗日戰歌。 《黃河大合唱》 :光未然詞,冼星海曲。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1939年1月抵達延安後,他一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異常興奮,很快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引起巨大反響。 《團結就是力量》 :牧虹詞,盧肅曲。這首歌誕生於1943年6月,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平山縣黃泥區的一個小村子。為了配合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廣大農村的減租減息斗爭,牧虹和盧肅在三四天左右的時間里,突擊創作了小型歌劇《團結就是力量》。該劇的幕終曲,就是《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 當時令作者們沒有想到的是,這首歌後來在解放戰爭時,在國民黨統治區大為流行,成為「反內戰、反飢餓、反獨裁」的有力武器。 《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詞,劫夫曲。1942年10月25日,13歲的王二小在反「掃盪」斗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己壯烈犧牲。當時河北淶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得到消息,馬上把他的
事跡報道給了邊區青救會,《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立即創作了這首歌,很快這首歌便在中華大地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感染了無數的國人。在抗日戰爭中,優秀的兒童抗戰歌曲同樣激勵著中國人民浴血抗戰,影響較大的還有《只怕不抵抗》、《誰說我們年紀小》等。
《松花江上》:唱盡東北血淚史 《松花江上》是抗戰時期救亡歌曲中的經典之作,它如訴如泣、壯烈低回的情韻,激勵著人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東北,一批批東北人背井離鄉。西安街頭有大批東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執教的地下黨員張寒暉,耳聞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慘經歷,激起創作歌曲的沖動。他將北方女性的哭聲藝術化,譜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調。 這首愛國曲、思鄉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陝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隨後很快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大刀進行曲》:最解恨的抗戰歌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大刀進行曲》歌詞中最後一個「殺!」字,充分表現了中國軍民對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軍侵犯長城各口,宋遠哲率領29軍奮起抵抗。由於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日軍,29軍成立了「大刀隊」。在與敵短兵作戰中,「大刀隊」重創日軍,名聲大振。 「七七」事變爆發,守衛盧溝橋的29軍又以大刀顯神威。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麥新被「大刀隊」所深深震撼,於是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寫完歌詞,又譜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進行曲》由此誕生。 《義勇軍進行曲》:歌聲響徹共和國 田漢詞,聶耳曲,創作於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表現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前仆後繼抗日的不屈精神。 田漢在被捕前,將歌詞寫在一張包香煙的錫紙上,後由夏衍交給聶耳,聶耳很快將歌曲譜完,以《義勇軍進行曲》為歌名發表在《中華日報》上。隨著《風雲兒女》的上映,這首震撼人心的戰歌迅速傳唱全國。後來,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羅伯遜演唱並錄制了唱片,更使這首戰歌載譽全球。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將這首歌定為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將其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詩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從陝西壺口東渡黃河,途中親歷了黃河的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目睹了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深沉的船夫號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後,他創作出長篇朗誦詩《黃河吟》。