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官員的四方補子有龍圖案是什麼意思
曾國藩畫像穿的是被冊封為侯爵的補服,侯爵是超品,是正蟒,不是正龍。
但是與一般的仙鶴補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堂堂的一等侯爺官服。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武兩種。王公百官補服均為石青色,朝服、蟒袍為石青色或藍色。風憲官(御史)補服綉獬豸。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1)爵爺的帽子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
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它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明清時期的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綉有雙禽,相伴而飛;
而武官補子則綉單獸,或立或蹲。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綉單禽,武官綉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由此它有著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文官補服圖案
一品:仙鶴
仙鶴美麗超逸,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徵。在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而居第二。鳳成為皇後的象徵, 而仙鶴則官居一品。《相鶴經》雲:「鶴,壽不可量。」《詩經?小雅》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官員補子一品採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
二品:錦雞
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徵。錦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范。其羽毛色彩艷麗,傳說還能驅鬼避邪,古人十分喜愛用來作為服裝的裝飾,如插在武將的衣背頭冠上,綉在帝王的禮服上,也叫做「華蟲」,表示威儀和顯貴。
三品:孔雀
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稱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顏貌端正,二聲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六常念 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復。」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徵。
四品:鴛鴦
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詩經?小雅》載:「鴛鴦於飛,畢之 羅之。君子萬年,福壽宜之」,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其作為官員的補子,是取其羽毛上聳,象徵堅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 喻其兢兢業業。
五品:白鷳
白鷳形體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細黑紋,面頰赤紅,脖子有青毛如絲,尾羽很長。白鷳產於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鷳還是一種忠誠的 「義鳥」。傳說宋朝少帝趙昺在崖山時,人送白鷳一隻,他親自喂養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國後,白鷳在籠中悲鳴奮躍不止,終與鳥籠一同墜入海中。後人稱白鷳為 「義鳥」。所以,白鷳鳥的形象作為五品官員補子,取其行止閑雅,為官不急不躁,並且吉祥忠誠。
六品:鷺鷥
鷺鷥亦稱白鳥,陸機《詩疏》雲:「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謂之白鳥。」鷺鷥是吉祥之鳥。《魏書官氏志》:「以侍察者官」,取其延頸遠望。另,因鷺飛有序,以喻百官班次。如《禽經》:「寮窠雍雍,鴻儀鷺序」。《元詩選》:「玉筍曉班聯鷺序,紫檀春殿對龍顏」。
七品:鸂鶒
