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為什麼軍人帶的五指手套

為什麼軍人帶的五指手套

發布時間:2025-07-23 04:27:32

❶ 行禮有哪些形式

行禮是雙方見面時常採用的禮儀形式,常見的行禮禮節包括握手禮、鞠躬禮和吻禮。另外還有通行於東亞和南亞信奉佛教國家的合十禮(又稱合掌禮),以雙手合十表示敬意。

1.握手禮

握手是指在交往場合二人通過互相握住手,以施見面禮的禮節行為,是交際場合運用最多的一種交際禮節形式。它起源於原始狩獵和戰爭時期,人們手拿棍棒以防不測,陌生人相遇倘無惡意,雙手摸摸掌心以示手中無武器表示友好,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

握手講究方法。握手時要距受禮者約一步遠,兩腳立正,腿並攏或腳尖展開站成八字步,上身稍前傾,肘關節微屈抬至腰部,目視對方伸出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或微動一次即可,禮畢後松開。與人握手時應面含笑意,注視對方雙眼,神態專注、熱情、友好而又自然。握手時距離受禮者太遠或太近都是不雅,尤其不能將對方的手拉近自己的身體區域。握手時只可上下擺動,而不能左右搖動。

在某種情況下,如老友久別重逢或會見嘉賓時,為達到傳遞某種情感的效果,可以與對方握手的時間稍微長一些,還可以同時伸出左手去握住對方右手的手背,兩手呈緊握之狀。不過這種握手方式不能對女士或初識者採用。對和初識者及女士稍握即可,不宜用力,握手時要求動作大方、態度自然、面帶微笑。

在涉外場合,如遇到身份較高的外國人,有禮貌地點頭微笑或鼓掌表示歡迎就行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伸手的話,不宜自行上前要求握手。與數位外賓初次見面,握手問候的時間應大體上相等,不要給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覺,與其中一位認識而不認識其他人時,同前者握手也要留神這一點,不要跟他握起手來沒個完,而同其他人握手只是意思一下。

握手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握手的次序一般是年長的先伸手,年輕的隨之;職位高的先伸手,職位低的隨之;女士先伸手,男士隨之;主人先伸手,客人隨之。總之,其規律是尊者要先伸手。

(2)握手要堅定、有力,緊握對方的手。過緊地握手不禮貌,但也應避免只用手指部分接觸對方的那種漫不經心的握手。堅定、有力的握手代表這個人能夠做決定,承擔風險,負責任。誠摯、熱情的握手,顯示出你願意結識對方,並給人以信任和鼓勵感。而令人反感的握手,感覺是猶豫、不爽快,讓人覺得軟弱、沒有生氣,對別人不信任或不歡迎、無誠意等。

(3)握手的時間通常以3秒鍾為好,一般是握一下即可。若是熟人,時間稍長些。男女之間生熟與否,都不宜用力過大,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女方如不伸手,男士只能點頭鞠躬致意。

(4)女子可以戴著手套握手,尤其是戴晚禮服手套時,但男子必須摘下,不能戴手套握手。手上有水,或不潔凈時,應謝絕握手,同時解釋並致歉,可以說「對不起,我手上有水」等。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應先行舉手軍禮然後再握。

(5)人多時不能交叉握手,而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除女士、老者或宴會、會談桌上以外,握手時一般都應站著。

最後應注意,不可拒絕對方主動要求握手的行為,這是最失禮的表現。

2.鞠躬禮

鞠躬禮本源於中國。在先秦時代,兩人相見,以彎曲身體待之,表示一個人謙遜恭謹的姿態。在西方歷史上的騎士時代,鞠躬則象徵了對敵手的屈膝投降。在今天,鞠躬已成為一種交際儀式。鞠躬禮是人們在生活中對別人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既適用於庄嚴肅穆、喜慶歡樂的儀式,也適用於一般的社交場合。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表演者對觀眾等都可行鞠躬禮。領獎人上台領獎時,向授獎者及全體與會者鞠躬行禮;演員謝幕時,對觀眾的掌聲常以鞠躬致謝;演講者也用鞠躬來表示對聽眾的敬意。

行鞠躬禮時,須脫帽,呈立正姿勢,臉帶笑容,目視受禮者。男士雙手自然下垂,貼放於身體兩側褲線處;女士的雙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後上身前傾彎腰,下彎的幅度可根據施禮對象和場合決定鞠躬的度數。一般60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於特殊情況。

鞠躬禮在某些國家較為盛行,如日本、朝鮮等。在接待這些國家的外賓時,可以行鞠躬禮致意。行鞠躬禮一般有三項禮儀准則:

第一,受鞠躬應還以鞠躬禮;

第二,地位較低的人要先鞠躬;

