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真派與正一派的頭冠有什麼不同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正一道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因此,很多正一派的道者在日常著裝方面,並沒有嚴格的儀表要求,其服飾、頭冠也沒有固定的特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明代中後期,中央皇權對正一教派的道教首領態度十分不屑,其衰落也就成了必然。相對全真南北兩宗而言,正一派的道士們,平時多以頭巾代替頭冠,這種隨性的打扮,其實也很有講究,但是限於篇幅,只能略提一下:正一派經常使用的頭巾有四種:太陽巾、沖虛巾、雷巾、浩然巾。注意1:浩然巾也是全真九巾之一,按《清規玄妙》的記載,浩然巾為第三巾。注意2:正一派道士在開道場「做法」的時候,也是戴頭冠的,但是僅限於偃月冠。其他頭冠是不能亂戴的,否則即被視作欺師滅祖。——————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鏈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針對您的問題,僅就道教全真派南北兩支的頭冠進行解答:上清芙蓉冠,又名蓮花冠,乃道冠等級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師行科時方用。五嶽冠,又名五嶽靈圖冠。覆斗狀,上刻五嶽真形圖。在全真道內,惟有受過三壇大戒之道士方可用。偃月冠,又名黃冠、月牙冠、無形冠。覆元寶狀,受過冠巾禮之道士皆可用。我們現今在一些道教廟宇中見到的戴頭冠的道士,他們所戴的,基本就是這種。————————此外還有五老冠,但是此物為煉度所專用,其意義與傳統地簪冠意義不同,故不在此列。————————現在一些山門,已經漸漸的摒棄了傳統,我在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看到的正一道士,居然日常不戴頭巾了......湖南的一些年輕道士,連《老子想爾注》都不知道,居然戴的是「五嶽靈圖冠」,要知道道教的任何門派,都是嚴格遵守「一甲子一受戒,一甲子一度牒」的制度的,算了,問題是回答清楚了,其餘的就不說了。 查看更多答案>>
求採納
Ⅱ 正一派道士都穿戴什麼
雷巾,六角帽。馬尾巾。別的除了混元巾這些要長發才能用的都能戴
Ⅲ 初學問道,道士的頭巾有什麼講究
俗話講:道有九巾。即指道士頭上帶的其實是道教徒特有的標志。在道教里,把它稱為「道巾」。
巾是我國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誤認為冠,《釋名》的《釋首飾》中:「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這段話,說明了巾與冠的不同。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輕便。《晉書·輿服志》曰:「巾,以葛為之,形如帽而橫著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風氣更加普遍,就連朝廷的高級官員也以包裹巾帽為榮,冠帽之制漸衰。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類型。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學者把道教的服飾稱之為活文物。
至於道教的九巾之說,來源於清代中葉道士閔小艮的《清規玄妙說》。按照該書的說法,當時的九巾,有以下幾種: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清代以來,道教全真派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以示道教的守中處一和檢查帽子是否帶正。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Ⅳ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Ⅳ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顏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從道巾上來區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2、從服飾上來區分,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但全真派以「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藍」為主。
3、從道冠上來區分,全真派以皇冠為主,且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會在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則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見下圖,圖1為正一派,圖2為全真派。
(5)正一道士的帽子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派。
Ⅵ 請問道士頭上戴的那頂東西叫什麼名字
五嶽冠
Ⅶ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7)正一道士的帽子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Ⅷ 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有什麼區別
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兩大流派,主要有以下不同:
1、起源不同。
1)全真派。全真道是在元朝的時候,由王重陽祖師在陝西終南山創立的新的道派,因為丘處機道長與成吉思汗的良好關系,元朝時得以迅速發展。
