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藏族結婚習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盡相同,但基本步驟大致相仿。如一對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後,他們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來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
如是"吉"的話,那麼男方或女方就請自己的親戚或媒人持哈達及禮品到對方家求婚,如對方同意這門親事則收下哈達和禮品,並當即奉上一條哈達贈來人,還之以禮。
隨後,雙方協商訂婚儀式的日期。在訂婚儀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對方家贈送禮品和錢財、制定婚約、設宴慶賀,最後是請活佛打卦求簽,選定結婚吉日。結婚之日,要麼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麼新郎入贅到女方家。
親人牽著馬匹到對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隨身帶上自己的嫁妝趕赴對方家完婚。迎來新人後,安排在特設的墊子上落座,開始向其敬獻哈達和美酒。
晚間,新人步入洞房,此時親人們再次向他們敬酒,唱祝福歌,願他們白頭偕老,吉祥如意。婚後半年內,夫妻雙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幾日。至此,整個婚禮即告結束。
藏族的其他禮儀習俗: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
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B. 為什麼藏族男女喜歡帶帽子
只要去過西藏的小夥伴便會發現
在西藏無論男女老少
似乎都會有一頂自己心怡的帽子
它們看起來或隨性或隆重
樣式繁多,顏色更是花哨艷麗
其實這些帽子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僧帽,一類是民間帽
僧帽的色彩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有紅色和黃色兩種,戴紅色帽子的是寧瑪派僧人,戴黃色帽子的則是格魯派僧人。
與僧帽相比,另外一種民間帽,種類就非常多了,安多、衛藏和康巴地區,都各有特色,涵蓋非常豐富。
「次仁金廊」金花帽
次仁金闊,漢語稱為金花帽,這個帽子在整個西藏,不管是安多、衛藏還是康巴大家都喜歡戴。
金花帽大概是一個類似水桶加四個帽沿,帽沿兩小兩大,有些像蒙古族的帽子,也有些像雷鋒帽。
這個帽子有各種戴法,可以把四個小帽沿都露出來,也可以折回帽子裡面,露出三個帽沿,也可以折進去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帽沿戴。
「娘夏」女式冬帽
「娘夏」是城市婦女喜愛戴的冬帽。「夏」在藏語中是帽子的意思。
娘夏的製作方法與金花帽差不多,只是不用金絲連綴,帽翼較大,帽面全覆錦緞或單斜紋嗶嘰。兩翼嵌水獺皮,輕便大方。
藏族傳統習俗、婦女外出不戴頭飾不雅,被人恥笑,後來為了簡化婦女冠飾禮俗,有人創制這種女式輕便冬帽,並很快流行。
關於這女式輕便冬帽的稱謂有個傳說,帽子創制人本來起名為「楊夏」(輕便帽),但帽子出世不久,於1933年底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人們為了悼念他,剛出世的輕便冬帽改稱為「娘夏」,「娘」是藏文「娘唵」的縮寫音,有悼念之意,從此這個稱謂流傳至今。
「哇夏」狐皮帽
哇夏,狐狸帽,用狐狸的皮毛製作的帽子,這也是牧區牧民最喜愛的帽子之一。
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人喜帶皮帽,藏式皮帽大多用整塊狐狸皮毛製成,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藏族人民戴狐皮帽由來已久。
據傳,古代藏胞戴狐皮帽與今日的觀念截然不同。古代曾有過一條法律,誰在戰爭中臨陣脫逃而被抓獲者,令其戴上拖著尾巴的狐皮帽,讓他在大庭廣眾下亮相出醜,並接受同伴們的斥責。無疑,誰戴上狐皮帽,將是一種恥辱。
17世紀左右,藏王廢除了這一條法律。然而戴狐皮帽防寒卻流傳下來了。
如今,狐皮帽依然用整隻狐皮加工製作,其頭尾、四腳均完整保留,並改進了做帽的工藝技術。
幾乎每個藏胞都有一頂心愛的狐皮帽,他們頭戴狐皮帽,身騎高頭大馬,肩背五響叉子槍,腰攜金邊三龍碗,這是西藏山區藏胞一生不離的四件護身寶。
