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旗袍為什麼叫妓女服

旗袍為什麼叫妓女服

發布時間:2022-07-25 20:58:03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拓展資料: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

民國旗袍起源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

㈡ 旗袍是不是不代表漢族而代表滿族

那是肯定的啦,當年清朝擊敗明朝強迫漢人「剃發易服」,為此殺掉很多漢人,你去搜索下「剃發易服」就知道啦~~旗袍是滿服改編而成,最先流行於妓女。
漢服不是只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指漢族人的民族服裝,漢朝時的服裝只是漢服的一種。

㈢ 旗袍又叫什麼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陳數旗袍照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劉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現代旗袍(12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具有中國趣味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編輯本段旗袍特徵
綜述
古典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旗袍
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樣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㈣ 旗袍到底是滿族人的服飾還是漢族人的服飾

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到了民國時間成了流行服飾。經過改良和發展就成了今天的旗袍了。

㈤ 旗袍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的美,你知道它是怎樣由來的嗎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㈥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6)旗袍為什麼叫妓女服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㈦ 旗袍起源與哪

把旗袍說成來源於旗人的袍子完全是歷史的謬誤。而且錯誤流傳甚廣,真正的原因卻被有意無意的給忽略了。
旗袍,時裝,出現歷史20世紀20年代中期,距今80多年。
中山裝,時裝,1912年定型。距今歷史94年
西服,時裝,出現歷史150多年。
時裝定義:式樣新穎入時的服裝;當代通行的服裝。相對於古裝而言。我們現代通行的服裝都是時裝。

把旗袍和滿族聯系起來完全是錯誤的,滿族人從來沒有這樣的衣服。
就是在當代各民族服裝展示上,真正的滿族婦女代表從來不穿旗袍作為其民族服飾,而是穿小燕子在宮里穿媚侵稚膠擁乩砣?格格裝。大家可以去滿族網站一看就明白。滿族自己很明白,人家才不亂穿。中國的56朵金花里漢族穿的是旗袍。滿族穿的是山河地理裙(滿袍)。

旗袍和滿族人聯系起來完全是巴拿馬帽一樣的例子。
事情的本質其實是中國人隱晦中國妓史的結果。

旗袍,作為一種時裝,雖然其設計借鑒了中國中國婦女古裝的許多特點,這個古裝裡面及包括漢服也包括滿服。也借鑒了洋裝裙裝的樣式。但和中國服裝包括滿服和漢服傳統平面裁剪不同,其裁剪方式完全是洋裝立體裁剪的。這也是歷史上各地追不上上海新樣式的原因之一。

上海開埠後,上海的妓業也興盛起來,最初上海的妓業完全是江南老派作風。
滿清滅亡後,對服裝的束縛放開了,衣服可以隨便穿了,不用擔心殺頭了。但那時候沒有旗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白俄妓女來到上海,她們穿著緊身的連衣裙,顯得身材優美, 當時日本妓女也大舉登陸上海,東洋堂子以作風大膽曝露而聞名。她們給上海的妓女帶來了沉重壓力。上海的書寓、長三(高級妓院的類別)里的身材優美的紅姑娘為搏出位,請人設計穿上了凸現身體部位的長袍,當時還有長袖子,類似於今天的越南旗袍。還不是我們今天習慣的樣子。畢竟一開始,沒有那麼大膽,敢於漏出身體。
有人說,是上海的女學生首先穿起來旗袍的,根本是胡說,五四時候的學生裝大家應該都有印象,什麼時候中國的女學生能有那麼大的膽子率先穿出來爆漏身體的衣服。況且,穿旗袍對身材的要求非常高。就是現在能有幾個大學生能把旗袍穿好看呢?
滿清被推翻後,很多漢人不願意再穿被強迫穿的滿式衣服樣,但漢人原來服裝又弄不清楚,所以戲服、西裝、日本學生狀、新樣式、洋裝等紛紛登台,式花樣百出,穿啥的都有,千奇百怪的衣服都有人穿。所以妓院里在民國10多年後出現大違女人傳統的漏體裝並不意外。但是這在當時是部分高級妓女的服裝,很新鮮。

