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嫁給82歲楊振寧,一同走過16年時光,翁帆圖個什麼
網路上突然爆出了98歲的楊振宇,帶著妻子翁帆,一同參加活動的一組照片。從照片看上去,許多人都贊嘆楊振宇,即使是98歲了,狀態依舊特別的好,即使是這樣的年紀,依舊為國家發光發熱,做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這也說明了在婚姻中的付出,兩人一同走過了16年的時間,也讓彼此更加珍惜對方的愛。時間沒有讓兩個人的愛情變淡,反而變得更加堅固,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時間,更加珍惜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這或許就是最好的陪伴吧。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的內容,不知大家看完後,心裡產生了怎樣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貳』 楊振寧難道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嗎為什麼在中國那麼受人敬仰,他們甚至覺得遙不可及
貌似錢學森也比較受中國人敬仰,因為他們給國人掙了氣,使國人不再被別人欺負。
『叄』 在中國根和美國籍的文章中楊振宇如何看待中國和美國
美國籍中國根 日內瓦會面 1957年,就在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之前的幾個月。他在瑞士日內瓦見到了離別12年的父親。 以後與父母的多次相聚,楊振寧不僅感受到天倫之樂的極大滿足,也從父母那裡得到了許多中國的消息。 主持人:在1957年吧,應該是,在日內瓦第一次和父親母親見面. 楊振寧:朝鮮戰爭發生了以後,當然美國跟中國的關系就斷絕了,所以對於中國發生什麼事情也沒有什麼報道,所以對於中國的情形很不清楚。那麼我跟我家裡頭呢一直是採取一個政策,是說我們不要害怕,還是繼續通信,所以至少我對於家的情形是有一些了解。可是信里頭對於整個的局勢當然不能夠有什麼描述,所以第一次我對於中國多了一些了解,就是那次是我父親去,我們一塊兒住在一個公寓里頭,那是第一次,那次很好,我父親也很高興。所以後來我們在日內瓦又聚會過兩次,一次是1960年,一次是1962年,後兩次我母親都去了,那麼通過這些接觸以及後來在1964年,在1971年又在香港接觸,使得我對於中國多了一些認識,這個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1971年回國 1971年夏天,楊振寧乘坐法航飛機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成為中美關系解凍以來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著名華裔學者。 在北京他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8月4日,他登上長城,留下了這張歷史性的紀念。 這是他當年回國時留下的一些記錄鏡頭。 主持人:那個時候應該說從學術界來講,從美國到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而且很多人都認為當時您敢於選擇這樣一個機會,這樣一個時間回來可以說是非常有勇氣和膽識的。 楊振寧:是,俄國大革命以前有一個俄國的物理學家到劍橋去念書,叫做卡皮查。卡皮查後來得了諾貝爾獎金,他是在70年代得的諾貝爾獎金。那麼俄國大革命以後他就常常,他後來太太也在劍橋,他就常常夏天的時候度假就回到蘇聯,那麼這個很多年了,結果30年代有一天他回去被斯大林扣住了,不讓他回到英國去。這是很有名的一件事情,尤其在物理學界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後來我1971年要想去中國,我的很多華裔的或者非華裔的朋友說你絕對不能去,你知道卡皮查被斯大林扣住了,你要去的話你是不是也會被扣住。我很有信心,我說中國的作風跟斯大林不一樣,我為什麼有這個信心呢,就是因為我跟我父親我母親的接觸,所以我當時的看法是完全對的,我說假如我去了,我跟中國的領導人說,我要定居在中國,那我相信中國一定歡迎,我要不提這件事情中國不會跟我講這件事情。我這個猜想完全正確的,所以我那時候我想是比較有名的華裔的科學家第一個到新中國來的。 