C. 都帕是藏族人定婚時代的帽子對嗎
你那是問題上抄來的吧
稻城的藏族是有搶帽子追求異性的風俗,但沒聽說過訂婚時有甚麼特別的帽子要戴
而且這問題不嚴謹,不同地方的藏族都有不同的訂婚風俗
D. 西藏人帶的帽子是不是用什麼做的
西藏人帶的帽子,大部分都是內地運過來的,西藏不發展工業,你所見到的牛仔帽等等都是內地的。只有他們自己的民族服飾配帽才是自己手工製作的。
E. 藏族男女為什麼喜歡戴帽子
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慣都受到當地的風俗和地理環境、氣候等影響。青藏高原因為海拔高,日光充足、紫外線超強。如果沒有服飾幫助,他們可能變成「黑頭」人了。
F. 藏族男女為什麼喜歡帶帽子
祖宗傳下的習俗呀~
G. 藏族的婚俗習慣是什麼
如果物主雖然選中了意中人,但是對方早已於別人私定終身,對此大家可以用含蓄的歌詞來取笑他(她)。搶帽子是藏族青年交往戀愛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一個小夥子看上一位姑娘,他便會找機會接近她,然後趁機將她的帽子搶走。藏族的男女青年之間的談情說愛是公開的,只要雙方一見鍾情,甜蜜的初戀生活就開始了。在雲南的藏族中流行著一種叫「情卦」的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情卦」藏語叫「日夢禱」,雖然占卦一種方術,但藏族青年的「情卦」卻帶有更多的游戲色彩,是以愛情為內容的猜心思游戲。
求婚
這是必須經過的第一道手續。求婚之前先卜合屬相,再送哈達給對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訂婚
雙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選擇黃道吉日,起草婚約證書。
婚約證書一般請有才華能詩文的人起草,內容是寫男女結合、互敬互愛、互相體諒、孝敬長輩,品德應當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約書上寫上今後財產繼承事宜。這種婚約,是用詩歌形式寫的,可以朗誦。
訂婚這一天,男方要送給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條哈達,並要送給對方父母養育女兒時"奶錢"。對方准備好茶酒招待來人。雙方代表進入正廳依次入座以後,主人家端上"切瑪",敬茶酒。
求婚的人家獻上禮物,也送還這一天所花的費用,還要進一塊"幫典"(圍裙)。送這一天的費用是因為男家求婚,本來一切費用自當男家負擔,如今女方代辦、,應當用錢補償為謝。送"幫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親多少塊"幫典",送來這一塊賠償損失。敬完茶酒以後,便把一式兩份婚約書放在高腳盤內,由一家證人高聲朗誦,另一家證人認真校對。念完訂婚書,證人把兩家的家印當眾蓋在書上,然後鄭重地由女方與男方代表分別交給對方父親。接著,兩家父母對證人獻哈達,表示謝意。訂婚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參加,只是家人出席。儀式結束後,盡情歡樂一天。離開時,女方家庭將哈達和回禮送給對方。
結婚
結婚儀式的頭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裝,以及巴珠、嘎烏、手鐲等裝飾品,用綢緞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讓新娘明天過門打扮用。
迎親的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帶上一隊人馬,還得牽上一匹准備給新娘騎的打扮考究的馬,這匹馬的顏色,與女方屬相吻合;這匹馬必須是懷孕的母馬。同時,還得帶上彩箭,箭上有明鏡、璁玉、珠飾等。馬隊到達之前,女方要舉行敬"切瑪"、喝酒等告別儀式;男方迎親隊伍進門之後,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經屬於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頭頂上,這塊璁玉藏族習慣稱為靈魂玉,這樣做,表示男方的靈魂已託付於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時,一般帶去一位陪人。當姑娘要出門時,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樓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氣帶走呀!"反復多次,直到姑娘走遠。