那些妓女為了提高身價,紛紛冒充旗女,因為當時旗人滿清時地位較高,滿清亡後旗人失去了民族特權的鐵桿莊稼收入,不得已自己開始謀生。滿清時期是沒有旗人妓女的。但滿清滅亡後,滿人地位驟降,為謀生,為娼者確實不少。這種資料可上滿族網站讀到。但當妓女也不是說滿清滅了,旗人馬上就去當妓女了,而是由一個衰敗的過程。 往往是原來的貴人,實在是沒有撤了,才去當妓女的。 而嫖客呢往往有一種心理,越是曾經身份高貴的女子,就越有人嫖。這種心理,現在也一樣。
於是那些所謂的高幹旗人妓女穿得,設計的新樣式衣服遂有旗袍之名。但民國初年,正經人家的女子是絕對沒有人穿這種凸現身材的衣服的。而那些低級妓女是穿不起的。旗袍不是廉價的便宜貨。

後來隨著社會的開放,出現了舞女這種職業,為工作方面,20年代末期的上海舞女穿上了這種時裝,舞女的性質本來和妓女就有點類似,呵呵, 後來成了上海交際花的標准服裝。30年代於是旗袍遂在時髦女子中大興。
外國男人接觸的中國女子就那拋投露面的幾種,以至於某些外國人以為這是中國所有女子的服裝,實際上只是時裝中的一種。 解放後,尤其是抗美援朝後,旗袍作為時裝不再流行。而中山裝大興。
改革開放後,旗袍又重新有人穿。只不過由於它比較貴,而且身材要求高。在大街上穿的行人還是很少。
□QxD◇你問的旗袍起源與哪的東西,一般我跟朋友都是在★19購正品店W找相關欄目的,你可以網路搜索19購正品店,★朋友們都是在那裡淘了不少好東西。能幫助到你的這些了,如果你找不到再站內M我,很不錯的一個地方,希望你能找到你滿意的!☺f2011-7-7 15:14:22㊣

㈧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㈨ 清末民國服飾是怎麼發展的

作者:Zutto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121064/answer/1242207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你該明白【漢人不是漢族,晚清之前的記載的」漢服『』也不是漢民族服飾】漢人服飾並未消亡於明末清初,而是【旗人也不是滿族】旗人進入中原進行易服令導致明代衣冠體系崩塌,注意了,我說的明代衣冠崩塌而不是消亡,注意兩者的區別。清代長袍馬褂不是什麼人都穿,不是漢服愛好者所宣傳那樣所謂旗人入關中原,平民男子百姓易成長袍馬褂,關於清代易服可以看看清代的《輿服志》,自古以來都有《輿服志》這是由皇權頒布,規定了不同身份的人著穿樣式,規定顏色等級、服飾等級制度和禮儀,記錄著衣冠文化的規矩和變遷,有興趣可以去看輿服志。清代由於男從女不從的緣故,漢女服飾日常便服、吉服一直存續到民國時期,哪怕清中期旗民服飾互相影響,衣著還是區別,旗女日常衣著是長至足面兩側不開叉的袍子,漢民女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打扮,上衣長至膝蓋的襖衫下著長裙。
----
清末民初「民族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強調的是天下觀念的文化國家,天下觀念意識在漢朝形成,文化支撐的是經濟交流,加上另一個支柱是文化上的統一,此為漢之為漢的原因。兩千年來漢之為漢的精神一直維持到清末,然後才由民族主義的意識代替了天下觀念。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倒台,旗人被迫改漢姓、易服,清政府法定的衣冠體系崩潰,服飾等級制度廢除,旗、民沒有衣冠體系的約束,服飾陷入混亂,出現了許多穿奇裝異服的現象,像什麼男人穿女人服飾,女人穿男人的服飾,有的穿西服,有的人穿戲服,有的披頭散發,有的剪長辮為短發。這是漢人明末衣冠體系崩潰第一次服裝大變易。

1912年3月《申報》:當時出現了「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裝飾像女,女子裝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現象。封建王朝的滅亡,等級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國堅如磐石的衣冠體制。民國迎來了一個長袍馬褂和西裝並行、服飾開放的時代。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
民國元年,民國政府頒發了第一個服飾法令《服制》規定了常服、禮服等,這跟王朝衣冠制度不同,民國政府頒發的服飾法令《服制》除去了等級制度,無階級觀念的基本原則注入了服飾平等精神,再加上當時由於西方服飾傳入中國,同時帶還來了機器生產的洋布,揭示了中國傳統文明受到的沖擊,正式這種對外來服飾的接納,體現了人們的趨洋趨新觀念,促進了服飾交流與融合。
《服制》法令將燕尾服定為大禮服,西裝定為半正式禮服,然而當時上流社會的名門望族、知識分子普遍穿著的依舊是長袍馬褂,這也使得西裝與長袍馬褂並行於民初社交場合。20年代,由軍服服制改成的中西合璧中山裝誕生,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很快,中國男子服裝演變成中山裝、短衣短打、長袍馬褂、西服局面。後來20年代末,國民政府頒布新的《服制條例》將國民禮服燕尾服廢除,而將袍、褂定為男子禮服。
-----
漢族女子服飾依然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特徵打扮,民初襖衫由長變短,窄而修長,下著長裙,當時還受日本影響,有些女子梳起了日本(西洋)發型,中日服飾混搭。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

