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女性為何要穿開襠褲
在如今人的眼中,開襠褲一般都是屬於小孩的專屬物品,基本已經很少有成年人在穿開襠褲了,當然某些人把這當成了一種情趣衣服的話,那可以忽略小陳說的話。而在古代,本是嬰兒的專屬卻轉換了角色,成為了古代女性的一種專屬品,甚至在女性即將成親的時候,女方的母親長輩們都會為女兒准備一件開襠褲,而這開襠褲在成親之夜的時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制度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古代女子對於貞潔看的是十分重要,除了像唐朝一類的朝代,相對來說比較開放,其他朝代的女子在穿衣風格上都是趨向於很保守的。並不像如今的女性朋友在著裝上面比較裸露,她們在穿著方面都是十分保守,恨不得只將眼睛鼻子嘴巴露在外面,其他地方全部遮蓋起來。
按理說,如此保守的女性怎麼會穿起來開襠褲呢?而且還是在新婚之夜,面對一個男人,穿起來這個就不覺得難為情嗎?其實開襠褲早在漢朝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開襠褲並非如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一開始的形象就是兩根褲管綁在腰上,並沒有褲腰之類的。甚至在秦漢時期,這種衣服不光女性穿著這個,連男的也是穿的這個。
當然人們不可能直接就穿著這個出門,不然那就是耍流氓了,而是在外面加上一件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由於在下裳裡面是處於真空狀態,所以古人一般是嚴禁提起下裳來的,除非是過河之類必須提起的事,其他時期只要提起就算是耍流氓,會被判刑的。
就如《禮記?曲禮》中所謂「勞毋袒,暑毋褰裳」,說的就是夏天在勞作也不能將下裳提起來,不然就是耍流氓。一直到漢昭帝繼位,霍光看到後宮都穿著開襠褲,認為太過誘惑,很容易造成自己的外孫女失寵,於是就將開襠褲用一布條聯合,形成了「窮褲」。這布條就如同現在的拉鏈一樣,不打結就還是開襠褲。
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新人結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部分都是在成婚當晚才是第一次見面,兩人第一次見面就直接在洞房花燭夜上,換成是誰,心裡不緊張都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古代那時候在性方面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很靦腆的,在那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很是匱乏,哪像如今,所謂的知識被日本宣傳的十分到位,想不知道都難。
為了降低男女雙方的那種緊張與羞澀,女方穿著開襠褲就會讓雙方的心情會稍微好轉一些,既不用完全暴露自己,又能完成洞房花燭夜的具體事宜,在這中間開襠褲就起到了一個良好的作用,成為了新婚夫婦行事的一個緩沖地帶,這也就是為什麼女方母親在女兒出嫁之前要准備開襠褲的原因咯。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開襠褲漸漸從成年人的世界退出了,但它的用處還是很大的,成為了如今嬰兒的必需品。大家對於這個開襠褲還有多少印象呢?一起說一說自己小時候穿開襠褲的搞笑趣事聊聊天唄!(麻煩大家幫個忙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唄~筆者在此先感謝大家啦)
2. 為什麼古代人不論男女都穿開襠褲
春秋戰國時,人們就已穿褲子,它在古代寫作「紈」,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只有兩只褲腿,類似「開襠褲」。穿這樣的褲子,外面不遮掩的話,很容易走光。褲子真正成為常服,要等到宋朝。所以,古人在「開襠褲」的外面,往往穿一件服飾,這就是「裳」。
窮人則完全不穿「開襠褲」。《三國志》記載,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修水利的賈逵,年輕時因貧窮,寒冬臘月都不穿「開襠褲」,夏天就更不用說了。富貴之家的「開襠褲」皆用絲製成,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
在中國古代,因為「開襠褲」的緣故,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
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2)古代女人褲子為什麼開口擴展閱讀: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說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這是中國人上古時期的常服,不論男女。
事實上中國人穿褲子的歷史並不久,中原地區的人一直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才開始穿褲子,而事實上,那還不能完全叫褲子,那叫「脛衣」,其實就是兩只褲管,往小腿上一套,用帶子系於腰間。
很顯然要害地方沒東西遮擋,就跟現在娃娃們穿的開襠褲似的,其目的是便於私溺。所以還得在外面穿條裙子,這樣才不會走光。
東晉的《拾遺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戰國時的張儀和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看到什麼典故,就馬上記下來。當時紙還沒發明,他倆手邊也沒有木簡,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記錄,回到家裡後就將這些字抄寫下來。
