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壯族的帽子圖案寓意什麼

壯族的帽子圖案寓意什麼

發布時間:2021-07-01 21:52:08

Ⅰ 壯族的代表圖案有哪些

青蛙圖騰 資料: http://www.todayla.cn/bbs/viewthread.php?tid=1820

Ⅱ 壯族民族服飾做為壯族民族文化的一部份,它都有那些特點

一、特點
1、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2、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3、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二、發飾
壯族男女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有不同的發型。從廣西花山崖畫上可見早期壯人男子是剪短頭發的。崖畫上有少量男子頭上插有兩支迎風舞動的羽翎。畫上有為數不多的少女留長辮,有一姑娘的發梢上還綴有一朵山花。古書上記載:壯族祖先的發型還有披發,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發」(斷發),女子挽髻垂於後,用三、四寸的竹條斜貫其中。宋代壯族地區流行椎髻。清代曾強迫小鎮及讀書做官的人留長辮子。但鄉村男子依然剪斷頭發,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後,各地婦女的發飾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廣西龍勝老年婦女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把頂心長發翻到前額,用白布紮好,插上銀梳。女孩子的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這些發型,顯然是古代披發的遺風。
天峨女子也是留長發而不打辮,已婚的結髻,或梳順後由左向右繞,用頭巾紮上;未婚的反過來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紮。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條長辮加劉海;少婦則梳雙辮;中年老年結髻,垂於腦後。過去廣東連山壯族女子的發型,宛若一條盤曲的蟠龍,貫以大簪,用青色的綢布條纏好。大多數壯族地區的少女都喜歡留劉海,並習慣於用兩股絞在一起的紗線把汗毛拔掉,特別是婚期臨近的姑娘,總是把後頸的汗毛去掉,露出嫩白的脖頸。

Ⅲ 壯族的習俗是什麼

【民族概況】
壯族,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人口數為16178811.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錦」享譽海內外。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勝景色。沿海盛產各種名貴海產,尤以南珠聞名。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飲食】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建築】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干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服飾】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藍黑顏色是壯族婦女的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綉花帕,腰系精緻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
【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文化藝術】
壯族還以唱山歌聞名,山歌言語婉轉、講究押韻、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講述歷史的古歌,傳授生活技術的「生產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長工歌」,「婦女苦情歌」等。壯族還善舞,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鼓舞」,節奏鮮明,舞步雄健。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最為隆重。大的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是壯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 ,吃五色糯米飯、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等,預祝五穀豐登。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廣西寧明、龍州等地的斷崖陡壁上留下了壯族先民繪制的眾多崖壁畫。鑄造和使用銅鼓在壯族已有2000多年歷史。壯錦是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

歌圩
歌圩盛行於壯族地區。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
春季多於春節後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於中秋節後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
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婚俗】
壯族的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部分地區居民住二層干欄,樓上住人,樓下養畜堆物。近年來已有改變,實行人、畜分居。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還有許多地方仍保留著本民族服飾特點,且各地不一。
男子多穿唐裝。衣料過去多為自織的土布。過去有文身習俗,現已改變。飲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主食大米和玉米。年節時,用大米製成各種壯族婦女粉、糕。婦女有嚼檳榔的習俗。結婚送聘禮時,必贈檳榔。除祭祀祖先外,還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陽神等。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
近代有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響不大。
在壯族居住地,人們在路上與老人相遇時,須主動與老人打招呼,並退讓到路旁請老人先過去。老人進屋時,要請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翹腿二坐,則被認為是對老人的不尊敬,會受到眾人的譴責。

Ⅳ 壯族銅鼓的圖案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寓意嗎

銅鼓上的蛙飾是壯族圖騰的第三個理由:各民族總是把自已的圖騰描繪或雕刻在適當的地方,以便供奉,這是圖騰崇拜的特徵之一。美洲印弟安人在每一村落的入口處都樹立有高達三十餘尺的圖騰柱,柱上雕刻著圖騰形象,每一家都畫有圖騰標記或放著圖騰記物。哥倫比亞原住居民把圖騰雕刻於屋內樑上。哀牢山羅羅彝族畫黑色大虎於廟牆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明證。至於漢族在殿堂廟宇、宮庭樑柱,帝後冠服,以及古籍圖案等地方,到處雕龍繪鳳,更是人們所熟知的。把立體蛙飾雕塑在鼓面上,其用意正是同以上諸例一樣。再則,我們來看同是在銅鼓上的其它紋飾,「兩廣地區的銅鼓卻以雲雷紋為主要裝飾,應是對雲雷自然崇拜的反映,……」,「正是因為他們崇拜雷神,所以才把這種雷霆之象的雲雷紋作為銅鼓上的主導紋飾」,雲雷紋「應是南方民族對雲雷崇拜的反映」;而翔鷺紋呢,「飾鼓以鶴,同水上作業多的濱海民族觀察風雲和求雨祭祀有關,是他們崇拜水鶴的思想反映」。既然銅鼓上的其他紋飾都有著各自的崇拜宗教觀念,蛙飾又哪能例外呢? 況且青蛙在古代壯人中是個神秘的有著極大影響的神物。由以上分析可見,在銅鼓上鑄出青蛙,是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宗教觀念。反過來講,在歷史上,壯族有過青蛙圖騰。
參考資料:http://www.gxta.gov.cn/TravelPoint/ReadArt.asp?Art_ID=398

Ⅳ 維吾爾族花帽上的圖案有什麼意義么

維吾爾族花帽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艷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網路搜索可以找到詳細的說明

