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給三歲寶寶用的12號針,織毛衣細線從上到下起多少針啊
我認為具體起多少針,要看寶寶有多少斤,胖瘦如何?如果胖的話,就要多起一些針,如果瘦的話,當然就要少起一點,具體是要看實際情況來定的
② 織三歲寶寶毛衣起多少針
這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3歲的寶寶個體存在差異,所以編織起來所需要的線也會有所不同的,具體的你可以詢問店員一般情況下需要多少,在根據寶寶的體型等進行選擇。
③ 一般手套要多少針
這和線的粗細有直接關系,細線就要多起幾針,線粗就要少幾針。中粗線要45---50左右
④ 23歲手套起幾針 最合適
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
2000多年前的竹簡提供線索
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條線索。「喜」曾經3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戰爭是通向財富和榮譽之路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這隊士兵究竟是干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斗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的人站了出來。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只能進行推測了。
⑤ 三歲小孩毛衣起多少針
要是十號針織的話100針就足夠了。我家寶寶三歲半我給他織的毛衣用十一號(比你的小細一號)才起了100針。所以你可以以100針為參考,我家寶寶有點瘦。
⑥ 3歲寶寶手工編織毛衣起多少針
因為毛線和針的粗細不同起的針數也不同,我不知道你織的是什麼線,所以我建議你先起20針織一段,用尺量一下寬度,然後量一下寶寶的胸圍或寶寶衣服,根據量得的尺寸算針數.(根據實際尺寸略放大一點因為寶寶長得快) 比如說:你織的一段寬度是9厘米.寶寶胸圍是72厘米那麼你就起160針.(72厘米除以9厘米乘以20針).
⑦ 編織兒童手套要起多少針
50針,有些大了,起40針足夠了,開始織上下針,到手掌部分開始織的菠蘿花的第一行,就是一針變三針,然後再織上針,三針合一針,第二行第三行織的下針,第四行又反復第一行,上邊的花是鏤空的,就是線挑上來,但是不織上針,而是織下針。第二行再把第一行加的針並一針織下針就可以了,留手指時,留出10針,剩下的織時在留出來的位置加8-10針,織圓圈,織完了,回過來再織手指,在加的地方挑上8-10針,織圓圈。
⑧ 請問3歲寶寶托馬斯線從下面起頭要起多少針
三歲寶寶托馬斯線從下面起頭要起多少針,我覺得這個嗯要看吧,要看你的線是多粗的,一般也就是一百多。
⑨ 兒童手套的編織方法
1.准備好棒針和毛線,起針30針來做個編織示範,起好針後開始圈織一針下針一針上針,它叫上下針。
(9)三歲寶寶手套起多少針擴展閱讀:
編織技法
1.編織: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編辮,平紋編織,花紋編織,絞編,編帽,勒編等工藝。
編辮是草編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沒有經緯之分,將麥秸,玉米皮等原料邊編邊搓轉,編成3 ~ 7股的草辮,通常作為草籃、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
平紋編織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花紋編織是在平紋編織的基礎上再予以變化,編織出鏈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紋。
絞編類似平紋編織,但結構緊密,不顯露經。編帽是以呈放射狀的原料互相掩壓,旋轉而編成圓形的帽子。勒編是柳編的常見技法。它以麻線為經,以柳條為緯,編織時將麻線和柳條勒緊,所以結構堅固,質地緊密。
2.盤結。是經緯形式和包纏,結扣相結合的編織技法。常見的有馬蓮朵,套扣等。馬蓮朵又名打結,是以玉米皮包纏的芯條作為經緯,然後互相掩壓,盤結,組成有立體感的蓮花狀四方連續花紋。套扣也是打結,但形狀扁平,沒有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