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風聲》的結局。
顧曉夢被殺死,靠著自己的屍體把情報送出。
顧曉夢自從知道吳志國的身份之後,於是准備用自己的性命來換「老槍」的命。顧曉夢將情報縫在自己的內衣上,然後拜託自己的好友李寧玉舉報了自己。
被武田抓住的股校門受盡非人的折磨,而武田也用顧曉夢的家人威脅她。顧曉夢假意要招供,卻差點咬死武田,而後顧曉夢被殺死,靠著自己的屍體把情報送出。
《風聲》是典型的諜戰片,盡管影片有小瑕疵,比如情節有漏洞經不起反復推敲。該片具有簡單的環境,精煉的人物,明確單一的目的,波譎雲詭的情節。
導演以好劇本做底,再加上奢靡考究的布景,香艷典雅的人物造型,絢麗而懷舊的色調,漂亮炫目的攝影,能把握心理細節的好演員,以及乾脆利落行雲流水的剪輯,每個細節都做足了功夫。
『貳』 《風聲》里最後顧曉夢在旗袍上寫下的暗碼是什麼
消息是否送出,成敗就在今晚,我不怕死,怕的是愛我者不知我為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只是希望我的家人和玉姐能原諒我此刻的決定… 好象是這個
『叄』 風聲的大結局
《風聲》:電影看完後很壓抑,但精彩。
電影情節緊湊,演員表演到位,畫面感強,劇中的幾處酷刑盡管有所保留,但也足夠血腥了。我想,瑕不掩瑜,總的來說,這仍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影片。但是要提醒一下小朋友和膽小的女生,許多涉及到用刑的鏡頭確實有點血腥,還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個影片,也許並不以一部最成功的主旋律商業大片,但她感動了許多人,情節揪住了許多人的心,不失為一部好作品。
『肆』 看過<風聲>的評價一下這部電影
曖昧 看完風聲,我總在想,如果再曖昧一些會怎樣呢? 可憐的小白,第一個被整死,本來是個白嫩的小青年,卻慘死在混濁的污水中。 前一天還磨著指甲,唱著小曲,卻突然成了具遍體鱗傷的屍體,可悲啊…… 但更殘忍的是罩著小白的張司令,卻在生死關頭選擇保全自己,把小白往死里抽。小白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慘慘地趴在池邊懇求張司令,卻換來一頓毒打……那一幕我差點兒就掉淚了。但可能是我有點兒腐女吧,總覺得張司令是不是在外型上應該更年輕英俊一些呢?或者說在下手之前再留戀一下,再掙扎一下,會不會更揪心呢?如果再曖昧一點兒,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為保全自己而背棄感情的痛,會不會更深刻呢? 變態的特務處長,每天對人施暴,用惡心殘忍的刑法逼供,簡直禽獸不如。但這個人,卻半夜站在顧曉夢門口,塞給她一盒日本點心。而在她用刑的時候,也意外表現出了一點兒仁慈。顧曉夢受可怕的『繩刑』時,他竟然側過了臉,甚至喊停。而最後王處長一槍打死了顧曉夢,也算是給了她一個解脫吧! 我算了一下,片中大約有7處表現了一點兒特務處長王田香對顧曉夢的曖昧。最先開始大家進裘庄的時候,顧曉夢最後一個入門,王的目光在她那裡停留了一下。第一次分別審問的時候,顧曉夢和王之間有個小小的互動,來了一個lie to me(韓國大使那一集裡面)式的掏問。再到之後,有一場王拿著望遠鏡看動靜,結果在顧曉夢身上停留了許久。顧曉夢去揭發吳隊的時候,兩人也有單獨的接觸。但總體來說,表現的還是很抑制,這曖昧並未成為推動劇情的因素。 如果再曖昧一點兒,會怎樣呢?是不是能夠讓層次更豐富呢?也把王這個角色更強化一些?《色戒》中梁朝偉也是類似的角色,但沒在酷刑逼供上做文章,而是通過他的壓抑來推進。