主持人:我非常想知道,因為您是1945年離開中國去了美國,雖然後來跟家人見過面,但實際上到1971年回到中國,中國有20多年的時間,就根本沒有再回來過了。那麼當你第一次著飛機說要到中國了,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 楊振寧:這個感受我想是不是我一句話兩句話能講清楚,是一個真正也可以說是「觸及靈魂」的感受。最重要的感受是我所看見的工作跟1945年我離開的中國完全不一樣了,我對於我所看到的中國的這個大的改變有了一個極深的感情上的振盪,而這個振盪從今天看起來是應該有的,所以我並不後悔,我記得我回到美國去再實習給了一個演講,那個演講是滿座,因為那個時候中國非常稀奇,現在有一個他們認識的楊教授去了中國一趟,要來講新中國,大家都來聽,聽了以後有人寫下了個記錄,那個記錄的標題是因為我講了一個故事,我說我在北京住了差不多一個禮拜,住在北江飯店,我還記得那時候的北江飯店是很蹩腳的一個房子,我住的那間屋子很大,牆上掛了一個對聯,「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說我日夜對著這個我對於新中國到底在干什麼有了一些了解,這句話我想是對的。 楊振寧與中國 1964年,楊振寧加入美國籍。 在《中國根與美國籍》一文中,他描述了這個艱難的過程。 主持人:楊先生您剛才也提到了,在您的或者說靈魂深處或者很多自己去思考的一個地方,中國根和美國籍的問題,您以前在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是不是您一直以來思考過很多的,您一直在提到中國的中國根和美國籍? 楊振寧:是,這個你也許看見過我寫的這篇文章。我想這個事情對於每一個或者說對於絕大多數的要換一個國籍的人都必須要經過一個掙扎,這個不止是中國人,我在1982、1983年寫的有一篇文章上面描述這個,那上面還講了我在電視上看見羅伯特*佛羅斯在肯尼迪就職美國總統的時候,他請佛羅斯特念了一段詩,那個詩寫的非常之好,他所描寫的是一個從外國來的人要想放棄他原來的國籍所要經過的一個掙扎。假如我是詩人的話,我應該今天再寫一首詩,我想是描寫我今天的心態,不能講我今天的心態是跟這個心態是向不同的方向,不過情感上是在另外一個方向,這是沒有問題的。 楊振寧與中國 1966年,楊振寧成為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 作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1971年回國後,楊振寧為中國和美國兩國之間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7年,楊振寧擔任全美華人協會首任會長,積極促進中美建交。 1979年初,鄧小平訪問美國,中美建交。1月31日,全美華人協會在紐約希爾頓飯店舉行盛大宴會歡迎鄧小平。 主持人:實際上您整個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都是在中國,所以應該說東方的價值觀對您有深刻的影響。您23歲之後就去了美國,在美國呆了這么長,60年的時間,這么長的時間這種西方的文化和觀念也給您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那麼您覺得這種變化對您來說有多少? 楊振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個問題所包含的內涵太多。這個西方的文化里頭有,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剛才所講的,說是一個小孩兒從小就讓他一個獨立,這個就是其中的一點。我想這不止是我今天回到清華園來,事實上我在美國這幾十年也隨時都在想這個問題。我想這兩種文化是都有非常重要的特點,而各有短長。你也許知道大概十年以前美國哈佛大學一個有名的教授叫做塞繆爾*亨廷頓,他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是認為以後的世界是一個文明的沖突,這個書贊成的人很多,反對的人也很多,我覺得他里頭有些地方講的是對,不過有些地方是不對的,不過不管怎麼講,說是今天整個世界的發展方向是走到一條非常清楚的道路,這個道路就是西方的文明。以美國為首,到了21世紀將來是要跟新崛起的中國文明,變成一個對立的狀態,這個我想是沒有疑問的。為什麼在眾多的文明之中今天崛起的是中國的文明,這個我想最簡單,你也可以問說印度也有古的文化,伊斯蘭也有重要的古文化,可是沒有人會認為21世紀印度的文化或者伊斯蘭的文化會能夠跟西方的文化達到一個對立的地步,沒有人會這樣子,為什麼,這個當然就是代表說中國的古文化里頭有非常重要的元素。