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有沒有比較好看的衣服
就我看來,中華歷史五千年,好看的服裝不勝枚舉。
我個人介紹一點,提到中國古代服飾,其中最為著名、現今擁護者最多的,應該就是漢服。
漢服,顧名思義,起源於漢朝時期,算是十分古老的一種服裝。
所謂氣勢比外貌更甚的衣著,我想莫過於此。
題外話:所謂好看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由當下人們的主流價值觀決定的,服裝尤是。換句話說,再加上從眾性,這和古服在現今社會上的普及性關聯太大了。
然而,在為銘記並維持這些古老服飾而努力的人,即使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也有很多。
雖然我是個默默無聞的人,但也藉此向他們獻上敬意。
⑵ 我想做一件古裝,漢服(裡衣+加中衣+外衣),大約要花多少手工錢
自己做的話 不是很貴的料子 曲裾大約300左右 襦裙200左右(外衣) 價格參考 http://tieba..com/f?kz=479183807 推薦幾家好的店店 本人強烈推薦 "如夢霓裳" 的 高腰襦裙 (物美價廉) "雙玉甌" 的 曲裾 (做工精美 但價格不菲) "重回漢唐" 的 男裝 (比較正常的一家 還不錯) 漢服商家集合 http://tieba..com/f?kz=332042231 女裝簡介 http://tieba..com/f?kz=470347977 裁剪圖 曲裾深衣(女裝)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0&ID=219553&page=1 襦裙(女裝)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0&ID=64609&page=1 直裾深衣(男裝)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0&ID=219547&page=1⑶ 古代人身穿什麼衣服
古裝....
什麼朝代的衣服都略有不同.漢朝 漢服,唐朝 唐裝 清朝 有旗袍 皇帝穿龍袍,官員穿官服,官靴 讀書人,有錢人穿長杉,絲袍,勞動百姓穿馬褂布鞋,草鞋,長褲.
⑷ 漢服有哪幾種
常穿著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朱子深衣
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為學者所服。
⑸ 古代女裝樣式名稱
汗巾兒,(白藕絲)對襟衫,(白綾)襖兒,(遍地金)比甲,(紫綃翠紋)裙,銀鬏髻,珠花玉簪,鳳嘴鞋,這些大多是明代的,其實衣服樣式只有幾種,重點是對花色的描寫
⑹ 古代唐裝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
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正宗唐裝(女裝)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http://ke..com/view/37326.htm
⑺ 古代男女的衣服分為哪些
中國素享「衣冠王國」之美譽。中國服飾藝術包括衣裳、冠帽、鞋襪、發型、妝面和飾物幾類內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飾的主體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體衣。中國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連,歷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稱為襦,有長短之分,有單夾之別。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為貴,多為貴族穿用。貧賤者所穿為褐,多用野獸皮毛或粗麻製成,故多稱貧賤者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絝、幾種。裳為裙,絝為褲,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套褲,因常用細絹織成,故稱「紈絝」,富家子弟多穿紈絝,才有「紈絝子弟」之名。是有襠的褲,又叫窮褲。
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上下連在一起的衣裳,當時稱為「深衣」,以後逐漸演化成袍。唐宋時的袍服,元代的質孫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馬褂與旗袍,都與其有承繼關系。
中國歷史上服裝的沿革,多在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和短衣縛褲、窄裙革靴兩方面不斷搖擺。漢民族服裝的特點主要為寬袍大袖,由於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時著短衣縛褲的胡服。
清代的長袍、馬褂、旗袍是對服飾藝術的一大發展。女裝旗袍初期較為寬大,以後腰身漸趨緊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終於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優雅風范的服裝樣式。
(2)冠帽鞋靴
中國古代,人們把飾在頭上之服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