到了夏天,穿絝就太熱了,人們就只穿衣裳。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絝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輕柔的絲織品啊,這才出現了「紈絝」,在當時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
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絝子弟」,就由此而來。這種「脛衣」一直到了漢朝才有了襠,這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褲子」的概念。
3. 古代女人為什麼不穿內褲,反而用長袍遮擋
中國古時,女子們是不會穿褲子的,她們大多都會穿上長袍,所以在古代是沒有內褲的。就算是女子有穿上褲子的,也是那種沒有檔的寬腿褲。
倒是南北朝時期的胡女,穿著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帶,下身是褲口很寬的大口褲,十分精神。胡服熱潮席捲唐初風尚,女子們穿翻領長袍,束帶,穿緊口褲和皮靴,俏麗可愛。
4. 為什麼古代衙役打女人屁股時 要脫了褲子再打
打男人的時候,也是脫了褲子打的,目的是打得疼,打得爛。
5. 古代女人保守為何喜歡穿開襠褲
先說說開襠褲的來源吧。早在過去人們穿的都是裙子和裳之類的,根本就沒有褲子一說,直到後來人們發覺冬天的時候很冷,於是就有了套筒用來防護腿部,以免著涼,而套筒之間的襠部是不縫合的,這就是早期的開襠褲。話說在漢朝宮廷之時就有很多的宮女穿著開襠褲,這在當時也是見怪不怪。說來你不信,那時男女很多都不穿褲子,也是因為窮,穿不起,當然有沒有別的原因我也就不是很清楚,可能還沒有普及吧。隨著時間的轉變,慢慢的開襠褲也就用到了民間,用在了女子陪嫁上面了。因為古代的制度,結婚到洞房花燭夜時男女雙方連面都沒有見過,在這個曖昧的時候,叫他們做點人倫大事,自然就顯得很尷尬,很不好意思了,而叫一個大姑娘在未曾蒙面的男子面前脫光光難免會害羞,而這個時候開襠褲就顯現出來它重要的作用了。可以在不脫光光的情況下,做著新婚初夜該做的事情,這樣就避免了難為情,也同時照顧了廣大的未經人事的男同胞們,避免第一次時的神經緊張,導致房事的不順利。所以開襠褲就成為了很多大姑娘嫁人時娘家的陪嫁禮物。
6. 穿開襠褲結婚的古代女子,為何會有這種奇葩習俗
現在這個社會發展的如日中天,對於一些物質生活需求,人們也有了全新的改變,對於穿衣打扮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穿衣服方面,想穿什麼樣的就穿什麼樣的,而且有錢的人都會穿那種高級定製的,但是現在有些人穿的也比較潮流,我們都看不懂。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了解過,在古代的新娘新郎結婚的時候,新娘一般都會穿開襠褲,這一點在古裝劇中暫時還沒有看到過,不過在一些史學記載上有過,你們都知道古代女孩在結婚的時候為什麼都要穿開襠褲嗎?看完原因以後,也是讓每個人都感到羞澀不已,一切都是因為古代的思想封建太嚴重了,畢竟古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對於女人的地位看得非常低下,古代新娘結婚穿開襠褲並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有這樣的一個用處,那麼接下來趕緊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看看吧。
當時古代的人穿開襠褲,也體現出了對於古代女性的一種壓榨,體現的淋漓盡致,其實要怪就怪太重男輕女了,如果你們讓自己的女兒進行學習的話,那麼就不會造成這樣尷尬的一面了。古代人都覺得女人沒有才能更是一種好的體現,所以就把女兒都關在家裡,不讓她們出門,同時也能守住自己的貞潔,這樣的一點也讓她們遠離了所有的一切,什麼都不會。現在農村的一些嬰兒他們也會穿開襠褲,這也是一個文物,像這樣的褲子也只有一些老人會做,也成了一個手藝。現在也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家長老師也都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如何保護好自己,所以不管古代還是現代教育,這方面的問題是必不可缺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7. 知道中國古代的女人為什麼不穿褲子嗎
褲子真正成為中國女人的常服,還要再過一千多年。兩條腿分立,成何體統?!尤其是女人,穿褲子就是明顯要勾引男人嘛。道德家們虎視眈眈,希望把女人們掩在寬袍大袖裡,失去本來的女性性別特徵,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易經》里有句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們的老祖宗那時候,男人們上衣下裳,女人們就只穿長袍。穿裙子的男人們撩起衣角渡河去會情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野且!《詩經·褰裳》)。當然,裙裡面也不是光溜溜的兩條腿。裙裡面所謂的褲,其實要稱作「脛衣」,只是遮住兩條小腿。 女人們偶爾也穿這種沒有襠的套腿褲。好玩的是,政治和權力最終給褲子加上了一個襠,不僅解放了身體,也解放了生產力——此後的底層人民就一直喜歡穿這種方便行動的服裝。 《漢書·上官皇後傳》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大將軍霍光權傾一時,當時的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也是另一位權臣上官桀的孫女。為了保證權力可以延續下去,霍光希望皇後獨享皇帝的床第之歡,生個皇位繼承人。皇帝身體不好,也沒有匯仁腎寶,皇帝不好,大家都不好。識眼色的醫官和侍從們馬屁拍得恰到好處,他們勸皇帝,您身體不好應該少作運動,即使做有皇後就夠了,您要實在管不住自己,也好辦,讓宮女們都穿上有襠的「窮褲」,再繫上幾條帶子。即使皇帝「獸性大發」,一時半會也解不開,不能隨時隨地行「周公之禮」了。