再惡毒的人心中都有愛,但那個時代吹捧了殘忍,打壓了感情。《色戒》用個人和時代的矛盾,道出了感情的復雜和無奈,賺足了眼淚。但畢竟《風聲》不是《色戒》,主題是抓鬼,參與進來的每個角色都要有戲。如果在一對人的情感上太下功夫,勢必會破壞平衡,也有些偏離大愛的主題,確實有些不好拿捏。 黃曉明扮演的武田很帥,似乎對片中的兩個女主角都有點兒意思。見到李寧玉的時候,就來了一個久仰,後來又把人家拉去密室脫光了衣服。不過說老實話,那一場我真是有點兒搞不懂。難道那尺比比量量就能搞定秘密?把人衣服脫光了,就能摧毀意志?武田手裡拿著一本英文的解剖學書,還有成套的精美手術刀具,想必業余有研究吧!確實,日本人大多有股軸勁,容易搞偏門愛好。但他從李寧玉的面相看性格,這應該是顱相學( phrenology )范疇吧,或者說他對看相有研究? 之後的戶外聚餐上,李寧玉醉酒後說,她是堂堂賓西法尼亞大學的高材生,不是妓女。難道那晚除了測量身體之外,還發生了其他事情?接著,她還把剩菜潑在了武田身上,武田也沒把她怎麼樣。同時,武田也說她腦子里只有那個話劇演員,並排除了她是老鬼的可能,有點兒牽強吧。 而武田對顧曉夢,只是在她受刑了之後給她披上衣服,然後把她抱走了,態度有些曖昧。 我在想,其實導演給武田布置了很深的個人背景,家族裡有戰場上的逃兵,於是總覺得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又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他心理多少有些病態吧!如果再曖昧一點兒,武田這個形象會不會更豐滿呢?如果他對暴力和施虐有特殊的理解,而對美好的女性又心存憐愛呢?也罷,搞不好就成cult片了。 也許上述的那些曖昧就這樣挺好,再多一點兒或者再少一點兒都會有偏差。 但我個人始終覺得顧曉夢和李寧玉之間的曖昧還沒到位。我並不是說想把兩人搞得有點兒拉,但總覺得兩人欠一點兒感情上的交流。 也許是李寧玉一心想著他被捕的男朋友吧,對顧曉夢的熱情並不上心。顧曉夢望著李寧玉深情地說,玉姐,我就是看你特別親,可惜玉姐沒太搭理。片中顧曉夢倒是對李寧玉含情,周迅演得很細膩,常常給出溫暖又靈動的眼神,只是差點兒互動。 表面每天喝酒作樂的顧曉夢,其實默默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和壓力,卻無人傾訴。也許女女之間說不清又無比親密的感情,是她唯一的出口吧!顧曉夢一直縫著那件旗袍,把那些想說又不敢說的話綉成了密碼,一字一句都流露著對李寧玉的感情。就像顧曉夢說的,我一直把你當姐姐看…… 其實在《風聲》中,我一直期待有些許真情閃爍在殘酷的刑罰中,因為真正動人的從不是事,而是情。 鑒於其他的曖昧似乎都無法發展,我始終覺得兩個女主角之間為什麼沒有再多一點感情呢?那樣的話,李寧玉在知道了自己一直都是在被利用,仍然不想揭發顧曉夢,是不是更有感情上的奠基呢? 2 .犧牲 無疑,顧曉夢是《風聲》中最大的犧牲者。一個富家女,家族還跟汪精衛有關系,明明可以生活得很安逸,卻選擇做地下黨。她放棄了一個年輕女孩應得的享受,承擔危險和壓力,只為正義。 那個年代雖然殘酷,卻有許許多多像顧曉夢一樣的同志,為民族犧牲了自我。 也許因為是地下黨吧,我總覺得片中顧曉夢也很地下。酒吧里的那段,顧曉夢在後面跳舞,大笑大叫還被人抱著翻了跟頭。她所做的一切營造出了歡愉的氣氛,更加襯托出了李寧玉的孤獨和感傷,她獨坐吧台,為了小愛黯然流淚,和顧曉夢的動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和吳隊的秘密接頭過程中,也有李寧玉夾在中間,顧曉夢在陰影中俏皮地說,等出去了,我請大家喝大酒。 