同在延安的音樂家冼星海聽後觸發了創作靈感,寫就了這部千古絕響——《黃河大合唱》。 一批又一批抗日將士和愛國學生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了抗日戰爭的最前線。 《八路軍進行曲》:軍歌嘹亮六十載 1941年5月的延安,人們被旋律鏗鏘而優美的《八路軍進行曲》所激動。 《八路軍進行曲》由音樂家鄭律成譜曲、公木作詞。解放戰爭時期被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經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八路軍進行曲》以它氣勢雄偉豪邁,展現了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威武雄風。 《游擊隊之歌》:游擊健兒逞英豪 1937年,賀綠汀隨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北上做抗日宣傳,年底到達山西臨汾。就在老鄉土炕上的油燈下,他寫出了《游擊隊之歌》。這首歌在臨汾劉庄八路軍總部首演時,只有口哨充當伴奏,但仍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游擊隊之歌》是一首具有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旋律輕快,易於傳唱。1938年,這首歌在山西洪洞縣八路軍高級將領會議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劉伯承、賀龍、任弼時等的一致贊揚,從此在全國軍民中得到廣泛的流傳。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個動人的故事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這首旋律悠揚的敘事民歌,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1942年,年僅13歲的王二小在反「掃盪」中,故意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被敵人槍殺。當時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動,根據報道,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傳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奮戰的號角 《團結就是力量》流傳到今天,已經60多年,現在不論在城市、農村,男女老少仍然喜歡唱它,成為久唱不衰的「流行曲」。 1943年夏天,在晉察冀邊區工作的盧肅和牧虹,編寫了一部反映減租減息斗爭的小歌劇,《團結就是力量》是這個歌劇的幕終曲。 《團結就是力量》後來在北平、重慶等地的學生中流傳開來。學生們在國統區遊行示威時,他們就挽起臂膀,高唱這首歌,勇往直前。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一直是激勵人們團結奮戰的號角。 《延安頌》:延安精神的象徵 《延安頌》在抗戰時期曾經響徹延安,傳遍各抗日根據地,並傳到國統區和海外,一直傳唱至今。 歌曲由鄭律成作詞,莫耶作曲。1938年,一個夏日的傍晚,魯迅藝術學院的學生鄭律成在延安城北門外的山坡上,眺望著英姿勃勃的抗大隊伍,激發起創作靈感。他打算譜一首曲子,並鼓動文學系的莫耶寫出了《歌頌延安》。後來這首歌被更名為《延安頌》,當時許多國統區的青年正是唱著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頌》由此成為延安精神的象徵。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唱出人民的心聲 這首歌由曹火星作詞並譜曲,創作於1943年9月。 1942年,蔣介石發表了《中國之命運》一書,狂言「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延安的《解放日報》針鋒相對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為題發表社論,予以駁斥,指出中國共產黨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在平西根據地創作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1950年,毛主席建議在「中國」前加了一個「新」字,歌詞「他堅持了抗戰六年多」也改為「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
㈣ 河南一路邊小販送流浪老人最厚棉衣棉褲,你如何看待她的善舉
河南一路邊小販送流浪老人最厚棉衣棉褲,她的善舉感動了我,讓我的心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倍感溫暖。這位女士自己的家庭條件也並不太好。但是她仍然選擇幫助流浪老人。這樣的善舉相對於在慈善晚會上捐贈成百上千萬更值得我敬佩。畢竟如果你有100元能拿出1元來做慈善,跟你有10元就捨得拿出5元來幫助別人是不一樣的。
