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醫務人員的洗手和手衛生消毒應遵循哪些原則
3.1 手衛生 hand hygiene
為醫務人員洗手、衛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
3.2 洗手 handwashing
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膚污垢、碎悄和部分致病菌的過程。
3.3 衛生手消毒 antiseptic handrubbing
醫務人員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以減少手部暫居菌的過程。
3.4 外科手消毒 surgical hand antisepsis
外科手術前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劑清除或者殺滅手部暫居菌和減少常居菌的過程。使用的手消毒劑可具有持續抗菌活性。
3.5 常居菌 resident skin flora
能從大部分人體皮膚上分離出來的微生物,是皮膚上持久的回有的寄居菌,不易被機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棒狀桿菌類、丙酸菌屬、不動桿菌屬等。一般情況下不致病。
3.6 暫居菌 transient skin r flora
寄居在皮膚表層,常規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觸患者或被污染的物體表面時可獲得,可隨時通過手傳播,與醫院感染密切相關。
3.7 手消毒劑 hand antiseptic agent
用於手部皮膚消毒,以減少手部皮膚細菌的消毒劑,如乙醇、異丙醇、氯已定、碘伏等。
3.7.1速干手消毒劑 alcohol-hand rub
含有醇類和護膚成分的手消毒劑,包括水劑、凝膠和泡沫型。
3.8 手衛生設施 hand hygiene facilities
用於洗手與手消毒的設施,包括洗手池、水龍頭、流動水、清潔劑、干手用品、手消毒劑等。
4 手衛生的管理與基本要求
4.1 醫療機構應制定並落實手衛生管理制度,配備有效、便捷的手衛生設施。
4.2 醫療機構應定期開展手衛生的全員培訓,醫務人員應掌握手衛生知識和正確的手衛生方法,保障洗手與手消毒的效果。
WS/T313-2009
4.3 醫療機構應加強對醫務人員工作的指導與監督,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
4.4 手消毒效果應達到如下相應要求:
a)衛生手清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應≤10cfu/㎝2
b)外科手消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應≤5cfu/㎝2
5 手衛生設施
5.1 洗手與衛生手消毒設施
5.1.1 設置流動水洗手設施。
5.1.2 手術室、產房、導管室、層流潔凈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監護病房、新生兒室、母嬰室、血液透析病房、燒傷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應中心等重點部門應配備非手觸式水龍頭。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在診療區域均宜配備非手觸式水龍頭。
5.1.3 應配備清潔劑。肥皂應保持清潔與乾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為一次性使用,重復使用的容器應每周清潔與消毒。皂液有渾濁或變色時及時更換,並清潔、消毒容器。
5.1.4 應配備干手物品或者設施,避免二次污染。
5.1.5 應配備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劑。
5.1.6 手衛生生設施的設置應方便醫務人員使用。
5.1.7 衛生手消毒劑應符合下列要求:
a)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b)宜使用一次性包裝。
c)醫務人員對選用的手消毒劑應有良好的接受性,手消毒劑無異味、無刺激性等。
5.2 外科手消毒設施
5.2.1 應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設置在手術間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適宜,能防止洗手水濺出,池面應光滑無死角易於清潔。洗手池應每日清潔與消毒。
5.2.2 洗手池及水龍頭的數量應根據手術間的數量設置,水龍頭數量應不少於手術間的數量,水龍頭開關應為非手觸式。
5.2.3 應配備清潔劑,並符合5.1.3的要求。
5.2.4 應配備清潔指甲用品;可配備手衛生的揉搓用品。如配備手刷,刷手應柔軟,並定期檢查,及時剔除不合格手刷。
5.2.5 手消毒劑應取得衛生部衛生許可批件,有效期內使用。
5.2.6 手消毒劑的出液器應採用非手觸式。消毒劑宜採用一次性包裝,重復使用的消毒劑容器應每周清潔與消毒。
5.2.7 應配備干手物品。干手巾應每人一用,用後清潔、滅菌;盛裝消毒巾的容器應每次清洗、滅菌。
5.2.8 應配備計時裝置、洗手流程及說明圖。
6 洗手與衛生手消毒
6.1 洗手與衛生手消毒應遵循以下原則:
a)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應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
b)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6.2 在下列情況下,醫務人員應根據6.1的原則選擇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a)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後,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b)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後,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c)穿脫隔離衣前後,摘手套後。
d)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後。
f)處理葯物或配餐前。
6.3 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手衛生消毒:
a)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後。
6.4 醫務人員洗手方法,見附錄A
6.5 消毒應遵循以下方法:
a)取適量的速干手消毒劑於掌心。
b)嚴格按照附錄A醫務人員洗手方法A.3揉搓的步驟進行揉搓。
c)揉搓時保證手消毒劑完全覆蓋手部皮膚,直至手部乾燥。
7 外科手消毒
7.1 外科手消毒應遵循以下原則:
a)先洗手,後消毒。
b)不同患者手術之間、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應重新進行外科手消毒。
7.2 洗手方法與要求
7.2.1 洗手之前應先摘除手部飾物,並修剪指甲,長度應不超過指尖。
7.2.2 取適量的清潔劑清洗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並認真揉搓。清潔雙手時,應注意清潔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膚的皺褶處。
7.2.3 流動水沖洗雙手、前臂和上下臂下1/3。
7.2.4 使用干手物品擦乾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
7.3 外科手消毒方法
