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諸葛亮發明了哪些東西
一、木牛流馬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曹魏,由於征途崎嶇,軍隊不便運輸糧食,五齣祁山時為了便發明了這種運量工具,稱為:木牛流馬。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後世紀念
墓地
諸葛亮之武侯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諸葛亮墓,在陝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游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
祠堂
四川成都市武侯區和武侯祠,1991年,經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謚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並,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漢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卧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廟宇
諸葛亮廟位於諸葛亮逝世之地今寶雞岐山縣五丈原,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嚴謹,氣宇軒昂,又因歷代名人雅士題聯贈匾,成為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人文景觀。廟群面南朝北,山門為諸葛亮廟大門,由正門和東西兩個耳門組成,廟門古樸厚重,正門楣上書法家舒同書寫的「五丈原諸葛亮廟」赫然在目,門兩邊是一副對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總結。
景區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里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里。
廣場
諸葛亮廣場是湖北省襄陽市人民為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紀念三代下一人諸葛亮而建。襄陽市標志性景觀之一,襄陽市政府塑諸葛亮銅像於廣場。既彰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又是中國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
紀念館
諸葛亮故里紀念館,位於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諸葛村,佔地面積3360平方米,館內有諸葛亮塑像,陳列著在陽都故城遺址出土的代表龍山文化、周代文化、漢代文化三個時期的重要文物5000餘件和諸葛亮及其後裔的有關資料。
② 諸葛亮戴的帽子是怎麼來的啊
諸葛巾即綸巾。
在"綸巾"中綸讀(guan),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相關文獻:
《晉書.謝安傳》:「[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
宋陳與義《晚晴野望》詩雲:「洞庭微雨後,涼氣入綸巾。」
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諸葛巾》:「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③ 諸葛亮的傳說
1、諸葛亮和隆中山
諸葛亮是個善於觀察思考的孩子,從小就悄悄學會了父親的所有本領。父親死後的一年,到了下種季節,可是連陰雨不住點的下,鄉親們無法種地,急得不得了。
有個聰明人突然想起諸葛亮,估計他肯定會有辦法。找到小諸葛亮說明原委,果然這個熱心的小諸葛亮一口答應,教給鄉親們辦法:明天我祈禱天神的時候,大家在自己門口扎一條草龍。
看到哪一方有雨,就把龍頭對准哪一方。大家按諸葛亮的安排去作,果然雨住天晴。誰知這個消息傳到昏官知縣那裡,就被說成「家家門口掛草龍,要造反」。
一追查,主謀是一個叫「諸葛亮」的小孩。造反是死罪,小孩也不能饒,抓起來,立馬判了個「斬」,三天後行刑。這一下可把媽媽嚇昏了。
誰知諸葛亮卻像沒事一樣,對媽媽就:「媽,莫哭,你回去把家裡的簸箕准備好,到了問斬的那一天,你就在院子里擺一缸清水,午時三刻一到,你就用擀麵杖使勁地攪缸里的水。
我就有救了。」問斬那天,諸葛亮對監斬官說:「我長這么大,還沒坐過我媽編的簸箕,你們讓我坐一回吧。」監斬官二話沒說,就派人從他家裡拿來了簸箕,讓他坐在上面。
午時三刻一到,諸葛亮暗暗念起從父親那裡偷學來的咒語,監斬官們只見他連簸箕一起飛到天上一團白色的雲霧中。諸葛亮飛到家裡,帶上母親,又飛上天空。
飛呀飛呀,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卧龍呀卧龍,下面就是卧龍山,你不下去,還等何時?」諸葛亮知道這里就是自己安家的地方,向下一看,果然是個「山不高而秀麗,水不深而澄清。
林不大而茂盛,地不闊而更平坦」的好地方。從此就在這里安下家來,認真學習天文地理、領兵布陣的本事,又時刻關注天下大事,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天下聞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2、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
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
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
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3、諸葛亮的八卦衣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
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
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
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
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
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
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