唐?溫庭筠《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韻》:「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顧嗣立補註:「《臨海異物志》: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無毒氣。」
八品:鵪鶉
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據《本草綱目》記述:「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鵪也。」後經語言演化,將二者合稱為一物。鵪鶉之 「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徵意義。用鵪鶉表示官員的等級,除了上述意義外,據《山海經》雲:「其鳥羽司帝之 百服」,比喻百官是皇帝的服飾,意思是說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體現皇帝的規矩和威儀。
九品:藍雀
藍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絛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因此各種綬帶 成為權力和富貴的象徵。而藍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有綬帶鳥名。綬帶鳥也因而具有了上述的象徵意義。另外,《韻會》雲:「謂之性喜」,喻綬帶鳥能報喜,而用 作官員補子。
武官補服圖案
一品:麒麟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大戴禮》說:「毛蟲三百六十,以麟為長。」是龍、鳳、麟、龜四靈之一。麒麟出現是「聖王之嘉瑞」。《說文》的解釋是: 「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麒麟設武備而不為害」。「有足者宜踢,有額者宜頂,有角者宜觸,為麟不然,是仁也」。所以,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徵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徵皇 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
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爾雅?釋獸》曰:「可伏虎犳」。據明代楊慎《升庵外集》第九卷記述:「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可見,狻猊是龍子之一。既然「可伏虎犳」,當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豹
《說文》的解釋:「豹,似虎圓文。」 《山海經?南山經》記述:「南山獸多猛豹。」《詩經?鄭風》言:「孔武有力」。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於老虎而低於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虎
《說文》曰:「山獸之君」,以喻威猛。《宋書?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 「仁、智、信」之范。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徵即為「虎符」。天子和諸侯的大門上要畫老虎,故稱「虎 門」。由於虎威武勇猛,所以古來頗受將帥崇拜。將軍的營帳稱「虎帳」。勇猛之士稱「虎賁」、「虎夫」、「虎士」等。清代武科進士榜為「虎榜」。
五品:熊
《說文》的解釋:「熊獸似豕,山居各蟄。」熊虎丑,其子狗。《爾雅》的解釋:「又羆如熊,黃白文。」可見,古代記述了兩種熊:一是狗熊,一是人 熊。據《國語?晉語》記載:「黃能入於寢門。」「黃能」即「黃熊」,比狗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正如《詩經?小雅》所說:「唯熊唯羆,男 子之樣」,取其陽剛之意。
六品:彪
《揚子法言》曰:「彪靜成文,動成德,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宋代周密《癸辛雜識》記述:「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可見,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
七品、八品:犀牛