7.3.1 沖洗手消毒方法 取適量的手消毒劑塗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並認真揉搓2min~6min,用流動水沖凈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無菌巾徹底擦乾。流動水應達到GB 5749 的規定。特殊情況水質達不到要求時,手術醫師在戴手套前,應用醇類手消毒劑再消毒雙手後戴手套。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7.3.2 免沖洗手消毒方法 取適量的免沖洗手消毒劑塗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並認真揉搓直至消毒劑乾燥。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7.4 注意事項
7.4.1 不應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圍組織的清潔。
7.4.2 在整個手消毒過程中應保持雙手位於胸前並高於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7.4.3 洗手與消毒可使用海綿、其他揉搓用品或雙手相互揉搓。
7.4.4 術後摘除外科手套後,應用肥皂(皂液)清潔雙手。
7.4.5 用後的清潔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綿、手刷等,應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應每人使用後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潔指甲用品應每日清潔與消毒。
8 手衛生效果的監測
8.1監測要求
醫療機構應每季度對手術室、產房、導管室、層流潔凈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監護病房、新生兒室、母嬰室、血液透析病房、燒傷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門工作的醫務人員手進行消毒效果的監測;當懷疑醫院感染暴發與醫務人員手衛生有關時,應及時進行監測,並進行相應致病性微生物的檢測。
8.2 監測方法
按照附錄B進行。
8.3 手衛生合格的判斷標准
細菌菌落總數符合4.4的要求。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醫務人員洗手方法
A.1 在流動水下,使雙手充分淋濕。
A.2 取適量肥皂(皂液),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
A.3 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鍾,應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縫,具體揉搓步驟為:
A.3.1掌手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見圖A.1。
A.3.2 手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見圖A.2。
A.3.3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見圖A.3。
A.3.4 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見圖A.4。
A.3.5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見圖A.5。
A.3.6 將五個手指尖並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見圖A.6。
A.4 在流動水下徹底沖凈雙手,擦乾,取適量護手液護膚。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手衛生效果的監測方法
B.1 采樣時間 在接觸患者、進行診療活動前采樣。
B.2 采樣方法 被檢者五指並攏,用浸有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水液浸濕的棉拭子在雙手指曲面從指跟到指端往返塗擦2次,一隻手塗擦面積約30cm2,塗擦過程中同時轉動棉拭子;將棉拭子接觸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內,及時送檢。
B.3 檢測方法 將采樣管在混勻器上振盪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無菌吸管吸取1.0ml等檢樣品接種於滅菌平皿,每一樣本接種2個平皿,平皿內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營養瓊脂15ml~18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置36℃±1℃溫箱培養48h,計數菌落數。
細菌菌落數總數計算方法:
細菌菌落總數(cfu/cm2)=平板上菌落數×稀釋倍數/采樣面積(cm2) (式B.1)
B.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後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採取標准預防。 2、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後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准,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並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准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於現有的條件,並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准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製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
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後、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採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 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 醇類:如乙醇
③ 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櫃操作表面/工作台/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採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於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櫃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並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後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並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檯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並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葯)。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