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
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4、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
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5、奇招套牢神運算元
黃月英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也算大家閨秀,可惜相貌醜陋。自己長得不咋樣,她眼光還挺高,一直沒有中意的對象。偶爾有人提親,還推三阻四的。
終於有一天,一個偉岸的身影闖入黃姑娘的心扉。她陷入了相思。看上的,還真不是一般人,而是聲名遠揚的諸葛亮。雖然丑了點,可我也是有要求的。
可是,如何吸引靚仔的眼球呢?男人都喜歡以貌取人,要是諸葛大哥一看見我,掉頭就走,可如何是好呀?於是,她向父親黃承彥表白了心跡。老黃頭平素與諸葛亮交往甚好。
也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父女倆一拍即合,商定了一個奇招。這日,黃承彥邀請諸葛亮前來家中座談。諸葛亮欣然前往。一進門,卻看兩只猛犬撲面而來,諸葛亮嚇了一大跳。
還好老黃過來,在狗的耳朵上擰了兩下,狗竟然乖乖地退到一邊趴下。諸葛亮定睛一看,原來是木頭做的機械狗,不禁啞然失笑。細看下,那機械狗做工精巧,形象逼真,遂贊嘆一番。
黃承彥欠了欠身:「過獎過獎,這是小女隨手做著玩的,孔明受驚了。」諸葛亮坐下後,一眼瞥見牆上掛著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筆法老練,意境優美,禁不住嘖嘖稱奇。
黃承彥撫著鬍子:「哈哈,小女的信筆塗鴉罷了,見笑見笑。」接著,諸葛亮望見窗外繁花似錦,煞是悅目,不由深吸一口氣,一邊欣賞,一邊微微搖頭晃腦。
黃承彥又在一旁道:「哦,這些花啊,都是小女種的。從播種、灌溉、剪枝、護理,都是她一手操辦。」如此三番,諸葛亮當然對黃承彥才華橫溢的女兒充滿了好奇。
黃承彥乘機轉入正題:「聽說你還未娶親,小女雖然相貌不佳,但蘭心惠質,且對先生仰慕已久。如不嫌棄,願與你共結秦晉之好。」此時,黃月英姑娘的出眾才華。
已經在諸葛亮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雖貌丑一些,又有何妨?於是諸葛亮爽快答應了親事。黃姑娘的一番痴心。
也終得如願以償。相貌不夠吸引人的姑娘,要在相親中取勝,必須出奇招,把自己的強項亮出來,一下鎮住對方。
④ 諸葛亮的傳說有什麼呢大家幫幫哩!
諸葛亮的傳說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三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智慧過人,深謀遠慮,曾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任丞相職,長期主持蜀漢的軍政事務,對於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傳 書
一提起諸葛亮和司馬懿,人們都知道是三國時的冤家對頭,可傳說他們小時候還是同窗學友呢。
那是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群雄競起,天下大亂。他們的老師是個極有才學的人,不願意在朝里當官,隱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幾個好學生,將來好安邦定國,拯救天下百姓。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父親都和這位老師相好,各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了他。這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又得老師悉心指教,因此他倆的學業進展很快,不相上下。
這位老師有一部奇書,是先人秘傳。這書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陣、定國安民等奇策,樣樣俱全,誰得到了它就能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天下第一奇書,因此人們又叫它「天書」。這位老師年逾花甲,膝下又無一男半女,為此就打算把此書傳給一個心愛的學生。可兩個學生究竟傳給誰呢?因為當時諸侯割據,群雄紛爭,要是傳錯了人,豈不誤國害民,違了自己的心願。因此老師一直猶豫著,沒有決定究竟傳給哪個學生,卻更細心地觀察著兩個學生的品德志向。諸葛亮和司馬懿也都知道老師有一部奇書,都很想得到這部書,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師,苦學苦讀,以求老師喜愛,賜贈奇書。
一天,老師領著他倆到房後的小山頭上,指陳山川地理、行兵布陣之法。對面的山崖上有個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師徒三人一見同吃一驚。老師猛一閃念,繼續不動聲色地講述。司馬懿也就安然地聽著。可諸葛亮卻飛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傷的樵夫,察看了傷勢,迅速在周圍找了幾樣草葯,嚼碎後敷在傷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來,紮好了傷口。這時,老師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才領著司馬懿下山,幫助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接到一封家書,說是他父親病重,想讓他回家去看看。諸葛亮隨即含淚辭別了老師學友,匆匆回家去了。歸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細心料理了父親的喪事,才回到老師的身邊。說來也巧,幾天以後,司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說是他母親病重,思子心切,想讓他回家見一面。可司馬懿怕他走後老師把奇書傳給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終於沒有回家去。老師嘆息地搖了搖頭,心裡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個多月後,老師偶感風寒病倒了。兩個學生守在床前,煎湯熬葯,細心照料。怎奈老師年邁體弱,病勢越來越沉重了。一天,諸葛亮出外給老師挖草葯,司馬懿在床前侍候。他見老師昏迷不醒,就偷偷溜進老師的書房,東扒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小箱子,他偷著打開一看,果然是那部奇書。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在喊他,他來不及細看,心想,老師近來更偏愛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這部奇書肯定到不了自己手裡。無毒不丈夫,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他沒理老師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諸葛亮采葯口來,老師睜開了雙眼,讓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開下邊的夾層,取出一個黃包袱,雙手交給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囑咐道:「我死後,房屍同焚,速走他鄉。」說罷,就安然地閉上了雙眼。