正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雖然這位女士送出去的可能是並不值多少錢的棉衣棉褲。但是她的行為的確在這個冬天溫暖了我們成千上萬網友的內心。當今是信息社會,各種消息傳遞的無比迅速。我們在無意中接觸到的社會負面消息比以往多了成百上千倍。這有時會使我們對這個社會產生懷疑。畢竟接受了太多的負面消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溫暖人心的舉動,往往帶給我們更多的希望。下面就以個人觀點來說一說,我是如何看待這位女士的善舉的:
一、溫暖人心
這位女士的行為無疑是溫暖人心的。在現實生活中她溫暖了這位流浪老人的身體。在互聯網世界裡,他的行為溫暖了無數網友的心。真希望互聯網世界多一些這樣的善舉,少一些讓人心灰意冷的負面消息。。
你是如何看待這位女士的善舉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㈤ 呼倫貝爾的風土人情是怎麼樣的啊
呼倫貝爾旅遊資源富集,是國家旅遊局認定的全國六大重點旅遊開發區,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國家級草原旅遊重點開發區。呼倫貝爾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一片「綠色凈土」,是大自然饋贈給世人的「天然別墅」,這里的絕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態環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異。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綠;夏天,林木蔥郁,野花綉地;秋天,碩果累累,千山盡染;冬天,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
呼倫貝爾市有天然草場8萬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萬平方公里, 呼倫貝爾地處生態屏障地帶,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3000多種植物,400多種野生動物。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其中,成為天然的南北界線。世界聞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有「綠色凈土」「北國碧玉」之美譽。 呼倫貝爾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調、大氧吧共同組成呼倫貝爾大旅遊。
春季,五月的興安嶺上杜鵑花爭奇斗艷,尚未消融的皚皚白雪映著火紅的杜鵑花,是難得一見的人間聖景;夏季的呼倫貝爾氣候宜人,平均氣溫在16℃——21℃之間,是避暑的最佳去處,那醉人的綠色招引著你,站在草原上,看藍天上雲卷雲舒,心胸就會像草原一樣廣闊。鄂倫春族篝火節、草原那達慕、鄂溫克族瑟賓節、祭敖包等民族節日異彩紛呈。秋季奪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聽林中松濤陣陣,賞亭亭玉立的白樺,到四方山、達爾濱羅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連忘返;走近冬天的呼倫貝爾,一個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節的聖會,讓您充分領略青松傲雪、暢游林海雪原的豪氣和由冰峰、雪嶺、冰雕構成的一派雪韻風情。
目前,全市星級賓館飯店30家,國際、國內旅行社27家,旅遊景區(點)達50餘個,每周有6次飛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飛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遊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車每日對開直達北京、哈爾濱、沈陽、齊齊哈爾、包頭、大連,旅遊觀光巴士可直接行駛至全市各景區(點),滿洲里市至俄羅斯後貝加爾新國際公路口岸已開通。
重點景區(點):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山侵華日軍要塞遺址、金帳汗蒙古部落、鄂溫克博物館、巴彥呼碩旅遊景區、西旗知青文化展、巴爾虎博物館、東旗甘珠爾廟、諾門罕戰爭遺址、額爾古納俄羅斯家庭旅遊戶、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敖魯古雅獵民點、嘎仙洞、達斡爾風情園、朝鮮人家、吊橋公園、牙克石鳳凰山莊及鳳凰山滑雪度假區、滿洲里國門、中俄互市貿易區、呼倫湖小河口、冰雪園、阿爾山雪域溫泉
其他主要旅遊景點:呼倫貝爾大草原 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區 滿洲里國門 呼倫湖 弘吉剌蒙古大營 鳳凰山莊 伊敏河 金帳汗蒙古部落 室韋蒙古族發祥地 額爾古納河 呼倫貝爾草原 嗄仙洞 白音呼碩草原 莫爾格勒河 巴彥呼碩草原 布里亞特蒙古族 莫爾道嘎森林公園 扎蘭屯吊橋公園 黑山頭古城 敖魯古雅馴鹿之鄉 維納河療養區 烏蘭泡 匯河口 靈泉 美人湖 熊谷 一目九嶺 樟子松林 大雁五泉山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 蒼狼白鹿島度假村 大汗憑吊 九曲松風 喇嘛山 龍岩覽勝 烏爾旗漢原始森林 西山自然保護區 偃松幽徑 貝爾湖 西山生態濕地 世界名馬(業) 邊卡要塞遺跡 黑山頭中俄界河 巴圖灣 中國達斡爾民族園 鄂倫春博物館 鹿鳴山莊 柴河風景區 布蘇里軍事要塞 扎蘭屯秀水山莊 扎蘭屯柴河月亮湖 扎蘭屯九龍泉 熊瞎子洞 巴林喇嘛山 扎蘭屯金長城邊壕