口,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鍾。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並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並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並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後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並採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並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X線管消散措施,按標准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並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
C.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中規定,洗手時應認真揉搓雙手至少多少秒鍾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沖洗手消毒方法」:取適量的手消毒劑塗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並認真揉搓2min~6min,用流動水沖凈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無菌巾徹底擦乾。
流動水應達到GB5749 的規定。特殊情況水質達不到要求時,手術醫師在戴手套前,應用醇類手消毒劑再消毒雙手後戴手套。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注意事項:
1、不應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圍組織的清潔。
2、在整個手消毒過程中應保持雙手位於胸前並高於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與消毒可使用海綿、其他揉搓用品或雙手相互揉搓。
4、術後摘除外科手套後,應用肥皂(皂液)清潔雙手。
5、用後的清潔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綿、手刷等,應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應每人使用後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潔指甲用品應每日清潔與消毒。
(3)醫務人員如何正確規范使用手套擴展閱讀:
除了「沖洗手消毒方法」之外,《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中還列舉了一種「免沖洗手消毒方法」:取適量的免沖洗手消毒劑塗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並認真揉搓直至消毒劑乾燥。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D. 醫務人員在進行哪些操作前後應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劑擦手,操作時戴口罩和手套
規范洗手操作 用流水規范洗手,避免共用毛巾擦手。強化洗手制度落實,反復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督促和教育醫務人員加強洗手。嚴格六步洗手法洗手。在每張床邊放置手消毒液和手套,以便醫務人員交叉接觸、診療、護理患者,防止病原的種植和傳播。 洗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去除手部的絕大多數細菌,對保持手部清潔,保證身體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生活中普通百姓,對正確的洗手方法,了解的很少。為使大家更好的講究手衛生,現在簡要介紹一下規范的六步洗手法。 ①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揉搓,洗凈手掌。 ②手心對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手背。 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洗凈指縫。 ④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指背。 ⑤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大拇指。 ⑥將一手五指掌尖並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洗凈指尖。 當然,在六步洗手法前,要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在六步洗手法後,要用清水把手沖洗干凈,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干凈後關閉,最後用干凈的毛巾或紙巾把手擦乾。
E. 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
為加強全院醫務人員手衛生工作,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和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要求如下:
1、嚴格執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制定並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制度。
2、對醫院職工開展全員性培訓, 使所有醫務人員加強無菌觀念和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掌握必要的手衛生知識及方法,保證洗手與手消毒效果。
3、不同環境下工作的醫務人員,手的衛生應達到如下要求:
(一)Ⅰ類和Ⅱ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5cfu/cm2。Ⅰ類和Ⅱ類區域包括:普通手術室、產房、供應室潔凈區、重症監護病房等。
(二)Ⅲ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10cfu/cm2。Ⅲ類區域包括母嬰同室、婦產科檢查室、注射室、換葯室、治療室、供應室清潔區、急診室、化驗室及各類普通病房和房間等。
(三)Ⅳ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15cfu/cm2。Ⅳ類區域包括感染性病科、傳染病科及病房。
4、醫院手術室、產房、重症監護室、口腔科、婦門人流室等重點部門應採用非手觸式水龍頭開關。流動水洗手,洗手液和干手設施避免二次污染。
5、進行外科手消毒時,禁止佩戴假指甲、戒指等飾物。
6、手衛生方法:醫務人員應掌握正確的六步洗手法,徹底洗凈雙手。在頻繁接觸病人的診療過程中,當手無可見污染物時,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劑代替洗手;當接觸傳染病人或被感染性物質污染後,應當先用流動水沖凈雙手,然後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7、洗手後應使用無菌巾擦手,盛裝無菌巾的容器應當乾燥、滅菌。
8、每月對全院各科醫務人員進行手衛生消毒效果的監測,懷疑流行爆發與醫務人員手有關時,及時進行監測。
F. 醫務人員在什麼情況下不得戴手套
護士在操作時應戴手套(主要是在需接觸操作、需隔離性操作時);
但在一些諸如巡視類工作時不易帶,具體需按規范辦(包括口罩)。另,什麼時候戴於不戴也需人性化一些,目的要「貼近」病人;
但,在明知可能出現感染、交叉感染時必須戴。為他人,也為自己;
這是醫院感染管理要求;制度與規范。
接觸各種體液及病人排泄物,各種依靠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病人應該戴手套
G. 醫務人員各種物品時帶的手套各有那些
有膠皮手套,做手術是用的。
塑料手套,普通檢查是用的。
線手套,後期部門用,太平間等。
棉手套,後勤鍋爐房需要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