諸葛亮遵照老師囑咐,忍痛燒了房子和老師的屍體,背起黃包袱,立即歸家,隨叔父到了南陽,隱居在隆中,潛心攻讀起來。
再說司馬懿逃回家裡以後,打開箱子細看盜來之書。翻到後邊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四句話;「定國須愛民,盡孝奉雙親,兩者皆相悖,怎做傳書人?」這才知道盜來的原來是部假書。他老羞成怒,隨即帶人趕到老師的住地,誰知這里早已變成一片瓦礫了。
徐東 搜集整理
潑水節(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勞勇敢的傣族人就在瀾滄江邊定居下來。他們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樣自在,象菠蘿蜜一樣的甜。可是掌管著那一帶地方的漢官,卻是個殘暴的壞傢伙。他象一頭貪婪的豹子,看見什麼都眼饞。為了滿足他那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慾望,定下了許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魚,要把魚身子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魚頭和魚尾;傣人打來野獸,要把肉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骨頭和腸肚;獸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給獵人;傣家的姑娘必須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誰不服從法令,輕者趕出壩子,重者殺頭。從那以後,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來了,再也聽不到小夥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聲,就連孔雀都不敢到江邊來了。傣家人實在無法忍受貪官的壓榨,紛紛離開了美麗的瀾滄江,逃出了壩子,在高高的悠樂山上,莽莽的密林中,過起「野果充飢天當房,抱著火種串大山」的凄慘生活。
過了許多年之後,諸葛亮帶兵來到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裡迷了路。正當這時。他們遇見了傣家最勇敢的獵手岩肯。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對他說:「你如果能把軍隊引出迷途,我會重重地獎賞你。」起初,岩肯看到這些漢人心裡又恨又怕,他裝聾作啞,說什麼也不給漢人帶路。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發火,也不生氣,熱情地請岩肯住進軍營,好酒好肉地款待著他。幾天之後,岩肯慢慢發現這個身穿畫著圓圈圈的大袍子(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頭戴見棱見角的帽子,手裡搖著鵝毛扇的漢官和藹可親,並不象瀾滄江邊的那個貪婪的漢官。他的心開始有些活動了。他又細細觀察了幾天,當他認准這位漢官是好人之後,終於把諸葛亮的軍隊引出了迷途。
諸葛亮是個說話算話的人,當他們走出迷途之後,一定要重賞岩肯。岩肯推辭不過,只好說:「漢官老爺,我們傣人不愛金,不愛銀,只想在美麗的瀾滄江邊,靠自己的雙手,換來菠蘿蜜一樣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裡的漢官卻把我們逼得……」說到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諸葛亮聽罷岩肯的話,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對岩肯說:「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壩子里來吧,我自有辦法讓你們安生。」
岩肯謝過了諸葛亮,興沖沖地跑進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當他們來到壩子里時,諸葛亮已經殺了那個貪婪的漢官,廢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廉潔奉公的漢官。於是,傣家人又在江邊搭起了草棚,過起了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連吉祥的孔雀也飛回來為他們祝福。
正是布穀鳥叫起來的時候,諸葛亮巡察江邊的地形,來到岩肯的草棚,他關心地問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興地說:「從來沒這樣好過,比菠蘿蜜還要甜。不過,我有樁心事想稟告丞相。」諸葛亮和藹地問:「什麼事情啊?」岩肯說:「你們漢人的身體為什麼那樣強壯,我們傣人為什麼這樣瘦弱呢?」
「哦——」,諸葛亮又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陣說:「你告訴所有的傣人,明天都來你這里集合,我來教你們強壯身體的辦法。」
第二天一早,諸葛亮果然帶著人馬和許多金黃的顆粒(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谷種」),來到傣人中間,命令每三個士兵領著一家傣人在壩子里開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種插秧。到了雨季的時候,瀾滄江邊的壩子里鋪滿了金毯子一般的稻穀。後來,諸葛亮的漢兵又教傣人打穀舂米,使傣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噴噴的大米飯。從此,傣人也把種谷當成了主業,把大米飯當成了主食,漸漸地強壯了起來,日子也就越過越甜美了。