這些元素使得到了20世紀,使得中國的文化能夠崛起,能夠高速的崛起,而且是勢不可當。這個是我常常反省的一件事情,當然這是非常大的題目,為什麼這么古的文化到了明朝以後變得這么落後,而到了20世紀又能夠有一個可以說是新的文藝復興。這個我想都是值得大家研究的問題,我回來了一兩個月一個很高興的事情就是發現,再再你可以發現文藝復興,可以說是文藝復興的現象。 80年代初,楊振寧在紐約大學石溪分校設立了CEEC獎金,自美國和香港捐資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作訪問學者。 在香港,楊先生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 在南開大學數學所,楊先生應陳省身教授之邀,組織理論物理研究所。 在北京清華大學,他創立了清華數學高等研究中心,為中國培育高級研究人員。 主持人:您對現在中國的這種科學和教育有一種什麼樣的看法? 楊振寧:我對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前途基本上是很樂觀的態度。當然里頭問題多得不得了,不過你如果看從一個世紀的觀點來看,或者你從20年發展的觀點來看,你就知道中國一定有非常強的,內在的道理能夠使得過去所有的這些轉變能夠實現。單講科技的發展,第一今天因為世界科技的發展產生了一個人類歷史上所沒有過的一個機會,就是可以用多種方法創造新的財富,這個是19世紀以前沒有的,那麼20世紀催生了這個可能,到21世紀可能開花結果,並不是每一個社會都會利用這個時機,而我認為中國社會是很會利用的。
『肆』 韓國影星 楊振宇 為什麼百度不出來
是叫楊振宇(yang jin woo)。可能網路沒他資料啊。
1979-09-03,179cm,70kg,o型。
『伍』 楊振宇是否建在
烈士楊振宇。人已經不在了。但他的事跡。他精神還在。還活在人們的心中。
『陸』 楊振宇為什麼比鄧稼先有名
楊振寧
吧
因為楊振寧獲得過諾貝爾獎啊
國際影響力比較高
而且楊振寧現在還活著,時間比較近
楊振寧和
翁帆
的巨大年齡差距也是有意思的話題
所以楊振寧比
鄧稼先
出名啊
『柒』 楊振宇思考了兩天這句話為什麼要單獨成一段
為了顯示兩天確實很長 為了承上啟下
『捌』 「科學巨人」楊振宇,現在99歲,他3個在美國的子女如今怎樣了
楊振寧如今是99歲的高齡,他一直是在國內生活,他的子女在國外生活。楊振寧有兩個兒子還有一個女兒,這三個孩子是他和杜致禮生的,杜致禮是楊振寧的第一位夫人。當時兩個人是在美國的一家餐廳吃飯的時候認識的,兩個人就這樣一見鍾情了,然後那個時候的楊振寧本來是要離開普林斯頓的,因為要去芝加哥大學,但是遇到了杜致禮之後,楊振寧就留在普林斯頓。
說到楊振寧,大家就會去討論私生活,可是說句實在話,私生活是人家自己的,所以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外人是沒有理由去干涉的,也更沒有必要去做過多的討論。也希望大家把焦點都放在學術的成就上面,在國家物理的發展道路上面,是很需要像楊振寧這樣的人,所以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能為國家效力。也希望楊振寧可以身體健康,好好的生活。
『玖』 楊振宇和翁帆的故事
2012年9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場晚宴上高朋滿座,校長沈祖堯正與他"小學時課本故事裡的人物"——本場晚宴的主角壽星楊振寧同桌吃飯。2012年10月1日是楊振寧90歲生日。
著粉色衣裙的翁帆和丈夫攜手切著蛋糕,她已經36歲了,微卷的長發透著成熟風韻。90歲的楊振寧則一身黑西裝,內著白襯衣,配上一條絳紅色的領帶,精神矍鑠。
楊振寧夫婦的兩段生活短片在晚宴上播放出來。一段場景在北京清華園,桃花盛開:另一段在香港石澳灘頭,海天一色。片中翁帆問楊振寧: "Darling,你今天快樂嗎?"楊振寧回答: "我很快樂。"
9年前的冬天,楊振寧的夫人杜致禮去世,楊振寧從美國返回北京,重回清華大學校園,擔任高等研究中心主任,開始喪妻後的晚年生活。
1、"逃難"式婚姻
給中國的大一新生上課,是楊振寧一直的心願,但給清華2004級新生第一學期的課未及講完,他便"被迫"提前結束了。因為他要結婚了。
楊振寧與翁帆是2004年11月通過電話訂的婚。訂婚一個月後,消息對外公布,迅速引起轟動。
楊振寧趕忙從北京致電廣東,擔心翁帆承受不住輿論壓力。那時翁帆正與朋友在一家咖啡廳聊天,她有些調皮地對楊振寧說,自己正在"逃難".
