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帽子稱為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冕板前後垂有「冕旒」(liú) ,又叫流蘇。 根據冕旒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xì,鞋)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Ⅱ 冕冠上面和下面分別是什麼顏色的
免冠上面和下面分別是什麼顏色?紅色和白色吧?
Ⅲ 冕旒有什麼象徵意義 皇帝的帽子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Ⅳ 冕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 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後專指帝王的皇冠:冠~。加~。衛~(衛護帝王頭上的皇冠,喻維護帝王的最高統治權力或保持體育競賽中的上屆冠軍稱號)。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月( mào),免聲。「月是 蠻 夷及小兒的頭衣」,「免」是「冕」的本字。本義: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2. 同本義 [crown]
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
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莊子·胠篋》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術訓》
服冕乘軒。——《左傳·哀公十五年》
3. 又如: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4. 喻指像冕的事物 [hat-like thing]。如:日冕
常用片語
1. 冕旒 miǎnliú
[king's crown with tassels] 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 隱藏更多釋義
冕的英文翻譯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 the crown
Ⅳ 冠冕的冕是什麼意思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
Ⅵ 為什麼古代皇帝戴的冕冠有的像帽子一樣戴在頭上!有的呢有扎在頭上的冕冠呀!
古代的冕冠不應該都是這樣結構的嗎,各個朝代都大同小異,應該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少數民族政權除外)。有的遮臉是什麼意思,扎在頭發上又是什麼。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後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創造了天河帶,並使用二十四旒。 明代以後,冕冠被廢除,代之以朝冠。
Ⅶ 這種冕冠(帽子)只有皇帝能戴嗎諸侯和大夫呢
冕服一直沿用到明,基本上天子的大裘冕是十二旒十二珠,一般諸侯王九旒九珠,除次還有七五三等不一安不同等級規定,先秦士大夫一級是沒有旒珠的只有塊板。以後各朝規定略有出入,但基本不變。比如明代皇太子的袞服就是十一旒十一珠比皇帝少一。
Ⅷ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Ⅸ 元朝皇帝還戴旒冕(就那個帶簾子的帽子)嗎
自唐代以後的歷朝帝王,就多已不帶旒冕了。
元朝亦然,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元朝皇帝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Ⅹ 秦王的帽子是什麼樣的,圖片
皇子的帽子自然跟普通人戴的不一樣,它也不叫做「帽子」,他有個特定的名稱叫做「冕」,珠簾叫做「藻」「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