最佳旅遊時間
呼倫貝爾盟的北部為林區,最佳旅行季節為5月的5-20號和9月中下旬,5月樹木新綠,漫山遍野開滿杜鵑花;9月,秋色染遍大興安嶺,是攝影的好時光。南部以草原為主,最佳旅行季節為7-9月。11月至次年2月中旬則是冰雪游的最佳時節。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是防火期,此期間到呼倫貝爾盟的大部分地區都要辦理防火證,這段時間也正是呼倫貝爾盟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凋敝的時期,只5月上旬大興安嶺林區的杜鵑花開遍山野尚可一游。
購物
呼倫貝爾的民族手工藝品以粗獷感和用途廣而聞名。
呼倫貝爾市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生產的銀制藝術品、海拉爾市民族(呢絨)服裝廠生產的牧羊牌蒙古袍、蒙古刀具海拉爾市民族用品廠生產的刀具--主要有蒙古刀和王爺腰刀、海拉爾龍藝雕刻廠開發的木雕壁畫、木雕壁掛、根雕、瘤雕、木帖拼雕、板畫、鑲嵌畫、鑲嵌書法、樹皮畫等系列藝術品,風格天成,古樸高雅。 海拉爾區購物相當便利,市區內擁有多家專業市 ⒋笮凸何鍔壇嗆褪 ⒍礪匏股壇
友誼大廈位於三角地中心,規模龐大,環境優雅,是一家銷售中高檔百貨商品為主的大型商 F浞值曖岩晟壇譴τ誑
土特產品 黑木耳 炒米 費烏瑞它 甘草
特色活動
除了內蒙古各地都有的那達慕和祭敖包等,呼倫貝爾盟獨有的節日有:
伊慕額節
「伊慕額」,蒙語「豐收」之意,顧名思義,伊慕額節也就是豐收節,在每年5月22日。這時草原上的羊、牛、馬和駱駝剛接完春羔,一片生氣勃勃的豐收景象。牧民們用刀將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種的公羊則被閹割成羯羊。還要為年滿2歲的馬駒打上烙印。
米闊魯節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日。在每年5月下旬舉行,其內容和形式與「伊慕額節」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僅僅是勞動完畢要舉行宴會,歡慶豐收。
瑟賓節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以圖騰為特徵,16世紀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後逐漸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國後首屆「瑟賓」節在巴彥胡碩敖包山舉行,主要內容有鄂溫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後6月18日就成為鄂溫克族的「瑟賓」節。
篝火節
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篝火節。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由來已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污的作用,對於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例如: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臟物、吐痰,不許用刀、棍等尖銳的東西向火中亂捅,以免觸怒和傷害火神等等。
呼倫貝爾的漢族大部分來自山西、山東、河北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嶺東,在農村形成同籍貫聚居村落,如山東屯、庄河屯、直北村等,這些地方的生活習俗,諸如語言、餐飲、居住格局、人際往來、婚喪嫁娶、歲事活動等方面,基本保持著原籍的風俗習慣。嶺西則不同,地廣人稀,氣候嚴寒,與少數民族和俄僑接觸密切,交往頻繁,兄弟民族的習俗長處和優點,均被漢族人民一一吸取,故生活及風俗習慣變化很大。
一、衣食住行
(一)飲食
大部分人還保留著原籍的習慣,主食有粥、面條、饅頭等。但在嶺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 這些均與當地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同胞一樣,所不同的是漢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80年代以來,無論嶺東嶺西,稻米飯已成為主食。
(二)服飾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漢族人的服裝以棉布、棉花為主,顏色為黑、藍、灰、白居多。夏季單衣單褲,冬季棉衣棉褲、棉蒙古長袍,野外放牧或生產穿白茬羊皮襖、氈疙瘩。之後,生活逐漸富裕,特別是1978年以後,穿著隨氣候變化而定,一般人都備有單、夾、薄、厚服裝。年輕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樣長短裙、連衣裙,頭戴鮮艷紗巾,冬圍各式新樣毛織圍巾;男女西裝、長短皮衣、夾克、牛仔裝、羽絨服等新款式服裝屢見不鮮。衣料已不以「棉」為主,而是以毛絨、呢子、裘皮、纖維、毛的、混紡等質地好的衣料製作。男戴禮帽、前進帽、針織毛絨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來更講究帽子的高檔和式樣。婦女佩戴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手鐲等首飾,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見。