《說文》的解釋: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犀牛的皮可以做鎧甲,但只有水犀牛的皮可以做,故《國語?越語》稱「水犀之 甲」。其書的註解說:「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則無。」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海馬
此處的海馬,並不是大海中頭部似馬、單條尾巴向後上方捲曲、體長十幾厘米的海洋動物,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只翅膀的神話中的海 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涌的波濤中穿行。海馬的身世頗為神秘,沒有介紹其詳細情況和象徵意義的資料,只是在解釋補子時極為簡單的寥寥數語:「水獸, 似馬,水陸雙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
其文雖短,但意義明確。原來,古代對最下層的軍官要求頗高,既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有這樣驍勇善戰 的軍官,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極強,有了這樣的軍隊,國家的江山就一定會穩固。皇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參考資料:補服_網路
② 英國的五個爵位竟那五個
英國的貴族男爵,頭戴六顆珍珠的帽子。
子爵以上應該戴冕。
子爵所戴的珠冕,珍珠的數目並不限制。伯爵所戴之冕,珍珠應綴在
冕頂,中間飾莓葉,毒葉應在珍珠之下。侯爵所戴之冕,珍珠應與毒葉並列。普通公爵戴花形冕,無珠飾。皇族公爵戴十字冠,飾以百合花。威爾士親王所戴之冠與國王同,唯中間應留一縫。
公爵是「最高最有權威的親王」。侯爵與伯爵是「最尊貴最有權威的老爺」。子爵是「尊貴的有權威的老爺」。男爵是「真正的老爺」。
對公爵應稱「殿下」。對其他爵士應稱「閣下」。
爵士的人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貴族院與法院(concilium et curia)悉由爵士組成,掌理立法與司法事宜。
「最可敬的①」比「可
①原文是英文most honourable,系對侯爵或巴斯爵士的尊稱。
敬的①」地位高。
①原文是英文right honourable,系對伯爵以下的貴族的尊稱。
對爵士稱老爺,是「正統的老爺」。對沒有爵位的貴族稱老爺,只是尊稱;只有爵士才是老爺。
對國王與法院,爵士不須起誓,只說「憑我的人格」就夠了。
眾議員自人民中選出,眾議員被傳到貴族院時,應脫帽,態度謙恭,爵士不應脫帽。
眾議院如有議案交貴族院,應由眾議員四十人送去,交議案時應深深三鞠躬。
貴族院如有議案交眾議院,可派書記一人送交。
兩院意見不同時,同在彩色大廳協商,貴族院議員們坐著,不脫帽,眾議院議員應脫帽侍立。
根據愛德華六世頒布的法律規定,爵爺有無故殺人的特權,爵爺只要不預謀殺人,即不問罪。
男爵與主教的地位相同。
要做一個英國貴族男爵,必須從國王那兒得到一塊采地,per baroni am integram,也就是說,完整的男爵采地。
完整的男爵采地包括十三又四分之一塊貴族領地,每一塊貴族領地值二十鎊,摺合四百馬克。
男爵采地的中心,caput baronie,是一個像英國本身一樣的世襲宮堡;也就是說,沒有兒子才能傳給女兒,在這種情況下,傳給大女兒,coeter is filiabus aliunde satisfactis①。
①拉丁文:盡可能照顧到其他女兒。(於蘇斯注,在牆邊。)——原注
男爵稱爵爺,撒克遜話叫作「拉福爾」,純粹的拉丁話叫作dominus
①,拉丁土話叫作「拉爾都斯」。
①拉丁文:主人。
子爵和男爵的兒子是帝國第一流的紳士。
爵士的長於有優先獲得嘉德騎士勛爵的權利,幼子不得享受。
子爵的長子的地位,在男爵和准男爵之間。
爵士的女兒稱「夫人」,其它的姑娘稱「小姐」。
所有的審判官都比爵士的地位低。執達吏穿羔皮披肩;審判官穿「千張子」de minuto vario,也就是說是用各種白色的小皮拼起來的,但不能用銀鼠皮。
只有爵士和國王能用銀鼠皮。
對爵士不得簽發supplicavit①。
①拉丁文:拘捕狀。
不得拘束爵士的人身自由。除非犯了蹲倫敦塔的案子。
被國王召見的爵士有權在御園里殺一兩只鹿。
爵士可以在自己的城堡設立爵士法庭。
爵士不得只穿大氅,帶兩個跟班上街。必須有大群家丁衛護。
貴族院議員列隊乘車赴議會;眾議院議員不得乘用。有幾個爵士可以乘四輪轎車入西敏寺。轎車和大馬車飾著紋章和冠飾。這種式樣的車子只有有爵位的人可以使用,表示他們的尊貴。
只有爵士可以對爵士罰款,罰款水遠不得超過五先令,只有對公爵可以罰十先令。
爵士家裡可以收留六個外國人,普通的英國人只能收留四個。
爵士可以有八桶酒不納稅,普通英國人只有四桶。
只有爵士可以不受出逃的州長的傳喚。
爵士不納民兵稅。
爵士如果高興,可以招募一支軍隊獻給國王;亞索爾公爵、漢密登公爵和諾誠勃蘭公爵殿下都獻過軍隊。
爵士只受爵士的管轄。
要是陪審官裡面連一個騎士也沒有的話,爵士可以對民事案件要求停審。
爵士可以指定自己的牧師。