2)正一派。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張道陵在川陝地區創建了五斗米道,其子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五斗米道始在內地傳播。之後又更名為天師道、正一教。
2、戒律不同。
1)全真派。全真道具有傳戒和叢林的制度,要求全真道士出家,住在道觀裡面修行,不娶妻,不吃葷,不飲酒,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所以叫做全真。
2)正一派。道士們可以居家修行,不要求必須出家,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吃葷(除了戒律中的四不吃,即為牛、狗、大雁和烏魚不吃),飲酒。
3、修煉方法不同。
1)全真派。全真派的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行練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以傳道度人為外修,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2)正一派。正一道士主要以符咒齋醮,祈福禳災,驅邪押鬼,超度亡靈為主要的宗教活動。
4、帽子不同。在服裝上,全真和正一是沒有分別的,都是統一的深藍色或者黑色的道袍,唯一能夠區別的就是帽子。
1)全真的帽子是圓形的,中間有開孔,用來讓發髻伸出,謂之:混元巾。又或者蓄發盤髻,以飄帶綁住,謂之逍遙巾。也有在額頭上綁上一條帶子的,位置一字巾。簡單的說,蓄發的大部分都是全真。
2)正一的帽子使用莊子巾或者是九梁巾作為標志。
5、靈山不同。
1)全真派四大仙山:武當山、終南山、昆嵛山、景福山。
2)正一派祖庭:江西龍虎山正一觀。
(8)正一道士的帽子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影視作品裡的捉妖道士屬於道教的哪一派別。
凡是畫符咒、做法的應屬於正一道。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 。
正一道以張天師為首領。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正一派道士一般是居家修行,可以飲酒,不持葷戒,也可以結婚生子。正一很多都是有後代傳承道法,平時主要以齋醮和符籙為主,多進行祈福禳災。影視作品裡的道士作法除妖大多都是以正一派為原型。
正一派的生活沒有全真教那麼嚴肅而規范。正一派道士,重視驅魔,畫符降妖。正一派是可以有世俗的生活的。不出家,可以生兒育女;可以吃肉(但是牛,狗,烏龜,大雁不吃),可以喝酒!平時穿便裝,發型和胡須可以隨意。在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是需要遵循法事專門的服裝的。
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璞歸真,證道成仙。
全真派建立有傳戒和 叢林制度,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觀修行,不娶妻,不茹葷,不飲酒,其教以「三教圓 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 」。
Ⅸ 全真道與正一道有哪些異同點
正一道:
正一道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張角於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後,同年七月,漢中地區張修也率五斗米道響應。
五斗米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它的宗教活動與太平道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為骨幹後,由他統領一眾新教徒,則升為"祭酒",祭酒還負責在要道路口設立"義舍",為過往行人准備食物。祭酒講解《老子》的記錄名為《老子想爾注》。書中主張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達到"治國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積德"的道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
張修後被張道陵的孫子所殺,道教傳統說法,以張道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建人。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五斗米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於長安、洛陽、鄴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內地傳播。很多貴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輩從漢魏之際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時五斗米道更名為天師道。