Ⅵ 壯族帽子的一些特點

1949年後,各地婦女的發飾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廣西龍勝老年婦女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把頂心長發翻到前額,用白布紮好,插上銀梳。女孩子的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這些發型,顯然是古代披發的遺風。

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

Ⅶ 壯族銅鼓象徵著什麼有什麼寓意和文化

銅鼓上的蛙飾是壯族圖騰的第三個理由:各民族總是把自已的圖騰描繪或雕刻在適當的地方,以便供奉,這是圖騰崇拜的特徵之一。美洲印弟安人在每一村落的入口處都樹立有高達三十餘尺的圖騰柱,柱上雕刻著圖騰形象,每一家都畫有圖騰標記或放著圖騰記物。哥倫比亞原住居民把圖騰雕刻於屋內樑上。哀牢山羅羅彝族畫黑色大虎於廟牆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明證。至於漢族在殿堂廟宇、宮庭樑柱,帝後冠服,以及古籍圖案等地方,到處雕龍繪鳳,更是人們所熟知的。把立體蛙飾雕塑在鼓面上,其用意正是同以上諸例一樣。再則,我們來看同是在銅鼓上的其它紋飾,「兩廣地區的銅鼓卻以雲雷紋為主要裝飾,應是對雲雷自然崇拜的反映,……」,「正是因為他們崇拜雷神,所以才把這種雷霆之象的雲雷紋作為銅鼓上的主導紋飾」,雲雷紋「應是南方民族對雲雷崇拜的反映」;而翔鷺紋呢,「飾鼓以鶴,同水上作業多的濱海民族觀察風雲和求雨祭祀有關,是他們崇拜水鶴的思想反映」。既然銅鼓上的其他紋飾都有著各自的崇拜宗教觀念,蛙飾又哪能例外呢? 況且青蛙在古代壯人中是個神秘的有著極大影響的神物。由以上分析可見,在銅鼓上鑄出青蛙,是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宗教觀念。反過來講,在歷史上,壯族有過青蛙圖騰。

Ⅷ 壯族有什麼風俗

壯族風俗習慣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因為我們的周圍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歡都難,呵呵~)。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現在好多了,因為改革開放了嘛0。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個有一部份居民還保持著)。?

Ⅸ 壯族民族服飾特點(簡潔)

壯族服飾以藍黑為主調。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大部分地區婦女上身為藍黑色偏襟無領衣,下身為藍黑色寬腳褲,僅桂西北保存多彩對襟上衣。這是壯族婦女兩種基本的服飾,但在紋樣及配套顯出各地的特點。

桂西北地區婦女上身穿深藍色或帶花有色短衫,外套白色無領對襟上衣,胸前只有兩排布紐扣,前胸露出帶花內衣,內外互相映襯,淡雅秀麗。青黑色寬腳褲,離褲腳幾寸處鑲有紅藍一寬一窄兩道欄干。頭戴艷麗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從頭到腳形成紅白黑或藍白黑三種色彩,對比鮮明。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婦女服裝極有特色。儂支系婦女上身為天藍色或青黑色偏襟鑲邊衣,無領,密紐扣,矮領口及離袖口兩寸處鑲有五道顏色與寬窄均不相同的壯錦鑲邊;下身為與上身有反差的藍色或黑色寬腳褲。

頭纏多道彩色鑲邊的藍黑色頭巾,巾尾略垂於腦後;腰系彩道鑲邊(上沿)的梯形圍裙;胸懸鎖形銀飾,著銀項鏈。

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服飾尚寬松簡潔,適合多雨多水終年勞作的環境。服飾的配套和延伸表現為文身和飾物,以及相適應的發式。文身有鱷紋、虎紋、蛇紋、雲雷紋、蛾蝶、花草、鳥、蜻蜓等。

飾品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鐲、腳環、金釵等。發式曾先後有斷發、披發、椎髻、披衽、長辮。現在壯族地區服飾大部分與漢人相同,文身及銀飾在大部分地區消失,鑿齒民間早演化為鑲金牙,今亦罕見。

(9)壯族的帽子圖案寓意什麼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總的來說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來說。

Ⅹ 壯族有什麼風俗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4.壯拳

壯拳是古代廣西狼兵在戰場上格鬥的武術,拳術主要以強調拳,腳,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棄掌法,勾手等招式,因為戰場格鬥不可能出現這一類的技法。壯拳的動作彪悍粗獷,形象朴實、功架清晰准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擅標掌、少跳躍,稈拳時結合使用壯語發音,借聲氣摧力。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5.風俗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10)壯族的帽子圖案寓意什麼擴展閱讀: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與壯族的帽子圖案寓意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制服襯衫 瀏覽:530
新羽絨服上的氣味怎麼去除 瀏覽:28
男士黑色長羽絨服搭配 瀏覽:876
夢到褲子破洞是什麼意思 瀏覽:224
旗袍裡面加褲子屬於什麼風格 瀏覽:176
裝秋裝外套男 瀏覽:740
優衣庫男裝羽絨服怎麼看尺碼 瀏覽:92
七分袖針織衫配什麼裙子 瀏覽:741
喔也童裝品牌動態 瀏覽:869
衛衣加風衣外套女 瀏覽:869
夏天紅鞋配什麼褲子男 瀏覽:240
寶寶衣圓領的織法 瀏覽:92
真正的羊衫多少錢 瀏覽:803
ccdd壓縮羽絨服 瀏覽:427
蘇州灣旗袍大賽 瀏覽:74
從別人褲子底下鑽過 瀏覽:828
手工男士圍巾花樣圖片大全 瀏覽:118
黑色長外套配什麼好看圖片 瀏覽:486
冬天男士馬丁靴配什麼褲子 瀏覽:188
棋盤格男士圍巾織多少針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