第三,地位較低的人鞠躬要相對深一些。

特別是在日本,這是他們的見面禮節,是一種鄭重其事的表達方式,表示對他人尊重和敬佩的。不同彎身程度,行鞠躬禮時雙手下垂的程度,所表達的尊敬程度都不相同。

最恭敬的鞠躬禮的做法是:端立,背部挺直,雙手扶住雙腿正面。行禮時,深深地向下彎身,雙手的指尖直至雙膝為止。僅用於對長輩、上司、外賓表達敬意,以及對給予自己極大幫助的同事、朋友表示深深的感激。

3.吻禮

吻禮是盛行於西方的一種禮節,包括親吻、擁抱和吻手禮三種。隨著對外交往的廣泛開展,這種禮節也會在涉外交際活動中遇到,應該有所了解。

(1)親吻。親吻作為一種西方禮俗,起源於古羅馬。親吻不同於接吻,它因行禮者相互關系的不同而親吻時「接觸」的具體部位也各不相同。長輩與晚輩親吻時,長輩吻晚輩的額頭;晚輩則吻長輩的下頜。平輩親友、熟人之間只能相互輕吻一下或輕輕貼一下對方的臉頰(親臉)。

雖然親吻禮在西方比較流行,但是即使是夫妻或情侶也不在大庭廣眾之中接吻,有些國家還明令禁止人們在街頭接吻。有的國家親吻禮僅限於同性之間使用。

(2)擁抱。在歐美各國、中東和南美洲,親友、熟人見面或告別之時,常常使用擁抱禮,並常與親吻並行。擁抱不但是人們日常交際的重要禮節,也是各國領導人在外交場合中的見面禮節。它和親吻一樣,也是通過身體的某一部分的接觸來表示尊敬和親熱。擁抱可以理解為縮短了距離的握手,或者是胸部的「親吻」。

擁抱禮的標准方式是兩人相距20厘米相對而立,各自抬起右臂,將右手扶著對方的左後肩,左手扶著對方的右後腰,雙方的頭部及上身向左前方相互擁抱,禮節性的擁抱即到此結束。如果為了表達更為親密的感情,在向左側擁抱之後,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前方擁抱,最後再次向左前方擁抱,才算禮畢。男女之間則抱肩擁抱,與此同時親面頰的方式是左一右二交替。作為公關禮儀的擁抱,雙方身體不宜貼得太緊,擁抱時間也較短,更不能用嘴去親對方的面頰。西方人在商務往來中一般不使用擁抱禮。

(3)吻手禮。吻手禮是流行歐美上流社會異性之間的一種最高層次的見面禮。行吻手禮時,男士行至女士面前距離約80厘米,首先立正欠身致敬,征待女士同意。女士將右手輕輕向左前方抬起約60度時,是准許行吻手禮的暗示。男士以右手或雙手輕輕抬起女士的右手,同時俯身彎腰以自己微閉的嘴唇象徵性地輕觸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要穩重、自然、利索,不發出「吮」的聲音,不留「痕跡」。行吻手禮僅限於室內,而且主要是男士向已婚女士表示的一種敬意。

在法國、波蘭和拉美的一些國家裡,向已婚女士行吻手禮,是男士有教養的表現。因此,在涉外場合,如果外方男士向中方女士行吻手禮時,應禮貌地予以接受。

以親吻為禮節時,需要注意不要發出聲響。以擁抱為禮時,需要注意不要用力過猛或把對方弄疼,同時不論是親吻還是擁抱都不可勉強對方,而要注意場合。在阿拉伯國家,親吻禮是不能用到異性之間的。西方人在進行商務活動時,是不以親吻或擁抱為禮的。行吻手禮時,若女士沒有暗示可以或雙手戴手套,強行行吻手禮的男士是失禮的。女士也應自謙,不能隨便暗示別人向自己行吻手禮。

4.合十禮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在東南亞和南亞信佛教的國家裡,人們見面往往以合十禮(合掌禮)表示敬意。合十禮施禮正規庄嚴,身體直立,雙目注視對方,面帶微笑,兩個手掌在胸前約20厘米處對合,五指並攏向上,手掌略向外傾斜,然後欠身低頭,並口誦:「菩薩保佑」或「納馬斯堆」(印語為問好或祝福)。通常行合十禮的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對對方的尊敬程度就越高。向一般人行合十禮,合十的掌尖與胸部持平即可;若是平輩相見掌尖應舉至鼻尖;若是晚輩拜見長輩掌尖應舉至前額。施合十禮是不得戴帽子的,若戴著帽子,必須先摘帽夾在左腋下,方可施合十禮。施合十禮的順序是,地位較低、年齡較輕的人,主動向地位高和年紀大的人致禮,且掌尖要與前額相平;地位高和年紀大的人還禮時,手不應高過前胸。

