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古代衣服外套叫什麼

古代衣服外套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9 00:37:02

① 古代衣服名稱有哪些

1、馬褂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滿語叫「鄂多赫」,因著之便於騎馬而得名,亦稱 「短褂」 或 「馬墩子」,流行於清代及民國時期。

清代初期,馬褂為一般士兵穿著,至康熙時期富貴之家也有穿者。雍正後,馬褂已甚為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之後更逐漸演變為一種禮儀性的服裝,不論身份,都以馬褂套在長袍之外,顯得文雅大方。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賜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② 古代男子穿的上面的外套什麼

大氅

大氅是漢族的傳統服裝之一,又稱氅衣,由道教鶴氅演變而來。男性穿著,特點是對襟大袖,整體寬大且有系帶,只做常服穿著。

③ 古代服飾有外套嗎

有。
古代衣服的名稱有鶴氅,深衣,絳紗袍,_衫等等。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_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

④ 古代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衣服的名稱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

⑤ 中國古代將領盔甲外披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短的叫帔,長的叫斗篷,斗篷又名「蓮蓬衣」、「一口鍾」、「一裹圓」。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斗篷,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最初用棕麻編成,以御雨雪,名謂「斗襏」。到明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遮,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艷的綢緞製作,上綉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披風- 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風禦寒。短者曾稱帔,長者又稱斗篷。披風通常無袖。中國古代有虛設兩袖的長披風披風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 3類。①長披風(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風俗稱大斗篷。②短披風,披於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稱小披風,或稱披肩(前開襟以襻紐系合)。③連帽披風,與帽連成一體,又分連帽小披風、連帽斗篷等。披風按用途又可分為: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較多的是女用長、短披風,其中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斗篷(兒童用的連帽合身披風)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佛教禪僧的小袈裟「掛絡」、道教的「披」等(見宗教服)。③舞台用披風,有戲裝中的帔、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④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製、有紅襯里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⑥ 古代女孩子披著大外套,叫什麼有什麼用

叫斗篷,可以遮風擋雨,防雪,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買得起。

⑦ 古代人在衣服外面披的外套叫什麼

男子的有大氅,褙子,女子的有褙子披風,比甲,你問哪種

⑧ 古代服裝稱謂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徵意義。而有橫襕的襕衫並未消失。明代小說中對襕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

⑨ 外套古文稱之為什麼

披風

(1)擋風。 宋 秦觀 《長相思》詞:「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 揚州 。」(2).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舜水朱氏談綺》《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若是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裡換衣裳,一個脫去元色外套,換了一件水田披風。」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呼韓邪從錦帳中緩步走出,身穿披風。」《
編輯本段
簡介

披風,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與斗篷不同,斗篷常穿於室外,披風室內外均可穿。盛行於明清時期,從許多畫像以及筆記資料上看,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服飾,在明末的《雲間據目抄》裡面就提到了「披風便服」,清朝入關之後,由於「男從女不從」,所以披風仍然流行了一段時間,在《紅樓夢》中也反復出現披風這種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既有披風又有斗篷,說明這二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雲:「背子,即今之披風也。」換言之,明清時代的披風,就是宋時的背子。《三才圖會》中帶有「背子」的插圖,展示了一種直領、對襟、兩腋下開衩、有二長袖的一種長衫,其形式與清末畫家改琦《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身上所穿的外衣一樣,改琦所繪的王熙鳳形象正是《紅樓夢》第六回中見劉姥姥的那次,「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既: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曾經在日本講學二十二年,成為日本教育史上一位大教育家,被尊為「日本孔子」,桃李滿國,學生英才輩出。1682年他八十二歲時在日本逝世,留下大量遺稿。日本寶永五年(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朱舜水的學生安積覺又編輯刊印《舜水朱氏談綺》3卷。《舜水朱氏談綺》中描述的披風為對襟直領,制衿,左右開衩。
按照《三才圖會》與朱舜水的資料,明代的披風其實和宋代的褙子樣式是相似的,披風跟斗篷則是不一樣的,披風是有袖子、直領、兩邊開叉的。
後來,披風還出現了立領對襟的樣式,這在一些清代的畫像中經常可見,日本人中川忠英編著的《清俗紀聞》中就有立領披風,除了領子的變化,其他部分照舊。
近現代及外國「披風」(其實只是斗篷,根本就不是披風)種類: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就有著這類「披風」的人物形象。這種類型的「披風」長期流行於地中海地區,在11世紀前後盛行於歐洲。
近現代常常把斗篷誤稱為披風。婦女作時髦服飾,除夏季不用,春、秋、冬三季都穿用。質料上,有單、夾、棉、皮的。用綢緞縫制,顏色以綠者為時髦,也有大紅、粉紅、咖啡和灰色等。三十歲以上一般多穿深色,有些用濃重的黑色,以示穩重端莊。長度通常在膝蓋部位,冬天的略長些。「披風」兩襟,釘有鈕扣或帶子,但穿著時修往往不用,任其敞開,走路時一般都用兩手交叉抓住衣襟,以顯示氣派和風度。婦女和兒童用的,多綉有花紋飾,男用一般為素式。按披及人體的部位可分為3類:
①長「披風」(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風」俗稱大斗篷。
②短「披風」,披於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稱小「披風」,或稱披肩(前開襟以襻紐系合)。
③連帽「披風」,與帽連成一體,又分連帽小「披風」、連帽斗篷等。
按用途可分為:
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風」。以波蕾若「披風」(小「披風」)比較著名;其他有寶寶斗篷和連帽式「披風」雨衣(雨披)等。
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風」,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
③舞台用「披風」,魔術師用的及膝圓型「披風」(圓形裁片在中間留領口)。
④禮儀用的「披風」,有觀劇「披風」,英國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劍橋大學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還有騎兵穿用的長「披風」,護士「披風」(以深藍色毛料裁製、有紅襯里的七分長「披風」),鬥牛士穿用的兩色「披風」(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灘「披風」,以及中國彝族的「擦爾瓦」、納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但實際上近現代以及外國所說的這些個「披風」都是「斗篷」,而不是中國古代文獻、古畫、文物中所展示的披風。

⑩ 請問漢服里的男女外套分別叫什麼呀

男裝:大袖衫、氅(chang)、褙子,也有半臂。

女裝:大袖衫、褙子,半臂。

大氅特點是對襟大袖,整體寬大且有系帶,只做常服穿著。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褙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追求質朴,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襯於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並成為典型的常服款式。

(10)古代衣服外套叫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與古代衣服外套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牌羽絨服女士折扣 瀏覽:528
泰安羽絨服定製 瀏覽:119
男生白色運動鞋配褲子好看 瀏覽:65
我的體育老師睡衣是什麼牌子的 瀏覽:811
鱷魚羽絨服新款 瀏覽:1
帶高帽子的布娃娃 瀏覽:334
北京第四女子中學校服 瀏覽:164
短款皮衣搭配短褲 瀏覽:779
58cm帽子 瀏覽:667
褲子xl對應尺碼 瀏覽:878
制服絲襪手機a天堂 瀏覽:404
風衣大了怎麼穿 瀏覽:664
生產手套的設備和多少錢 瀏覽:235
軍綠色的褲子搭配什麼好呢 瀏覽:530
襯衣內穿什麼保暖內衣 瀏覽:801
都挺好蘇明玉風衣牌子 瀏覽:310
長衣服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352
西裝領襯衫配衣 瀏覽:202
女黑牛仔上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97
男生喜歡穿女裝的心理叫什麼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