男爵指定三個牧師,子爵四個,伯爵和侯爵五個,公爵六個。
爵士即使犯了叛逆罪,也不能被送上拷問台。
爵士手上不能打烙印。
爵士是一個學者,盡管他不識字。因為在法律上他算是識字的。
只要國王不在場,公爵在任何地方可以用華蓋。子爵可以在自己家裡用。男爵可以使用一種象徵性的華蓋,只在喝酒的時候可以放在酒杯底下。
男爵夫人有權在子爵夫人面前用一個男子來給她曳裙據。
八十六位爵士或爵士的長子主持著每天在王宮里舉行的八十六桌宴席,每桌有五百人參加,費用由王宮周圍的地區負擔。
平民打了爵士,就要割掉一隻手。
爵士差不多就是國王。
國王差不多就是上帝。
大地是爵士的領土。
怪不得英國人稱上帝為「我的爵爺」。
③ 清朝黃馬褂有什麼作用
記得在看《雍正王朝》年羹堯被皇帝貶為守城士兵的時候,他來到縣令的堂上准備接受自己的工作,而此時的縣令卻想危難於年羹堯要他跪下,要知道年羹堯可是曾經的撫遠大將軍,那些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見到他都的跪下,現在要讓去跪一個縣令,他怎麼能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亮出了裡面的一件黃色衣服,此時的縣令一看到這件衣服嚇的那是立馬的跪在年羹堯,拚命的磕頭認錯啊。而這件黃色衣服就是俗稱的「黃馬褂」, 黃馬褂可以說是大家對清朝影響最深刻的一件衣服,在影視劇中只要穿上這件衣服,任何的官員都得跪拜,這就是所謂的「見衣如見皇帝」 。那麼在真正的滿清 歷史 上,黃馬褂的作用真的有這么大嗎?當然不是。
清朝的黃馬褂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作而成,也就是 黃馬褂的顏色是跟皇帝專用的顏色是一樣的,但是黃馬褂是沒有花紋和彩袖的。 不過單憑這個人可以穿上皇帝專用的顏色,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地位肯定是非比尋常的。
首先「職任馬褂」就是皇帝的近侍所穿的工作服。 《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也就是說職任馬褂其實就是皇帝的侍衛們的工作服罷了,畢竟作為離皇帝身邊最近的臣子,肯定就需要用東西來襯托他們的與眾不同,而用黃馬褂來作為他們身份的象徵不是恰到好處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黃馬褂,如果你一旦沒有呆在這個崗位上是不能再穿的,也就是說這些侍衛只能在紫禁城,亦或者在皇帝的身邊時才能穿,一旦離開了紫禁城,或者說皇帝沒有在身邊,那麼就絕對不能再穿 黃馬褂了。 其實說的簡單點就是說黃馬褂就是你的工作服,離開了這個崗位下班回家,亦或者是休假你就得脫掉這件工作服了,你就不能再穿了。
再者「賞穿黃馬褂」又分為 行圍褂子和武功褂子。 其中行圍褂子是滿清時期打獵校射時所賜,在咸豐之前清朝每位皇帝都會到木蘭圍獵場打獵20天, 這個時候如果臣子們射到鹿的,亦或者是蒙古人向皇帝獻獵物的, 皇帝一般情況下都會賞賜他們一件黃馬褂。同時在打獵期間皇帝還會組織射箭比賽, 滿人射中五箭的,亦或是漢人射中三箭的,同時他們的官職都在四品以上的, 那麼皇帝一般情況下也會賜予他們黃馬褂。但是在打獵中獲得黃馬褂的人,只允許是在跟隨皇帝打獵的時候才可以穿,否則按謀反處置。
武功褂子,就是皇帝賞賜給那些對於王朝有巨大功勞又十分寵愛的臣子們的黃馬褂,但這些功勞巨大的臣子已經賞無可賞的時候,就可以用黃馬褂、花翎等特殊的東西來獎勵功臣,而這類才真正算是有特權的黃馬褂。得到這類黃馬褂的臣子們, 他可以在任何認為是隆重場合的時候穿上這件衣服,更是可以說是見官大三級。 但是這種黃馬褂在道光之前都從未出現過,直到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的時候,武功褂子才大量出現,在當時只要參與到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的那些將領基本上都會被賜予這類黃馬褂。 不過到了清末武功褂子並開始泛濫,可以說誰讓慈禧開心,他就能得到黃馬褂,比如在當時為慈禧開火車的司機就得到這么一件武功褂子。 同時「職任馬褂」和「賞穿黃馬褂」的黃馬褂並不是完全的一致,除了在權力上有差距,在樣式上也不一樣,比如職任馬褂和行圍褂子的紐扣是黑色的,而武功褂子的紐扣卻是與衣服一樣的明黃色的。
總的來說黃馬褂的作用無非就是兩點, 一是彰顯身份, 能夠得到黃馬褂的也就是你的地位已經很高了,畢竟能用皇帝專用的顏色,這無疑就說明他的身份啦。 二是皇帝拉攏人心所用, 畢竟皇帝能把自己御用的東西賞賜給你,這足以說明你有多受寵,那麼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寵愛,你還能不誓死效忠皇帝嗎?
皇帝賞的黃馬褂主要是給有功勞的大臣和侍衛,大臣是由於職務關系而穿的,如果不做侍衛或大臣了,黃馬褂就不能再穿了。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做職任馬褂。而穿黃馬褂的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重大或的場合穿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黃馬褂分幾種,有的象徵特權,有的僅僅是制服而已。
