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牛仔褲的後口袋不對稱
我也遇到這個問題!買了過了20多天發現的發票什麼都沒有了我就找他們換的!一開始不給換後來去商場投訴了就換了!這是褲子本身質量有問題就應該換!
㈡ 牛仔褲後口袋邊的小標簽代表什麼
產品商標以裝飾線的形式直接縫制於後口袋上,既起到裝飾作用,同時又宣傳了產品。
㈢ 牛仔褲後面兩個口袋男女大小不一樣,是什麼回事
剛才說牛仔褲後面兩個口袋肯定是用來做裝飾的,因為如果你用來裝東西會很難看。一般來說女人的口袋會要小一點,因為這樣看起來會顯得精緻一些。
㈣ 褲子口袋分哪幾種樣式
褲子口袋根據角度及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插袋:是指在衣身前後片縫合處,留出袋口的隱蔽性口袋。
褲是穿於下體的常用服裝。一般有褲腰、褲襠、褲管。按褲襠縫合與否,可分為滿襠褲和開襠褲;按褲管過膝與否,又分長褲、短褲。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
褲子款式有:牛仔褲、休閑褲、西褲。
參考鏈接:網路——開袋網路——暗袋網路——插袋
㈤ 牛仔褲表袋的來歷
從牛仔褲的歷史來看,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1872年,開始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1873年,將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之所以要加表袋,是因為牛仔褲最早作為工裝褲出現時,穿著者大多是工人。 工人在干粗活時,為了避免手錶被刮花,會脫下來放在牛仔褲的小口袋裡。 而之所以把口袋做得這么小,是為了使得手錶不至於晃盪晃盪掉出來。如今牛仔褲漸漸由工裝褲轉變為休閑裝,小口袋也隨之傳承下來了。
另外的一種解釋:
借鑒與男士西裝褲前腰部在與褲身縫合處設置的表袋形式,因為此袋體積較小(表的放置容積)且為使西裝褲外表保持高貴大氣風格,此袋整個掛在褲內側,只留出一條隱隱的袋口線,因此,在褲子外表幾乎看不見。而牛仔豪放,牛仔褲自然也粗放,且原本是工裝褲,製作工藝簡單為上,口袋採用明貼袋形式,傳承經典,故,現代牛仔褲雖已非工裝之用途,卻保留其風格特徵。
㈥ 牛仔褲後袋怎麼設計的啊
一、後袋的不對稱貼皮設計;
二、撞金屬拉鏈和金屬鉚釘;
三、把原型口袋進行拉長剪裁等變形設計也是現在市場上比較流行的後袋設計方式;
四、再有就是對後袋進行分割後再拼合,在拼縫上做文章;
五、當然,在後袋上綉線是對後袋進行變化設計的一種最常見和基本的方法。
㈦ 請問LEE牛仔褲的後口袋 都是盾形的嗎有沒有是五角的啊
是的~
除了05年出的all-union系列以外,所有的lee牛仔褲都是盾形後袋,這也是鑒別lee是否正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㈧ 褲子後面口袋有一個大的M的LOGO標志,請問這是什麼牌子
Evisu
1991年,日本人HIDEHIKO YAMANE在大阪創立了古典舊款牛仔褲品牌EVISU。品牌創始期正逢VINTAGE JEANS大熱,EVISU成了「後501年代」的代表,原汁原味的古典牛仔褲元素和時髦的街頭風格使其迅速成名並成為日本頂級牛仔褲品牌。其後推出的國際版在歐美同樣取得巨大成功,CRAIG DAVID、貝克漢姆、ALL SAINTS,Beyonce這樣的大牌身穿EVISU衫的醒目照片亦時時見諸媒體。
YAMANE的設計除卻忠於古董款原著之外,還充滿了幽默感和顛覆精神,並且,無論銷售業績有多好,仍舊堅持著極小的產量,以及大量的手工製作感。購買EVISU在VINTAGE JEANS迷之間漸漸有了收藏意義。YAMANE後來也推出高級洋服品牌和以EVISU DONNA為名的女裝系列,他的時裝王國因此超越牛仔品牌而進一步走向完整。
EVISU褲子分日版和歐版
要分辨日版及歐版的最快最普遍的方法,就是看後口袋是否有EVISU的小紅標。如果有紅標就是日版反之則是歐版。另外還有一個方法,不過比較考眼力,就是:日版EVISU後口袋上「M」的LOGO是畫出大山小山的感覺,而歐版EVISU後口袋上「M」的LOGO是畫出大山及接近直線的感覺的。
日版EVISU的褲子還分三個等級
如何分辨請看褲子後面的皮牌,上面會印有NO.1或NO.2或NO.3 ,這就是三個等級。NO.1最好,2、3次之。分別詳細介紹如下:
NO.1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布料好。它是採用人工織成的布,所以它的布雖然不如機器織的那麼扎實,但更為復古。並且NO.1的褲子是shrink to fit的,所以在下水後縮水率會達到8%—10%(大概1—3寸)並且在布料上會產生更大的凹凸感,使得你在穿著上更容易摩擦。因此在穿著NO.1時會更容易產生NO.1的獨特脫色現象。除此之外它的褲子細節做的最為精緻。
NO.2算是最適合入門日版EVISU的褲子了。NO.2的特色也在於布料上,它跟NO.1採用的布在外表上一樣,但NO.2的布料是以機器織成的,並有經過防縮加工。所以下水之後大約只會縮3%—4%(大概1—2寸)而且它是使用特殊染料,在洗滌褲子時跟其它品牌的牛仔褲比較起來較不容易掉色。NO.2在其它細節的作工也都十分的講究。
NO.3不推薦,它的布料跟一般牛仔褲差不多,作工方面不如NO.1、NO.2講究。但如果想穿日版EVISU獨特油漆logo則可以選擇它。
接下來再介紹常見的幾個褲型:
1.LOT 2000:褲型為Straight Fit 是比較合身的,有點像LEVIS 505的感覺。
2.LOT 2001:褲型為Loose Fit Length ,是寬松直筒。
3.LOT 2004:褲型與LOT2001是一樣的,但是多了調節環。
4. LOT 2017:褲型為BOOT CUT 既靴型褲,也可以類比為微喇的。
下面介紹如何鑒別真假EVISU的褲子
1、Evisu使用貴價丹寧(DENIM)布,板型與Levi\'s相比Evisu的剪裁更為低腰,褲襠較低,穿起來臀部有點垮垮的,反而更板仔型味的線條,舒適及寬松型剪裁顯得時髦,流行塗鴉事件正從手袋到牛仔褲蔓延,惠比壽靠時尚和藝術互相靠攏印證Evisu㊣的存在。
2、真貨Evisu的褲袋有一隱蔽的釘,要翻看褲子的內側才能看到丹寧布有明顯布邊,即使老翻高明到模仿布邊效果,但假布邊顯得比較鬆散些褲檔位通常會有一顆褲釘,這是為了加固之用,老翻則沒有這般細心。
3、後口袋M字末端的位置都會有一道車線,這是在口袋內側加多了一層裡布,後口袋往內約摸口袋一半地方會有半張厚片像是紙版硬度的東西,老翻則無左後腰上的紙牌,老翻通常欠奉,這是一處較明顯的識別方式。每條褲子後的M標志,都以其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意義,比如紫色代表紀念日本天皇得孫女。另外,還有一個圓圓胖胖的老頭子圖像,那是日本的福神像。
4、後腰皮牌比假的略微小巧細致些,且顏色鮮亮些。
5、Evis的產品共分No.1至No.3,是Evisu日版的特點,後口袋側邊縫有紅色布標,褲腳反折可看到有白色車邊。歐版Evisu花樣太多,這邊就一些最基本的型號介紹, LOT#2000-仿照Levi\'s 66 XX model去做的,屬於較窄版的褲型, LOT#2001-較松(不是很垮那種,是相較於LOT#2000而言) LOT#2004-這型號較少見,印象中後腰頭部份有調節環, LOT#2017-靴型褲,為白色的布標而非皮標,Donna系列是專屬於女生的。
洗水標簽和水印鑒證密碼圖像。
6、前口袋外翻的車縫線必須跟褲繳出縫線的樣式一致,比如褲腳反折花式=紅條那相對前口袋兩側外翻也要出現這樣花式,車線縱橫交錯每一針都立體而飽滿,是優質縫紉機和棉線的功勞,老翻則能慳就慳。
7、老翻的貨色也會同時奉送紙牌,但真紙牌的背面為白色,老翻則為黃色。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4916692.html?si=3
㈨ 為什麼牛仔褲全都有後邊兩個口袋而休閑褲都沒有後邊兩個口袋
牛仔褲的經典形式
所謂第一條牛仔褲,並不是我們想中的生來就那個樣。連"牛仔褲"(Jeans)這個名字也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在此我們不妨以牛仔褲鼻祖利維公司的經典之作--501牛仔褲為例,回溯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 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 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 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雙拱式線跡。
1886年 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 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 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制固定下來。
1922年 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 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 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針。
1947年 戰時配給制結束,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 為符合時尚,褲管裁成更瘦身式樣。
1955年 投產第一批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 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 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 紅色標牌上的大寫"LEVI\'\'S"改為小寫的"Levi\'\'s"。
1983年 由於織機的改進,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牛仔褲不僅因其特別的用料、色彩與剪裁使其在浩瀚的服飾之林獨樹一幟,而且它的繁雜的細部構造同樣富有特色,易於識別,通過不斷的改進賦予了牛仔褲更加多樣化的經典內容。
其實也是當初的一個設計理念
㈩ 一個正常褲子的口袋的長度是多少
褲側縫口袋,位於腰線下4cm處,袋長15cm。牛仔褲斜插口袋為8x10cm左右,麥袋為7x4cm,後口袋口為13~15cm。前褲身中縫撇勢為0.5~0.7cm一個。省長為10~11cm,後片省長為7~8cm(男褲),距側逢4~5cm處,袋寬13~1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