李寧玉說要去揭發顧曉夢的那一場,也總是看不清顧的臉。要不就是鏡頭在兩人的側臉間來回搖,要不就是顧在暗區,總覺得看不清表情。不過還好,顧曉夢同志的手也很會演戲,從煙和手的關系中我也讀到了她的心理活動。 最要命的是,顧曉夢那段感人的獨白後,接上的是李寧玉的月下回眸,亂世佳人一般的造型擺穩了之後,顧曉夢在燈下縫裙子的鏡頭才出現。唉,地下黨啊,永遠是背後的英雄…… 再說一句,總覺得攝影師沒把周迅拍好看。記得《畫皮》中她多漂亮啊!再加上她生動的演技,把一個妖都刻畫得愛恨交加。《風聲》中她依舊演得自然又不失細節,有些演員是靠技術演戲,但她絕對是投入角色的。也許是攝影師愛上了吧,各種特寫拍得美麗動人,推拉也是飽含情感。 話又說回來了,顧曉夢是地下黨,也許導演設置就是不要拍得太美,藏一點兒,是為了整部電影。而且《風聲》說的是大愛和小愛的關系,顧曉夢代表的是大愛,看懂了,也就不介意小小得失了…… 當然,除此之外,中醫也做出了犧牲。 看完了這片子,估計很多人都不敢去扎針了吧!但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聽我說一句,只要大夫沒問題,扎針其實不疼。 為了電影,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刑罰,我覺得挺好的,只不過有點兒委屈了中醫。 吳剛老師演得太精彩了,短短的兩次出場,就演出了一類人。他扮演的六爺,一副中國人的打扮,卻毫無民族感,用中醫的方法折磨同胞。他滿臉假笑,見人點頭哈腰,典型的奴才相。六爺所代表的,正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式敗類。 所以,吳剛老師也犧牲了,這個年頭,已經很少有人這么無私地去演壞人了。 另外,我對片中的幾處有一點兒疑問。 1. 女紅的正確讀法應該是,nǚ gōng,這個一網路就能知道了,李寧玉她怎麼就能讀錯了呢?這無疑是一處有點兒遺憾的硬傷。 2. 此外最大的疑問是香煙:閃回的時候,吳隊遞給顧曉夢一根自己的三炮台煙,作為舉報的證據。記得那時顧曉夢用沾了泥巴的手接過了煙,把它捏黑了。但交給王的時候,又是乾乾凈凈的。 而李寧玉去舉報顧曉夢的時候,手裡捏著一個三炮台的煙盒。當時吳隊明明只給了顧一支煙啊!而那之後,吳就被拉去受刑了,根本沒有機會再給顧煙盒。而用煙舉報的計劃,應該是當時才決定的,之前也沒有籌備,煙盒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3.還有顧曉夢受刑的時候,穿著一件白色的睡裙,到被武田單獨審問的時候換上了旗袍。武田還給她穿上了衣服? 顧開手銬的針又是從旗袍里拿出來的,不知道這穿旗袍是不是為了那跟針呢? 4.吳通過哼唱傳遞信息那段有點兒懸,第一他怎麼就知道會有能聽懂的同志在場呢?密碼還是很復雜的,被整成那樣了,還能弄清楚,難道真的不是凡人? 顧曉夢把密碼綉在了內衣上,求死想靠屍體傳遞情報。但人都整成那樣了,內衣還能完好無損嗎?屍體出去總得要登記走程序吧,那豈不是錯過了時間?而且就算按時出去了,我黨的同志是否能夠接應呢?估計都忙著要去准備刺殺行動了吧! 5.多年後,吳隊跟李寧玉說,那件旗袍上有顧曉夢留給她的話。而那天他和顧在手心上比劃了之後,顧就開始說,你那天掉了跟煙……接著兩人還在說著,老王就進來把吳隊給揪走了,沒時間說旗袍的事情啊。 再說李寧玉是專門搞密碼的,自己旗袍上綉了些碼,這么都年都沒發覺嗎? 6.李寧玉的旗袍一直在被顧縫,但縫好之前她半夜被武田叫了去,還穿著那件旗袍,當時是被直接拉去裘庄的,什麼也沒帶,難道還破著口,插著針就穿上了? 7.那個瘸子很神,又貼告示,還能混進裘庄,而且一直都沒被捕。