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木偶怎麼做
削好一塊塊木頭做成的頭身體,腳跟手,然後再用鐵絲把它們串聯起來就完成了。
[mù ǒu]
木偶
(漢語詞彙)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來表演的戲劇叫木偶戲。
簡介
詞語:木偶
基本解釋
英語釋義:[puppet;carved figure;wooden image]
1. 木刻偶像。用木頭雕刻的人像或者形似其他生物的小東西
2。 常用來形容痴呆的神情
他像個木偶。
引證解釋
1. 見「 木偶人 」。
2. 木雕神像。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 明劉基《涇縣柬宋二編修長歌》:「叢祠佛殿緫銷歇,但見木偶眠泥苴。」
3.傀儡。喻受人操縱、擺布的人。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回:「荀伯木偶耳!我等宜自為計。」清侯方域《宦官論》:「﹝秦始皇﹞自以為一世之雄,海內莫為予毒也,而不知趙高弄之如木偶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差不多州縣官竟是木偶,全憑書吏做主的,不知可有這件事?」葉聖陶《倪煥之》四:「誰相信為什麼什麼而戰,正是登台的木偶!」
⑵ 如何製作手工木偶人
工具:硬板紙、鉛筆、記號筆、蠟筆、剪刀、鐵絲、打孔器、兩支筷子、針釣魚線、膠水。
1、畫好木偶。將紙板紙鋪在飛機上,畫出木偶身體的每一部分。這包括兩條胳膊,兩條腿,軀乾和頭。
⑶ 做手偶需要什麼材料
(一) 材料:剪刀、針線、黏著劑、手套、、毛氈(不織布)、棉花
(二) 做法:
A.動物造型
1.用一隻手套做身體,留手套的左右兩只當動物的雙手,中間則可綁緊,之後 可塞入棉花或紙團,使其膨脹。
2.用另一隻手套做頭部,留下要做耳朵的手指套,其餘則可反摺進手套內,縫 隙可針線或黏著劑縫密黏合。
3.以色筆或毛氈做出動物的五官表情,之後填入少許棉花或紙團使其膨脹。
4.將頭部與身體連接,即大功告成。
⑷ 做木偶需要什麼材料
需要的材料有:木材適量、油漆適量、絲線約五米、布料適量、鐵釘適量、紐扣3到5粒、皮料適量。
木偶頭的製作
1、打坯。要到惠安的工廠由專門的打坯機操作,木偶頭所用材料是樟木。
2、雕刻。刻人物五官,雖說木偶造型的繁簡不同,師傅的手藝也有差別。
3、打土。用種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均勻地塗在木偶頭的白坯,目的是掩蓋樟木上的疤結或孔眼,使木偶頭表面平整。
4、噴色。為木偶人物的臉部著色,像關公的臉是紅色、包公是黑色、壽星是肉色等。
5、彩繪。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種表情,使喜怒哀樂躍然眼前。然後上光油,為的是使偶頭的色彩歷久彌新。
(4)手套木偶要什麼材料擴展閱讀:
木偶藝術造型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1、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2、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3、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
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⑸ 木偶戲是什麼樣的
杖頭木偶杖頭木偶 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 杖頭木偶戲《野葡萄》。 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 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近年來,木偶舞台演出區域擴展, 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鐵枝木偶鐵枝木偶 流傳於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於偶後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近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製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 布袋木偶縱雙手,動作敏捷,准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 雜項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葯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漳州布袋木偶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學術研究價值。在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在歷史長河中發揚光大。並且在中國乃至世界木偶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是中國傀儡戲中一樣獨秀的奇葩。研究和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特別是對這一古老劇種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全方位學術研究極其重要,它不僅可以豐富和完善中國木偶戲史以及中國戲劇學史,而且對世界木偶戲史也將產生一定推動作用。
⑹ 做木偶 作文200字
一天,我在超市買東西,被貨架上幾個活靈活現的木偶吸引了,我特別喜歡,於是默默地看清楚了木偶的構造,就迫不及待地回家親自動手製作小木偶。 小
製作木偶要用的材料是白手套、紙筒、剪刀、水彩筆、雙面膠、白紙。我先把紙筒攔腰剪掉一半,用雙面膠帶封住其中的一端,這樣,木偶的頭就誕生了。我又用水彩筆在頭上畫上黑黑的頭發,彎彎的眉毛,明亮的眼睛,小小的鼻子,紅紅的臉蛋,小巧的嘴巴。我把手套戴在自己的手上,把「頭」套在中間的三個手指上,木偶就有了一個健壯的 「身體」。我又用水彩筆在紙上畫了一個蝴蝶結和一條腰帶,把它們剪下來,分別粘在木偶的頭和身子上,這樣一個活靈活現的木偶就做好了。我動動它的手,動動它的頭,真是好玩極了。看著陽光帥氣的木偶,我高興極了,因為今天我自己親手做出了一個木偶。
