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木蘭詩中為什麼後來換回女裝

木蘭詩中為什麼後來換回女裝

發布時間:2022-06-08 05:11:43

㈠ 木蘭詩的文言現象

木蘭詩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問題研究
1.「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麼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後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麼?木蘭啊,木蘭,是什麼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於是轉入後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後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張燕瑾《繁而有味,簡能傳神——讀〈木蘭辭〉》,《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麼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
3.「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兩句寫兔子在靜卧時外在行為舉止區別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別出雄雌;而當兔子一起奔跑時,就難以分辨出性別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別特徵明顯,而在戰場廝殺時,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難了。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火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將這四句話看做是木蘭對「火伴」的回答。從這四句俏皮風趣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木蘭富有機趣智慧而又充滿自豪的神態表情,還有什麼能比這四句話更有趣巧妙呢?真是個錦心綉口的木蘭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並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准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准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所以,戰場上的廝殺作者幾筆帶過,而把「木蘭是女郎」作為構思的核心,所以,著力寫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父母的牽掛,寫她的入閨房、巧梳妝,寫她打扮得娉娉裊裊光彩照人的風姿神韻。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練習說明
一、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背誦全詩。
二、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
翻譯這四個句子應注意兩個原則: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義;二要考慮本課的詩歌特徵,不能為了體現「互文」而使譯文變成散文失去詩味。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這兩句是頂真句。頂真,又稱「聯珠」。「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此外,「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也是很工整的對偶句。另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等不甚工整的對偶句。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幾句是排比句。「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一節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討論: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
本題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木蘭的形象。認識木蘭的形象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體察木蘭的思想感情,並加以適當概括。
教學建議
一、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是背誦。當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確無誤,是本課教學成功的主要標志。這首詩長達330字,要讓學生盡快背下來,可以情節為線索並利用這首詩的形式特點。全詩共14節,除「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爺娘聞女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對鏡帖花黃」是六句一節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一節一節地背,再合節為段,就比較容易成誦。利用詩中排比句、對偶句、復沓句、頂真句等句式特點,也有助於記誦。
二、疏通文義,主要靠學生自行領悟,教師可適當點撥。
1.本課生字詞較多,可讓學生在預習中看注釋或查工具書,教師在課上檢查。
2.對詩中涉及的一些修辭現象,可提醒學生注意,點到為止,不必細講。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是互文,學生很可能誤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學生並不難理解。
3.要求學生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理清故事的基本脈絡。
三、要讓學生注意這首詩的鋪排手法。例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以及木蘭購鞍馬東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說廢話,而是起著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詩大半是類似的鋪排式的語句。運用這種鋪排手法,使這首詩的人物刻畫、感情意蘊、音韻節奏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四、可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展開聯想和想像,以補充詩歌留下的空白。可讓學生體會木蘭的思想感情,例如停機嘆息時的心境,奔赴前線途中的心情,還鄉後與親人團聚、重著女兒裝時的感情,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擴展詩中的畫面,例如家人喜迎木蘭一節,爺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實不然,姊、弟豈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爺娘恐怕也有不少事要做,但寫詩只能如此,想得細致一些,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木蘭全家的喜慶情景。詩中的故事情節總的來說是寫得比較簡括的,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聯想和想像的廣闊空間。
有關資料
一、關於樂府詩
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並為社會認可的標准選本。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風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於《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台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於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於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情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摘自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古人評點《木蘭詩》
1.《詩藪》:木蘭歌是晉人擬古樂府,故高者上逼漢魏,平者下兆齊、梁。如「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尚協東京遺響;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齊梁艷語宛然。又「出門看火伴」等句,雖甚樸野,實自六朝聲口,非兩漢也。
2.謝榛《四溟詩話》:《木蘭詩》雲「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北市買長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等絕似李白五言近體,但少結句耳 。「雄兔腳撲朔……」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三、《木蘭詩》中幾個有爭議的問題
1.起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石聲淮《關於〈木蘭詩〉》,華中師院《語文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 。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准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5.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雲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6.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後,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願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朴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中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裡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並不亞於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劉彬榮、華雪《須知木蘭是女郎》,《河南師大學報》1979年第6期)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不過,《木蘭詩》並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於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錢文輝《〈木蘭詩〉主題芻議》,《昆明師院學報》1980年第6期)
四、木蘭詩(曹道衡)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於《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並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於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後》)。《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雲是「古辭」,並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並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於「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並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後,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都可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膾炙人口。
五、《木蘭詩》的思想傾向(王淑珍)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群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了一種什麼思想傾向呢?

㈡ 木蘭詩中哪一句表現了木蘭換回女裝後的喜悅心情

《木蘭詩》里表現木蘭換回女裝後的喜悅之情的詩句是: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㈢ 凱旋而歸,被迫自殺,為什麼明清時代的木蘭變了味

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唐代以後不少文人都各自創造不同形象的木蘭,其中以明清的改動最大。而木蘭英勇代父從軍的形象,更成為明清婦女的心靈寄託。代父從軍、成為忠孝表率的木蘭,為明清才女的偶像。

元代以後的木蘭,其女裝與男裝之間的變換,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而像是現代人所說的「性別標簽」。換上男裝的木蘭,就像是暫時抹去身上原有的「女性標簽」,而周遭的人們在不見她原有的性別下,給予其高度肯定,而木蘭也得以更自在地發揮所長。不過一旦被識破,則象徵重新貼上「性別標簽」,木蘭就必須回到女性該有的「原位」。上述無論哪種結局的木蘭,其結局多有所被動,而木蘭自己的看法呢?真的願意心甘情願回到家中嗎?