冠是方代貴族戴的帽子,漢代時的種類就達十幾種之多。古代男子20歲時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專用的冠,常在最莊重的場合下使用。繼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場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兩種,前者為文冠,後者為武冠。
幘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幘,或稱帕頭、頭或頭。幘開始時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南北朝時,出現了將布裁成4個角戴在頭上的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烏紗帽。清代,官吏則戴圓錐形的禮帽。
中國的靴鞋歷史也極為悠久。夏商時代,出現了用草編織的草和以動物皮製成的即拖鞋。周代,人們用麻、葛編織鞋子,稱為屨,即麻鞋。春秋時代,出現屐等各式鞋子。絲織品縫制的鞋子也開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時,把單底的鞋叫「履」,復底的鞋稱「舄」。秦漢開始,木屐在社會上開始流行。南北朝時,南方仕宦仍穿絲履,北方人則足蹬短靴。此後,皮靴絲履就成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種類。
到三國時,襪子才由自夏代沿襲而來的三角形變成絲線編織成的腳型,與現在的襪型相似。
(3)頭式面妝
上古時代,小孩頭發多成小丫角,稱為總角。男於20歲行加冠禮後,要把頭發盤成發髦,叫結發,這成為漢族人歷代的基本發式。到清代,里人不論滿漢,一律剃去額發,腦後拖一長辮。
中國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古代成年婦女的發型基本上可分兩類:一為辮發型,分單辮、雙辮。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女子多梳雙辮。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單辮。此發型多為社會中下層末婚女子所採用。二為高髻型,有兩種梳扎方法,一是假發髻,是先將他人之發或馬尾等製成所需樣式,用時戴於頭上,一般為富人所用。二是用絲帶束發,編成各種形狀,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單環髻、雙環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妝很有特色,春秋戰國時有桃花面,逐漸演化成紅妝。漢代始創花鈿妝。唐代,花鈿、額黃妝、時世妝部盛行很久。
在畫眉技巧上,古代婦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漢代產生了遠山眉、新妝愁眉、八字眉等。三國時創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現了鴛鴦眉。
(4)首飾飾物
首飾,主要指頭部裝飾品和手、項、臂上的飾物,主要包括簪、釵、步搖、梳子、頭花、耳飾、項飾、臂飾、指飾等。
簪即笄,是固定發髻的單股長針。古代男女都用笄,開始多為竹製,後來漸用骨、象牙、銅、金、銀等製作,工藝日益精巧,圖案精美異常。
釵為固定發髻的雙股長針,釵頭製成各種形狀,雕龍鏤鳳,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為華貴。
步搖亦稱珠滴,是飾有金玉花獸,並綴有五彩垂珠的簪釵,行步時隨人搖動,故有此名。
佩飾是專用於佩戴在身上的各種飾物,有佩玉、佩帶、佩綬、香袋、魚袋、佩刀等不同種類。
佩玉,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古人佩玉,在於祈求吉祥,既單佩又多種玉合佩或雜佩。佩玉大多佩於腰間。
佩帶一般是由絲、葛、獸皮製成並綉花的多綵帶子,佩於腰間。宋明時官人上朝時要束金線圈結而成的琉璃裝飾帶或玉器裝飾的紅束帶。古代女子出嫁時還繫上稱為「纓」的彩色帶,以示人有所屬。
佩劍習俗在中國歷代流行。秦漢時文武百姓皆佩劍,此風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到宋、明時,男子佩劍之習俗猶存。
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徵,顯示了穿者的尊卑貴賤或性別職業,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們將此類詞語輯錄如下:
黔首:秦時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巾幗:古代婦女戴的頭巾,故代指婦女。
黃冠:黃色的束發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飾,故代指道士。
金貂:漢以後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飾,故代指侍從貴臣。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類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著,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讀書人。
