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長如何和老師溝通
家長望子成龍,老師也希望桃李滿天下。實現家庭與學校的良好合作,建立良好的溝通,是家長的需要。如何與老師通過良性溝通促進學生進步,是我們每位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與老師溝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父母的態度要主動,聯系要適時適度。
有些父母誤以為主動聯系老師會打攪老師的工作、生活,怕老師不歡迎。其實父母主動聯系老師會給老師帶來便利,因為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一個個去家訪要很多時間,家長主動到來,可以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可以交流商討教育方式,這是家長老師都樂意的事。
聯系要經常,不要等到問題成堆或者問題嚴重再被迫去學校。
聯系要適時適度,要根據孩子的情況而定,更要尊重老師的意見。聯系太頻繁沒有必要,間隔太久,達不到效果。
二、與老師溝通要理性和明智
當老師反映孩子問題時,父母態度要冷靜。孩子在學校難免犯錯,老師通報給家長,讓家長在家裡注意糾正。家長如果當場責罵孩子,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可能使孩子怨恨學校和老師。
對老師的看法,家長要做細致分析,充分肯定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幫助。當然,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有看錯的地方。家長不必惟命是從,可以根據孩子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並設法讓老師意識到他的錯誤。
孩子有時為了逃避處罰而傳遞錯誤信息,家長就更應該及時與學校老師溝通,當溝通渠道暢通,才會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孩子的小聰明也不會耍了。
三、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1.約定會面時間
作為老師,沒有什麼比在上課前、放學後或課間時間遇到家長開即興會議更糟糕的了。盡量尊重教師有限的時間,不要忽然間出現,老師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時間充分解決你的問題。
2.學會用各種方式溝通
包括面談,電話溝通,微信交流,電子郵件往來等,以達到經常與老師溝通的目的。
3.願意承擔你需要做的部分
老師們可能已經對現有的工作量感到沉重。說實話,一些老師對在滿滿的工作日程上再加一件事,會感到非常具有挑戰性。你需要確保老師知道你願意配合他們的工作,並在家庭里支持他們。
4.與老師成為盟友
你和孩子的老師應是合作夥伴,而不是對手。你可以嘗試通過一些非正式的聊天來建立關系。時不時的給老師帶杯咖啡。在教室里做志願者或主動提出在家裡幫助做一些項目。如果你每次見孩子老師的時候都在抱怨或不停地言語攻擊,老師會開始躲著你或對你有所防備。請別忘了,你與老師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幫助你的孩子。
統一都是100元,我們老師只是負責收錢發校服的
3. 家長說校服要一百元錢,太貴了老師怎麼回
100塊的校服還算貴啊!
已經很便宜了好嗎?
哪怕只有一套也算是便宜的,
已經算是良心價了
4. 家長如何與老師進行溝通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發現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片面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巨大影響,特別在鄉村教育中這種片面的理解尤為突出。在社會教育我們無法左右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能夠對學生起到正向的、有效的效果。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家庭與學校如何溝通的問題,當然這里學校和教師肯定會想很多辦法與家庭溝通,然而我們很少研究的是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與老師溝通。本文試圖通過筆者的教育實踐與感悟為家長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讓家校溝通雙向平等,更加有效、活潑。 一、正確認識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意義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向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就是解決這種一致性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教育中有一種現象叫5+2小於5,就是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背道而馳的問題,這使得整個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這其中有家庭不了解、不理解學校教育內容與精神的原因,也有學校不了解家庭實際情況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達到教育的終極目標,家校之間的溝通時非常必要的。 如果家長經常同教師交流,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分析發現的問題及探討對策,教師則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與認同,同時也會認為家長是稱職的家長,教師也會不自覺地將更多的關注投放到這個孩子身上。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經常與教師進行溝通會對孩子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進取。 二、溝通前提平等尊重 與老師進行溝通的前提是對老師的信任和尊重,有了信任才能夠和老師說真話,才能夠把孩子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真實地與老師進行溝通,有了尊重才能夠博得老師的支持,才能夠贏得老師的好感。家長們在與老師的溝通過程中要充分地信任老師,充分地理解和支持老師,這樣老師也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你的孩子身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在為學校教育打基礎,為學校教育提供後盾。教育中家庭要隨時了解學校教育的動向,了解某一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並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學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當然,這並不是說家庭教育要盲從和依附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的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而並非背道而馳。 三、溝通方式不拘一格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這位我們與老師溝通提供了更多、更有效、更簡潔的方式。傳統的面對面溝通甚好,但新興的電話、簡訊、網路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有些家長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覺得給老師送禮就是很好的溝通方式,其實不然。老師不收你的禮你會受不了,收了禮老師的壓力也就大了,送禮本身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四、溝通內容深入廣泛 傳統的思維認為家長見老師肯定是孩子犯了大錯了,其實不然家校之間的溝通不應該僅僅孩子的過失,更多的是孩子的進步和變化。有很多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總愛說孩子犯了錯盡管批評,盡管打,其實這些都是假話,現在那個老師敢打學生啊?不要把家校溝通變成孩子的批鬥會,當然這不僅僅是家長的問題,很多老師也應該注意。 另外,家長和老師溝通不僅僅要談孩子的學習,還應該談談孩子的思想、感情、習慣等等。目前中國的教育雖然提了很多年的素質教育,但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霾。因此家校溝通中最多的話題便是孩子的成績,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可孩子的綜合素質也不可忽視。 五、讓孩子支持家校溝通 有的家長總是在和老師溝通之後就對孩子的教育變得嚴厲,甚至一和老師溝通了回家就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就給孩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不願意家長和老師交流,甚至怨恨老師。家長在老師那裡無論聽到什麼都應該智慧地處理,讓孩子欣然接受並支持家長和老師溝通,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是積極有效的。這樣的教育除了家長和教師在參與,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也才會被調動起來,這樣的教育才會更加有效率。
5. 家長說校服裙要一百元錢,太貴了老師怎麼回
100還可以 不怎麼貴 我這里一套校服500多
6. 家長怎樣跟老師溝通
7. 幼兒園的校服家長閑貴老師怎麼回答
中國國家標准委批准發布,設立一檔准入門檻,對校服的一般性能要求,中小學生校服國家標准規定要與現行服裝同類標準的一等品要求相當,特別是色牢度、水洗尺寸變化率、起毛起球、色差、布面疵點、對稱部位互差等消費者關注的產品質量指標,較一般服裝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指標達到優等品水平。
校服廠家與客戶雙方達成協商,確定校服的款式和要用到的布料。然後業務人員攜帶著選好的布料前往布料市場購買相應數量的布料。
廠家打板師根據客戶確定的款式製作出成品衣服作為樣板,發給客戶進行查看,確定沒有問題後就可以安排下一步裁貨。
布匹在裁剪之前,裁縫師需要先松布,然後再拉布裁成衣服配片(衣服的各個板塊)。然後每種配片標記好,分發給車位員工進行縫紉。
車間工作人員縫紉好後還要經過壓邊,綉花,印花、打扣等一系列流程,成品校服基本上就生產出來了。
最後經過熨燙之後,打好包裝裝箱就可以聯系物流公司安排發貨,再聯系客戶方收貨,最後進行打款即可。
因此校服在材料、生產上面會比市場上的成衣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