《清稗類鈔·服飾類》:同、光之交,上海青樓女子「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清稗類鈔·服飾類》:光,宣間,滬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競效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雲:「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海上繁華夢》妓女金菊仙出場,即以男裝亮相博得喝彩: 「身穿元色外國緞夾袍、二藍漳緞馬褂,足上平底緞鞋,淡湖色緞子套袴,頭上梳的是松三股辮子,元色長須頭辮線,好一個男子裝束,皎如臨風玉樹一般」
因女學、女權運動興起也反映到了服飾上,女效男袍是因為女子為與爭取男子服飾平等而穿的風氣,同時也是挑戰傳統倫理觀念改變千百年的兩截衣穿主流。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光復會見聞雜憶》:「(秋瑾)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的長袍(和男人一樣的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更衣記》: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女穿男袍在當時成為女性追逐的時尚,繼而推廣向全國。

北京的報紙載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
圖下為倒大袖襖裙和露出黃色袖管的旗袍馬甲。
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

《申報》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的《新裝五年之一回顧》:「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變化,亦有線索可尋。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來之裙制者,現已息影之黎明暉女士,創著旗袍馬甲以代裙。」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國舊式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
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
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
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
------
裙褂最初源頭源於明代,具體點就是披風紅裙,披風源於明代男子服飾,明中期被女子接受所流行,明代披風主要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對襟直領,男女通用,另一種是對襟豎領,女性專用,明末到清初大多稱為氅衣,清代在男裝外褂的影響下,同樣是對襟的女性專用的披風逐漸具有了禮服或吉服的性質,披風流行的巔峰期是在康乾時代,其後保留為禮服,日常極少著穿。由於披風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相似,所以當時把女性披風也稱為「褂」。江南一帶稱呼為披風,而南粵等地亦用「褂」來稱呼披風,與紅裙合稱「褂裙」或「裙褂」。

《六十年來妝服志》:「婦女的禮服,最普通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則作天青色,而素服則作元青色,不得有異色。披風之內襯以襖,那就盡你愛用什麼顏色,便用什麼顏色了。披風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我幼時所見,大概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六十年以上對於披風上的裝飾,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到了晚清時代,女太太們踵事增華,披風上除補服以外,還有平金的團花,以及水浪形的金邊,她們稱之為『水腳』,此種裝飾,北方官太太們頗為提倡。披風上有短領,可以點綴各種珠寶。披風亦似男子的外套,從紗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卻是沒有過。
紅裙也有種種花樣,大紅之裙,加以百襕,有的還裝以各種飄帶。有一時代,裙幅上裝以無數的小銀鈴,行一步輒丁令作聲。但此種裝飾,都為年輕少婦為之,年老者穿紅裙,亦頗素樸。」
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

科普一下傳統服飾的定義,傳統服飾的「傳」即傳承,有歷史淵源的一脈相承,「統」就是統一制式。

------
襖褲是襖裙去掉裙子的裝束,襖裙去裙流行褲裝普遍大概是在光緒年間,襖褲褲腿各自分開,釘環系帶,下端褲口平直,褲腿常鑲花邊裝飾(下圖為襖褲)。襖褲跟旗女裝有區別的,襖褲這種裝束有些人很難分清和旗女裝的區別,我來科普一下,襖是漢女日常裝束之一,襖衫的長度最長也就在膝蓋上下,兩側開衩至腰。旗女裝的日常袍一般長至足面,兩側不開衩,那叫襯衣,還有一種款式叫「氅衣」,這是外衣不能單穿,一般穿在襯衣的外面,氅衣兩側開衩至腋下,一般是富貴人家日常裝束或者民間禮服。

《更衣記》: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銀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這里聚集了無數小小的有趣之點.....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鉛筆一般瘦的褲腳妙在給人一種伶仃無告的感覺。
光緒年間,婦女流行穿褲,穿裙遂漸減少,由於清末日常流行褲裝,裙子就被作為禮服使用【下面的資料反映當時裙子穿著情形】,後來民國時期受西方裙子影響,中國傳統圍系的裙子演化為套穿裙子。