由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佛教徒風俗各異,故施合十禮的方法也各式各樣。合十禮有「站立合十」、「俯首合十」、「點首合十」、「伸舌合十」、「躬身合十」、「下蹲合十」、「跪拜合十」、「摸腳合十」、「吻腳合十」等多種。在以合十禮為見面禮的國家裡,人們認為合十禮比握手禮高雅,而且要衛生得多。因此,當有人向你行合十禮時,應用同樣的禮節回敬對方為好。

5.吻足禮及其他禮節

在尼泊爾、斯里蘭卡、葉門等國,吻足禮也十分流行。晚輩拜見長輩、子女見到久別的父母、庶民晉見王族成員時,親吻對方的腳面,這就是吻足禮,或用象徵性的吻足禮,即行禮者跪下用右手摸一下地,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就不必「親」對方的腳面了。

在西亞與北非沙漠地區一些國家的人以及紐西蘭的毛利人,彼此見面習慣用碰鼻禮,行禮時雙方只須先碰一下額頭,再輕輕接觸一下鼻頭,就算互致問候了。

6.脫帽禮

行脫帽禮是見面時男士應摘下帽子或舉一舉帽子,並向對方致意或問好;若與同一人在同一場合前後多次相遇,則不必反復脫帽。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在莊重、正規的場合應自覺脫帽。

❷ 手套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杭州附近出土崧澤文化陶紋輪上的手形刻畫

南方的冬季護手也很必要,手套也可能在55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

❸ 誰知道明朝將軍服飾盔甲的製作材料和有關流程啊!特別是盔甲!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鎧甲手套]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中國鐵鎧甲]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時期,憲耍酪行兩當鏡稱碉光鎧。兩當鎧丙形制和服飾中的兩當形狀相近似麗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明光鎧胸前和背後都有大型鏡子樣金屬圓滬。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綿甲]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斗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0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國頭盔。胄,戰國以後稱兜黎,宋代以後稱盔。中國傳說最早的胄由造尤創造。人們用獸角、藤條獸皮製成頭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銅胄為商代青銅胄,皆用青銅整體范鑄,飾有獸紋。銅盔也稱胄,古代作戰時用以防頭部的防護裝備,其形如帽,可以同時防護頭頂、面部和頸部,盛行於商周時期。周代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有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周邊寬頻上凸出一羊排圓泡釘。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實。戰國出現鐵兜鑒,用鐵甲片層層編壓而成。此後至宋代,頭盔一般為整塊范鑄,鐵甲片編綴,或二者結合製成。"明代夫盔大體承襲宋制,有所改進。明朝御林軍用鎖子盔,鐵缽象一頂便帽,下沿裝鎖子鋼絲網,盔高八寸許,網長一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士兵的鐵盔較簡單,裝飾不多,鐵缽高大,肩庇較寬,整個盔面上寬下窄,形如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賞,可插貉纓。及至火器廣泛應用後,鐵盔的形制趨向輕體化。清中葉以後,甲胄成為儀仗、校閱時著用的裝飾品,實戰中較少應用。清朝末年,西式鋼盔傳人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皮條編綴而成。甲均塗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鱉魚皮、水牛皮等為主。幾乎每個武士均裝備甲,有的馬匹也著甲。春秋戰國之交,鐵兵器出現後,皮甲不能抵禦鋒利兵器的打擊,逐步讓位於鐵鎧甲,但皮革作為輕便防護裝具仍沿用達千年之久。
[鞨]
中國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輕罪人蘭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蘭,即所謂蘭拾,兵架也。拾革,重革,當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國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戰中人馬防護裝具。中國傳說堂尤發明甲,在夏代常備軍已裝備甲。早期的甲以藤條·木片、皮革等原料製成,以皮革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護驢干,四肢不著甲。由於整片皮裹身不便於作戰,至遲到春秋末期已出現由小塊皮革聯綴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塊、甲袖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由小塊革以絲帶連接。

與為什麼軍人帶的五指手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軍人帶的五指手套 瀏覽:895
老婆總穿睡衣出門 瀏覽:219
羽絨服上佔了柴油如何清洗 瀏覽:669
純白色鞋子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38
冬季紅色棉衣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452
什麼東西可以染黑褲子 瀏覽:232
時尚小款羽絨服女士 瀏覽:960
明星大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783
男白色圍巾搭配圖片 瀏覽:249
大款收腰彩色風衣 瀏覽:812
亞麻褲子洗完上面有水點 瀏覽:368
胖女式衣新款 瀏覽:382
黑外套內搭什麼顏色好看嗎 瀏覽:526
北緯30度外套 瀏覽:630
劉亦菲風衣楊洋 瀏覽:501
怎麼裝褲子暗拉鏈視頻 瀏覽:3
褲子如何卷收納 瀏覽:646
秋冬怎麼選帽子 瀏覽:899
織蝴蝶結寶寶圍巾怎麼織 瀏覽:658
懷孕三個月褲子穿緊了會怎麼樣 瀏覽:42