李桂玉彈詞作品《榴花夢》 一探木蘭怨氣木蘭無法與外人道的心思,或許可以從清代女彈詞家李桂玉(1821-1850年)的作品《榴花夢》加以揣測。這部彈詞巨著講述一代女將桂桓魁(桂碧芳)的生平,李桂玉將其形容為古今未有的全人「是仕女班頭、文章魁首。抱經天緯地之才,旋乾轉坤之力,負救時之聞僅見」,桂桓魁可說是集賢臣、名將、英主、哲後與良母於一身,但當她以男裝功成名就後,同樣面臨恢復女兒身的危機,來自皇帝、父母、未婚夫、姐妹等人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花木蘭被識破女兒身後,其過去的所作所為,都因性別而遭到質疑。當父親逼迫她換回女裝時,桂桓魁則直言抱怨:「都道孩兒閨內女,不應隨朝掛錦衣。不知兒受千般苦,卻把殘生換一官」。最後在皇帝的命令下,桂桓魁不得不穿回女裝,而她的內心感受則是「一天怒氣沖霄漢,萬道嗔容鎮九霄」。最後桂桓魁在無法擺脫的巨大壓力下回歸家庭,不過她後來立志清修,斷絕夫妻情緣,升天脫離夫家。

㈣ 木蘭詩中為什麼木蘭從軍要女扮男裝

1、原因
因為古代社會里女子沒有行軍打仗的傳統,女子被社會制度所約束,得不到應有的權力;其次說明花木蘭為人孝順,為了父親,甘願自己男扮女裝替父從軍。
2、人物簡介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3、相關故事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㈤ 木蘭詩中,數多年的從軍生活,為什麼寫的這么簡略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為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徵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斗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㈥ 花木蘭從軍為啥沒人發現她是女人最後是怎麼發現的

歷史上花木蘭是一個傳奇女子,她代父從軍的故事廣為流傳。不過她行軍多年,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個女人呢?後來又是怎麼發現的呢?

既然如此,後來又是怎麼發現她是個女人的呢?那就要從戰爭結束之後天子的賞賜說起,木蘭詩中曾經寫道:“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就這樣,平日里和木蘭一起打仗的兄弟送木蘭回到了家鄉。既然到了木蘭家中,就要好好招待一番。回到家之後,木蘭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脫掉了戰袍,穿上了自己平日里穿的姑娘的衣服。對著鏡子好好梳妝打扮了一番。當她走出房門見到與她一同打仗的戰士們的時候,戰士們都十分驚訝,誰也沒想到,一起行軍十二年之久,木蘭居然是一個姑娘!

㈦ 木蘭詩中說明木蘭戰場殺敵後回家迫切換上女裝的句子是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㈧ 《木蘭詩》結尾寫木蘭換上女裝後同伴出現驚忙的神色這一細節描寫在文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這一細節描寫寫出同伴雖然和木蘭在一起多年,卻沒有發現木蘭是女郎,側面烘託了木蘭機智,謹慎,小心的性格特點。

㈨ 木蘭詩的問題

中國北朝長篇敘事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辭》。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後收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北魏與柔然戰爭中民間創作的作品。關於木蘭其人其事,文獻雖有種種記載,但均屬民間傳說。這首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榮立赫赫戰功後重返故鄉的故事。塑造了木蘭樸素善良、驍勇剛強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歌頌了她深明大義、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榮利的崇高品德,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全詩緊緊圍繞「木蘭是女郎」這一特點來精心選材,中心突出,繁簡得當,語言剛健質朴,風格粗獷豪放,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的傑出成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寫了一個光輝的藝術形象。我們不必把這個故事當成真人真事來考證。但有些研究者對這篇作品產生的時代和地點的考證,我們大體是同意的:它即使經過唐人的修改,但應該是產生於北朝的西魏或較前些的北魏。這一時代的清況,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

(一)當時的中國是封建社會,無論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縛勞動人民——尤其是勞動婦女的封建社教;

(二)當時戰爭頻仍,在沙場戰死的,兵慌馬亂時被屠殺、被折磨死的,當然都是人民;

(三)當時的賦稅、徭役,特別是軍事徭役,極為苛重,民不聊生。

總之,這是魯迅所說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①在這樣的時代中,有《《木蘭詩》所描寫的木蘭的形象,應該說是一個女英雄的形象。為什麼呢?