武田不抓他,說要放長線,因為他可能並不直接認識「老鬼 」。但後來老鬼都圈起來了,怎麼還是沒抓呢? 8.小白死了,張司令說,小白臨死的時候說,他是被嫁禍的。這樣就可以斷定小白是被冤枉的? 萬一他就是寧死不屈呢? 9.金生火吞槍了!這么膽小怕事的一個人,怎麼突然就吞槍了呢?這里來得有點兒突然,況且進裘庄的時候難道不該收了槍嗎? 10.1972年,我國對錫蘭的稱呼才更名為斯里蘭卡,《風聲》的歷史背景是1942年,可片中特務處長卻說道:「……這是一種來自斯里蘭卡的香料,八妞最喜歡了……」接著大狗撲上…… 上文的內容並非是說這部電影不好,而正是因為覺得很好,才細細研究,挑了一點兒刺。 風聲我看了兩遍,一遍和朋友,一遍和家人,每一場下來都有生動的討論,似乎很久都沒有這樣的氣氛了。 我暗自欣喜,終於可以在國內院線看到有勁的電影了。
『伍』 這才叫國產懸疑的巔峰,上映十年之內沒有一個對手,風聲究竟有多好看
碟戰,是一種差別於懸疑推理和非常燒腦的主題,它必須懸疑燒腦做為總體架構,但還要有愛國精神、生死看淡做為肉體添充,因此 碟戰主題,即要邏輯性上認真細致,又要情感上豐碩。
可是我為什麼確信,《風聲》是國產諜戰電影里的最優秀作品,緣故有三。
壹:什麼叫好的邏輯推理?好的邏輯推理,會令人實情難解前一路懵圈,實情一語道破後如夢初醒。讀書時,教師會在每一次考試之後解讀考卷,而一般的大家會在教師解讀某個題完畢時,猛拍大腿根部,原來這般,那麼簡易……可是,大家卻在考試場時不管如何咬牙切齒,便是如何想也想不出來。
而《風聲》則極致的表述了這一點,在武田被殺以前,全部故事情節(專指第一次收看)整體往前推動的全過程中,大家唯一能夠獲得的精確回答是:老鬼是顧曉夢,白小年是偽政府賣國賊,金取火自盡明智很有可能並不是特工,對於李寧玉和吳大隊長,真正真實身份特性有極強異議。
此外武田在百草堂苦守一夜之後,方案中的刺殺仍未開展,殊不知顧曉夢從頭到尾並沒有取得成功與外部聯絡,那到底到底是誰傳送了撤銷行動的命令……諸多一切,都看起來撲所朦朧。
殊不知在吳大隊長送武田上道以後,觀眾們會慢慢擁有幾絲精確的猜想,再到吳大隊長與李寧玉見面,詳細的講出全部事情經過。
《風聲》用了九十分鍾的時間來描繪碟戰一部分,僅用了35分鍾的時間來傳遞感情,殊不知這僅有的35分鍾,卻並不稍遜於大家往日見過的隨意一部「抗日戰爭」著作中的那類激烈與哀痛、剛毅與離別,這就是《風聲》,一部沒法替代和超過的諜戰電影優秀作品。
『陸』 求《風聲》中顧曉夢在李寧玉旗袍上留下的字和顧曉夢最後的獨白…
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
但我堅信,
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親愛的人,
我對你們如此無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
我輩只能奮不顧身,
挽救於萬一。
我的肉體即將隕滅,
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
敵人不會了解,
老鬼、老槍不是個人,
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柒』 小說《風聲》中顧曉夢和李寧玉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風聲》電影我刷了不下5遍,在聽書平台將小說斷斷續續聽了2遍,卻總覺得缺少些什麼。直到這個月初,我拿到麥家最新版的《風聲》,仔細品讀才發現,電影和小說相差太多。