後來,諸葛亮打了勝仗,平定了邊疆,要回內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時候,他們把最美的麂子干,最珍貴的獸皮拿出來,捧到諸葛亮面前說:「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沒有丞相為我們開出的稻田美;樹上的菠蘿蜜再甜,也沒有丞相播種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沒有丞相為我們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貝葉樹,會永遠記下丞相的恩德。」
諸葛亮說:「傣家的心情我領了,可是我能給你們留下什麼呢?」
聰明的岩肯早就發現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閉著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定出奇妙的計策,彷彿帽子里藏著無窮的智慧。於是岩肯試探地問:「丞相,能把你頭上的帽子留下嗎?」
諸葛亮想了想,說:「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幾張小綢子條塞在帽子里,叮囑道:「以後你們再遇到什麼困難,就從帽子里拿出綢子條看看,那裡面有戰勝困難的法寶。」
又過了許多年,傣家的人口越來越多,大家都擠在江邊又低矮又潮濕的小草棚里過日子。天氣漸漸熱起來了,太陽一出,曬得草棚象蒸籠一樣,很多人受不住悶熱病倒了。沒過多久,整個壩子都籠罩上一層可怕的瘴氣,奪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岩肯忽然想起了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話,他急忙找來那頂帽子,從裡面掏出一張綢條,只見那上面寫著;「想命長,水沖涼;草棚矮,住高房。」聰明的岩肯拍拍頭說;「對呀!只有常洗澡才不會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風。洗澡倒還容易,可是高房誰也沒有見過,怎樣蓋呢?」他找來九十九位老師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後大家商定按照諸葛亮帽子的樣式蓋。因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徵,住進那樣的高房,傣人會變得聰明起來。又過了九十九天,家家都蓋起了和諸葛亮的帽子一樣的高房子,人們住進去又通風又涼爽。再加人人都養成了常洗澡、愛干凈的好習慣,很快就驅跑了瘴氣,戰勝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時都潑水表示歡樂。——「潑水節」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傳到了今天。
⑤ 諸葛亮戴的帽子叫什麼啊
綸巾
"綸巾"中綸讀(guan),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相關文獻:
《晉書.謝安傳》:「[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
宋陳與義《晚晴野望》詩雲:「洞庭微雨後,涼氣入綸巾。」
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諸葛巾》:「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⑥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傳說,成語
草船借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顧茅廬 、舌戰群儒、木牛流馬、調虎離山、錦囊妙計、有勇無謀
⑦ 傣家人的「諸葛亮的帽子」是什麼
傣家人的「諸葛亮的帽子」是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它那美觀的樓頂,傳說里稱之為"諸葛亮的帽子"。
傣家竹樓為桿欄式的建築,造型美觀,外形像個架在高柱上的大帳篷。竹樓是用各種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牽扯,極為牢固。樓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籬圍住,堂內用木板隔成兩半,內為卧室,外為客廳。樓房下層無牆,用以堆放雜物或飼養禽獸。
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樓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內,水也淹不到樓室上。竹樓為四方形,樓內四面通風,夏天涼爽,冬天暖和。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載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
結構說明 :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生活用途 :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牆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台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台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因為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牆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於洪水的通過。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幾乎村村都有佛寺。規定在佛寺的對面和側向不許蓋房子;民房的樓面高度不許超過佛寺中佛像坐台的檯面。由於經濟上的懸殊差別,村裡百姓的住房本來在大小和質量上無法與頭人相比,但還在建房上作了許多規定,如勞動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準做雕刻裝飾,廊子不許作三間,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門,甚至樓梯也不許分作兩段,樓上樓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長的木料,還不得用石頭柱礎等等。這種種限制的確也影響了民居建築在技術上的發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長的壽命。
⑧ 關於諸葛亮的民間傳說
諸葛亮的傳說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三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智慧過人,深謀遠慮,曾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任丞相職,長期主持蜀漢的軍政事務,對於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傳 書