第一,木蘭是一個經常「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在父親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況下,她毅然決定冒著雙重的危險——兵凶戰危和喬裝可能被識破的危險,女扮男裝去代父從軍,這當然是英雄行為。徵兵徵到了老年人,木蘭對這樣的情況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於是以自己的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英雄行為來保全年老的父親和年幼的弟弟。從這一行為可以看到木蘭的舍己為人和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第二,「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就在那麼緊張的情勢下,萬里行軍,到了苦寒的邊塞,參加了長期的酷烈的戰斗。她終於堅持過來,而且勝利歸來了。這更是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秀品質的突出表現。

第三,木蘭在勝利之後,「不願尚書郎」,只願「還故鄉」,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做官。作為勞動人民的木蘭的這一見解,是大大高過於很多滿腹詩書的人們的。

第四,木蘭回家以後,也就是說,她已實現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願以後,就像過去勇敢地換上男裝一樣,她也爽快地仍舊換上女裝。她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也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和過去一樣的普通婦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一切,她覺得多麼熟悉,又多麼平常!這都表現了一個勞動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裡如一、質朴謙遜的本色。

魯迅說:「戰士的日常生活,並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②這句話,對於理解木蘭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蘭身上有中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質的集中表現。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蘭的形象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中出色的藝術形象之一。

我們必須明白,《木蘭詩》的出現,木蘭形象的出現,有巨大的歷史社會意義。像木蘭這樣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現是史無前例的。在《木蘭詩》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是沒有用肯定的、贊美的態度創造出來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創造出這樣出色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並當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過男人的英雄人物來歌頌,就我們接觸到的資料,還不曾有過。因此,木蘭形象的出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學作品中是第一次顯示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的觀念。這在客觀上是對男性中心的封建社會的一個抗議。這抗議,即還比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現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貴的。

在當時,這已經是萌芽狀態的新事物了:木蘭的形象的描寫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樣的生活真理:木蘭是女人,是一個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質的女人,她沒有任何屬於脆弱者一類的因素;她能夠完成最艱巨的工作——包括百戰沙場那樣的當時人們一向認為女人不能夠做的工作;她還是在缺乏一般條件(還得扮男裝)的情況下擔任這項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這不是向封建社會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結實的一樣嗎?

人民創造了木蘭的形象,也是把她當作勞動人民的代表的。那時的勞動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壓迫被剝削的。木蘭的形象顯示了勞動人民對社會,對時代的願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們對社會、對時代的抗議。木蘭形象的創造帶有浪漫主義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這樣的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從木蘭形象中顯示出來的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抗議,是深深地生根於現實的。木蘭,她要求勞動,她回到家裡,即刻恢復了原來的面目,這表明她對原來的勞動生活的熱愛;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將不倦地「當戶織」了。木蘭,她要求過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團聚;在戰爭結束後,她什麼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還故鄉」;她愛家鄉,她愛家鄉的親人,她愛家鄉的和平生活。木蘭,她從軍是為了代替年老的父親,為了爭取和平勞動的生活。在詩的開頭,從她對戰爭所帶給人民、帶給她一家的災害的憂慮中,也表現了勞動人民對戰爭的抗議。可以說,人民的作者創造了木蘭,正寄託了在當時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爾基說:「雖然民謠底作者們生活得很艱苦,他們的苦痛的奴隸勞動曾經被剝削者奪去了意義,以及他們個人的生活是無權利和無保障的。但是不管這一切,這個集團可以說是特別意識到自己的不朽並且深信他們能戰勝一切仇視他們的力量的。」④這也符合中國民歌——特別是像《木蘭詩》這樣的民歌的情況。

《木蘭詩》也像一切民歌一樣,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優良傳統在《木蘭詩》中得到很集中的體現。可以說,《木蘭詩》是勞動人民生活理想勝利的喜劇。《木蘭詩》的開頭幾句確是寫木蘭的憂慮,但這是真實地揭示了木蘭那種「腸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狀態,使人更深刻地體會到她的代父從軍行為的難能可貴的正義性。

㈩ 木蘭詩中描寫木蘭歸家穿女裝側重於它的什麼性格特徵

寫她雖為女兒,卻有男兒的雄心壯志,和男兒一樣征戰沙場,但她也有女兒的溫柔甜美,更突出了木蘭的優秀。

與木蘭詩中為什麼後來換回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裝門面裝修可以怎麼設計 瀏覽:738
桔色鞋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32
藍色褲子搭配白色棉襖 瀏覽:839
84撒到黑色褲子上 瀏覽:252
英倫風皮鞋怎麼搭褲子 瀏覽:292
佐丹奴男裝襯衫尺碼表 瀏覽:862
睡衣買紫色好看還是紅色好看 瀏覽:241
男女制服美圖 瀏覽:619
棗紅衣搭配襯衣好看 瀏覽:766
腿短男生冬天穿什麼褲子 瀏覽:563
帽子在桌子下面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888
邯鄲有什麼地方可以修衣袖口 瀏覽:428
適合穿裙子是什麼風格 瀏覽:568
香風智乃初中制服 瀏覽:19
灰色褲子搭卡其色衣服好看嗎 瀏覽:741
雅戈爾襯衫尺碼標准嗎 瀏覽:996
蘇州大學校服可以買嗎 瀏覽:967
雞心領衣男孩搭配圖片 瀏覽:694
女人皮裙子好看 瀏覽:26
菲姿羽絨服價格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