黃裳:太子的代稱。
韋帶:熟牛皮製的腰帶。普通平民系韋帶,故代指平民。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也作?),所以縉紳代稱高官。
夫:褐是麻毛織品,質地較次,是窮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貧民。
裙釵:唐以後用裙釵代指婦女。
袍澤: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將士、戰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稱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遠方敵人。
南琛
春秋時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叫鄶國,國君姓?,因為這個國家太小了,以至於到底是誰最先接受的的爵號都已經搞不清。這個小國的原址在河南中部,後來被鄭國所滅。《左傳?襄公二年》,曾記載吳記禮觀樂於魯,對各國的音樂都贊許有加,惟獨在提到鄶國音樂時說:「自鄶以下,以其微矣,無譏矣。」大意是自鄶國以下的國家國小政狹,只有置之不理。可見這個鄶國還曾經是大小僱用之間的分水嶺,後來常用「自鄶以下」這句話來比喻不值一提的事。
說鄶國是因為想說詩經中的鄶風,《鄶風》共有四篇,第一篇叫,第一篇叫〈羔裘〉,以前的學者談起這篇都說是一篇譏諷之作,大約是說鄶國國小力弱,國君卻沉醉於服飾的追求,不思振作,這不太有說服力。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怨婦詩,是講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女子的哀怨心理,這似乎更離譜。這兩種說法大約都是產生於五四時期,不過本文不想討論這首鄶風的思想,倒是從這首不起眼的詩里可以看出一些春秋時的服飾。
鄶風?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切切?????羊羔如膏,日出有照,豈不爾思,心中有悼。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造,也是人所以有別於動物的標志之一,起先是為了最初的羞恥心和安全,後來發展為一種美化自身的要求,服飾的出現是對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的服飾,自有其獨特的一面,歷史也較悠久,從上面詩中可以看出,起碼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區的服飾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詩中的裘指的就是皮衣,古文稱求,也就是有皮毛的一面,意為下垂的形狀。現代的皮衣都是將裘內向,不露於外,而古代剛好相反,有毛皮的一面象外,裘加上外衣,被稱作?,穿的時候經常把?的袖子捲起來,露出皮毛,以顯示其尊貴。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劉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草,也就是反穿著皮衣在背草,魏文侯很奇怪,就問為什麼,路人答:這是因為我愛衣服上的毛啊。文侯笑著說:你難到不知道一旦損壞了皮子,毛將生在何處呢?這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由來。其實那人反穿裘衣,剛好和現代的習慣相同,也就是光滑的皮革在外,而有毛的一面在內,但在當時卻使人看起來很古怪,並且衍生出一段成語,其實要按魏文侯的說法,現代人穿的皮衣才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呢。
本詩中所說的羔裘,狐裘,為古代通常所穿的皮料衣服,也就是羊皮,狐皮做的外套。可是古代動物眾多,為什麼單單是羊皮和狐皮成為做衣服的面料,而其他皮卻很少用呢?這里又有一個典故。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這是狐死首丘,羊羔跪乳的緣故,也就是狐狸死的時候,頭必向這出生的山丘,而羊羔喝母乳的時候,要跪下來喝,這符合孝義,這樣,人穿上羊皮,狐皮衣服也就符合孝義。這當然是一種道德上的附會,實際上是因為古代羊皮和狐皮比較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保暖效果較好。羊一般有膻氣,所以要用乳羊的皮,狐皮一般以狐白裘最好,當然這是指富有的人家,一般人也沒資本來計較這些。狐白裘指的是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一般一件狐皮衣服要用很多隻狐狸。〈史記?孟嘗君列傳〉里有這樣的故事,孟嘗君曾經被秦國囚禁,秦昭王想殺他,孟嘗君便使人去秦昭王的妃子那裡求情,那位妃子知道孟嘗君有一件狐白裘,便說:妾願得狐白裘。但這件狐白裘已經被獻給秦昭王,孟嘗君無奈,只得派人潛入秦王宮再把它偷出來,這就是雞鳴狗盜中「狗盜」的由來,雞鳴也發生在這一事件中,那是後話了。一件狐白裘可以買通秦王的妃子,可見其價值不菲,一般人肯定穿戴不起。狗盜還有一種引伸含義,指披著狗皮作狗形狀偷竊的人,這在戰國時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可見狗皮是比較低賤的,一般正常人不會拿狗皮作服飾。解放戰爭時東北野戰軍入關的時候穿戴的全是狗皮,被關內人稱為「狗皮帽子」,歷史的變遷有時讓人哭笑不得。