《南北看》:「清末民初,裙子是婦女們的禮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還有喜慶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看就可以看出來,正太太都是大紅綉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紅、胡色和淡青色的裙子,除非有了顯赫的兒女,大婦賞穿紅裙子才能穿」
《更衣記》: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律化更為徹底。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後,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零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
服飾的變遷取決於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改變的程度,所以鄉村及一些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服飾變遷遠遠落後於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鎮。襖褲這種裝束以前鄉村挺常見,有些老人也是這種打扮。由於風俗原因,不同地域審美趣味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服式,那些漢裝甚至和其他民族服飾也很相近。

鳳陽漢裝<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3350" data-rawheight="2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50"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客家人客家人
<img src="https://pic4.mg.com/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_r.jpg"><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
------
民國末年由於政治原因,香港與中國大陸分開發展,從此兩地衣飾樣貌差異漸大,審美與主流服飾亦大為不同。共和國建國初破四舊土改運動使傳統文化失去生存土壤,關於服飾不管是裙褂、褂袍、旗袍、女子長衫等漢服及傳統習俗都代表封建、腐朽、沒落的文化范疇;西服則代表西方資產階級,所以那時候人們思想意識上認為不能穿,穿了的後果你懂的。這種土改運動使民國政府確立的服飾制度盪然無存,中山裝、軍裝遠比任何款式流行【據說尼姑、和尚也被易成中山裝】,社會服飾高度統一,中國進入了「灰藍黑綠」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套中山裝或軍裝就能讓你面對所有的場合,使得社會失去服裝體系化的認知。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
----
衣冠,在古時是人的第二張臉,象徵著社會扮演的角色與地位。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穿衣從來就是個政治問題,與統治者緊密相連,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最後一個封建衣冠等級制度廢除,終結了自古以來服飾等級制度,也結束了貴族服飾制度,由於清政府統治者階級終結,衣冠體系崩潰,後來隨之來的是新的服飾制度,再加上外來西方文化帶來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得人們在選擇服飾上不再受階級觀念身份高低的選擇,而是從審美,時尚的角度出發,其後迎來了「文明新裝」時代,同時吸取西方文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發展,最直接的改變莫過於男人剪辮、女人放足,身份等級制度的廢除也引發了服飾變化【由於接觸不到新思潮的偏遠鄉村地區,大多數還是舊制】。受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服飾開始變革,經過這關重要一環,民族,民族服飾便出現了。下文的「漢服」就是指漢民族服飾,這里的漢服指的哪些款式,應該不用我解釋了。

三十年代《三江縣改良風俗委員會補充規則》「苗瑤侗人之衣裙,應一律改用漢服,以資節省,而一觀瞻」

民國服飾發展真的特別豐富,最特別的是旗袍,旗袍是新女性形象構建的一種時代性標識。幾百年以來漢人衣冠,男穿袍女穿裙,男子強女子弱,社會地位上男女有別,明確地強調男尊女卑的觀念來壓迫婦女。

為葚事 ,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清末女學、女權興起,裙子不再是需要的東西了。唐宋明清這幾百年以來實行衣冠等級之治的王朝社會,男女在著裝方面界限森嚴,所謂「男女不通衣裳」,規定男女服飾角色的不同。清末民初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效男袍這種挑戰傳統衣冠觀念使女子著裝觀念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如果沒有西方打開國門,女學女權不會存在,女效男袍也不會存在,旗袍也不會存在,說起旗袍,我便想起它的高貴,它的性感,它的溫婉,一步一步婀娜多姿。

與旗袍為什麼叫妓女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演員賈青旗袍圖片 瀏覽:13
褲子穿26碼的腰圍是多少 瀏覽:293
男寶寶穿紅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295
長拉鏈褲子 瀏覽:697
深圳男生校服襠部凸起 瀏覽:806
帥氣的工裝外套女 瀏覽:637
旗袍大圓扣子 瀏覽:957
普寧流沙全部學校校服 瀏覽:1
三十歲男士襯衫選擇 瀏覽:17
戴著帽子小鬍子餅干 瀏覽:381
襯衫裝褲子里怎麼弄 瀏覽:289
卡其色褲子配紫色上衣好看么 瀏覽:848
男士針織連帽外套 瀏覽:638
灰色連衣裙怎麼配外套 瀏覽:604
baracuta男士g9夾克 瀏覽:358
男軍綠色大衣褲子和鞋子搭配 瀏覽:730
佛山女裝服裝批發市場利潤 瀏覽:240
褲子有黑色疤怎麼去掉 瀏覽:566
只穿了睡衣就被 瀏覽:717
狩獵紅色制服篇在線播放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