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清朝歷史上有十二個著名的鐵帽子王,相比於其他王爺的爵位逐代降等而言,他們的爵位可以永傳子孫,而且不降等。
那時候,由於醇親王載灃已經隱退,奕劻在皇室內部輩分高、權力大,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溥偉、載澤等人糾結10多人前往慶親王府,圍攻奕劻。奕劻不為所動。最終,在奕劻的堅持下,溥儀頒發了《退位詔書》,終結了清朝近300年的統治。
B. 清朝有哪幾位鐵帽子王
清朝佐命殊勛八大鐵帽子王 說起曾為清朝建國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人物,當首推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 禮烈親工代善(1584-1648),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在與烏喇兵打仗時,因功賜號「古英巴圖魯」(無畏英雄)。明萬曆四十四年( 1616年),被封為貝勒。2年後,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興師伐明,中途下雨,欲回師,統帶正紅旗並任征戰明朝統帥的代善力勸不可,戰而勝之,果獲大捷。後又成功發動了攻佔撫順、薩爾滸大捷、佔領沈陽等戰役。天命六年(1621年),成為輔助努爾冶赤政事的「四大貝勒」首席。努爾哈赤去世後,擁戴皇大極即位,繼續參與輪流輔政。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和碩兄禮親王」。皇太極去世後,又擁戴福臨為世祖皇帝,揭露並殺掉了密謀的反對者,其中就有代善的兒子碩托和孫子阿達禮。順治元年(1644年),命其上殿不拜。順治五年(1648年)去世,其家得到比通常高1倍的1萬銀兩賻贈金,井為其立碑。康熙十年(1671年),聖祖皇帝謚其號為「烈」。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皇帝追敘其功,命恢復禮親王號、配享人宙、世襲罔替。 睿忠親王多爾袞(1612-1650),是清人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自天聰元年(1627年)始,幾乎每一次戰役都隨軍出征。第二年在統領正白旗征討察哈爾的戰爭中,因臨陣驍勇及敖木輪大捷等彼賜子「墨爾根代青」(聰明戰將)稱號。隨後,提出先「征明」、懷柔察哈爾、朝鮮政策。崇德龍年(1636年),又因大凌河、松錦等戰設中屢立奇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崇德三年(1638年)授大將軍,與岳託各統帥一支軍隊,襲擊了直隸、山東40餘城,一年後攜帶大批戰利品和俘虜返回。皇太極死後,擁立5歲的福臨為帝、與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以叔父攝政王身份率清軍入關,井做出定都北京的決定。同時,爭取了很多漢人投降,為新王朝奠定了基礎。第二年,他被尊為皇叔父攝政王。此後接管了原由皇太極控制的正藍旗。其弟多鐸死後,又控制了鑲白旗。順治五年(1648年)他又被免除了君前跪拜之禮。隨後,又被加上了皇父攝政王的尊號。順治七年(1650年)去世。十幾天後,他被尊為懋德修道廣生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畝號成宗。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的爵位被廢除,死後的榮典也被追奪,並令其嗣子歸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皇帝重新評價幾位開國元勛的功過時,多爾袞備受褒揚,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復,並謚號「忠」,命配享太廟並世襲罔替。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1599一1655),是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12歲喪父後,由其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封貝勒。天命十年(1625年),在皇太極麾下征蒙古時首立戰功。天聰元年(1627年)後,隨莽古爾泰(四大貝勒之一)伐寧遠受傷,帶傷力戰。後又攻大安口「五戰皆捷」。天聰四年(1630年),接阿敏(四大貝勒之一)職務,統帶鑲藍旗。後又參加了大凌河之戰和征討察哈爾戰斗。在錦州、松山戰役中,重創明軍,降明將80餘人。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世襲罔替。當時,皇太極在外征戰,他受命負責衛戍盛京。崇德三年(1638年)始,濟爾哈朗成為戰場上的風雲人物,立下赫赫戰功。世祖被擁戴當皇帝時,他受命與多爾袞一同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被封為「信義輔政叔王」。順治四年(1647年)因建府超越規定,被罷輔政。第二年,攝政王多爾袞又給他加上不舉發大臣謀立肅親王的罪名,降為郡王。一個月後又復爵,並授定遠大將軍職出征西南,在長沙與明朝桂王交戰,數破明軍,並擊殺明總督何騰蛟,先後攻克60餘城,於順治七年(1650年)凱旋。當年,多爾袞死後,他與諸王一起參劾多爾袞一黨。翌年,以年老免朝賀謝恩行禮。九年,封「叔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1655年)他為削免吳三桂、耿仲明等人的王爵再呈奏摺後,身染重病。皇帝視疾時仍奏:願以取雲貴,殲桂王,統一四海為念,第二天去世。康熙十年(1671年)追謚「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詔配享太廟、恢復鄭親王號。 豫通親王多鐸(1614-1649),是清太祖第十五子。天聰二年(1628年),從征察哈示,克著勤勞,賜號「額爾克楚虎爾」。參與大凌河之戰。