南北朝時,北朝有寇謙之,南朝有陸修靜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寇謙之出身於貴族家庭,祖輩幾代信奉天師道。他自幼學道,後跟隨道士到華山修道,最後選定嵩山作為其傳道地,成為十六國北魏之際北方天師道領袖。他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以及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關宗教活動的規章,廢除入道費用、治病報酬等租米錢稅,規定"從今以後,……唯聽民戶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挺"。寇謙之教導道教信徒應當遵守修道戒律,並認真作齋功禮拜,從而得道成仙。後人稱經寇謙之改造後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陸修靜出身於江南士族名門吳郡陸氏,他對道教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為了將當時的道經去偽存真,加以整理,他到處搜訪道經曾經"南詣衡湘,九 ,西至峨眉、青城",足跡遍布半個中國。他整理了《靈寶經》,編寫了《靈寶經目》。在編寫後者時,將《靈寶經》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後來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陸修靜制訂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規定。經過陸修靜在齋儀方面的統一、規范和編訂工作以後,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後人稱他的天師道為南天師道,以此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對。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正一道也即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宋真宗曾召見第24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其"先生"的稱號,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賜號。宋徽宗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
無縫服和銀印,讓他主領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此後,歷代正一天師都被元統治者封為真人。第39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並被授權常管全國道教事務。元代,龍虎山天師府權力很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賜第42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張應京,除第50代張國祥,代代天師都被封為大真人。張宇初曾以全國道教首領的身份,寫下《道門十規》一卷,闡述了道教派流、宮觀修整等問題。
清代、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全真道:
道教教派。始創於中國金代初年 。創始人王喆( 1112 ~1170),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金朝武舉,為小吏,後辭職還家。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 。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還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大得賞識。賜給金虎牌、璽書,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後駐長春觀(今北京白雲觀 ),開壇說戒,弟子四齣建立宮觀,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其後雖因與佛教辯論失敗而受打擊,但在整個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發展勢頭。
當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元朝統一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並 , 共尊東華帝君 、鍾離權 、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下設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並後仍稱全真道,為封建社會後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內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別,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其中邱處機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明代朝廷重視正一道,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曾一度復興全真龍門派,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
全真道是後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別之一,較之舊道教有顯著特點:(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較突出。如王囗在山東所創之五會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規定以三教之經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士必修的經典。他和七弟子的詩文中,三教合一言論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教雖分三,道則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禪宗理論最為突出。馬鈺《神光燦》:「禪為宗,道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與禪宗實為相近」。