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一個「旗」字,就認為「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改的,那麼,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民國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稱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長袍」、「長衫」,和當時男子穿的袍服名稱相同。(漢人女子穿長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只是因為之前幾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滿人穿袍服,漢女穿襖裙(上衣下裳是漢人女子傳統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領斜襟盤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明末已經非常流行。
衣服沒有領子 ,到了清朝末期,滿族女子服飾模仿漢人女子加上了立領,完全漢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漢服」貼吧看看,那裡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唐裝旗袍」是漢人服飾,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
『貳』 古人說的「裾」、「袖」、「襦」,都是什麼衣服,或衣服的哪個部分
中國古代一直是禮儀之邦,古人對服飾的不同部份有相關的名稱,不同身份、社會地位的人的著裝也有區別,漸漸地,人們就用一些服飾的名詞代替各種社會身份的人。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發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負小兒的背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發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欽命的九種器物,即車馬、衣服、樂具、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士庶之人,年滿20加冠有三加的禮儀,即初次加緇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盡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時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稱,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時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用皮屨,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則會被人譏笑太吝嗇。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製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叄』 什麼叫作「裾」
舊體字裾筆畫數13拼音jū部首衤解釋裾 <名>
衣服的前後襟
裾,衣袌也。從衣,居聲。――《說文》
裾,衣之前襟也。今蘇俗曰大襟。――《說文通訓定聲》
楚莊王裾衣博袍。――《淮南子·齊俗》
衣服的後襟
古通「倨」。傲慢
彼浩裾自順,不可以教下。――《晏子春秋·外篇》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荀子·宥坐》
裾巴
裾jū衣服的前襟,也叫大襟。〈引〉衣服的前後部分:曳~而行。
裾jù 1.通"倨"。傲慢。 2.通"據"。依據。
『肆』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4)旗袍的裾是什麼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伍』 兩側開裾無擺長袍是什麼
嗯,這可能是中國的傳統的旗袍啊,穿起來非常的修身,而且非常的美觀。
『陸』 裾這個字讀什麼音
裾拼音:[jū]
[釋義] 1.衣服的大襟。 2.衣服的前後部分。
『柒』 裾是什麼
古人的一種服飾,類似於今天女士的圍裙,是男子穿的.
『捌』 鎮步、蔽膝、綬佩是什麼關於漢服的問題,襟、袂、裾、袖分別指的是什麼
鎮步是什麼.........真不知道= =....
蔽膝:物如其名,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蔽膝與佩玉在先秦時都是別尊卑等級的標志。 與圍裙不同的是,蔽膝稍窄,乃上衣下裳禮服的一種配飾,垂在腰前,不直接繫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帶上作為一種裝飾
綬佩: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綬帶的顏色常用以標志不同的身分與等級
我記得是玄端,還是爵弁服中有大綬這種東西(不知道對不對),不過找不到資料= =.......
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袂:衣袖,袖口 裾:衣服的大襟或衣服的前後部分。
袖:袖.......= =就是袖子啊......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