清代有幾種服飾,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黃馬褂屬於行服,而且有的會帶補子,最珍貴的是團龍紋黃馬褂,最高是八團龍紋,而最常見是則是四團龍紋和二團龍紋。
八團龍紋只有親王級別才有,新皇登基大典時穿一次而已。 歷史 上最先穿八團龍的人是攝政王多爾袞,因為在那以前,皇帝、親王、郡王的黃馬褂是不加區別的。多爾袞為了彰顯自己「攝政王」的地位,才研究出以團龍紋加以區分。
非親王的人群中,四團龍算是最高級。而龍又分正龍、行龍。一般,嘉慶以前,二正龍二行龍的四團龍紋黃馬褂是最高級,而嘉慶以後,四正龍的是最高級。
像電視劇里就非常過分,一件黃馬褂能有十幾二十個團龍紋,活活是要造反了。
受賞黃馬褂的原因也不同,有制服式的,有恩賞的,有軍功賞的,有政功賞的,還有行圍打獵時賞的,以及特賜的。
黃馬褂這玩意雖象徵特權,但是得到了卻未必能穿。除了特賜的,除非皇帝下旨「常服之」、「准予穿」,臣子才能穿。但就算是「常服之」,平時也是不穿的,只是遇到重大慶典時才穿。而家族性慶典,則要先請旨。
也就是說,真正有特權的黃馬褂,實際只有特賜的一種,也就是皇帝賜給欽差之類的大臣穿的。
問題在於,像這種得到賞穿黃馬褂的大臣,身份都很高,穿不穿的,真沒有太大意義。他們本身權力已夠大,多一件黃馬褂也顯不出什麼,只是皇帝籠絡人心,表示親近的手段罷了。
當然,對於小官們和普通百姓而言,任何一類黃馬褂都象徵著惹不起就是了。
另外,大多數人即使得到皇帝旨意「常服之」也不常穿的原因是,黃馬褂一旦受污、破損,便算是對皇帝不敬。為防止日常生活中的萬里有一,還是老老實實存放起來最安全。
黃馬褂分幾種,有的象徵特權,有的僅僅是制服而已。
清代有幾種服飾,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黃馬褂屬於行服,而且有的會帶補子,最珍貴的是團龍紋黃馬褂,最高是八團龍紋,而最常見是則是四團龍紋和二團龍紋。八團龍紋只有親王級別才有,新皇登基大典時穿一次而已。
歷史 上最先穿八團龍的人是攝政王多爾袞,因為在那以前,皇帝、親王、郡王的黃馬褂是不加區別的。多爾袞為了彰顯自己「攝政王」的地位,才研究出以團龍紋加以區分。非親王的人群中,四團龍算是最高級。而龍又分正龍、行龍。一般,嘉慶以前,二正龍二行龍的四團龍紋黃馬褂是最高級,而嘉慶以後,四正龍的是最高級。像電視劇里就非常過分,一件黃馬褂能有十幾二十個團龍紋,活活是要造反了。
受賞黃馬褂的原因也不同,有制服式的,有恩賞的,有軍功賞的,有政功賞的,還有行圍打獵時賞的,以及特賜的。黃馬褂這玩意雖象徵特權,但是得到了卻未必能穿。除了特賜的,除非皇帝下旨「常服之」、「准予穿」,臣子才能穿。但就算是「常服之」,平時也是不穿的,只是遇到重大慶典時才穿。而家族性慶典,則要先請旨。也就是說,真正有特權的黃馬褂,實際只有特賜的一種,也就是皇帝賜給欽差之類的大臣穿的。
問題在於,像這種得到賞穿黃馬褂的大臣,身份都很高,穿不穿的,真沒有太大意義。他們本身權力已夠大,多一件黃馬褂也顯不出什麼,只是皇帝籠絡人心,表示親近的手段罷了。
當然,對於小官們和普通百姓而言,任何一類黃馬褂都象徵著惹不起就是了。另外,大多數人即使得到皇帝旨意「常服之」也不常穿的原因是,黃馬褂一旦受污、破損,便算是對皇帝不敬。為防止日常生活中的萬里有一,還是老老實實存放起來最安全。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朝廷腐敗,國庫空虛。皇家為了斂 財經 常隨意封賜黃馬褂,那時候的黃馬褂可以說已經爛大街了,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用來例子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九品芝麻官》中,星爺所扮演的包龍星學成歸來,並被封為八府巡撫,再審戚秦氏一案。
期間,包龍星准備對真凶常威用刑,這時候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李公公來了,給他的干孫子常威帶來了一件慈禧賜的黃馬褂。並且說了這么一段話:
這是老佛爺賜給你的黃馬褂,穿上它,除非皇上來了,否則誰也打不了你!
身為八府巡撫的包龍星,看到常威穿上這件皇馬卦,也只能暫且作罷。
例子二:李鴻章的黃馬卦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慈禧最為倚重的大臣,替慈禧背了不少的黑鍋。慈禧念其有功,賞賜了李鴻章一件黃馬褂。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赴日進行談判。
沒想到,李鴻章在日本,條約還沒有簽,卻先被一個浪人給行刺了,臉上挨了一槍,鮮血順著脖子流到李鴻章穿的黃馬褂上。
李鴻章顧不得其他,趕緊吩咐身邊的人:
千萬不要將黃馬褂上血洗掉,一定要保存好!