一提起諸葛亮和司馬懿,人們都知道是三國時的冤家對頭,可傳說他們小時候還是同窗學友呢。
那是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群雄競起,天下大亂。他們的老師是個極有才學的人,不願意在朝里當官,隱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幾個好學生,將來好安邦定國,拯救天下百姓。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父親都和這位老師相好,各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了他。這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又得老師悉心指教,因此他倆的學業進展很快,不相上下。
這位老師有一部奇書,是先人秘傳。這書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陣、定國安民等奇策,樣樣俱全,誰得到了它就能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天下第一奇書,因此人們又叫它「天書」。這位老師年逾花甲,膝下又無一男半女,為此就打算把此書傳給一個心愛的學生。可兩個學生究竟傳給誰呢?因為當時諸侯割據,群雄紛爭,要是傳錯了人,豈不誤國害民,違了自己的心願。因此老師一直猶豫著,沒有決定究竟傳給哪個學生,卻更細心地觀察著兩個學生的品德志向。諸葛亮和司馬懿也都知道老師有一部奇書,都很想得到這部書,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師,苦學苦讀,以求老師喜愛,賜贈奇書。
一天,老師領著他倆到房後的小山頭上,指陳山川地理、行兵布陣之法。對面的山崖上有個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師徒三人一見同吃一驚。老師猛一閃念,繼續不動聲色地講述。司馬懿也就安然地聽著。可諸葛亮卻飛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傷的樵夫,察看了傷勢,迅速在周圍找了幾樣草葯,嚼碎後敷在傷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來,紮好了傷口。這時,老師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才領著司馬懿下山,幫助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接到一封家書,說是他父親病重,想讓他回家去看看。諸葛亮隨即含淚辭別了老師學友,匆匆回家去了。歸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細心料理了父親的喪事,才回到老師的身邊。說來也巧,幾天以後,司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說是他母親病重,思子心切,想讓他回家見一面。可司馬懿怕他走後老師把奇書傳給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終於沒有回家去。老師嘆息地搖了搖頭,心裡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個多月後,老師偶感風寒病倒了。兩個學生守在床前,煎湯熬葯,細心照料。怎奈老師年邁體弱,病勢越來越沉重了。一天,諸葛亮出外給老師挖草葯,司馬懿在床前侍候。他見老師昏迷不醒,就偷偷溜進老師的書房,東扒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小箱子,他偷著打開一看,果然是那部奇書。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在喊他,他來不及細看,心想,老師近來更偏愛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這部奇書肯定到不了自己手裡。無毒不丈夫,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他沒理老師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諸葛亮采葯口來,老師睜開了雙眼,讓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開下邊的夾層,取出一個黃包袱,雙手交給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囑咐道:「我死後,房屍同焚,速走他鄉。」說罷,就安然地閉上了雙眼。
諸葛亮遵照老師囑咐,忍痛燒了房子和老師的屍體,背起黃包袱,立即歸家,隨叔父到了南陽,隱居在隆中,潛心攻讀起來。
再說司馬懿逃回家裡以後,打開箱子細看盜來之書。翻到後邊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四句話;「定國須愛民,盡孝奉雙親,兩者皆相悖,怎做傳書人?」這才知道盜來的原來是部假書。他老羞成怒,隨即帶人趕到老師的住地,誰知這里早已變成一片瓦礫了。
徐東 搜集整理
潑水節(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勞勇敢的傣族人就在瀾滄江邊定居下來。他們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樣自在,象菠蘿蜜一樣的甜。可是掌管著那一帶地方的漢官,卻是個殘暴的壞傢伙。他象一頭貪婪的豹子,看見什麼都眼饞。為了滿足他那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慾望,定下了許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魚,要把魚身子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魚頭和魚尾;傣人打來野獸,要把肉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骨頭和腸肚;獸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給獵人;傣家的姑娘必須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誰不服從法令,輕者趕出壩子,重者殺頭。從那以後,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來了,再也聽不到小夥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聲,就連孔雀都不敢到江邊來了。傣家人實在無法忍受貪官的壓榨,紛紛離開了美麗的瀾滄江,逃出了壩子,在高高的悠樂山上,莽莽的密林中,過起「野果充飢天當房,抱著火種串大山」的凄慘生活。