(三)住屋
早年住窩棚、土坯房,或土木結構房屋。1949年後,居住條件逐年改善,普遍為土木結構和磚瓦結構房屋。80年代中期以後,土木結構房減少,大部分為磚瓦結構,有的住進樓房;郊區農民多住紅磚瓦房(有的鋪鐵蓋)。嶺西各鄉、鎮、蘇木住戶,均為定居,住板夾泥、葦 板夾泥房,少數住磚瓦房。房屋都是門朝北開,開門處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風房,稱「風樓」或「門斗」。門斗冬季防風寒,又是夏季的廚房。農區大多燒茅柴、秸桿、薪材,少部分燒煤;牧區燃料以牛羊糞為主,少量為煤。一般用柳條編的籬笆障子或用樺木桿圈成院子,獨門獨院。野外放牧或生產,住蒙古包或鐵皮板房。
(四)交通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漢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行走以馬匹和畜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60~70年代,一般家庭都購置了自行車,遠距離行走則靠火車或公共汽車。1978年以後,許多家庭添置了摩托車、小型拖拉機和汽車,這些既是生產機械,又是交通工具,生產生活兩用。
二、經濟生活
在嶺東,早期「闖關東」和後來的自流者,基本都墾荒種地。其生產方式直至70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由於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關系得到調整,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獲得顯著改善,開始大量購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機和機引農機具,使部分農業生產項目實現了機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林業、工業、交通、郵電、商業、採煤和社會各項服務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漢族都是主要從業者。家庭副業生產,嶺東嶺西一樣,耕種園田,種植瓜果蔬菜,飼養奶牛、豬、雞、鵝、鴨等。80年代以前主要為自用,80年代以後,已有相當一部分到城鎮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
三、婚嫁與喪葬
(一)婚嫁
婚嫁習俗在1949年後有很大變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包辦婚姻,改革為自由戀愛結婚和法制婚姻;過去窮人富人相差甚遠的婚嫁禮儀,改為只有城鄉差別的大同小異的禮俗。一般都經過相識、戀愛、結婚三個階段。相識,因分在一起工作而產生感情,自然達到戀愛階段和經第三者介紹而相識相戀兩種。戀愛階段有長有短,認為情投意合時即可結婚。農村普遍保留「訂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戀愛關系,其禮節主要為男女雙方家長的互相宴請,有的單是男方宴請,並給女方和介紹人一定彩禮酬金。男女雙方到政府指定部門登記後即為合法婚姻。結婚仍多沿襲女到男家的習慣,男到女家者稱「招養老女婿」。結婚日一般為男方操辦,宴請賓客,接受賀禮,有一套繁縟的禮儀。婚禮用車,過去多為畜力車輛,80年代起,城鎮為轎車,農村為拖拉機,也有用汽車、摩托車者。結婚三日為新娘「回門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長要宴請新婿和賓客。近年來,城鎮婚禮中增添了一些西方習俗。也有摒棄婚事奢辦舊習的革新者,採取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的方式。
(二)喪葬
人死亡,有當日出殯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殯者。治喪期,親友弔唁,接受祭禮祭品,如花圈、挽幛、現金等。死者晚輩著喪服(現多為白布腰帶或頭巾),燒冥紙。漢族歷來實行土葬,70年代後城鎮陸續推行火葬。城鎮死者出殯,一般都舉行親友參加的向遺體告別儀式或追悼會,介紹死者生平。近年來,農村也在仿效城鎮的出殯儀式。土葬者,沿舊習,用木棺,有一套停屍、入殮、守靈、弔唁、祭奠儀式;埋葬場,過去為自選墓地,現為當地鄉、鎮、蘇木政府指定地點。
四、節日、歲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法定的節假日如元旦、春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外,漢族人民普遍過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方式與東北和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80年代以後,不管城鎮,還是農村、牧區、林區,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個歲事,而且影響之深 ,活動之廣,自覺程度之高都是過去不能比的。