通過這兩個故事,黃馬褂的作用無外乎這兩點:
1、特權。這是針對被賞賜的人來說的,黃馬褂代表的皇權,類似於尚方寶劍之類的。
2、籠絡人心。這是針對統治者來說的,通過賜黃馬褂,讓臣子們感恩戴德,為自己效勞。
很多人總是在清朝宮廷劇裡面看到很多侍衛穿黃色的馬褂,認為黃馬褂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黃馬褂象徵著權力,可以說是一種榮耀和特權,和尚方寶劍、金牌令箭差不多,都是見此物如見皇帝。
古代的時候人們對顏色都是有等級區分的,比如秦始皇喜歡黑色、劉邦喜歡青色、到了隋唐時期就開始對顏色區分更明顯了,尤其是黃色,成了皇親國戚才能有的顏色,一直到清朝,黃色的控制更嚴重,在清朝如果有其他人穿黃色的衣服,很有可能會被當作謀逆犯上處理,由此可見,黃色就已經是皇權的象徵了,而這里要說的還是黃馬褂。
首先:至高無上的榮耀;如果是皇帝賞賜的黃馬褂,穿在身上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就連宰相、大將軍見了也得恭恭敬敬的,不能表現出任何不滿的情緒。
其次:見到穿著黃馬褂的人,無論是誰都還得行跪拜禮,除非是皇上,因為他們拜的並非此人,而是皇帝,當然黃馬褂也並不是時刻都可以穿的,而是在特定的場合以及皇帝要求才能穿,平時只能把黃馬褂保存好。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即使自己犯法了,如果穿上黃馬褂他們是不敢拿自己怎麼樣的。
安徽肥東縣,彭宏星的先祖不就得到了慈禧太後賞賜的黃馬褂嗎?彭宏星稱,當時他祖宗可風光了,他只要穿上黃馬褂,連縣官都對他低頭哈腰的,誰都不放在眼裡,據說是給慈禧開過小火車,技術好、辦事利索、再加上懂規矩,慈禧一高興就賞了一件黃馬褂給他。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黃馬褂原本只給有軍功的戰將或者為國家做了貢獻的人,可是到了清朝後期,黃馬褂可以說已經爛大街了,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黃馬褂在清朝是非常尊貴的賞賜。不過,獲得賞賜的人,卻不敢隨便穿在身上。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看看黃馬褂有什麼作用?
(清朝黃馬褂)
按照功能作用的不同,黃馬褂其實共分為四個種類。
所謂行職,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用途。每當皇帝出行時,皇帝身邊的所有隨從,包括大臣、侍衛在內,全都要身穿黃馬褂。而此處的黃馬褂就有點工作服的意思。
統一穿黃馬褂,無非是為了體現威儀,震懾眾人。
顏色的選擇上,一般都選擇黃色。黃色是象徵皇室的帝王之色。此外,侍從還要集體在帽後戴孔雀翎,腰間佩上官刀。如此一來,整齊劃一的造型,再加上象徵皇權的黃色,皇帝還未走近,皇室的威嚴氣息就已經撲面而來了。
這種行職褂子是徹徹底底的工作之用,一旦不在皇帝身邊,侍從就不準私穿黃馬褂了,否則將會被治罪。
(木蘭秋獮)
這種黃馬褂主要是打獵或比武之時,皇帝專門用來賞賜的物品。
咸豐皇帝之前,歷代清朝皇帝都會到木蘭打獵20多天,也就是當時說的圍獵。但凡在打獵中表現優異,在把獵物獻給皇帝時,都有機會被皇帝賞賜一件黃馬褂。除了獻獵物外,一般圍獵期間還會進行一些類似於射箭、槍棒等比賽,通常是要求滿漢蒙官吏全部參加。一旦有人表現突出,或者達到了規定的某些要求,皇帝都會賞給這些官員黃馬褂。
這種褂子也同樣只有在陪同皇帝圍獵時可以穿,若其他時候穿,也會被扣上「覬覦皇權」的帽子。
以上這兩種黃馬褂屬於低級褂子,由於獲得的門檻比較低,因此在外形上也與高級褂子有所區別。
一般來說,低級褂子的紐扣都是黑色,而高級褂子的紐扣則通常與布料顏色相當,都是黃色。
除開紐扣之外,高級褂子上一般都還會綉有幾團龍紋,龍紋的數量,通常是根據受賞人身份而定。比如親王級別的人獲得黃馬褂,那麼褂子上往往都會有八團龍紋。而其他高級褂子上通常只有兩團或四團龍紋。至於低級褂子,就沒有任何圖案了。
(平定太平天國後的將領,圖取其意)
清朝初年,但凡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將軍,會被皇帝賜予「巴圖魯」的稱號,又或是被封為爵爺。這些獎勵,無一例外都是表現皇帝恩賜,展示親密的手段。到了後來,黃馬褂也漸漸具備了這些功能。
比如武功黃馬褂,一般是賞賜給在戰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將軍。像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凡是能在平亂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都能被賜予黃馬褂。由於清廷急於平亂,就大肆封賞。太平天國平定之後,幾乎每個參與平亂的將軍都得到了一件黃馬褂。