消息公布的第二天,翁帆攻讀碩士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被海內外媒體包圍。翁帆一位同班好友忍不住發了言:"你們不要再打擾她了,今天一天,她為了躲避媒體用盡心機,網上有很多不公正言論,令她傷心欲絕,我都替她難過。"
楊振寧也需要"逃難".接送楊振寧上課的奧迪A6停在了距離教室20米處,一幫扛著攝像機的台灣記者擁上去,爭先恐後地追著下車的楊振寧提問。
2004年12月24日,楊振寧和翁帆在汕頭登記結婚。楊振寧的傳記作者江才健說,正是由於媒體的緊密追蹤,原本還有些顧慮的楊振寧決定立即和翁帆結婚。
登記當天,新娘翁帆直言,與楊振寧的婚事讓她倍感壓力。
2005年年初,楊振寧接受了央視《面對面》專訪,這是他婚後首次面對媒體。記者問: "翁小姐那麼年輕,您不擔心她把您給騙了?"楊振寧答道: "是。我想是有人這樣想,但我想是不是還有更多的人覺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騙了一個年輕的女孩子。"
2、質疑揮之不去
2005年春節,翁帆跟隨楊振寧出席香港中文大學的茶話會,這是楊振寧夫婦首次公開亮相。楊振寧特別請翁帆用粵語替自己做了一次講話,翁帆播放了一盤丈夫精編的錄像帶,裡面有兩人相識、相愛的一些照片。
翁帆在台上稱贊先生身體健康: "10年後重逢,我曾擔心楊先生是不是需要別人扶著走路,見面後才發現,原來楊先生走路的速度比我還快。現在我們經常一起看影碟,但我發現,楊先生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聰明,有時候他對劇情的理解比我還慢……"
一年多後,楊振寧在新加坡接受電視采訪時說: "你們現在見我走得很快,可我今天跟10年前走路有一個很大的分別。我現在知道老年人為什麼走得慢,因為如果他走得太快,出問題時,他反應會不夠快。
而現在,我有了翁帆,我跟她走路時,會拉著她的手,這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事實上,因為翁帆來了,我的整個人生觀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那一次,不再教書的楊振寧攜翁帆南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籌款。由楊振寧擔綱的清華高等研究中心為吸納世界一流學者,亦需世界一流的資金支持。孰料知名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錢面前,也曾鎩羽而歸。
讓楊振寧煩心的還有外界對他婚事的質疑,久久揮之不去。2006年年初,《亞洲周刊》一篇署名平路的女作家的文章就讓楊氏夫婦動了氣。
"對於老夫少妻這件事情她非常不贊成,這個我還可以理解,可是她卻指名道姓,用非常尖刻的話罵我們。所以我們商量了一下,寫了一篇文章。"楊振寧說。
不久,楊振寧夫婦二人共同署名,也在《亞洲周刊》上發文,認為平路的文章"嘲笑和辱罵了老年人身體不好的窘態,用了多種語言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決不了的孤獨』".夫妻二人在文中稱,他們沒有孤獨,只有快樂,他們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我108歲時翁帆54歲"
2006年楊振寧、翁帆接受新加坡電視采訪時,主持人曾月麗直言,在公眾場合,楊振寧落落大方,自然流露著對妻子的疼惜之情,而翁帆則似乎還在學習應對不同環境。
翁帆欠身一笑,說: "可以說現在比較適應了,不過有時候還是不習慣,比如說,有好多記者圍著我們……以前我是一個學生,環境非常簡單,就是在學校里頭。可是現在我們經常要旅行,要參加一些活動,要開會。"
婚後幾年,陸續有翁帆懷孕的傳聞。謠言散布者在網上說: "翁帆懷孕3個月,楊振寧向媒體證實。"另有虛假報道稱: "楊先生高興之情溢於言表,頭驕傲地高高昂起。而翁小姐也在旁邊嬌羞證實,孩子的確是楊先生的。"
來自全世界的恭喜電話在不同年份打至楊家。這讓楊振寧夫婦哭笑不得,按網上不同時間不同版本的假消息,翁帆都生了好幾個孩子了。
翁帆閨中密友孫穎在徵得楊振寧夫婦同意後,委託博客獨家辟謠,稱此類消息就像每隔一兩年就要傳出"王菲要復出了"一樣……
201 2年春季,楊振寧在廣東與妻子翁帆十指相扣,同游大學校園的照片走紅網路。