(二)教義中,出世思想十分濃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詩文中,極力貶斥人生之價值,宣揚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獄」、「火宅」,夫妻恩愛為「金枷玉鎖」,勸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籠」,看破功名富貴,學道煉丹,以離「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煉理論上,一返舊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陽神」、「真性」不死。認為人之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關玉鎖訣》:「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論》:「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至真語錄》:「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陰陽之外則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內丹修煉理論上,與道教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後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首務。(四)在修煉方法上,主內丹修煉,不尚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在教制教規上,規定道士心須出家住道觀,不許蓄妻室。為了約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項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這些皆與正一道有很大區別。全真道在金代的發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見、寵遇丘處機為契機,在丘處機及其弟子們的推動下,全真道發展至鼎盛。當時全真道宮觀遍布北方各省區,「雖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處機起,歷經尹志平、李志常兩任掌教,大約三十年。至元憲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經》之爭起,元室袒佛,全真道敗北。此後元室下令焚毀除《道德經》之外的一切道經,全真教遭受沉重打擊,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結束。故在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幾任掌教中,處境都較困難。又經歷約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馳焚經之禁,全真道獲得正常發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國統一。此後,原同源異流而分傳於金與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漸認同、融合,至元代中後期,二宗合並的條件漸趨成熟。在南宗道士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二宗經過對祖師宗祀的調整,南宗最後並入全真道。合並後的全真道遂成為更大的道派,而與正一道分統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採取抑制、約束政策,對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對全真道支持較少,全真道自此進和衰落時期。金元時期形成的統一領導核心(以北京白雲觀為基地)頓然解體。在此情勢下,統一的全真道漸次分解成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馬鈺的遇仙派,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宗祖劉處玄的隨山派,宗祖丘處機的龍門派,宗祖王處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祖孫不二的清靜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別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祖鍾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囗的重陽派。如此眾多的全真支派出現,並不表示全真道的興旺發達,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們的形成時間,最早在明代中後期,多數在明後。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龍門派因王常月的闡揚,曾經在清初一度「中興」,其餘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生活12315 提供的資料:全真道
全 真 道 興 盛 於 金 元 時 代 , 是 宋 元 新 道 派 中 最 大 也 是 最 重 要 的 一 派 。 元 以 降 , 與 正 一 道 作 為 兩 大 道 派 延 續 至 今 。