其一是「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甚至一戶的全體成員到故人墳上「掃墓」,骨灰在火葬場的,家屬子女亦去「掃墓」,整日大車小輛擁擠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其二是陰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各家各戶也要到墳上、火葬場填墳掃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燈,在十字路口燒冥紙、冥鈔,紀念亡者。其三是陰歷十月初一,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燒冥品,諸如冥衣、冥鈔、冥馬牛,還有冥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手錶等近現代冥品,名曰用以寄託對死者的哀思。
五、家庭
呼倫貝爾境內的漢族家庭,長期以來多為夫妻子女型結構,通常是由長輩人擔任家長,掌管一切家務事情。
民國時期,呼倫貝爾的漢族家庭基本沿襲清代的大家族形式,多為老輩兄弟幾人及眷屬和少輩眾兄弟及其眷屬同為一戶的組合式,或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大家庭,並以人多為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輩組合式的大家庭逐漸減少,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子孫三代、四代同堂的現象已不多見。1980年以來,家庭結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家庭成員漸漸以兩輩為主,成員人數更少。主要是子女結婚後,一般單獨建立家庭,多輩組合式大家庭解體。在父母稱謂上也有許多改變。過去從各地來呼倫貝爾的漢族人對父母的稱呼多數叫「爹」、「娘」,個別人稱父親為「大大」,後由「爸爸」、「媽媽」代替。特別在嶺西,均如此稱呼。
六、民間藝術
在呼倫貝爾的城鎮、農區、林區漢族較為集中的地區,一般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和農村的閑暇季節,群眾文娛活動較活躍。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轉、單出頭表演和冰雕、冰燈、彩燈展覽等,近年城市還興起了焰火晚會。
秧 歌
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龍燈、腰鼓、踩高蹺、跑驢、劃旱船、擔花籃、大頭娃、耍獅子、戲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有些秧歌中穿插活報劇表演。表演者濃妝艷抹,形象誇張,服裝五光十色,鮮艷奪目。男女均穿綢緞衣褲,腰系綵綢。鑼鼓隊多為男子,身著彩色綢服,頭扎白羊肚手巾。有些秧歌的內容增加了武術、服飾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秧歌成為城鎮、農村和林區群眾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冰雕、彩燈
從八十年代起,每年元旦、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呼倫貝爾的城鎮、林區開始出現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塊進行雕刻造型的藝術展覽。每到冬季,各種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繼問世,有人物、動物、建築物、風景等千姿百態的作品栩栩如生。在呼倫貝爾的幾個城市,每年冬季都要舉行規模大小不一的冰雕作品比賽。
民間劇種「二人轉」
「二人轉」也叫「蹦蹦戲」,由一男一女二人邊唱邊舞,後來發展出「單出頭」,即一人單獨表演,是漢族群眾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1924、1925年「二人轉」流入扎蘭屯、阿榮旗地區。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單出頭」、「拉場戲」、「二人轉」。主要劇目有「二人轉」《西廂》、《回杯記》、《豬八戒拱地》,「單出頭」《王二姐思夫》、《紅月娥作夢》等。此種演出形式人員少,道具簡單,行走方便,唱詞通俗簡單易懂,民間口語多,唱腔高亢、嘹亮、形式活潑,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
華俄後裔民間舞蹈
在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根河市及海拉爾的華俄後裔中,保持著傳統的俄羅斯族民間舞蹈。有單人、雙人和集體表演的「希卜里哈」、「巴達罕拉娜」、「嘎巴喬克」、「滅斜斯」、「奧吉諾其卡」、「茨岡內卡」(譯音)等。舞曲有「希卜里哈」、「那林琴卡」、「累塞」、「嘎巴喬克」、「滅斜斯」等,舞步多變,跺腳較多,單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每個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一般只用手風琴伴奏,有些集體舞還加伴唱。
每逢節假日或閑暇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歡歌狂舞,情緒高漲,氣氛熱烈。
七、吸收外來語
呼倫貝爾的漢族,由於長期與少數民族同胞和外僑同街居住,他們不僅在生產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長處,而且在語言方面也相互滲透融合,借用語較多。如:
「西米丹」,俄語,「烏魯莫」,蒙語,是牛奶上面的凝結物,漢語稱「奶皮子」,無膻味,香甜可口,人人喜食。秋冬季節,各家各戶都儲些備用,漢族人一樣稱此物為「西米丹」或「烏魯莫」。
「嘎拉哈(hà)」,又稱「嘎什哈」,滿語,它是豬、羊、狍、黃羊等的後腿膝蓋骨,俗稱「背式骨」,學名「髕骨」,是呼倫貝爾各族兒童和婦女的一種玩耍物,人們都叫它「嘎拉(什)哈」,如彈「嘎拉哈」,置「嘎拉哈」,抓「嘎拉哈」等。
「笆籬子」,俄語,意為警察,現在泛指監獄,如罪犯被逮捕、被判刑都說是「蹲笆籬子」。
「芒格兒」,蒙語,是一種野菜,樣子、味道如韭菜,但葉子比韭菜葉寬厚、顏色淺,無漢名。
「達哈(hà)」,蒙語,意為寬大的披風,為羊皮製品,現在通稱「皮大哈」。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提倡漢族幹部學習掌握蒙古語,少數民族幹部學習漢語言,因此,很多漢族幹部下到牧區後,都會說一口較流利的蒙古話,一些漢語中亦夾雜著少量的蒙古語,以後則逐漸減少。
㈥ 毛委員送棉衣的梗概是什麼
1928年11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一開創起,就處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中。那時剛好是冬天,井岡山上格外寒冷,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和棉被,只有兩層單衣和薄薄的線毯。一天,部隊發下新棉衣,毛主席領新棉衣走到房東謝槐福的面前說:「你一家五口人,沒有一件棉衣,你就把這件棉衣穿上吧!」可毛委員身上只穿了三件單衣,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主席反復要求,謝槐福這才穿上了新棉衣。
㈦ 河南一路邊小販送流浪老人棉衣棉褲,小販為何這么做
善良的人是有好報的,善良是一種境界。善良是一個人由內心深處所散發的光芒,與自身的素養與人生經歷有關,但與富貴和貧窮無關。現在每個城市裡面都有民政部門的救助機構,希望老人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還是盡量去救助機構尋求幫助,暫時度過這段寒冬時節。
一個人的價值是通過他人實現的。對他人的價值,對社會的價值,使一個人的存在有意義。善良的人一定是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她們幫助別人是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喚醒整個社會,讓更多的人願意去幫助別人,同時這也是每個人主動做的事情,很多人會把幫助別人當做自己的使命以及實現自我價值,人生意義的方式。這是一個非常無私奉獻的態度和精神,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㈧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意思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意思介紹
1、端午,在農歷的五月初五,那時候,氣溫已經逐漸升高,並且比較穩定,不會再有「倒春寒」的情況出現,人們就不用再穿厚衣服了。這就是「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這句俗語包含的意思。
2、過了端午,進入了夏季,氣溫升高,不再像春天一樣有那樣大的早晚溫差,也不會再有倒春寒,氣溫不會像坐過山車一樣,高高低低,變化無常,人們自然可以不用再穿棉衣。所以,「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是有道理的。
㈨ 五年級下冊美術書中的《送棉衣》是用什麼形式表現人物的情感
通過動作描寫的形式。體現了關心和關愛,無私奉獻的精神,棉衣雖輕,卻承情義之重。一件普通的綿襖,飽含著深厚情感,反映出熱愛人民嚴於律己的崇高人格風范。
㈩ 高校連續11年給貧困生發棉衣,你覺得這個活動有何意義
由於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每個人的家庭條件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學校裡面有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被稱為貧困生。很多學校對這部分學生都會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減免一部分學費。還有的會發放一些助學金等,也有些學校會發放一些物資給這部分學生,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減輕一些這部分學生的經濟負擔,以更好的完成學業。有高校連續11年給貧困生發棉衣,那麼,這種做法有什麼意義呢?
一、給貧困生發放棉衣,可以讓這些學生在寒冷的冬天更加暖和一些。
因為這些學生的經濟條件不太好,所以,他們會在生活中省吃儉用,在冬天可能為了省錢,穿的會比較單薄。大家都知道,在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天氣是很冷的。因此,在這個時候,學校給他們發棉衣,會讓他們在冬天的時候暖和一些。
關於“高校連續11年給貧困生發棉衣,你覺得這個活動有何意義?”這個話題,各位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