在古代和狐皮同樣珍貴的是貂皮。貂是一種食肉小動物。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貂皮的製作有具體的描寫。一般製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隻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風雪中而暖於宇下。」。捕貂的辦法一般是用煙來熏,把貂熏出來,就可以捕捉,還有一種製作一個用木板做成的機關,栓上誘餌。另外有錢人打獵時貂也經常是獵物,這時是用獵狗去追,獵狗體力較好,能緊緊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過這裡面娛樂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貴重還在於貂很難得到,這種小動物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在古代去一次東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參,烏拉草一起被稱為東北三寶,清朝的時候專門有一個機構叫「打牲烏拉」,這個機構的職責就是專門為皇帝獵取貂皮。紅樓夢里有多處關於貂皮的描寫,王熙鳳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帶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可見貂皮是大戶人家顯示富貴的一種重要服飾。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和貂有關的帽子,史書中稱為「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也叫作貂蟬冠,原來是王公貴族和武將所戴,後來貂蟬也被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陸游在〈草堂拜少陵遺像〉一詩中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復還」的句子。到了明代,因為當官封王的太多,貂尾嚴重不足,於是出現了用狗尾來代替貂尾的做法,這就是成語「狗尾續貂」的來歷,說來也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
詩經〈檜風〉第二篇〈素冠〉講了春秋時穿戴素服的一些事,詩中有「庶見素衣兮,我心悲傷兮。」這樣的句子,於是一般認為素衣是喪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古人不居喪也會戴素冠,著素服,〈孟子〉里就有多處在平時穿戴素服的記載。而在周密所寫的〈葵辛雜識〉中,唐朝的皇帝在平時也穿素服,戴白紗帽,而國子聲都要戴白紗巾。古樂府有一首〈白寧歌〉,有這樣的句子: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這樣的穿著,幾乎全身皆白了。其實古代的喪服關鍵不在顏色,而是以布料的粗細為標准。喪服分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最重的叫斬?,用最粗的生麻製成,斷處外露,不縫邊,穿在身上有點象電影〈第一滴血中〉蘭博直接用麻袋穿在身上的樣子。這是兒子和未嫁女為父母,妻子為丈夫守孝的喪服,期限是三年。其次為齊?,用料和上同,但是要縫邊,這是孫子為祖父母守孝一年,曾孫為曾祖父母守五個月的穿著。最輕的叫思麻,這時用的料也比較講究了,比較細,製作也很精細,這是女婿為岳父母守三個月穿的。一般古文中說的素縞麻衣指的就是喪服,而所謂「麻衣如雪」講的就不是喪服而是平時的正常穿著了。
帽子是冠的現代稱呼。冠最早叫頭衣,也就是給頭穿的衣服,是披在頭上皮或者布,一般是有地位的人披皮,一般人披布。最先是給幼兒用的,成年人是不戴的。後來因為成年人蓄發,結成的發暨露在外面太不雅觀也不方便,於是也用皮或布把它包進去,這就是最早的帽子,古代叫冠,古語中二十弱冠,十八請纓,講的都是年紀,實際與戴不戴帽沒什麼關系。
各個朝代的服飾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為少數民族所統治的時期服飾又大異於其他漢族統治的朝代,這里就不多涉及了,應該用專門的篇幅來講述。
⑻ 古裝劇里的男扮女裝都很假,難道古代真的都是這樣扮的
古代自然不是這樣,古人雖然也會男扮女裝但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好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所以男人和女人的皮膚都差不多,而且古人沒有現代人這樣了解人體構造不太清楚女人和男人外在到底有什麼區別,所以很多時候根本看不出對面的是男扮女裝的人。
三、影視劇中將男扮女裝的女性弄得濃妝艷抹其實是為了影視劇的氣氛。
影視劇中男扮女裝的演員都是畫著精緻的妝容然後塗一個大紅唇穿著女裝在街上大搖大擺的走,其實這樣拍攝只是為了增添氣氛然後告訴觀眾她是女的!雖然我們肉眼都能看到但導演和編劇還是怕某些不長眼的觀眾認為這個男人,所以為了讓劇情的效果更好只能讓男演員畫的跟朵花一樣。
⑼ 做一件古裝需要用多少布料
大概是2——5米左右,必須看款式,比如說小旗袍2米——2米多點就夠鳥,唐裝要多一點布料哦,親,您說的素什麼款式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