照片上的楊振寧穿著粉色襯衫,力展年輕姿態,倒是36歲的妻子穿著黑色連衣裙,與8年前的少女模樣大不相同了。
有記者此前在采訪手記中寫道,在他們婚姻進入第七個年頭時,翁帆明顯成熟了,在公眾面前更加舒展,可以開懷大笑,一反過去一露面就微蹙眉頭的樣子。
楊振寧說自己查過資料,美國88歲的男人一般可再活5年。"這幾年翁帆把我照顧得很好,我相信自己可以活得更久。"楊振寧2010年88歲"米壽"時稱, "我要活到『茶壽』108歲,翁帆那時54歲,風韻猶存。"
(9)楊振宇為什麼對褲子不贊同擴展閱讀:
楊振寧以超越世俗的勇氣告訴我們,這樣做絕非「道德上有問題」,恰恰是人格完全的一種表現:愛可以超越年齡,科學的理性與科學家的感性是並行不悖的。
科學家也有常人的愛,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充滿感性的楊振寧比純粹學術意義的楊振寧更讓人尊敬,因為我們從感性的他身上觸摸到了人性的溫度。
談到這段忘年之戀時,楊振寧表示: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他雖然歲數上已經年老,但精神上還是保持年輕,這也是翁帆覺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在愛情被許多世俗的東西玷污的當下,這份純凈尤其讓我感到震撼。
2008年5月5日,楊振寧先生攜夫人翁帆訪問汕頭大學,當晚在校大禮堂作題為《一九五七年宇稱不守恆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盪》的演講。
2009年9月9日,楊振寧以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執行委員的名義,攜愛妻翁帆一起參加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向重慶大學捐贈「查濟民、劉璧如獎學金」的儀式活動。
91歲楊振寧攜妻子翁帆現身「邵逸夫先生追思會」。
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歌選定為《重逢》,英文歌詞由楊振寧翁帆夫婦翻譯。
『拾』 楊振寧pk王貽芳,到底要不要建大型粒子對撞機
主席曾說過「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代表了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經濟還是農業還是工業,從理論到實踐,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不久,我們就是忽略了科學規律,太過著急發展,反而適得其反。
如今的中國吸取了教訓,雖然在科學技術方面還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差距,但是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新一代的科學家,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丁肇中的得意門生王貽芳就是這樣一位。在2019年的騰訊科學WE大會上又一次公開表示中國現在應該建設楊振宇先生一直反對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了。
難以挑戰的粒子對撞機
說到這里,一定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大型粒子對撞機。就是讓高能粒子在高速中碰撞,碰撞出來的東西就是揭示粒子的構成,在這同時,還會出現一些物理現象,有利於我們的研究發展。
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像是老一輩和新一代的必然「代溝」,因為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的不同,思想也會有所不同。這也更像一個賭約,現實與理想的賭約,理想終有一天會贏,但是它的到了一定來之不易,一定是漫長而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