那些能說的、不能說的,公開的、隱晦的,麥家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電影中人物對信仰的堅韌,還有對人、對事的深情,以及對人生、人性的思考。在一部時長有限的電影中,人類復雜而細膩的情感,很難在光與影的變幻中盡數表達。
麥家說:裘庄是他們的地獄,生活是我的地獄。我是經歷過人心的險、人生的痛的,也在書寫這些的,但不是要人絕望,而是要你有堅守的德道,有堅韌的意志。
所以,趁這次《風聲》重版之機,麥家在小說的最後用訪談的形式增加了一篇代跋。裡面很好地詮釋了《風聲》的起源和初衷,他希望讀者能夠更多地看到人性。
世間多難,人生多險,我們註定孤獨,也註定堅韌。不論你身處熱鬧,還是正品嘗孤獨,這部《風聲》都值得一讀。
讀過才知道,擁有幾千萬忠實影迷的電影《風聲》,僅僅只表達了原著1/3的精彩,不讀一讀原著實在是有些虧
『捌』 求一篇影評
最殘忍的死亡,不是一劍穿心或者碎屍萬段,而是那把刀在心口慢慢磨,到死都沒有痛哭的機會。
《十月圍城》是悲傷的,前戲鋪墊時越是幸福,後來就越是心酸。
《十月圍城》是緊張的,前一個人死了,悲傷還沒來得及流瀉,接下來的追殺又開始了。沒有時間悲傷,要不停的跑,不停地逃,然後奔赴下一場戰斗,和死亡。
《十月圍城》是屬於小人物的紀念。孫中山是靈魂人物,即使死了都會被後世敬仰,萬古留芳。那些犧牲了的人,只是血肉之軀,死亡了,腐壞了,就沒有人記得了。
這些如塵埃般微小的人物,不過是歷史車輪碾過時揚起的點點輕霧。正是有了無數的塵埃,才有了如大山般厚重的歷史。
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記得那一將,卻不知道為之枯萎的生命
劇中的六義士,除了重光,其餘的人哪懂什麼革命,哪知道什麼民主共和。他們是為了心中最珍貴的那些東西。重光是為了革命,所以在臨近死亡時有如釋重負又充滿希望的笑,或許他真的看到了理想中中國的明天。
沈重陽為了能在女兒心目中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不令女兒羞愧的父親。
劉郁白是為了解脫,為了贖罪,一心求死。他甚至都不關心自己要保護的人到底是誰。
方紅為了替父親報仇,「我爹干什麼,我就干什麼。」但其實她並不知道她父親是為了什麼,她只想替他報仇而已。
阿四則是純粹的善良單純,只覺得自己這樣做老爺會高興。老爺對他好,幫他提親,他要就要報答老爺對他的好。
王復明則更單純,只是江湖義氣般的,想要打壞人,殺鬼子。
就是這樣一群完全與革命不搭邊的人,成就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拯救。
毫無美感也毫不血腥的死亡,有暗紅的鮮血緩緩從身下流出來。這是最常見的死亡方式,就是這樣的平常,更顯得悲壯。
他們是隱沒在歷史中的塵埃,沒有偉大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政治覺悟,但是是無數這樣的人,用他們的死亡換來了後來的共和國。
我們的文化里不宣揚個人主義,因為從來沒有救世主,即使全中國只有一個的孫中山,他的生命,都是用無數被遺忘的人的生命換來的。
他們是塵埃,是偉大的,被隱沒的塵埃。
電影結束後,我特別希望能晚兩分鍾開燈,讓我在黑暗裡整理自己混亂的心情。還有被生生憋在心裡不能發泄出了的情緒。
感謝陳德森導演,感謝他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和對電影的尊重。感謝他奉上了這么棒的一部電影。
《十月圍城》,是2009年不能錯過的感動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