崇德元年(1636年)晉為豫親王,掌管禮部,並輔佐皇帝對明廷、朝鮮、蒙古進行過多次戰役。崇德四年(1639年)因小過而降貝勒。崇德七年(1642年)參與攻取松山和錦州戰役,因功晉郡王。2年後、首次被任命為帥攻錦州。皇太極去世後、曾多次勸其兄多爾袞自立為帝。順治二年(1645年),再次晉為親王,並被授子定國大將軍銜。隨後,統帥軍隊,經河南入陝西與李自成作戰,經多次小勝後,在潼關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又統兵南下,突破長江防線,佔領南京,在奪取江浙一帶時下令進行了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大屠殺。返京後晉封為德豫親王。第二年,被授予揚武大將軍,討伐並擊敗蒙古蘇尼特部。順治四年(1647年),濟爾哈朗被罷輔政後,命為「輔政叔德豫親王」。順治六年(1649年)死於天花。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後遭遣,多鐸被追降為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聖祖賜謚「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在重新評價開國諸王功過時,有「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評語,多鐸被追封親王爵,恩准世襲罔替並配享太廟。 肅武親王豪格(1609-1648),是太宗皇太極長子。早年便以軍功著名。夭命十一年(1626年),因征蒙古、察哈爾之功封為貝勒。此後,多次參加其伯父、叔父率領的遠征,歷圍水平、攻香河縣、掠歸化城及黃河一帶。崇德元年(1630年)被封為肅親王。曾幾度任戶部尚書。期間,因2次捲入陰謀而受到懲處降職,後均又復職。皇太極去世後,在承繼王位的斗爭中,與多爾袞結怨。順治元年(1644年),以出言不遜,侵犯攝政王多爾袞被削爵,不久又復爵。二年,被派往山東作戰。三年,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統兵前往陝西、四川,去啃硬骨頭,追剿張獻忠所部。敗斃張獻忠後,在四川又進行了一年的統治鞏固工作。五年,率部返京,只享受了一個月的自由,便被多爾袞投入監獄。不久,便自殺於獄中。豪格之妃也被多爾滾佔有。八年,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為其兄豪格昭雪,恢復了爵位和封號,並立碑旌表。十三年,皇帝又賜其「武」謚,成為滿族親王中,第一個按照漢族慣例被賜予謚號的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敘豪格功,以佐命殊功命配享太廟,世襲罔替。 承澤裕親王碩塞(1628一1655),是清太宗第五子。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後隨豫親王多鐸入陝攻大順軍,破李自成。又南下攻南明軍,擊敗明福王朱由崧。此後,復從多鐸征喀爾喀,從英親王阿濟格征山西大同姜瓖。八年(1651年),功晉和碩承澤親王,掌兵部事。十一年(1654年),去世,謚曰「裕」。其子博果鐸襲爵後改號「庄」,其府例外地直至清末始終未用始封王爵號而名。 克勤郡王岳託(1599一1639),是禮烈親王代善長子。天命朝,偕阿敏伐朝鮮連克數城;隨皇帝伐明,圍寧遠有功,敗明兵於牛庄;攻大安口時,迎擊遵化來援,五戰皆捷;初設六部時,掌管兵部;上疏「撫民」案,被嘉納;破歸化、攻旅順、沈陽大閱兵,指揮有方。天命十一年(1626年),擁皇太極為帝,封貝勒,為鑲紅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為成親王,後因徇庇帝從寬處罰,降為貝勒,並罷兵部事。二年(1637年),以不能執弓拒絕參加較射、因驕慢罪當死,皇帝再次從寬處理,被降為貝子並罰銀五千兩。三年(1638年),復貝勒,從皇帝征喀爾喀;後伐明,被授為揚威大將軍,統帶八旗右翼軍,與統帶左翼軍的多爾袞一起,入山東、克濟南,卒於軍中。一年後還師,皇帝始知其卒,大慟。輟膳、輟朝三日、詔封為多羅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命配享太廟,復號克勤郡王,世襲罔替。 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1619~1652),是禮烈親王代善之孫。崇德八年(1643年),因其襲郡王的哥哥阿達禮圖謀擁立多爾袞被誅,受到株連,被黜出宗室。順治元年(1644年),因其年幼無知而獲赦並復其宗籍,封為貝勒。二年,任平南大將軍,進軍江浙,平定明魯王、唐王所部。三年,率部攻湖廣大順軍余部李孜(李自成弟)、田見秀、張鼐、李佑、吳汝義等。五年,晉多羅順承郡王,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攻取湘潭,俘殺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後,又移師廣西轉攻抗清軍。七年還京,掌刑部事。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卒。康熙十年(1671年)追謚「恭惠」。
C.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哪八個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8人,皆以有定鼎軍功獲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
(3)清朝多少個鐵帽子王擴展閱讀
1、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2、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4、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5、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6、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7、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