【樓主,求推薦採納】
⑺ 提線木偶要什麼材料
線,棍子,布偶
⑻ 木偶是什麼做的
中國木偶的種類和流派
杖頭木偶
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 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 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近年來,木偶舞台演出區域擴展, 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製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准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葯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龍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連,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布袋戲的特長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究戲劇各行當、角色的臉譜,結合自身體驗與藝術素養,雕繪出許多深刻體現典型性格的偶頭,善惡忠奸,千姿百態。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藝術的關鍵,演員運用偶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概括、誇張而又真實,而"反套"(表現偶人"背手")和"飛套"(偶人飛出,或騰空、或躍牆,套入另一隻手)的操縱技巧,更令人驚嘆。布袋演員有三個"自我"--演員 、角色、偶人,常雙手同時搬演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足見其難度與演員的功力。
著名演員楊勝是龍溪布袋戲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雙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達意,揮灑裕如。他擅長武戲,"三國"、"水滸"、神怪,無一不精;特技眾多,喘氣、縮頸、甩發、脫衣,渾然天成。《蔣干盜書》使他聲名雀起,《雷萬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藝驚海外。他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豐富的舞台動作,鮮明的京劇唱腔,繁難的操縱技藝,代表了 "北派布袋戲"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龍溪布袋木偶的藝術高峰。龍溪布袋戲劇目題材寬廣,傳統戲、現代戲、兒童劇數百個,足跡遍布四大洲 。《雷萬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屆國際木儡戲比賽中曾獲表演金獎,《蔣干盜書》、《搶親》、《鄭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⑼ 求問做木偶需要什麼材料
木偶的製作木偶的製作包括木偶頭和服飾兩大步驟,本文介紹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戲)的製作過程,提線木偶與之大致相同。
木偶頭的製作
首先是打坯。目前泉州的私人作坊中還不能獨立完成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廠由專門的打坯機操作,木偶頭所用材料均是樟木。
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雖說木偶造型的繁簡不同,師傅的手藝也有差別,但通常情況下,一個熟練的師傅一天能刻三四個木偶頭。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種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後,均勻地塗在木偶頭的白坯上,目的是掩蓋樟木上的疤結或孔眼,使木偶頭表面光滑平整。
接下來是噴色。為木偶人物的臉部著色,像關公的臉是紅色、包公是黑色、壽星是肉色等。
再往下是彩繪。彩繪將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種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樂躍然眼前。然後要上光油,為的是使偶頭的色彩歷久彌新。
最後要根據具體人物配上胡須、頭發等,如果是新娘子還要盤頭發。至此,一個木偶頭就完成了。
服飾的製作木偶服裝上最主要的裝飾就是五彩繽紛、艷麗奪目的手工綉。綉品圖案首先由設計人員根據特定的人物,畫好設計圖紙,然後比照圖紙,用針稿機在衣料上打孔,再用染料塗印,勾勒出圖樣。綉線的顏色選擇由師傅自定,像鳳尾通常有五種顏色,在不同的師傅手下會有不同的效果。接下來是掃漿糊、加內襯,使綉片挺括、有型。最後是整件組合,也就是將幾個綉片縫在一起,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由於千人一面的機綉的出現,現在服飾手工綉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只是在綉人物臉部時(業內稱為開臉),技術要求才高。
目前,泉州製作的不少木偶都銷售到台灣
,因為那裡的布袋戲已普及到中小學校。一般說來,教學用的木偶是批量購買的,為降低成本,布料就採用了人造絲中的春光緞,機綉也代替了手綉;而表演用的或是個人收藏所需的木偶,則要求全部是手工製作的,使用的是蘇州產的真絲軟緞和真絲綉線。以戰將木偶為例,其頭盔、頭部、服飾、(支撐的)內體、兵器等的用料不同,價錢也就從二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一個木偶頭往往並不是由一個師傅從頭到尾一手完成的。當然,如果是名家大師,會一氣呵成的,其名字會刻在偶頭的後面。普通師傅完成一個木偶大概需要五天的時間。
⑽ 提線木偶怎麼製作方法
准備材料:紙筒、顏料、剪刀、麻繩、木棍、膠水、卡紙、吸管。
1、將紙筒塗色,並剪成兩截,一長一短,還有類似風葉的形狀,如下圖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