馬隊出門起程,領隊是一個屬相最好、穿著白袍、騎著白馬、手中舉著九宮八卦圖的人;接著,便是迎親代表;然後是新娘和伴女;最後是隨同前來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馬隊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認為最吉利,應下馬向過路者敬獻哈達。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這是不吉利,結婚後再請僧人念經消災。馬隊行進期間,隨行人員高唱"諧音"(大歌),新娘則邊行邊哭。
男方在新娘到達之前,必須裝扮大門,專為新娘下馬准備墊子。墊子是裝著青稞、麥子的口袋,鋪上五彩錦緞,面上用麥粒畫上吉祥的符號。男方家人手捧"切瑪"和青稞酒在門口迎候。
傳統的進門儀式是十分煩瑣的,從下馬、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得唱一次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入廳後,坐在新郎下首,迎親和送親的隊伍也入廳依次坐定,接著便獻"切瑪"、敬酒,給佛像、父母獻哈達,在柱頭上掛哈達。參加婚禮的人唱諧青,以示祝賀。主人獻哈達,感謝眾人。做完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盡情吃喝玩樂。這種活動一直延續三天。三天中,親朋都可陸續來獻哈達和禮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結婚前,女方家人選擇一個吉利日子,全家前來祝賀,並正式移交嫁妝。移交儀式由男女兩方代表主辦,一人高聲朗誦嫁妝清單,每念一種,女方代表便當場把物品交給男方代表。
嫁妝的多少,根據各人的經濟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其中必有小銅菩薩一尊、經書一冊、佛塔一個。據說是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時,就是帶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傳下來,成為婚儀嫁妝必備之物。嫁妝清點完畢,便把清單放在高腳盤上,置於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給他收起。
宴請賓客和交接儀式完了以後,新娘才出房門,與家人同樂。
H. 藏族男女喜歡戴帽子的原因
因地區而異,沒有標準的答案
傳統來說,帽子是一樣很重要的服飾,藏族戴帽的習俗最少也有上千年了
至於年輕人戴的板帽,中年人戴的闊沿帽,主要還是為了防曬
而個別地區,特別是高海拔的地方,比如那曲,阿里,一年四季都很寒冷和大風,那帽子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禦寒而不是遮陽
I. 藏族人怎麼有禮帽羌族人戴什麼帽子
禮帽?你說的是黑氈帽吧?藏族本來就有用氈子和毛皮做帽子的習俗,有各種形狀和色彩,大約是晚清時期,英國人高筒禮帽樣式從印度傳入,首先在拉薩上層社會中流行,黑氈帽是直接用綿羊毛或山羊絨,氂牛絨在模具上碾壓成型染色而成的,因其佩戴方便、價格便宜而流行至今。
羌族人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見,多是特殊時期特殊場合才戴帽子,有釋比(巫師)作法時候戴的金絲猴皮帽(自製),常見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寬沿草帽(買的),也有帶黃軍帽(買的),還有的老人帶保暖帽(買的),節日戴的狐皮帽(自製)。
羌族人包的頭帕,要求九尺長的面料,黑帕子居多,白色一般是女性包的,材料有棉、麻紗、絲,以粗蠶絲織的最好。也有種頭帕是先在頭上纏成形狀,然後用線縫住,通常還要縫上點裝飾品,一般是男人圖省事才這樣做,縫上去的裝飾品通常是他本人捕獲的獵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顯示財富地位的珠寶(現在縫珠寶的少,因為假珠寶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鑒定),這樣懶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縮短打扮的時間。女的一般比較有耐心打扮,頭帕上的刺綉更是精心,有些女性專門刺綉一塊面料縫在帕子上,帕子一有舊色,就拆下來縫新帕子上。
常見的頭帕纏法很多,男女之間更有不同,每個羌寨之間纏法都有區別,頭帕和服裝一樣,是區別不同寨子的標志。很多寨子的服飾就是文化記載,用服飾和刺綉圖案記錄著本山寨本部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