8、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第二子。
D. 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分別是哪些人
滿清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滿清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滿清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E. 據說清朝共有八大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誰呢
鐵帽子王也是如此,它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有些有待和特權,具體表現為:「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到了乾隆年間,為了表彰怡親王的功德,乾隆帝又將怡親王這一支定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至於清末的三大鐵帽子王——恭親王奕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清初有8個開國王爺,中間有一個幫助雍正皇帝登基的怡親王胤祥,清末還有三個鐵帽子王,分別是恭親王奕昕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
在清朝,皇帝的兒子們並不像之前的漢朝、明朝一樣都會獲得封地或者成為王爺,而是他們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就算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並不是世襲的,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生於1599年11月19日,死於1655年6月11日。他是唯一一個不是帝王的直系子孫,他雖然不是直系,但是他在開國的時候曾立下赫赫戰功,起到了穩定政局、平衡各方勢力的作用。八大鐵帽子中的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實際上也是代善一系的,這也反映出代善的重要性。
F.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只有誰例外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只有慶親王奕劻是例外的,他是通過他本身寫字寫得好而當上鐵帽子王的,因為當時慈禧當權,因為他的一手好字而深得慈禧喜歡和推崇,當然其中也有他的背景原因,最後成為了唯一一位不是靠功勞獲得的鐵帽子王。
而恭親王奕欣後來也抓住這些機會,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雖然他功績沒有多少,但後來卻成為了權侵朝野的人物。
G. 大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其中誰的本事最為厲害
豫親王多鐸最厲害。
清朝的爵位分封遵循「王公侯伯子男」,針對不同群體,又有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H.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清朝有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優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其三,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勛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徹底結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維護了大一統政治。然而這一制度,只是保證了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的特權,註定落後。隨著清朝末年革命的爆發,以及最後民國的建立,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文獻通考》)
I. 介紹一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
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庄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9)清朝多少個鐵帽子王擴展閱讀: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J. 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
肅武親王豪格:太宗第一子。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太宗皇帝皇太極五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
怡賢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
恭忠親王奕欣:宣宗成皇帝旻寧六子。
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
慶僖親王永璘:乾隆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