全 真 道 創 教 人 王 喆 ( 公 元 1 1 1 3 - 1 1 6 9 ) , 號 重 陽 子 , 陝 西 咸 陽 人 , 出 身 富 家 , 仕 途 無 進 , 於 是 入 道 。 他 自 稱 於 正 隆 四 年 ( 公 元 1 1 5 9 ) 在 甘 河 鎮 遇 異 人 授 以 真 訣 , 自 此 棄 家 入 終 南 山 南 時 村 居 於 穴 中 修 煉 , 號 其 穴 為 「 活 死 人 墓 」 , 自 號 「 王 害 風 」 , 佯 狂 裝 瘋 。 大 定 七 年 ( 公 元 1 1 6 7 ) , 放 火 燒 掉 所 住 茅 庵 , 雲 游 至 山 東 半 島 , 正 式 亮 出 全 真 旗 號 , 收 了 馬 鈺 、 譚 處 端 、 劉 處 玄 、 邱 處 機 、 王 處 一 、 郝 大 通 、 孫 不 二 七 大 弟 子 。 這 七 大 弟 子 成 為 全 真 道 興 旺 發 展 的 骨 干 , 各 自 形 成 門 派 , 後 稱 「 北 七 真 」 。 王 重 陽 在 山 東 半 島 創 教 、 傳 教 的 時 間 只 有 三 年 , 大 定 九 年 ( 公 元 1 1 6 9 ) 秋 , 他 留 王 處 一 、 郝 大 通 在 昆 嵛 山 修 煉 , 自 己 攜 邱 劉 譚 馬 四 大 弟 子 返 關 中 , 抵 開 封 而 逝 。 弟 子 搜 集 遺 留 詩 詞 千 餘 首 , 編 為 《 全 真 集 》 刊 行 。 王 重 陽 之 後 , 大 弟 子 馬 鈺 繼 任 掌 教 , 其 餘 六 真 在 山 東 、 河 北 、 陝 西 、 河 南 等 地 傳 教 , 在 民 間 逐 漸 擴 大 了 影 響 。 馬 鈺 掌 教 期 間 , 教 旨 以 無 為 為 主 , 離 塵 去 俗 , 識 心 見 性 , 以 道 士 的 朴 素 苦 行 吸 引 社 會 人 士 信 向 , 尚 未 與 統 治 者 結 上 關 系 , 也 未 營 造 宮 觀 。 這 是 全 真 道 發 展 的 第 一 階 段 。 從 公 元 1 1 8 7 至 1 2 1 9 年 , 為 全 真 道 發 展 的 第 二 階 段 。 這 是 全 真 道 進 一 步 發 展 而 漸 漸 壯 大 的 時 期 , 劉 處 玄 、 邱 處 機 先 後 掌 教 , 以 山 東 半 島 為 活 動 中 心 。 此 時 的 全 真 道 , 特 別 注 意 爭 取 金 朝 統 治 者 的 承 認 和 重 視 , 並 開 始 營 造 宮 觀 , 建 立 宗 教 活 動 基 地 。 隨 著 全 真 道 在 民 間 勢 力 的 增 大 , 金 廷 也 日 益 重 視 它 。 泰 和 元 年 ( 公 元 1 2 0 1 ) 、 三 年 ( 公 元 1 2 0 3 ) 王 處 一 兩 次 被 徵 召 , 皇 帝 的 一 再 徵 召 , 反 過 來 又 提 高 了 全 真 道 地 位 , 促 進 了 它 在 民 間 的 流 傳 。 從 公 元 1 2 1 9 年 起 , 全 真 道 的 發 展 進 入 第 三 階 段 , 到 達 鼎 盛 , 促 這 一 局 面 的 關 鍵 人 物 是 邱 處 機 。 邱 應 成 吉 思 汗 之 召 , 以 七 十 多 歲 高 齡 率 徒 赴 西 域 雪 山 ( 今 阿 富 汗 境 內 ) , 勸 其 戒 殺 , 取 得 成 吉 思 汗 尊 敬 , 稱 他 為 邱 神 仙 , 令 他 掌 管 天 下 的 出 家 人 , 並 敕 免 全 真 道 士 差 役 賦 稅 。 邱 處 機 於 公 元 1 2 2 4 年 東 歸 , 回 到 燕 京 ( 今 北 京 ) , 住 於 太 極 觀 ( 後 改 名 長 春 宮 ) , 該 觀 從 此 成 為 全 真 道 首 腦 機 關 所 在 地 。 邱 處 機 提 出 「 立 觀 度 人 」 , 此 後 全 真 弟 子 大 建 宮 觀 、 廣 收 門 徒 的 活 動 大 為 展 開 , 全 真 道 觀 逐 漸 遍 布 北 方 。 公 元 1 2 2 7 年 , 邱 處 機 卒 , 葬 於 長 春 宮 處 順 堂 , 即 今 天 的 北 京 白 雲 觀 。 從 邱 處 機 掌 教 後 , 全 真 道 有 了 很 大 發 展 。
元 代 全 真 道 的 發 展 進 入 鼎 盛 期 。 全 真 道 大 建 宮 觀 , 廣 收 門 徒 出 現 許 多 知 名 道 士 , 一 派 道 門 興 旺 景 象 。 邱 處 機 去 世 後 , 繼 起 掌 教 者 尹 志 平 、 李 志 常 進 一 步 拓 展 全 真 事 業 , 爭 取 統 治 者 支 持 , 使 全 真 道 獲 得 進 一 步 發 展 , 步 入 頂 峰 。 全 真 道 不 僅 在 北 方 成 為 道 教 重 心 , 還 渡 江 南 傳 , 江 浙 鄂 閩 等 地 都 有 了 全 真 道 的 活 動 蹤 跡 。 元 初 江 南 全 真 道 最 大 的 活 動 點 在 湖 北 武 當 山 , 徒 眾 甚 多 。 全 真 道 南 傳 之 前 , 江 南 已 有 金 丹 派 南 宗 煉 內 丹 , 自 稱 丹 法 出 於 鍾 、 呂 、 劉 , 與 北 方 全 真 道 同 源 異 流 。 南 宗 教 團 不 大 , 未 受 元 室 重 視 , 於 是 南 宗 徒 裔 在 元 代 紛 紛 合 流 於 全 真 門 下 , 其 著 名 者 有 李 道 純 、 陳 致 虛 等 。 至 此 , 全 真 道 傳 遍 大 江 南 北 , 盛 極 一 時 , 與 正 一 道 勢 力 不 相 上 下 。 全 真 道 政 治 地 位 因 元 室 冊 封 全 真 祖 師 而 有 了 很 大 提 高 。 至 元 六 年 ( 公 元 1 2 6 9 ) , 忽 必 烈 詔 封 全 真 道 所 尊 東 華 帝 君 、 鍾 離 權 、 呂 洞 賓 、 劉 海 蟾 、 王 喆 五 祖 為 「 真 君 」 , 後 人 稱 為 北 五 祖 ; 又 封 王 喆 七 大 弟 子 為 真 人 , 世 稱 七 真 。 至 大 三 年 ( 公 元 1 3 1 0 ) , 元 武 宗 又 加 封 全 真 五 祖 為 帝 君 , 七 真 為 真 君 , 邱 處 機 弟 子 尹 志 平 等 十 八 人 為 真 人 。 不 少 全 真 道 高 道 知 集 賢 院 道 教 事 。 大 略 從 元 中 期 至 元 末 , 可 算 全 真 道 發 展 的 第 四 個 階 段 , 呈 外 盛 內 衰 之 象 , 教 風 有 變 , 趨 於 蛻 化 , 教 內 高 道 缺 乏 , 落 入 發 展 平 平 的 局 面 。 與 此 相 比 , 正 一 道 成 為 元 代 中 後 期 較 興 盛 的 道 派 。
Ⅹ 道教的道士帶的九種帽子都長的什麼樣
太陽巾,中間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