過了許多年之後,諸葛亮帶兵來到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裡迷了路。正當這時。他們遇見了傣家最勇敢的獵手岩肯。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對他說:「你如果能把軍隊引出迷途,我會重重地獎賞你。」起初,岩肯看到這些漢人心裡又恨又怕,他裝聾作啞,說什麼也不給漢人帶路。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發火,也不生氣,熱情地請岩肯住進軍營,好酒好肉地款待著他。幾天之後,岩肯慢慢發現這個身穿畫著圓圈圈的大袍子(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頭戴見棱見角的帽子,手裡搖著鵝毛扇的漢官和藹可親,並不象瀾滄江邊的那個貪婪的漢官。他的心開始有些活動了。他又細細觀察了幾天,當他認准這位漢官是好人之後,終於把諸葛亮的軍隊引出了迷途。
諸葛亮是個說話算話的人,當他們走出迷途之後,一定要重賞岩肯。岩肯推辭不過,只好說:「漢官老爺,我們傣人不愛金,不愛銀,只想在美麗的瀾滄江邊,靠自己的雙手,換來菠蘿蜜一樣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裡的漢官卻把我們逼得……」說到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諸葛亮聽罷岩肯的話,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對岩肯說:「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壩子里來吧,我自有辦法讓你們安生。」
岩肯謝過了諸葛亮,興沖沖地跑進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當他們來到壩子里時,諸葛亮已經殺了那個貪婪的漢官,廢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廉潔奉公的漢官。於是,傣家人又在江邊搭起了草棚,過起了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連吉祥的孔雀也飛回來為他們祝福。
正是布穀鳥叫起來的時候,諸葛亮巡察江邊的地形,來到岩肯的草棚,他關心地問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興地說:「從來沒這樣好過,比菠蘿蜜還要甜。不過,我有樁心事想稟告丞相。」諸葛亮和藹地問:「什麼事情啊?」岩肯說:「你們漢人的身體為什麼那樣強壯,我們傣人為什麼這樣瘦弱呢?」
「哦——」,諸葛亮又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陣說:「你告訴所有的傣人,明天都來你這里集合,我來教你們強壯身體的辦法。」
第二天一早,諸葛亮果然帶著人馬和許多金黃的顆粒(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谷種」),來到傣人中間,命令每三個士兵領著一家傣人在壩子里開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種插秧。到了雨季的時候,瀾滄江邊的壩子里鋪滿了金毯子一般的稻穀。後來,諸葛亮的漢兵又教傣人打穀舂米,使傣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噴噴的大米飯。從此,傣人也把種谷當成了主業,把大米飯當成了主食,漸漸地強壯了起來,日子也就越過越甜美了。
後來,諸葛亮打了勝仗,平定了邊疆,要回內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時候,他們把最美的麂子干,最珍貴的獸皮拿出來,捧到諸葛亮面前說:「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沒有丞相為我們開出的稻田美;樹上的菠蘿蜜再甜,也沒有丞相播種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沒有丞相為我們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貝葉樹,會永遠記下丞相的恩德。」
諸葛亮說:「傣家的心情我領了,可是我能給你們留下什麼呢?」
聰明的岩肯早就發現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閉著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定出奇妙的計策,彷彿帽子里藏著無窮的智慧。於是岩肯試探地問:「丞相,能把你頭上的帽子留下嗎?」
諸葛亮想了想,說:「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幾張小綢子條塞在帽子里,叮囑道:「以後你們再遇到什麼困難,就從帽子里拿出綢子條看看,那裡面有戰勝困難的法寶。」
又過了許多年,傣家的人口越來越多,大家都擠在江邊又低矮又潮濕的小草棚里過日子。天氣漸漸熱起來了,太陽一出,曬得草棚象蒸籠一樣,很多人受不住悶熱病倒了。沒過多久,整個壩子都籠罩上一層可怕的瘴氣,奪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岩肯忽然想起了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話,他急忙找來那頂帽子,從裡面掏出一張綢條,只見那上面寫著;「想命長,水沖涼;草棚矮,住高房。」聰明的岩肯拍拍頭說;「對呀!只有常洗澡才不會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風。洗澡倒還容易,可是高房誰也沒有見過,怎樣蓋呢?」他找來九十九位老師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後大家商定按照諸葛亮帽子的樣式蓋。因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徵,住進那樣的高房,傣人會變得聰明起來。又過了九十九天,家家都蓋起了和諸葛亮的帽子一樣的高房子,人們住進去又通風又涼爽。再加人人都養成了常洗澡、愛干凈的好習慣,很快就驅跑了瘴氣,戰勝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時都潑水表示歡樂。——「潑水節」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傳到了今天。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⑨ 有關諸葛亮的傳說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