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把冬天的棉衣稱作什麼
有錢人可供選擇的多一點,窮人可就沒那福氣了,像動物的皮毛,做起來的衣服叫做「裘」這也是古代冬天最常見的皮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外套,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但是窮人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們頂多就是穿麻衣啊,像一些簡單的棉衣就很不錯了。
『貳』 如何形容形容古代衣服
形容古代衣服可以用衣香鬢影、濃妝艷裹、翩若驚鴻、冠袍帶履、錦衣玉帶等詞語。
1.衣香鬢影[ yī xiāng bìn yǐng ]
釋義:形容婦女的衣著穿戴十分華麗(多指人多的場合)。 借指婦女。
出處:《春賦》。
2.濃妝艷裹[ nóng zhuāng yàn guǒ ]
釋義:妝,打扮。指婦女妝飾濃重、艷麗。
出處:《誤入桃源》。
3.翩若驚鴻[ piān ruò jīng hóng ]
釋義:比喻美女的體態輕盈。
出處:《宛陵文集》。
4.冠袍帶履[ guān páo dài lǚ ]
釋義:帽子、袍子、帶子、鞋子。 泛指隨身的必須用品。
5.錦衣玉帶[ jǐn yī yù dài ]
釋義:身上穿著錦衣,腰裡系著玉帶。形容顯貴富有者的華麗的裝束。
出處:《舊五代史·劉知俊傳》。
『叄』 古漢語中有哪些詞是描述衣服的
在《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個,都與服飾有關,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釋衣服的,並與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衣」部字與衣服的材質
表示衣服材質的字有8個:
①袍、襺,都是禦寒之衣。
②裘,即皮衣。古人穿皮衣有毛的一面朝外。古代在正式場合還要在裘上加一層罩衣,罩衣古稱「裼」。
③襌、褋、褧,均為單衣。
④褐,《說文·衣部》:「裋,豎使布長襦。從衣豆聲。」 「褐,編枲襪。一曰粗衣」。
⑤衰,指用草編成的雨衣。
二、「衣」部字與衣服的款式
在《說文解字》中有關衣服款式的字有15個:
①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
②衵、褻、衷,都是指貼身穿的衣服。
③袤、襘,袤是指帶子,襘是指帶子打的結。
④袴、褌,「袴」,即今之褲字,但形制卻跟現在的褲子很不一樣。《說文》稱之為脛衣。「褌」,古代稱為有檔的褲,大約出現在漢代。
⑤復、袷,都是夾衣。
⑥裼,是指古代襯在裘外面的無袖衣。
⑦衫,是指短袖的單衣。
三、「衣」部字與衣服的紋飾
在《說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關表示衣服的紋飾的字有3個:
①褕。《說文·衣部》:「褕,褕翟。羽飾衣。」
②袞。《說文·衣部》:「袞,天子享先王。卷龍綉於下常。幅一龍,蟠阿上鄉。」
③襐。《說文·衣部》:「襐,飾也。從衣象聲。」「襐」
是指綉繪著彩色花紋的衣服。
四、「衣」部字與衣服的顏色
在《說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關表示衣服的顏色的字有5個:
①襍。在《說文·衣部》:「襍,五彩相合。從衣,集聲。」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
②袗、袨。《說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時的祭服。
③袾。《說文·衣部》:「袾,好佳也。從衣朱聲。《詩》曰:『靜女其袾。』」 袾是指朱紅的衣服。
④袢。《說文·衣部》:「袢,無色也。從衣半聲。一曰《詩》曰:『是紲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內衣。
『肆』 古代的棉衣用怎麼做的
你知道「麻」嗎?以前的人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每人都有棉衣穿,而且以前的人不像現在人這樣怕冷,還有就是古代的動物很多而人很少!所以那時候穿的都是動物毛皮類的衣服,像上面說的那樣用用蘆花的不是沒有,但是做衣服是不行的,做衣服的還有就是絲綢啦,你不會忘了吧!
『伍』 衣服在古代叫什麼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陸』 小孩子的棉衣古文怎麼說
小孩子的棉衣
小兒之衣
孩提棉衣
(hái tí)
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摘自《網路》
『柒』 古代衣著的叫法有哪些
漢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聲字,而且和古代的禮制有關。
舉例如下:
冠。貴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頭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徵,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纓組成。纓是冠圈兩旁的絲繩。冠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來把冠固定在頭發上的細長簽子。由於簪和纓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來指戴冠的人。如:「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杜甫《八哀詩》)
冕。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戴的禮帽。從字形上看,「冕」字從「曰」,可知是一種帽子。
弁。古代貴族男子穿禮服時戴的一種次於冕的帽子。
胄。古代士兵作戰時戴的頭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如:「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史記·絳侯世家》)
帽。據考證,「帽」字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古代特指用布帛縫合的圓形軟帽,一般不在正式場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經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現在正式場合。
巾。可以裹頭,也可以擦汗。「巾」是象形字。戴頭巾之風,漢末時盛行。以後有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
衣。衣服的總稱。古人特指上衣。《周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從衣裳開始。可見,衣服是禮儀制度的象徵。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顛倒衣裳。」時說天還沒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時禦寒所服。
禪。指單衣,是夏天的衣服。
褻。指貼身穿的上衣。
裘。指皮衣。如:「五花馬,千斤裘。」(李白《將近酒》)
袍。指長襖,長至腳背,有里子面子,中間絮絲棉或亂麻。「袍」是形聲字,聲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褐。用粗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貧苦人所穿。
衰(蓑)。用草編成的雨衣。
襟。最初指衣的交領,後來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裾。指衣服的下擺。
袖。很長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長袖」和「廣袖」。也叫「袂」。
紳。指腰帶系結後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大入朝時,把記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帶間,叫「縉紳」。所以後來「縉紳」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稱。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褲。古代寫作「絝」。只有兩個褲筒,兩腿分別套入褲腿,沒有襠。和現在的褲子不同。
『捌』 棉襖古文怎麼說
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