這位不幸的皇後還是沒有生下一男半女,還在15歲時成為了寡婦,一直到52歲去世。 倒是南北朝時期的胡女,穿著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帶,下身是褲口很寬的大口褲,十分精神。胡服熱潮席捲唐初風尚,女子們穿翻領長袍,束帶,穿緊口條紋褲和皮靴,俏麗可愛。 然而褲子真正成為中國女人的常服,還要再過一千多年。兩條腿分立,成何體統?!尤其是女人,穿褲子就是明顯要勾引男人嘛。道德家們虎視眈眈,希望把女人們掩在寬袍大袖裡,失去本來的女性性別特徵,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至於那種只能護住腿部的「脛衣」也並未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消失無蹤。1949年之前的北方,只有兩個褲腿的套褲,是老年女人過冬的常備。這種套褲中間絮棉,穿的時候,把兩條褲腿套在褲子外面,用帶子系在褲腰帶上,扎緊褲腳的褲腳帶。套褲把冷風阻擋在外面,上了年紀的人可以過一個融融的冬日。
8. 古代女人穿褲子么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的!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古代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
有學者研究指出,自漢昭帝上官皇後始,宮中女子才穿有襠之褲,並自下而上地逐漸流行起來。但直到魏晉南北朝、唐朝時,女人們才真正穿上了現代意義上的褲子,其坐姿也由跪坐變為盤坐與箕坐。
9. 古代女子受仗刑的時候為何要脫掉褲子
主要便是讓女子遭受到凌辱的效果。去衣受杖這個說法便是來自於宋朝,由於宋朝貞潔烈女的思想比較嚴重,去衣受杖更能表示懲罰。其實在古代女子什麼都可以,唯獨就不要被送進官府,那樣的命運是極度慘烈的。因為古代女子地位比較低下,而且那個時候對於女子的要求比較苛刻,女子得講究三從四德,對於自己的名聲與貞潔更是把它們當做比命還要重要。所以一旦古代女子被送進官府,那麼便是慘烈的。
女子在古代本來就是地位低下,無論是哪個方面對於她們都是極為不公平的。所以個人覺得還是現在的社會的好,起碼對於人都是有起碼的尊重。
10. 中國古代女人為什麼不穿褲子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種東東的! 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這種跪姿坐,是不夠舒服的(不信你試試),而且很不科學的,青年少經常這樣坐,會妨礙腿的發育的。 但是在古代中國,以跪姿坐確是最符合禮儀態的,婦女更必須如此。在日本,這種坐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二次大戰前日本女子的腿有點彎,除了可能缺鈣外,這種坐姿也起了很壞的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這和古代人所穿的褲子形式有關。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較經凍。 那時,窮人則可能根本就不穿褲子。《三國志》中明確記載賈逵(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輕時因貧窮,連冬天都不穿褲子,夏天就更不用說了。 穿那種開襠的褲子的情況下(更不用說不穿褲子),把兩條腿分開伸直的箕坐方式當然是極不禮貌的行為,盤腿坐也是不合適的。雖然跪著坐是很累的。大概對於上流社會的女性,箕坐更是個絕對要不得的壞毛病。其實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劉邦曾在正式場合下箕坐而且還罵人,這是極不禮貌的。 除了坐的姿勢外,還有些別的講究。比如上車時腿不免要抬高翹起來,可能會露寶,所以上車時必須注意周圍有沒有尊貴的人,特別是尊貴的女性,否則就是嚴重失禮。王莽就曾到皇太後(王莽的姑母)那裡都去告狀,說一個叫淳於長的人對著自己的母親上車,是為「驕佚」。 在一些網上曾看到一文說漢朝某皇帝的淫慾甚強,其宮女竟然都穿開檔褲。事實上,那時大多數人都穿開檔褲,絕非只有這一個皇帝因慾望過強而令宮女穿開檔褲。不過,後妃宮女都穿這樣的褲子,確給想干什麼就有權干什麼的皇帝大開方便之門。 漢昭帝(一個不算差的皇帝)身體欠安,醫生及周圍人都認為應禁止性生活。於是令宮女們都穿「窮褲,多其帶。」窮褲和現代褲子可能仍不同,否則就不需要「多其帶」了。這在《漢書》上官皇後傳中有記載。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在東漢時,由西域又傳入了一種輕便的折疊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軍隊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人們將坐在這種可折疊的椅子上叫作「據」,仍只能用於不需要講求禮貌的非正式場合,或在軍營中。 其實,當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跪姿坐已經沒有合理性了,但是,這樣不合理的姿勢仍延續了一段時間。在唐代,除了可折疊的胡床外,不能折疊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現了。高腳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畫及敦煌壁畫中都出現了。唐代以後,人們再也不以跪姿為坐的正常姿勢了。 兩條腿下垂著坐在椅子上要比跪著,臀部放在兩腳跟上舒服的多,人們當然會選擇坐椅子而放棄跪姿,這樣的進步是很自然的。不過,我們也不必為古人穿開檔褲和跪在那兒辦公、吃喝宴會、聊天、教書和學習而奇怪。這是歷史發展過程所致。在差不同時,別的地區,例如古希臘、古羅馬人們只是用塊布將身子裹起來,不比我們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