特賜黃馬褂一般是皇帝賜予欽差大臣和外交官的一種身份象徵。通常情況下,當大臣獲得這種特賜馬褂之後,必須要騎著馬繞著紫禁城走一圈,以此來彰顯出皇恩浩盪。這在當時也被視作是一種榮耀。
另外,有一些皇帝或者太後特別寵愛的人,也有機會被賜予這種特賜馬褂。比如清末時期,慈禧太後便賞賜了一件黃馬褂給為自己開火車的司機。
需要補充的是,像第三類和第四類這兩種高級褂子,皇帝在進行賞賜的時候,都會批准他們「准予穿」或是「常服之」。但事實上,就算是「常服之」,受到賞賜的人也僅僅會在重要的慶典中,才敢穿出來。畢竟這是皇帝御賜的衣服,一旦破損或弄臟,或者穿錯了,都是不太好交差的。
清朝最著名的黃馬褂,要屬李鴻章曾穿過的一件。
1895年,李鴻章在與日本談判《馬關條約》之時,曾經遭遇了一個日本浪人的行刺。當時李鴻章掛了彩,將黃馬褂染了色。李鴻章在臨近昏迷之際,仍然不忘叮囑身邊人,不要洗血跡,要將黃馬褂保存好。在李鴻章看來,這件染色的黃馬褂,便是他報國的最好證據。
(參考資料:《清史列傳》《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
黃馬褂是清朝時期一種尊貴的服飾,是當時皇權的特殊象徵,除了規定可以穿黃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視劇中,黃馬褂常常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給他的干孫子穿上了黃馬褂,那麼就算是八府巡按也不能打他。
而在 歷史 上,黃馬褂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不過 歷史 上的黃馬褂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厲害,黃馬褂既不能當免死金牌,也不會有見黃馬褂如見皇帝的效果。清朝的黃馬褂只是眾多榮譽中的一種,清朝最有含金量的榮譽是鐵帽子王,其次就是巴圖魯,鐵帽子王世襲而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巴圖魯則是可以作為免死金牌使用,比如鰲拜就因為是巴圖魯,所以被康熙免除了死罪。
④ 王爺 侯爺 伯爵的區別
1、分封不同
一般情況下,皇帝的兄弟,受封後會稱為王爺,親王是受封地位最高的王爺,能受封親王的必是皇親國戚。
侯爺多半是因為某一方面功績,比如文成武德突出而給與的特別封賜,地位低於王爺。而伯爵是古代君主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地位也低於王爺。
2、權力不同
王爺手上沒有實權,但是有一定的兵權。侯爺在古代侯爵排行第二,不能世襲,除非有皇帝的敕封。有一定權利,卻無兵權。伯是中國古代爵位名,伯為長子,立長不立幼的傳承規范,聽命於諸侯。
3、世襲制不同
王爺沿用世襲制,王爺的嫡子可以繼承爵位。而侯爺無特別敕封的話,是不享受世襲權利的。伯爵可以世襲,雖然不是代代降等,但封爵之初就規定了可以世襲多少代。
(4)爵爺的帽子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伯爵在明朝屬於異姓爵位,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伯爵歲祿如下: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二等奉天靖難推誠,三等奉天翊運推誠,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但有的伯僅當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後,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勛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清朝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乾隆十六年定製,分為二十七等:伯爵是其中一種,異姓功臣爵位分為9等, 伯爵屬於超品,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歲支俸祿如下: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